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油發電
是的,是1356900!
不過,我計算的是2037kwh或587.78kwh.另外,給你補充些知識!
1月13日,山東省渤海灣南部水深僅25英尺(1英尺=0.3048米)淺海區的埕島西油田冒出了滾滾原油。諾布爾能源公司(NYSENBL)旗下子公司——EDC和中石化一同開啟了輸油管線閘門,一條5英里(1英里=1.609344公里)長的輸油管將原油送到岸上並銷售給中石化。當天,3個油井實現採油,日產6000桶,本周內,剩下的十幾口井將陸續開啟,生產能力將達到日產1萬桶(年產40萬噸)。
《財經時報》從勝利油田得到消息,埕島西區塊合同區面積為149平方公里, 已勘測探明的石油地質儲量達5000萬噸。EDC總計對該項目投資9億元,持57% 的石油開采權,而合作方中石化持有43%的開采權,雙方按照該權益進行產品分成。EDC總經理帕特·麥克森預計,EDC將在這個項目上每年獲得贏利至少1個億。
這對於總儲量超過30億噸的渤海灣大油田(預計今後至少還可以在這里找到15億噸儲量,使總儲量達到45億噸)來說,只是個「小故事」——引用中石化一 位員工的話來說就是——埕島西「僅是冰山的一角」。
渤海灣:「海上大慶」
記者了解到,2001年渤海油田年產量已經接近600萬噸,預計到2005年產量將達到2100萬噸,渤海石油的產量將達到全國產量的近15%,而相當於中國整個海洋石油產量的一半。目前,這里再加上周邊陸上的遼河、勝利、華北和大港油田 的石油產量,已經超過全國的40%。
包括大陸菲利普斯□Conoco Phillips□、雪佛龍、科麥奇、德士古、阿帕奇、王朝能源(加拿大)等公司在內的,至少有6家以上赫赫有名的國際石油巨頭已經獲得渤海灣區域的石油開采權,EDC只是其中名不見經傳的一家而已。
2002年的最後一天,新華社發出了一條不太引人注意的消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田蓬萊19-3油田一期工程日前正式投產,設計產能最高可達4萬桶油當量/天(約年產200萬噸)。
蓬萊19-3油田是繼陸上大慶油田以後,中國發現的第二大整裝大油田,年產原油有望突破1000萬噸,幾乎占渤海石油產量的一半。其儲量預計約26億桶(約
3.5億多噸),並具進一步評價的潛力,堪稱「皇冠上的明珠」。大陸菲利普斯公司的前身——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於1999發現了它,目前開發由菲利普斯中國有限公司□大陸菲利普斯的下屬公司,簡稱「菲利普斯中國」與中海油合作進行。菲利普斯中國擔任項目的作業者,據說擁有49%的權益,而中海油擁有51%的權益。
也就是說,這塊油田差不多一半原油歸美方所有。事實上,整個渤海石油的前景都是如此,中國還有許多的海上油田都是與外國合作開采。
國際石油巨頭瓜分渤海灣
這讓中國關心能源發展的人士罵起娘來——本來貧瘠的石油資源卻被海外這些「風險投資」收割走——中外合資項目的大部分勘探合同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
中期以前簽訂的,那時候中國原油基本可以自給,石油價格也沒有和國際接軌,海油的勘探極具風險,而且開采成本比陸地石油高出3-5倍。1990年年初中國勘
探、開發和開采海油的技術、經驗和資金都遠遠不夠,於是向外國石油公司出售特許權成為中國開采海油的重要手段。
埕島西、蓬萊19-3油田就是「歷史問題」,在渤海灣石油進入收獲期的時候,坐享其成的中海油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外國石油公司也紛紛享受成功的喜悅。
事實上,渤海油田的勘探成功率,已連續6年保持在五成以上,遠高於35%的世界水平。勘探的結果也表明油田質地非常高,以前的理論認為,油層可能在2000米以下的深層,結果卻在1000米處的淺層收獲多多:一年多時間內發現的石油儲量竟相當於該地區的所有歷史發現,7個1億噸以上儲量的油田被發現。受最近勘探成果的鼓舞,17家海外公司正在渤海灣狹小的地帶內正抓緊進行著新一輪的勘探。
據悉,中外合作方式包括以下幾種:開發合同(對於已經勘探出原油儲量的區域進行開發)、提高產收率合同、單井合同(外方勘探,一旦發現油區就按照合同行使權益),以及原油勘探開發生產一體化合同。中方一般要求獲得勘探權的海外公司投入一定比率的資金進行區域內的勘探。一般的做法是,中海油獲得51%的權益,而外方獲得49%的收益。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埕島西項目的合作中,EDC的收益大於中石化。ED C向《財經時報》解釋,1997年以前中方勘探出的石油地質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1997年EDC投產埕島西,勘探出該區域石油儲量總計達到5000多萬噸,因而至今在該地區擁有佔主導地位的開采權。
中國石油缺口驚人
相比美國油田全部封閉,在「9·11」以後進一步增加了儲備,並只開采外國 的石油,中國的這一歷史遺留政策不甚高明。目前盛傳的國家能源委即將成立的
消息也反映了普遍的呼聲,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應該會很快被提上議事日程。
目前,石油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約佔20%,而全球平均數字是40%。由於陸上老油田產量開始走下坡路,中國今後20年石油、天然氣、銅等礦產資源累計需求總量至少是目前儲量的25倍,其中石油需求缺口超過60億噸。而迫於環保和國際輿論壓力,中國煤炭產量已由過去的13億噸減少到現在的9億噸。2001年以來,中國原油進口已經達到7000萬噸,並成快會突破億噸,接近石油消費的1/3。到2010年和2015年,中國石油年需求量可能達到3.6億至4.3億噸,屆時,年進口量可能達到1.8億噸至2.5億噸。進口的80%可能來自中東,幾乎全部是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油輪運輸。
因此,美伊戰爭將對中國經濟造成巨大傷害。有人認為如果戰爭拖一年的話,中國經濟的年增長率會減少一到兩個百分點——因為中國幾乎沒有任何戰略儲備(美國的戰略儲備相當於其叄個月的進口量)。美國打擊伊拉克之後,可能會對另一個產油大國伊朗施加壓力,而伊朗目前是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源。
國家石油政策變化
中國試圖分散進口源和進口途徑,中俄輸油管計劃即是一例。計劃中,它在2005年投入使用,前五年內每年經該線路向中國進口2000萬噸石油,2010年後提 高到3000萬噸。
但是,最近傳出可能泡湯的消息,輸油管終點不再是大慶,而是太平洋沿岸的納霍德卡港,因為日本和韓國都不希望「從中國人手中買油」,近日日本首相小泉訪俄時,更向俄提出願提供優惠貸款50億美元,支持興建繞過中國的輸油管。這令普京態度游移——此前中國石油公司在壓力下,已被迫中途退出了俄羅斯著名的斯拉夫石油公司投標拍賣。俄羅斯不允許中國染指他們的石油公司。
於是中國重拾從哈薩克修建長達3000公里的輸油管達到新疆的計劃。但是輸油量卻只有每日50萬桶,本身並不經濟。同時,由於美國軍事打擊阿富汗,中亞五國紛紛靠近美國,原先修建輸油管計劃的大環境也發生了微妙變化。中國石油的中亞戰略也陷入尷尬之中。
與此同時,中國叄大石油公司拚命擴大海外領地,也意味著國家石油政策的變化。
中石油的主要投資集中在蘇丹和哈薩克,在委內瑞拉、秘魯和加拿大也有業 務。2002年中國石油宣布以2.16億美元收購戴文能源公司在印度尼西亞的油氣資產,希望到2005年,實現海外銷售收入40億至50億美元。2002年中海油斥資12億美元收購了澳大利亞和印尼的叄塊石油天然氣田,計劃在「十五」期間斥資100億元用於海外業務拓展,到2005年獲得每年200萬至300萬噸份額油。近日中石化和中信也表示正在收購海外油田資產。
亡羊補牢
同時,國內的勘探權許可顯然已經收緊。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兩叄年來,像渤海油田這樣的地域是已經很難再出售勘探權給國外石油公司了。在那些勘探權到期之後的區域,中海油自己承擔起了獨立勘探任務,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2002年10月22日,中海油宣布位於渤海灣遼東區塊的預探井錦州25-1S-1獲得成功,擔任此區塊的作業者並擁有100%的權益。
至於蓬萊19-3項目的進展,知情人稱,目前合作雙方——中海油和菲利普斯中國仍舊在某些敏感問題上存在分歧,例如該項目是進行整體開發還是分區開發
。中海油希望採取整體開發方案,這樣有利於提高石油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能保證中方利益,但雙方並沒有就此達成一致意見。
1)世界石油化工工業發展四大趨勢
一、石油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加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
本屆石油大會的主題是"石油工業,追求傑出業績與承擔服務社會的責任"。石油工業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對人類居住環境造成了污染,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為了保持石油和石化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致力於開發清潔生產技術和替代能源。這次大會號召石油公司要在追求傑出業績的同時,承擔起服務社會的責任,與政府密切合作,加強對話,共同創造能源的未來,這是關繫到人類生存權的重大問題。
二、技術進步是發現新的油氣田、增加油氣儲量的基本動力
在本屆大會上,各國專家們在總結近年來深水和超深水油氣勘探開發、老油田下面發現新油田的經驗時指出,勘探開發的技術進步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三、石油替代能源問題受到廣泛重視
專家們認為,天然氣變為液體的技術(GTL)和LNG技術可以在未來市場中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盡管由於經濟性問題,GTL和LNG永遠不能取代整個傳統燃料,但是GTL作為車用優質環境友好燃料,在未來 15年內將佔全球柴油燃料的10%,GTL和LNG將在解決世界能源問題上發揮重要的作用。
四、煉油與石化一體化,充分利用石油資源,提高產品競爭力
煉油廠與石化廠互供原料、總體優化,特別是以煉油過程生產低碳烯烴尤其是生產丙烯作為石化原料,使煉油廠與石化廠的結合更為緊密,這已成為世界石油工業發展的一個普遍趨勢。
2)在日益高漲的求「綠」大趨勢下,化工企業講理無門,只有及早迎合今年化企咬牙要過「綠」關
2002年,對化工企業而言,最敏感的詞莫過於綠色了,不管是化肥、農葯,還是塗料、染料,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綠色的影響———一些企業讓綠色逼得步履艱難,甚至無路可走;一些企業卻也借著綠色的口號引來了不少人的眼球。在即將到來的 2003 年裡,綠色對化工企業又意味著什麼呢?2002 年是我國加入 WTO後的第一年。在這一年裡,更加開放的國門讓更多的國內產品走出去,更多的國外產品走進來。隨著出口大幅度上升,國際上針對產品的各種壁壘也隨之出現,綠色壁壘就是今年我們的出口產品遭遇最多的一個。茶葉出口受阻,蔬菜出口受阻,水果出口受阻,服裝出口受阻……一連串產品出口受阻幾乎都與化工有染,不少化學物質殘留過高成了產品受阻的口實。接下來就是不明真相的人把化工產品看成是萬惡之源,甚至於對多年來一直充當農業生產保護神的化肥農葯也不能倖免。綠色壁壘發難在先,綠色農業欲棄傳統化肥農葯在後,國內諸多企業不得不坐下來討論對策。
國外壓力尚且如此,國內在這一年中也一波一波地涌動著以綠色為口號的活動。今年二三月間,北京首先出現了一些聲音,對即將出台的內牆塗料標准提出質疑,在圈內引來了一場動靜不小的'護國標'與'抗國標'的爭論。和以往大不相同的是,此次爭論並非由於國標過於嚴格,而是企業認為國標太過寬泛,不如企業標准或地方標准嚴格。爭論雖然以一家企業退出協會為最後收場,但它卻表現出人們對綠色異乎尋常的熱愛。本屬化工領域的業內技術之爭也空前地引來了眾多眼球。爭論到此並未結束,就在國家內牆塗料標准正式施行前後,上海一家塗料企業也通過媒體質疑國標,同樣認為標准中對有害物質的要求過於寬泛不利於行業發展。為此還導致了兩家企業的直接交戰。一時間,標準是否夠'綠'硝煙再起。拋開南北二企業叫板塗料國家標準的最初動機,起碼這兩家企業因沾了綠色而名氣流傳開來。
2002年就這么過去了。沒有人不相信,新的一年對綠色的追求將會更執著。在這種日益高漲的求'綠'大趨勢下,化工企業無理可講,既不能訴委屈也不能講條件,只有迎合。 就農葯而論,目前高毒農葯在我國占據比例過高的狀況必然要在近兩年內得到改變,高毒高殘留農葯要退出舞台,低毒低殘留農葯唱主角是必然趨勢。但是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開發能力不足、企業分散形不成大的集團等等困難都明擺在面前,產品結構的大調整所需要的就是產業的調整和企業的整合。這既為農葯企業帶來了挑戰,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產品結構調整是農葯生產企業的生存之路,積極開發和尋找高效低毒低殘留替代產品,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改進和改善低毒低效的用葯效果,認真防範產品轉型時期可能帶來的各種經營風險,盡早搶占產品競爭的制高點。這是農葯企業惟一的選擇。
化肥企業在新的一年中也將受到更加嚴厲的綠色制約。據報道,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經貿委制定的《關於發布排污收費標准試行及有關問題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已下發。通知的下達表明國家將大幅度提高排污收費標准。經有關方面測算,若按新標准收取排污費,將為目前收費標準的 5倍左右。以小氮肥行業為例,如果按新標准收費,排污費一項據初步估算僅尿素廠就達 1.36 億元,碳銨廠為 1.87 億元,小氮肥行業為 3.23 億元,加上廢氣、廢渣、噪音等的收費,新標准收費比老標准增加了 80%。據悉,新的一年我國化肥的進口配額將超過 1000萬噸。這樣,化肥生產企業在環境保護、綠色生產和進口壓力下,供大於求的現象將會日益嚴重。中小企業的關停並轉、大企業重新劃分勢力范圍……這些都將圍繞著綠色更廣泛、更具體地展開。
據悉,明年國家有關部門將重點在塗料行業展開打假(實際上也就是打假綠)行動,一些假冒名牌產品的作坊式小廠將退出市場,充滿綠色且適銷對路的名牌產品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節能低污染的水性塗料、高固體分塗料、粉末塗料、無溶劑塗料和輻射固化塗料形勢將看好。我國塗料年產量 200萬噸,有報道說生產企業多達 8000 家,市場總的發展態勢是總量供大於求。在這種形勢下,綠色幾乎成為塗料企業優勝劣汰的惟一尺度。過得了綠色關就過得了生存關,反之將會被淘汰。
綠色潮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對化工企業來說,在新的一年裡,如果你還有一點資金的話,如果你還有一點技術的話,如果你還有一點競爭的雄心的話,那就毫不動搖地投到綠色上吧,那是惟一的一條能夠繼續走下去的路。
2. 一桶石油(或原油)可以發多少度電
用石油發電每度電成本(140美元一桶計)1.5美元,按照這個換算,一桶石油可以發電93.3度左右。
理論上:石油的熱值與質量的乘積(產生的熱能)換算為電能,就是發電的度數。(kwh)
但實際上不可能的,這就是效率。發電的效率取決於燃油鍋爐的熱效率,還有發電機的效率。綜合起來,才是石油的發電效率。
一般是32%-42%
3. 電價變動受哪些因素影響
(一)電力生產成本與流通成本
電力生產成本是指電能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成本,即發電成本。不同的電源結構,發電成本差別很大。火力發電的燃料--煤炭或石油價格是其發電成本的主要構成因素,一般占發電成本的60%以上,且燃料運輸成本也很高;目前的水力發電成本主要由水電廠投資建設成本構成,沒有運輸成本,水資源價格也沒有完全核算;核電發電成本則包括核燃料成本與基建成本等。可見,不同電源由於原材料成本和基建成本的不同,以及發電技術、發電效率的差異,發電成本存在明顯不同。
電力流通成本主要包括電能輸配與供電成本,即電能高壓傳輸、低壓配送與供給終端用戶的銷售成本,是輸電電價、銷售電價核算的基礎。目前,我國輸電網路沒有獨立市場運營,輸配供均屬於電網公司的經營范圍,所以輸電電價基本上沒有獨立核算,都包括在終端的用戶電價中。目前的電力流通成本主要包括輸配電設施的容量造價成本與維護成本、電能傳輸成本、折舊、勞動力工資、資本利息率與銷售成本等。系統負荷率也是影響發電成本與輸配電成本的主要因素。
發電生產成本中還包括物流成本,主要是原材料的運輸成本與倉儲成本。對於發電企業而言,廠址與原材料采購地的距離,以及採用的運輸方式直接影響發電成本。不同電源結構的運輸成本也不同。
總之,電力生產與流通成本構成了銷售電價的主要部分。一般而言,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電力企業的生產與流通成本越高,相應的市場供給就會越少,如果電能需求不變,則會導致電價水平上升。
(二)電能生產中的互補品價格
生產過程中的互補品則是指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包括熱能、煤灰以及旅遊等。當其他條件不變時,隨著生產角度互補品價格的上升,可以帶動電能企業的供給增加,如果需求不變,則電價水平下降。
(三)電能生產,交易技術與管理水平
電能生產、交易技術與管理水平決定電力產業的生產、運營與交易效率,是影響電力系統利用水平、發電與輸電的規模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電力外部成本與交易成本高低的關鍵因素,是電力供給與電力交易穩定性、安全性、可靠性與競爭性的重要保證。電力技術與管理水平與一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經濟增長方式以及電力企業在科技教育上的投入有直接關系。一般而言,在其他條件不變尤其是投入資源價格不變的情況下,隨著電能生產、交易技術與管理水平的提高,電力的最大可能供給量就越高。如果電能需求不變,電價水平將呈現下降趨勢。
(四)電力企業對利潤與電價的預期
一般而育,企業預期利潤水平上升,則會增加產品供給;預期價格上升,在企業存在倉儲能力時,會增加產品的生產和遠期市場供給,但會減少現期的市場供給。由於一般意義上電能無法儲存,在電力市場中,如果電力企業預期利潤水平上升,則會增加電力投資,增加電能的遠期供給能力;預期電價上升,則可能通過電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增加遠期供給。
然而,目前我國電力投資、電價水平受到相關管制機構的市場准入、投資、利率與電價管制的較強約束,電力企業的競爭與風險意識的不完善,使得市場利潤與電價的預期對於企業供給能力的影響還存在很大的非理性成分。
(五)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主要包括氣候、水文、資源分布等地理因素。我國的「西電東送」戰略就與區域間的水文、資源、能源分布與產業結構格局的差異有直接關系。自然條件因素不僅對電源結構、電網結構產生影響,而且會影響電力供給能力與電價水平。一般而言,水電資源豐富的區域,電力供給的持續性能力強,價格水平也較低,但受豐枯水期的限制,豐水期電價水平下降,枯水期電價水平上升;新能源豐富的區域則由於發電技術與管制原因,電價水平較高。
4. 100千瓦發電機組達到滿功率,每小時需要耗費柴油多少升
100千瓦發電機每小時需要耗費的柴油量,跟以下兩個因素有關:
一、燃油消耗率,不同品牌的發電機組,其燃油消耗率不同,消耗油量就不同;
二、用電負載的大小,負載大了油門大耗油就大些,反之負載小了相對油耗也就要小些。
100kw發電機組油耗量=21公斤(kg)=26.25升(L)
發電機的油耗量具體的計算方式如下:
一升柴油約等於0.84-0.86公斤(1L=0.8-0.85KG)左右。
發電機的製造商使用參數大多都會用G/KW.H,其意思是指發電機組一千瓦一小時耗多少克(G)油,再將單位換成升(L)從而就能知道你一小時耗油成本。
5. 石油和電是如何轉換的
用石油發電每度電成本(140美元一桶計)1.5美元,按照這個換算,一桶石油可以發電93.3度左右。
理論上:石油的熱值與質量的乘積(產生的熱能)換算為電能,就是發電的度數。(kwh)
但實際上不可能的,這就是效率。發電的效率取決於燃油鍋爐的熱效率,還有發電機的效率。綜合起來,才是石油的發電效率。
一般是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