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進行成本分析
問題一:怎樣做成本分析?? 要正確進行成本分析,關鍵是定量分析
1、單位應對各種產品分別制定標准成本,該標准成本應當是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略低於平時生產的平均成本,這樣做是為了明確一個努力方向,該標准應保持相對的穩定性。該標准成本分別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製造費用、固定製造費用四個項目制定,每一項都分解成二、三個因素標准來分別進行考核。
有了標准成本,月末就可以對成本差異進行因素分析了,方法如下:
1、直接材料成本差異分為價格差異和數量差異。
價格差異=實際數量*(實際價格-標准價格)
數量差異=(實際數量-標准數量)*標准價格
兩者相加就是直接材料成本差異。
2、直接人工成本差異分為工資率差異和人工效率差異。
工資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工資率-標准工資率)
人工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准工時)*標准工資率
兩者相加就是直接人工成本差異。
3、變動製造費用差異分為耗費差異和效率差異。
耗費差異=實際工時*(變動製造費用實際分配率-變動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准工時)*變動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兩者相加就是變動製造費用差異。
4、固定製造費用差異分為耗費差異、閑置能量差異、效率差異。
耗費差異=固定製造費用實際數-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生產能量
閑置能量差異=固定製造費用預算數-實際工時*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效率差異=實際工時*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標准工時*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三者相加就是固定製造費用差異
所以說,定量分析是成本分析的基礎,只有搞好了基礎工作,才可以做成本分析的
至於成本分析的格式沒有固定的,可以根據單位的具體情況自行設計,各個單位的都不一樣,沒有什麼可比性
問題二:如何成本分析 一、分析成本的步驟如下
1.列明開支項目
要估算你的創業成本,你需要找出公司在創業階段有可能需要消耗的所有費用,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掌控自如。有的費用是一次性的,比如注冊費用;有的是必須支出的,但在一段時間內也是固定的,比如,辦公場地費用、硬體設備費用等;而有的則是長期費用,如員工工資、員工福利保險、公關外事費用等。
當你把所有開支項目都羅列出來後,最好先評估一下它們是否是必需的開支。一家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應該只把創建公司必須開支的費用列入預算中。那些必要的支出包括兩方面:即固定支出和臨時支出。固定支出包括租金、薪水、設備費用等。臨時支出包括倉庫費用、運輸費用和銷售提成等。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所有的支出費用都列在一張表上,根據各類支出項目的必要性來排序。然後慎重決定哪些費用是必需的,哪些可以暫時不列入預算,這樣就可以估算出創業所需要的最低成本。
2.分析產品研發與生產成本
手中擁有一筆資金,到底投什麼項目,不僅要看項目的前景與自身的熟練程度,更重要的是對項目開發、生產與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成本做一個分析預測,以便判斷是否應該進入某個領域。
不僅如此,進行產品研發與生產成本分析的目的也在於幫助企業改善成本管理,降低產品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成本管理應從企業的成本分析開始,找出差距和問題所在,然後對企業成本的形成和成本管理的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
根據我們預先得出的成本法則,回答以下問題:
(1)目前企業可以支配的流動資金數額;
(2)項目盈利時間有多久;
(3)未來一段時間內可以融到多少資金。
根據這種對比,基本上可以判斷出我們是否適合投入某個項目、進入某個行業。如果對比之後,發現差距太大,就應該考慮退出。
3.企業成本水平分析
企業成本水平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即企業總成本水平、各經營領域的成本水平、各經營領域中主要單位產品成本的水平。
1.企業總成本水平的分析
企業總成本水平分析,是把企業實際總成本和計劃成本,與同行業的先進成本水平做比較,然後再對構成總成本的各要素進行分析,尋找主要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主要成本指標有企業產品總成本和可比產品成本降低額、降低率,影響因素的分析,通常可以從產品產量的變動、產品品種結構的變動、單位產品成本的變動三個因素來分析。
2.各經營領域成本水平的分析
分析各戰略經營領域的成本水平是確定其經營資本利潤率的基礎工作,是制定企業戰略不可缺少的依據。
3.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
對於經營領域結構復雜、產品品種眾多的企業,需要選擇重點分析對象,比如,主要產品。所謂主要產品,包括以下兩層含義:
(1)代表性產品,即分析了該產品的成本後,就可推算出其他產品的成本情況;
(2)成本因素是取得成功關鍵之一,而該產品在戰略經營領域各品種中,對經濟效益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不同的戰略經營領域有不同的主要產品。
在分析具體成本因素時,還要注意以下要點:
(1)材料費分析要點
①是否具有控制實際消耗量和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意識、措施?
②是否研究過降低采購價格的措施?
③標准價格、消耗定額的計算方法是否妥當?
④庫存程度是否合理?
(2)工資分析要點
①是否具有掌握實際工作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識及具體措施?
②工資比率的決定方法是否合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如何?
......>>
問題三:會計中如何進行產品成本分析 初級會計職稱培訓
包含以下分析:
一、產品生產成本表的編制產品生產成本表是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的全部產品的總成本的報表。按成本項目反映的產品生產成本表的編制
產品總成本分析(一)按成本項目反映的產品生產成本表的分析考點一、對比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它是通過將分析期的實際數同某些選定的基數進行對比來揭示實際數與基數之間的差異,藉以了解成本管理中的成績和問題的一種分析方法。基數:計劃數、定額數、前期實際數、以往年度同期實際數、本企業的歷史先進水平、國內外同行業的先進水平。考點二、構成比率分析法通過計算某項指標的各個組織部分佔總體的比重,即部分與全部的比率,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這種比率分析法也稱比重分析法。通過這種分析,可以反映產品成本的構成是否合理。考點三、相關指標比率分析法計算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關的指標的比率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如:成本利潤率(二)按產品種類反映的產品生產成本表的分析
1.本期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對比分析
2.本期實際成本與上年實際成本的對比分析(1)影響可比產品成本降低額變動的因素:產品產量變動、產品品種比重變動和產品單位成本變動(2)影響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變動的因素:產品品種比重變動和產品單位成本變動(3)在產品品種比重和產品單位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產量增減會使成本降低額發生同比例的增減,但成本降低率不變。
問題四:公司的全面成本分析應該怎樣做? 按實際成本與往年對比,列出增減百分比,找出主要差異,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
如果能找到同行業的數據,也可以作同行業的橫向對比。
問題五:如何寫成本分析報告 成本分析的核心就是圍繞著提高經濟效益,不斷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充分認識未被利用的勞動和物資資源,尋找利用不完善的部分和原因,發現進一步提高利用效率的可能性,以便從各方面揭露矛盾,找出差距,制定措施,使企業經濟效益愈來愈好。
(一)成本分析的內容
成本分析的內容,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成本計劃執行情況的定期分析。即對價值鏈各環節的商品產品成本、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主要產品單位成本等指標的計劃執行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
2.成本效益分析。即對百元商品產值成本指標、百元銷售收入成本費用、成本費用利潤等指標的分析。
3. 成本技術經濟分析。即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對產品單位成本影響的分析。
4.廠際間產品單位成本的分析評價。
5.成本的預測分析。
6.成本的決策分析。
(二)成本分析的方法
成本分析方法要以成本分析的原則作為指導,它是達到成本分析目的,完成成本分析任務所應遵循的分析程序和所採用的手段。成本分析方法是成本分析實踐的科學總結,隨著成本分析實踐的發展而完善,隨著人們對成本分析工作規律性認識的深化而不斷充實。它包括一般方法和技術方法。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從分析的全部過程(或程序)的觀點來看,也稱分析的基本程序。歸納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明確分析目的,制定分析計劃。
2.貯存分析信息,全面掌握情況。包括企業外部信息收集和企業內部信息收集。
3.進行定量分析,建立分析模型。
4.搞好定性分析,抓住關鍵因素。
5.作出綜合評價,提出改進建議。
成本分析的技術方法,也稱為數量分析方法。分析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方法有以下幾種:
1.指標對比分析法
它是根據分析的不同要求,對指標實際數做各種各樣的比較,揭示差異,研究、評價企業成本工作,以便挖掘企業內部潛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對比;本期實際指標與以前實際指標的對比;本期實際指標與國內外同類型企業的先進指標相比較。
2.比率分析法
這種分析方法是把分析對比的數值變成相對數,也就是計算出比率,進行觀察比較。根據分析的不同內容和不同要求,它主要有以下幾種:相關比率分析;趨勢比率分析和構成比率分析。
3.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一般包括:(1)連環替代分析法;(2)差額計演算法;(3)按百分比計算的差額計演算法;(4)因素分解法;(5)因素分攤法。
問題六:如何進行有效工業企業產品成本分析 1.權責分配和職責分工應當明確,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應當科學合理;
2.成本費用定額、成本計劃編制的依據應當充分適當,成本費用事項和審批程序應當明確;
3.成本費用預測、決策、預算、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控制流程應當清晰,對成本費用核算、內部價格的制訂和結算辦法、責任會計及有關成本費用考核等應當有明確的規定。
企業應當建立成本費用核算制度,制訂必要的消耗定額,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資的計量、驗收、領發、盤存以及在產品的移動管理制度,制訂內部結算價格和結算方法,明確與成本費用核算有關的原始記錄及憑證的傳遞流程和管理制度等。
成本費用的歸集、分配應當遵循下列要求:
(一)成本的確認和計量應當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二)成本費用核算應與客觀經濟事項相一致,以實際發生的金額計價,不得人為降低或提高成本;
(三)成本費用核算應當為企業未來決策提供有用信息;
(四)成本費用應當分期核算;
(五)一定期間的成本費用與相應的收入應當配比;
(六)成本費用的核算方法應當前後一致;
(七)成本費用歸集、分配、核算應當考慮重要性原則。
企業應當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費用確認制度。成本費用核算應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對生產經營中的材料、人工、間接費用等進行合理的歸集和分配,不得隨意改變成本費用的確認標准及計量方法,不得虛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成本費用。
成本計算方法應當在各期保持一致。變更成本計算方法應當經過有效審批。
企業應當建立成本費用分析制度。
企業可以運用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性、因素分析法、趨勢分析法等方法開展成本費用分析,檢查成本費用預算完成情況,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尋求降低成本費用的途徑和方法。
企業應當建立成本費用內部報告制度,實時監控成本費用的支出情況,發現問題應及時上報有關部門。
企業應當建立成本費用考核制度,對相應的成本費用責任主體進行考核和獎懲。通過成本費用考核促進各責任中心合理控制生產成本及各種耗費。
成本費用考核工作主要包括修訂成本費用預算、確定成本考核指標和分析、評價業績等。
企業在進行成本費用考核時,可以通過目標成本節約額、目標成本節約率等指標和方法,綜合考核責任中心成本費用預算或開支標準的執行情況,保證業績評價公正、合理。
企業應當加強對成本費用的監督檢查,制定製度,明確監督檢查人員的職責許可權,定期和不定期地開展檢查工作。檢查內容包括:
(一)成本費用業務相關崗位及人員的設置情況;
(二)成本費用授權批准制度的執行情況;
(三)成本費用預算制度的執行情況;
(四)成本費用核算制度的執行情況。
問題七:成本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進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法(也稱數量分析方法)很多,企業應根據分析的目的,分析對象的特點,掌握的資料等情況確定應採用那種方法進行成本分析。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等三種。
1、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根據實際成本指標與不同時期的指標進行對比,來揭示差異,分析差異產生原因的一種方法。在對比分析中,可採取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對比,本期實際與上期(或上年同期,歷史最好水平)實際指標對比,本期實際指標與國內外同類型企業的先進指標對比等形式。通過對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業成本的升降情況及其發展趨勢,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在採用對比分析時,應注意本期實際指標與對比指標的可比性,以使比較的結果更能說明問題,揭示的差異才能符合實際。若不可比,則可能使分析的結果不準確,甚至可能得出與實際情況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結論。在採用對比分析法時,可採取絕對數對比,增減差額對比或相對數對比等多種形式。
比較分析法按比較內容(比什麼)分為:
(1)比較會計要素的總量
(2)比較結構百分比
(3)比較財務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將某一綜合性指標分解為各個相互關聯的因素,通過測定這些因素對綜合性指標差異額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採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將構成成本的各種因素進行分解,測定各個因素變動對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影響程度,並據此對企業的成本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
採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序如下:
(1)將要分析的某項經濟指標分解為若干個因素的乘積。在分解時應注意經濟指標的組成因素應能夠反映形成該項指標差異的內在構成原因,否則,計算的結果就不準確。如材料費用指標可分解為產品產量,單位消耗量與單價的乘積。但它不能分解為生產該產品的天數,每天用料量與產品產量的乘積。因為這種構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產品材料費用的構成情況。
(2)計算經濟指標的實際數與基期數(如計劃數,上期數等),從而形成了兩個指標體系。這兩個指標的差額,即實際指標減基期指標的差額,就是所要分析的對象。各因素變動對所要分析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影響合計數,應與該分析對象相等。
(3)確定各因素的替代順序。在確定經濟指標因素的組成時,其先後順序就是分析時的替代順序。在確定替代順序時,應從各個因素相互依存的關系出發,使分析的結果有助於分清經濟責任。替代的順序一般是先替代數量指標,後替代質量指標;先替代實物量指標,後替代貨幣量指標;先替代主要指標,後替代次要指標。
(4)計算替代指標。其方法是以基期數為基礎,用實際指標體系中的各個因素,逐步順序地替換。每次用實際數替換基數指標中的一個因素,就可以計算出一個指標。每次替換後,實際數保留下來,有幾個因素就替換幾次,就可以得出幾個指標。在替換時要注意替換順序,應採取連環的方式,不能間斷,否則,計算出來的各因素的影響程度之和,就不能與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異額(即分析對象)相等。
(5)計算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其方法是將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結果與這一因素替代前的結果進行比較,其差額就是這一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
(6)將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影響程度的數額相加,應與該項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即分析對象)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計算過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設某項經濟指標N是由A,B,C三個因素組成的。在分析時,若是用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進行對比,則計劃指標與......>>
問題八:如何進行成本分析 一、分析成本的步驟如下
1.列明開支項目
要估算你的創業成本,你需要找出公司在創業階段有可能需要消耗的所有費用,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掌控自如。有的費用是一次性的,比如注冊費用;有的是必須支出的,但在一段時間內也是固定的,比如,辦公場地費用、硬體設備費用等;而有的則是長期費用,如員工工資、員工福利保險、公關外事費用等。
當你把所有開支項目都羅列出來後,最好先評估一下它們是否是必需的開支。一家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應該只把創建公司必須開支的費用列入預算中。那些必要的支出包括兩方面:即固定支出和臨時支出。固定支出包括租金、薪水、設備費用等。臨時支出包括倉庫費用、運輸費用和銷售提成等。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所有的支出費用都列在一張表上,根據各類支出項目的必要性來排序。然後慎重決定哪些費用是必需的,哪些可以暫時不列入預算,這樣就可以估算出創業所需要的最低成本。
2.分析產品研發與生產成本
手中擁有一筆資金,到底投什麼項目,不僅要看項目的前景與自身的熟練程度,更重要的是對項目開發、生產與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成本做一個分析預測,以便判斷是否應該進入某個領域。
不僅如此,進行產品研發與生產成本分析的目的也在於幫助企業改善成本管理,降低產品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成本管理應從企業的成本分析開始,找出差距和問題所在,然後對企業成本的形成和成本管理的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
根據我們預先得出的成本法則,回答以下問題:
(1)目前企業可以支配的流動資金數額;
(2)項目盈利時間有多久;
(3)未來一段時間內可以融到多少資金。
根據這種對比,基本上可以判斷出我們是否適合投入某個項目、進入某個行業。如果對比之後,發現差距太大,就應該考慮退出。
3.企業成本水平分析
企業成本水平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即企業總成本水平、各經營領域的成本水平、各經營領域中主要單位產品成本的水平。
1.企業總成本水平的分析
企業總成本水平分析,是把企業實際總成本和計劃成本,與同行業的先進成本水平做比較,然後再對構成總成本的各要素進行分析,尋找主要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主要成本指標有企業產品總成本和可比產品成本降低額、降低率,影響因素的分析,通常可以從產品產量的變動、產品品種結構的變動、單位產品成本的變動三個因素來分析。
2.各經營領域成本水平的分析
分析各戰略經營領域的成本水平是確定其經營資本利潤率的基礎工作,是制定企業戰略不可缺少的依據。
3.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
對於經營領域結構復雜、產品品種眾多的企業,需要選擇重點分析對象,比如,主要產品。所謂主要產品,包括以下兩層含義:
(1)代表性產品,即分析了該產品的成本後,就可推算出其他產品的成本情況;
(2)成本因素是取得成功關鍵之一,而該產品在戰略經營領域各品種中,對經濟效益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不同的戰略經營領域有不同的主要產品。
在分析具體成本因素時,還要注意以下要點:
(1)材料費分析要點
①是否具有控制實際消耗量和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意識、措施?
②是否研究過降低采購價格的措施?
③標准價格、消耗定額的計算方法是否妥當?
④庫存程度是否合理?
(2)工資分析要點
①是否具有掌握實際工作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識及具體措施?
②工資比率的決定方法是否合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如何?
③標准工資和工時......>>
問題九:成本分析的方法 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進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法(也稱數量分析方法)很多,企業應根據分析的目的,分析對象的特點,掌握的資料等情況確定應採用那種方法進行成本分析。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關分...
問題十:如何進行成本數據分析呢??大體包括哪些步驟和方法? 成本分析需要運用經驗,產品知識和綜合判斷能力對實際或是預期的成本包括原物料成本;人工成本;加工費;管理成本等加以估計。成本按其不同產生和存在形式可分成固定成本;可變成本;半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和總成本。
成本分析是對每一個成本單元(如:材料、工時、行政開支、管理開支和利潤)加以分析並相加,得出最終價格的過程。成本的關鍵組成部分:1.直接的材料成本:用經濟可行的辦法能算出的,所有包含在最終產品中或能追溯到最終產品上的原材料成本。對汽車廠來說鋼板就是直接原材料。直接原材料不包括膠水、釘子等項目,因為在這極小部分上一個一個花時間計算成本時不合算的,它們應該被計入間接材料(副料)成本中去。
2.直接勞動力成本:用經濟可行的辦法能追溯到最終產品上的所有勞動力成本。如機器的操作員、組裝人員。對需要大量高技術勞動力的產業來說,比如信息業或IT業,直接勞動力成本會占很高的比例。要記住如果采購項目包括高技術勞力的時候,一定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不能直接將其它案例中的數據直接拿來運用。另外,要避免用本地的工資水準來衡量異地供應方的直接勞力成本,在信息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會犯這種錯誤。
3.間接生產成本(也叫生產管理費用):除了上述成本以外,所有和生產過程有關的成本。它又包括:
・可變管理費用,如水電、供應和勞力等。間接勞力是可變還是固定成本要取決於公司的性質。
・固定管理費用,如租金、保險、財產稅、折舊和工商管理費等。
『貳』 生產成本五三模型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生產成本五三模型是指五種可見成本和三種不可見成本,五種可見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能源費用和管理費用,三種不可見成本包括質量成本、資金成本和浪費成本。生產成本五三模型是國內一個知名生產管理專家在2005年左右,在生產管理培訓和咨詢工作中首先提出來,後來被大家逐漸接受,進而形成了今天的生產成本五三模型。
生產成本五三模型具體內容:
從財務角度來說,生產成本(車間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能源費用(能源費用是2000年左右國家調整會計准則的時候加上的科目)等四個部分組成,即:生產成本(車間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能源費用。這個時候的生產成本,實際上是產品製造完畢從車間進進庫房的成本,完成此步核算以後,會計還要給產品的成本上攤銷公司的管理費用、營銷成本、廣告成本、財務費用等等,再加上合理的利潤,這樣就得到了產品的銷售價格了。
一、五種可見成本
在往車間成本上攤銷費用的時候,也包括管理費用,公司的管理費用是整體進行攤銷的。為了給生產管理職員(非財務人員,因此對一些財務名詞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進行簡單易懂的培訓,提高他們對生產成本的理解,於是可以把公司整體的管理費用中發生在生產部門的管理費用假設分列出來,這樣的話,就有了生產部門的管理費用,這個時候,生產管理人員就可以把生產成本理解成:生產成本(車間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能源費用+管理費用以上的生產成本構成為五個內容,從財務角度來說,是不對的,但是對於非財務人員的生產管理人員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也有利於他們對生產成本進行管理和控制。這個時候,這五種生產成本使我們在日常生產管理中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所以我們稱之為五種可見成本。
二、三種不可見成本
在生產管理領域,質量成本、資金成本、浪費成本被稱為三種不可見成本,是相對於上面的五種可見成本而言的。其中,質量成本主要由: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也稱故障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四個部分構成,是質量管理中的標准內容。資金成本,一般定義為財務費用,是公司資金佔用所發生的費用。浪費成本,核心就是豐田生產方式中所回納的「七種浪費」,在生產管理行業已經被大家所共識,這七種浪費成本是:
生產浪費一、庫存浪費
一、精益生產管理認為:「庫存是萬惡之源」,所有改善行動皆會直接或間接地和消除庫存有關。
①產生不必要的搬運、堆積、放置、防護處理、找尋等浪費。
②使先進先出的作業困難。
③損失利息及生產管理費用。
④物品的價值會減低,變成呆滯品。
⑤佔用廠房空間、造成多餘工場、倉庫建設等。⑥設備生產管理能力及人員需求的誤判。
二、因庫存造成無形損失,絕不亞上述有形損失,精益生產管理者認為庫存會隱藏問題,而「問題」在精益生產者被認為是寶藏,問題如果能不斷地被發現解決,則利益便會不斷地產生。
1、沒有生產管理的緊張感,阻礙改進:
2、庫存量一多,因機械故障、不良產品所帶來的不利後果不能馬上顯現出來,因而也不會產生對策。
3、由於有了充足的庫存,出現問題時可以用庫存先頂上,問題就可以慢慢解決甚至不用解決,最起碼是被掩蓋住了,不急迫了,不會被上級追究了,於是乎本部門的工作成績就出來了。
生產浪費二、過渡生產(製造過多或過早浪費)
一、TPS強調的是「適時生產」。
二、多做能提高效率,提早做好能減少產能損失(不做白不做,機器還不是一樣停著?)
1、提早用掉了材料費、人工費而已,並不能得到什麼好處。
2、把「等待浪費」隱藏,使管理人員漠視等待的發生和存在。
3、積壓在製品,使生產周期L/T變長無形的),而且會使現場工作空間變大,不知不覺中吞蝕我們的利潤。
4、產生搬運、堆積浪費,先進先出變得困難。
生產浪費三、品質缺陷(不良品浪費)
1、任何的不良品產生,皆造成材料、機器、人工等的浪費。
2、及早發現不良品,容易確定不良來源,進而減少不良品的產生。
3、關鍵是第一次要把事情做對,產品「零缺陷」
生產浪費四、運輸(搬運浪費)
一、大部分人皆認同搬運是一種無效的動作,也有人認為搬運是必須的。
二、用「輸送帶」的方式來克服,行嗎?
1、取放浪費;2、等待浪費;3、在製品過多浪費;4、空間浪費。
三、搬運浪費又包含放置、堆積、移動、整理等動作的浪費。
生產浪費五、處理(加工浪費)
1、定義:指的是與工程進度及加工精度無關的不必要的加工。
2、有一些加工程序是可以省略、替代、重組或合並。
3、很多時候會習慣並認為現在的做法較好。
生產浪費六、動作浪費
12種動作浪費:
兩手空閑。單手空閑。不連貫停頓。幅度太大。左右手交換。步行多。轉身角度大。移動中變換狀態。不明技巧。伸背動作。彎腰動作。重復不必要動作。
生產浪費七、等待浪費
生產線的品種切換。工作量少時,便無所事事。時常缺料,設備閑置。上工序延誤,下游無事可做。設備發生故障。生產線工序不平衡。有勞逸不均的現象。製造通知或設計圖未送達。
『叄』 如何進行成本數據分析呢大體包括哪些步驟和方法
如需學習數據分析推薦選擇十方融海,成本數據分析的步驟如下:
1、明確目的:要進行成本分析,首先要明確分析目的。
2、確定對象:確定對象指對對象為材料成本、員工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還是財務費用等進行分析。分析的原則有兩個:一是全面分析,二是重點分析,也即專項分析。
3、數據的收集與匯總:分析對象確定後,企業就要圍繞對象收集數據,數據的收集和匯總非常關鍵。
成本分析方法:
a、比較分析法:成本的比較分析法可細分為兩種,即同比分析和環比分析。
b、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指將不同項目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所構成的一種比值。
c、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分析過程中應用最多的一種方法。在企業的成本分析中,影響利潤的因素有四個:銷量、價格、成本、費用。
d、差異分析法。
e、本量利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是指在成本習性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數學模型和圖式,對成本、利潤、業務量與單價等因素之間的依存關系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其變動的規律性,以便為企業進行經營決策和目標控制提供有效信息的一種方法。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成本數據分析的相關信息,推薦選擇十方融海。十方融海作為技術創新型企業,堅持源頭核心技術創新,為用戶提供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產品。該機構的解決方案和社會價值獲得了主流媒體報道,與廈門大學、深圳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達成校企合作,探索產教融合、成人教育新模式。用科技推動教育改革,讓教育創造美好生活。
『肆』 什麼是建立成本模型
建立成本模型是指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通過對成本項目的細化分析及成本影響動因的確定,結合實際設定細化的成本基準模型。
成本是衡量實際成本是否受控的一種成本尺度(標桿)。
成本模型是根據現金有關成本,分析預測其總成本最低時現金持有量的一種方法。
基於標准成本的預測模型的建立,但是鑒於復雜的生產情況,要進行完全真實的預測有一定難度。
因此須對該模型做如下定義:
1、在進行成本預測時以當月煉鋼當月成材入庫為測算原則,不考慮生產周期和庫存成本的影響;
2、在復雜的工藝路線中挑選較為簡單的一次冶煉和一次軋製成材的模型進行預測;
3、標準的確定:銷售價格、原材料價格按年度預算價格;標准作業費用以年度預算結構,以滿負荷生產規模下的作業價格和作業量(年度預算作業量換算到月)。
(4)構造性成本模型如何使用擴展閱讀:
成本鏈模型-特點:
1、注意相對成本
成本的絕對發生額固然是衡量企業資源耗費的重要指標,但並沒有反映企業活動的真實本質和效率。企業是一個系統,投入是成本耗費,產出則是企業的收益,二者的差值即是企業的利潤,也是企業為社會、為顧客創造的價值。
這些價值來源於價值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其成本的發生也就位於成本鏈上相應的環節,把每個環節的成本損耗和該環節上的價值創造相比較,就能得出相對成本的大小。成本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是一種價值驅動發生的成本,相對值的意義要遠遠大於絕對值。
2、注意把長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結合起來考察
從成本鏈上來看,有些環節的成本是短期可控的因素造成的,有些成本又是基於未來的發展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大額的研發投入、固定資產的更新、企業的重組和並購行為的發生從短期來看,其效果並不立即顯現。
但從未來的發展來考察,對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降低相對成本又具有重要的意義。實際上,短期成本關注的多是戰術問題,而長期成本更多的著眼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關注的往往是一些戰略性問題。企業領導人必須立足全局,培養長遠的意識和戰略眼光。
『伍』 結構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手段是什麼
結構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Method,結構化方法)是強調開發方法的結構合理性以及所開發軟體的結構合理性的軟體開發方法。
結構化分析方法給出一組幫助系統分析人員產生功能規約的原理與技術。它一般利用圖形表達用戶需求,使用的手段主要有數據流圖、數據字典、結構化語言、判定表以及判定樹等。
它的設計原則包括:
使每個模塊執行一個功能(堅持功能性內聚)
每個模塊用過程語句(或函數方式等)調用其他模塊
模塊間傳送的參數作數據用
模塊間共用的信息(如參數等)盡量少
基本實現手段如下:
一: 數據流圖
含義
數據流圖是SA方法中用於表示邏輯系統模型的一種工具,它從數據傳遞和加工的角度,以圖形的方式來刻畫數據流從輸入到輸出的變換過程。
(1)、元素
A、數據流。是由一組固定成分的數據組成,箭頭的方向表示數據的流向,箭頭的始點和終點分別代表數據流的源和目標。除了流向數據存儲或從數據存儲流出的數據不必命名外,每個數據流必須要有合適的名字,以反映數據流的含義。
B,外部實體。代表系統之外的實體,可以是人、物或其它系統軟體,他指出數據所需要的發源地或系統所產生的數據歸屬地。
C,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加工是對數據進行處理的單元,它接受一定的數據輸入,對其進行處理,並產生輸出。
D、數據存儲。表示信息的靜態存儲,可以代表文件、文件的一部分、資料庫的元素等。
(2) 分層數據流圖
對於一個大型系統,如果在一張數據圖上畫出所有的數據和加工,則會使得數據流圖復雜而難以理解,為了控制復雜性,結構化分析法採用數據流圖分層技術。一套分層的數據流圖由頂層、底層和中間層組成。
(3)保持數據守恆
(4)加工細節隱蔽
二、數據字典
數據字典是關於數據的信息的集合,也就是對數據流圖中包含的所有元素定義的集合。數據字典是結構方法的核心。數據字典有以下幾個條目:數據項條目、數據流條目、文件條目和加工條目。
三、判定表
有些加工的邏輯用語形式不容易表達清楚,而用表的形式則一目瞭然。如果一個加工邏輯有多個條件、多個操作,並且在不同的條件組合下執行不同的操作,就可以使用判定表來描述。
四、判定樹
判定樹和判定表沒有本質的區別,可以用判定表表示的加工邏輯都可以用判定樹來表示。
五、結構化語言
採用一種介於自然語言和形式化語言之間的結構化語言來描述加工邏輯,既可以像自然語言那樣最方便,也可以像形式化語言一樣能夠精確描述事物,且被計算機易於處理。
六、E-R圖
E-R圖包含實體、關系和屬性等3種成分。這三個成分來理解現實問題,接近人們的思維方式。
注意事項:
一,命名。
二,畫數據流而不是控制流。
三,一般不畫物質流。
四,每個加工至少有一個數據流和一個輸出數據流。
五,編號
六,保持父圖和子圖的平衡
七,數據流圖的一致性
八,提高數據流圖的易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