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收到稅局的納稅異常質詢書,關於經營收入與成本費用不匹配的原因該如何回答
這說明你的成本利潤率與稅負低於行業平均數,存在異常情況,需要你對公司近期的經營情況(收入、成本、費用等)有一個合理的說法。或自查成本費用支出情況,自行糾正補報稅收。如果你的解釋或補報不能讓稅務局信服,他們可能會上門核查。
㈡ 收入成本不匹配怎麼理解總利潤與所得稅不匹配怎麼理解
你好
收入少成本多,或收入多成本少,這是收入成本不匹配
總利潤*適用所得稅率<>所得稅,這是利潤與所得稅不匹配
㈢ 確認收入時一定要結轉成本嗎 配比原則如何理解
配比原則:某個會計期間或某個會計對象所取得的收入應與為取得該收入所發生的費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確計算在該會計期間、該會計主體所獲得的凈損益。
須知,配比原則最初是針對商品銷售提出的,有賣,自然就有存貨減少,所以確認收入要同步結轉成本。這么做可以避免企業做假賬,虛增庫存。
對服務類收入而言,不能死扣配比原則。如果會計做賬時能根據服務項目明確歸集成本,屆時將歸集起來的成本結轉為銷售成本即可。如果平時已將項目成本費用化了,確認收入時自然就不會再有成本與收入配比了,也就無需結轉成本了。
配比原則,這是當年我們學會計時紮根在腦子里的概念。對於生產製造企業與商業企業而言,配比原則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對於服務型企業與研發型企業,配比原則就成雞肋了。
現在的會計准則已不再強調配比原則了,會計人可以松一口氣了。
㈣ 收入與成本不匹配違反了什麼規定,最好是具體條款
你說的不含稅收入,一般是指負有增值稅納稅義務的納稅人因銷售商品或者提供勞務應該向接受勞務或收到商品一方收取的不含增值稅的價款(銷售收入)。如果你是一般納稅人生產型企業,那麼你的最終產品是要經過供產銷三個環節的。首先,企業要進行采購原料,進行生產前的准備。其次,進行產品的加工過程,消耗原材料,產生勞務費用和其他費用,產品完工後要辦理入庫手續,由生產資金轉化為成品資金。再次,銷售產品要辦理出庫的手續。這三個過程都在圍繞產品成本,只不過名稱不同,第一個過程為采購成本;第二個過程為生產成本;第三個過程為銷售成本。由此看來你的問題就可以解釋了,你所說的成本應該是指最後一個環節的成本,也就是銷售成本。你的收入和成本都是同一產品的兩個資金錶現形式,收入是變現能力的體現,是市場的公允價值,成本則是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而確定下來的。收入和成本又都是會計要素的組成部分,是計算企業利潤的重要依據。收入和成本的差額部分,應該體現為企業的毛利。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