⑴ 第三問 算兩種成本法的利潤差額 我不懂是釋放 吸收 什麼意思
您好,完全成本法又稱為吸收成本法,吸收的意思就是在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貨是包含固定性製造費用的,而在變動成本法下,期末存貨只包含變動成本。
而在下期賣存貨的時候,之前含有的固定製造費用又影響到下期營業利潤,稱之為釋放
⑵ 直接成本法和吸收成本法的區別
直接成本法是指只把產品生產耗費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計入產品成本的方法。直接成本法比較適合於私企、鄉鎮企業和小型企業的成本核算。
直接成本法的主要特點有: 管理費用不計入產品成本, 而是和銷售費用一樣, 作為期間費用, 計入當期 損益。
吸納成本法又叫完全成本法,屬於美國GAAP要求的財務報告形式。產品成本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成本(變動製造費用和固定製造費用)。損益表的框架為銷售收入減去產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直接製造費用和間接製造費用)再減去期間費用(包括變動銷管成本,固定銷管成本)。
⑶ 什麼是成本會計學
成本會計學
一、成本的涵義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是商品經濟中的一個經濟范疇,是商品價值的主要組成部分。
成本的內容往往要服從於管理的需要。此外,由於從事經濟活動的內容不同,成本含義也不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概念和內涵都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人們所能感受到的成本范圍逐漸地擴大。
不同的經濟環境,不同的行業特點,對成本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成本的經濟內容歸納起來有兩點是共同的:一是成本的形成是以某種目標為對象的。目標可以是有形的產品或無形的產品,如新技術、新工藝;也可以是某種服務,如教育、衛生系統的服務目標。二是成本是為實現一定的目標而發生的耗費,沒有目標的支出則是一種損失,不能叫作成本。
二、成本與費用
成本與費用是一組既有緊密聯系又有一定區別的概念。正確區分成本與費用成本會計的重要前提。
成本是指生產某種產品、完成某個項目或者說做成某件事情的代價,也即發生的耗費總和,是對象化的費用。費用是指企業在獲取當期收入的過程中,對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資產的耗費,是會計期間與收入相配比的成本。成本代表經濟資源的犧牲,而費用是會計期間為獲得收益而發生的成本。
成本會計關注的是成本而不是費用。
三、未耗成本與已耗成本
在財務會計中,將成本分為未耗成本與與已耗成本兩大類。
未耗成本是指可在未來的會計期間產生收益的支出,此類成本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為資產項目,例如設備、存貨及應收帳款等。已耗成本則是指本會計期間內已經消耗,且在未來會計期間不會創造收益的支出。這類成本又可分為費用和損失,前者在損益表上列為當期收益的減項,例如已銷產品的生產成本及各項期間費用等,後者則因無相應利益的產生,而在損益表上列為營業外支出等項目,例如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四、支出成本與機會成本
支出成本和機會成本是成本的兩種主要類型。
支出成本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現金流出。機會成本是指由於選擇最優方案而放棄的次優方案上的收益。會計系統的特徵是記錄支出成本而不記錄機會成本。但是,管理者為了保證所作的決策是最優的,在進行決策時應考慮機會成本。
五、成本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成本會計先後經歷了早期成本會計、近代成本會計、現代成本會計和戰略成本會計四個階段。成本會計的方式和理論體系,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早期成本會計階段(1880——1920)
隨著英國產業革命完成,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用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會計人員為了滿足企業管理上的需要,起初是在會計賬簿之外,用統計的方法來計算成本。此時,成本會計出現了萌芽。從成本會計的方式來看,在早期成本會計階段,主要是採用分批法或分步法成本會計制度;從成本會計的目的來看,計算產品成本以確定存貨成本及銷售成本。所以,初創階段的成本會計也稱為記錄型成本會計。
2、近代成本會計階段(1921——1945)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製造業中發展起來的以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對成本會計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標准成本法的出現使成本計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本會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近代成本會計主要採用標准成本制度和成本預測,為生產過程的成本控制提供條件。
3、現代成本會計階段(1945——1980)
20世紀50年代起,西方國家的社會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隨著管理現代化,運籌學、系統工程和電子計算機等各種科學技術成就在成本會計中得到廣泛應用,從而使成本會計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即成本會計發展重點已由如何對成本進行事中控制、事後計算和分析轉移到如何預測、決策和規劃成本,形成了新型的以管理為主的現代成本會計。
4、戰略成本會計階段(1981以後)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生產方式的改變,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以及全球性競爭的加劇,大大改變了產品成本結構與市場競爭模式。成本管理的視角應由單純的生產經營過程管理和重股東財富,擴展到與顧客需求及利益直接相關的、包括產品設計和產品使用環節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更加關注產品的顧客可察覺價值;同時要求企業更加註重內部組織管理,盡可能地消除各種增加顧客價值的內耗,以獲取市場競爭優勢。此時,戰略相關性成本管理信息已成為成本管理系統不可缺少的部分。
六、成本會計信息
成本會計是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混合物,是計算及提供成本信息的會計方法。
財務會計要依據成本會計所提供的有關資料進行資產計價和收益確定,而成本的形成、歸集和結轉程序也要納入以復式記賬法為基礎的財務會計總框架中,因此,成本數據往往被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用於對企業管理當局業績的評價,並據此作出投資決策。同樣,成本會計所提供的成本數據,往往被企業管理當局作為決策的依據或用於對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的業績評價。
七、成本會計的職能
成本會計的職能,是指成本會計作為一種管理經濟的活動,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由於現代成本會計與管理緊密結合,因此,它實際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個環節。現代成本會計的主要職能有: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在成本會計的各個職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職能,沒有成本核算就沒有成本會計。成本會計的各個職能是相互聯系,互為條件的,並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在全過程中發揮作用。
八、成本會計的種類
成本會計可按不同的標志進行分類。
按成本會計制度分類,可分為實際成本制度、標准成本制度和估計成本制度。
(1)實際成本制度。實際成本制度,是根據實際發生的各項支出計算成本的一種成本會計制度。
(2)標准成本制度。標准成本制度,是以預先制定的產品標准成本為基礎,用實際產量的標准成本同實際成本相比較並記錄和分析成本差異的一種成本制度。
(3)估計成本制度。估計成本制度,是在產品生產前預先估算單位產品成本,憑以確定售價,然後通過復式記賬將算出實際產量的估計成本與賬上實際成本比較,據以修改估計成本的一種歷史上曾採用過的不完整的成本會計制度。
按成本計算模式分類,可分為完全成本計算模式和變動成本計算模式。
(1)完全成本計算模式。完全成本計算模式,又稱「吸收成本」計算模式,它是按照傳統的成本觀念,將包含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在內的所有製造成本都吸收到產品成本中去,用來進行存貨的估價和確定已售產品成本的一種計算模式。
(2)變動成本計算模式。變動成本計算模式,是指產品成本中只包括變動製造成本而不包括固定製造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模式。
九、新經濟環境與成本會計
新的經濟環境對成本會計提出了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球競爭的加劇;
2、產業結構的變化;
3、生產環境的進步;
4、適時生產系統的出現;
5、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
6、作業基礎成本法的應用。
⑷ 什麼是吸收成本法
吸收成本法又稱為全成本法,是一種會計成本的方法,計算在提供服務所產生的所有成本。
完全成本法亦稱「全部成本法」、『歸納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就是在計算產品成本和存貨成本時,把一定期間內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製造費用和固定製造費用的全部成本都歸納到產品成本和存貨成本中去。
由於完全成本法是將所有的製造成本,不論是固定的還是變動的,都吸收到單位產品上,所以這種方法也稱為「歸納(或吸收)成本法」。在完全成本法下,單位產品成本受產量的直接影響,產量越大,單位產品成本越低,能刺激企業提高產品生產的積極性。但該法不利於成本管理和企業的短期決策。
(4)周期成本和吸收成本怎麼區分擴展閱讀:
吸收成本法的缺點如下:
一、不利於成本管理
由於完全成本法將固定製造費用計入產品成本,給成本管理帶來了問題:
1、是固定製造費用的分配增加了成本的計算工作量,影響成本計算的及時性和准確性;
2、是產品成本中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劃分,使成本控制工作變得復雜。
二、不利於企業的短期決策
因為在產品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總額不變時,其利潤的變化理應同銷售量的變化同向。但是按完全成本法計算,利潤的多少和銷售量的增減不能保持相應的比例,因而不易被人們理解,不利於短期決策、控制和分析工作,甚至會片面追求產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完全成本法
⑸ 吸收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
吸納成本法又叫完全成本法,屬於美國GAAP要求的財務報告形式。產品成本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成本(變動製造費用和固定製造費用)。損益表的框架為銷售收入減去產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直接製造費用和間接製造費用)再減去期間費用(包括變動銷管成本,固定銷管成本)。
變動成本法又叫直接成本法,內部財務報告的形式。產品成本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成本(僅包括變動製造費用,不包括固定製造費用).損益表的框架為邊際貢獻形式銷售收入減去產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直接製造費用)再減去變動銷管成本得到邊際貢獻,然後再期間費用(包括固定製造費用,固定銷管成本)。
吸收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區別:
1、應用前提與成本構成的內容不同。
變動成本法對產品成本按其與產量變動間的線性關系劃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並進行粗略估計。而完全成本法將成本按其用途分成生產成本與非生產成本兩大類。
2、存貨估價及成本流程不同。
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貨計價必然高於變動成本法下的存貨計價。
3、分期損益不同。
由於對固定性製造費用的處理不同,導致兩種計算方法下損益表的基本結構也有所差異。
4、理論依據不同。
5、產品成本構成內容不同。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2-2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