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與社會關系的原理
教育與社會發展
一、有關教育與社會關系的主要理論
(一)教育獨立論
1、代表人物:蔡元培於20年代提出
2、主要觀點:
(1)、教育應獨立於政治和宗教,全權交給教育家
(2)、教育行政獨立
(3)、教育思想獨立
(4)、教育內容獨立
(二)、教育的國家再生產理論
1、代表人物:葛蘭西
2、主要觀點:
(1)、教育研究應分析國家政權與意識形態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2)、國家既通過學校滿足經濟活動的需要,又通過經濟的(社會勞動)、意識形態的(民主權利)和心理的(幸福、美滿、閑暇)的手段贏得勞工階級對國家政策的「同意」和「擁護」,從另一個方面實現國家霸權
(3)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實施反映了國家霸權的需要,國家利益被設定為課程合法性的絕對基礎
(三)、人力資本理論(60年代)
1、代表人物:舒爾茨於60年代提出
2、主要觀點
(1)、「人力資本」是與「物力資本」相對應的概念,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
(2)、人力資本投資包括個人在教育、衛生、醫療、為了獲得就業機會進行遷移所付出的費用以及為了接受教育所放棄的費用,其中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最主要的部分
(3)、人力資本投資的作用大於物力資本投資的作用,人力資本的形成是當代經濟中最突出的特徵
(4)、人力資本的增長速度比物力資本的增長速度快得多
(5)、當代經濟生活中資本積累的重點從物力資本轉移到人力資本
(四)、篩選假設理論
1、代表人物:邁克爾·史潘斯於1973年提出
2、主要觀點:
(1)、其本前提假設:僱主由於不了解求職者的生產能力,因而僱用的決定便成為一種不確定的投資,成為一種風險投資。但僱主可以通過個人屬性和特徵間接地了解求職者的生產能力
(2)、信號和標識:求職者的個人屬性可分兩類:信號與標識。標識:可觀察到的但不能改變的個人屬性,如年齡;信號:可觀察到的隸屬於個人並且可以改變的屬性。信號和標識可以表明一個人的生產能力
(3)、教育成本與能力呈負相關:每個人的能力是固有的而且是不同的,教育不能提高一個人的能力,但卻能反映一個人的能力,支付同樣的成本,能力較高的人能夠獲得較高的教育水平,能力較低的人只能獲得較低的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反映一個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號,是僱主鑒定求職者能力,篩選求職者的裝置
(4)、工資與教育信號關系的調整與均衡:能力高的人,在職培訓所需的成本較低,但生產率卻較高,因而僱主支付他們較高的工資;由於教育水平反映了求職者的能力,因而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僱主付給他們的工資也越高,反之亦然。
(五)、教育的文化再生產理論
1、代表人物:布迪厄
2、主要觀點:
(1)、學校傳遞的文化與統治階級的文化密切相關,其作用在於賦予並證明統治階級文化的合理性
(2)、教育的手段是「符號暴力」,即統治階級通過文化符號影響的微妙作用來達到階級控制的目的
(3)、學校的課程是「霸權課程」,這種課程依靠政治利益來決定課程知識的取捨
二、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一)、生產力對教育發展制約性的表現
1、生產力制約著人才的質量和規格
2、生產力制約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3、生產力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
4、生產力制約著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
(二)、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發展制約性的表現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權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內容
(三)、文化對教育制約性的表現
1、一定的民族文化傳統對教育觀念的影響
2、一定的民族文化對教育內容的選擇的影響
3、一定的民族文化對教育需求的影響
4、一定的民族文化對教育管理體制的影響
5、一定的民族文化對教育方法選擇和組織形式的影響
(四)、人口對教育制約性的表現
1、一定數量的人口是教育得以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基礎
2、人口質量制約和影響教育的發展
3、人口的年齡結構、就業結構影響著教育的發展
(五)、科技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科學技術能夠有力的改變教育者的教育觀念,提高他們的教育能力。
2、科學技術對教育對象也有影響
3、科學技術還會滲透到教育資料的所有環節中去,為教育資料的更新和發展提供新的手段。
三、教育的社會功能
(一)教育的經濟功能
1、教育為經濟發展准備新的勞動力
2、教育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職業培訓
3、教育通過科學技術的普及提高全體人民的素質
4、教育通過人文環境的建設和人文精神的培育為經濟活動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礎
5、高等教育是知識、工藝和技術創新的源泉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育一定階級統治所需要的人才,同時對普通大眾進行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教育
2、教育可以為政治的穩定和變革製造一定的輿論
3、教師和學生是任何一個時代政治穩定和變革的中堅分子
4、學校本身肩負著對公民進行政治教育的責任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創新功能
(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能提高人口質量
2、教育能提高民族素質
3、教育能控制人口數量,調整人口結構
(五)、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是繼承、傳播、普及科學技術的最佳手段
2、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搖籃
3、教育是創新技術成果的最佳方式
教育與人的發展
一、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特徵與教育
(一)、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特徵
1、發展的順序性
2、發展的階段性
3、發展的差異性
4、發展的不平衡性
(二)、人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對教育的制約
1、發展的順序性對教育的制約
2、發展的階段性對教育的制約
3、發展的差異性對教育的制約
4、發展的不平衡性對教育的制約
二、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關於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因素的主要觀點
1、單因素論與多因素論
(1)、單因素論,也稱單一因素決定論,認為人的發展是某一種因素決定的。常見的有內發論(遺傳決定論、生物預定論、預成論)、外鑠論(環境決定論、教育萬能論)
(2)多因素論,多因素論是與單因素論相對的一種學說,主張人的發展受遺傳、環境、教育以及在此影響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個人的已有發展水平和主觀能動性的制約
2、內發論與外鑠論
(1)內發論,又稱為自然成熟論、預成論、生物遺傳論等,該觀點認為人類個體的心理發展完全是由個體內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預先決定的,心理發展的實質是這種自然因素按其內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現的。外部條件只能影響其內在的固有發展節律,而不能改變節律。
(2)、外鑠論,又稱為環境決定論、外塑論或經驗論,該觀點與內發論相反,認為個體心理發展的實質是環境影響的結果,環境影響決定個體心理發展的水平與形式。
3、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論
又稱二因素輻合決定論、雙因素論、遺傳環境決定論。主要有兩種觀點:
(1)、一種觀點認為人的發展既不單由遺傳決定,也不單由環境決定,而是遺傳和環境共同決定。人的發展不是遺傳和環境之和,而是二者的乘積,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吳偉士。
(2)、另一種觀點認為遺傳從懷孕起就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出生後環境的影響無時無處不在。遺傳和環境在人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作用始終是交織在一起的,很難明確區劃分,代表人物是德國心理學家施太倫。
(二)、遺傳素質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何謂遺傳素質
遺傳素質是指個體從祖先那裡繼承下來的外在的和內隱的解剖生理特徵,如機體的構造、形態、神經類型、感受性等等。遺傳素質細分起來還可以分為由基因所攜來的與由生命誕生和分娩時的外部環境所帶來的永久性影響
2、遺傳素質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是個體發展的生物學前提,影響了個體後天發展的差異性和可能性,對人的生理發展、心理發展和社會性發展都起著重大的作用
(三)、環境因素及其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何謂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指那些對人的發展產生影響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兩個相互聯系的部分
2、環境因素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比較遺傳素質而言,環境因素特別是社會因素是更為根本的因素。社會因素包括社會的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等,每一種因素又可以劃分為制度層面、觀念層面、關系層面、物質層面等等。它們提供人的發展所需的物質和社會條件;構成人的發展的巨大動力;影響了人的發展的價值方向;影響了人的發展的內容;對人的發展本身具有一種廣義的教育作用。不過,由於環境因素自身的復雜性,環境因素對人的發展的影響既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
(四)、學校因素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何謂學校因素
學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制度組織起來的促進學生發展的特殊環境。學校因素是指那些影響學生發展的目的、制度、內容、人員、環境、手段等因素
2、學校因素在人的身心發展的作用
學校因素在人的發展中起綜合的作用,既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把人的遺傳素質與社會影響綜合起來,提出適宜的發展目標,設置適宜的課程體系,採用適宜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評價形式,從而促進學生在一定時間內的最大發展。比較遺傳素質和社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來說,學校因素的影響有以下特點(1)、提出明確的發展目標;(2)、遵循個體發展的規律;(3)、專門以促進學生的有價值發展為己任;(4)、有專門的教師和管理人員;(5)、有豐富的發展資源和發展反饋手段。因此,學校是人的發展的主渠道
Ⅱ 辦學成本和教育成本、教學成本有什麼區別呢~~希望能得到大家幫助~~盡量得通俗易懂,回答好的話還有加分
辦學成本和教育成本、教學成本的關系,辦學成本包括教育成本等費用,而教育成本又包括教學成本等費用。可以說,它們是從大到小的分類。
詳見下面資料
1)哪些因素會導致高校辦學成本增加?
學校的地理位置-地皮成本
教學質量-花錢請名教
學校環境-花錢搞裝修
管理人員的多少-都是要工資的
還有各地的辦校注冊 水電 稅收 等都不一樣都需要考慮!
不過可以看當地的生活水平 各地學費都不一樣 可以適當的提高學費收入來減輕壓力,我說是適當啊不要亂來!
2)什麼是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是指從事教育活動所耗費的社會資源的總集合,其多寡之衡量通常要全部摺合成貨幣來加以計算。
教育成本的特點[1]
一、教育成本的主體是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又稱為人力資源成本,包括人力資源的引進成本、開發成本和人力資源的使用、管理、維護成本等方面的內容。按照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觀點,就一般意義上講,人力資源成本包括人類在教育、保健、為取得良好的就業機會而進行的國內遷移所花費的支出,以及接受教育的成年人、接受培訓的工人所放棄的收入和其他提高人力質量的投入的總和。
教育機構及其各級各類管理和維護人力資源險、工資、福利、使用、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員成本占成本的絕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資本密集型產業相比,其生產率的增長一般較慢,並且是有極限的。以汽車產業為例,從過去年產幾千輛汽車,到現在年產幾百萬輛,生產效率提高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但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率的提高不可能像汽車那樣。盡管班級授課制產生之後,教育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其幅度是有限的。而且從目前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降低生師比,縮小班級規模似乎是一種改革的趨勢,其結果是教育所耗費的人力成本不斷上升。
二、教育成本管理不以盈利為目的
教育部門的成本管理與企業的成本管理不同。企業消耗的成本必須能夠盈利,並且要以最少的費用獲得最大的利潤為目的,一個企業沒有盈利,很快就會破產和倒閉。而學校是非營利性機構,教育成本管理不以盈利為目的。即使私人提供教育經費,興辦學校也不應以盈利為目的,收費可以高些,但也只能略高於投資,這同經營普通產品不一樣。就是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也沒有一個國家把教育當作營利性事業。如美國可稱得上是市場經濟發展最完善的國家,但被美國社會和政府認可的大、中、小私立學校一般都是非盈利性的,公立學校更不必說。但在我國對此卻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是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正在大力提倡和鼓勵發展民辦教育。因此,不少企業家紛紛投資教育,這些民辦學校的興起,既改變了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單一的國有體制,又對現有教育資源不足起到了良好的補充作用。但遇到的問題是:對投資教育的社會團體或個人來說,除了捐贈部分以外的那些投資是否可以有回報,如果有回報,是否違反了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原則呢?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有關規定,在目前情況下,由於教育資源不足,國家又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來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對於政府以外的投資者,一是要鼓勵,因為,我們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投資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二是要求他們不能以盈利為目的,因為教育雖然是產業,但它首先應該是公益事業,投資教育首先要想到的應該是為公益事業作貢獻;三是要允許他們有一定的回報,投資者投資教育獲得政府所允許的投資回報,不能算以盈利為目的。政府可以依法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決定投資者最高的允許回報率,如略高於銀行的利息率,決不容許他們有暴利,這仍然是堅持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原則。
三、教育單位成本呈遞增趨勢
從教育本身來看,教育是一個單位成本遞增的事業,教育單位成本遞增有其必然性。所謂遞增,就是教育培養每一畢業生的平均費用是不斷增長的。這是因為:第一,教育投資,主要用於支付教職工的工資、福利、學生的助學金、獎學金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必須支出更多的教職員工的工資、福利等費用,學生的助學金、獎學金也會隨經濟發展而增長。第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培養質量更高的人才,培養這樣的人才必然要有更多的耗費。此外,教育產業與一般產業的不同之處在於,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多數為素質較高的專業人才,而這些人才也正是其他部門和行業所需的人才,教育部門與其他行業的人才競爭更為激烈,教育部門的勞動力成本自然要上升。第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環境和條件必然要不斷改善,儀器設備也要不斷更新,這也就需要更多的投入。所以,教育的單位成本必然要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而增長。這同物質產品的生產不一樣。物質產品的生產發展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其單位成本就會降低。而教育的單位成本則是遞增的。第四,不斷深人的教育改革強調教育要增加學生的體驗機會,增加學生對知識創新方法與過程的掌握,重視學生主體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的作用。這樣一種教育改革趨勢也會增加教育的單位成本。教育的這些特點,決定了教育的單位成本應當是遞增的,在校學生人均教育費用應逐年增長。
教育成本的分類[1]
一、教育的貨幣成本和機會成本
教育的貨幣成本為直接用於教育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摺合成貨幣表示的貨幣總額。一般分為社會貨幣成本和私人貨幣成本。社會貨幣成本主要是指政府直接支付的教育費用,以及社會集資、捐資的經費;私人貨幣成本主要是指學生右人及其家庭直接支付的教育費用。
機會成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機會成本是為達到特定的目標而失去或放棄的資源的價值。例如,用於教育的資源如果不用予教育,在其他最佳的使用狀態下的價值。狹義的機會成本是為達到特定的目標而損失的價值。如學校的固定資產損失的利息或租金收入、學生因上學而放棄的收入等。教育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通常是狹義的機會成本。當然,因上學而放棄的收入對城市和農村的孩子來講,其差異是較大的,在農村家庭,決定孩子是否上學,不得不考慮到農村的兒童也是家庭的基本勞動力或輔助勞動力,也可以為家庭帶來一定的收益,所以農村的孩子在上學時,不僅面臨時間的機會成本,還面臨著由於上學而不再為家庭帶來收益的損失;而城市的孩子由於無事可做,損失的僅僅是時間。因此農村孩子教育投入的機會成本大於城市兒童教育的機會成本,農村家庭不太願意送子女受教育。
二、教育的社會成本和私人成本
教育的社會成本,亦稱「教育公共成本」。它是指國家和社會培養每名學生支付的全部費用,包括社會直接成本和社會間接成本。社會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各級政府對教育支付的全部費用;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集資、捐資、捐贈支付的教育費用。社會間接成本主要包括達到法定勞動年齡段的學生如不上學而就業時國家可能獲得的稅收;教育所使用的土地、建築物、設備,如不用於教育而用於其他方面可能獲得的利息、租金收入(機會成本);用於教育的土地、建築物、設備免除或可能課征的稅收。
教育的私人成本,亦稱「教育的個人成本」。它指培養每名學生由學生本人、家庭、親友支付的全部費用,包括個人直接成本和個人間接成本。個人直接成本主要指由學生本人、家庭、親友為學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學費、雜費、書籍文具費、文體費、交通費、住宿費、生活差距費等;個人間接成本指達到法定勞動年齡的學生因上學而未就業可能放棄的就業收入,即機會成本。
三、教育的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教育的直接成本指社會與受教育者個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費用。它又可分為教育的社會直接成本和教育的個人直接成本。教育的社會直接成本,指各級政府通過財政支付的教育費用,各種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集資、捐贈支付的教育費用;教育的個人直接成本,指學生本人、家庭、親友為學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學費、雜費、書籍文具費、文體費、交通費、住宿費、生活差距費等。
教育的間接成本指社會與受教育者個人間接支付的教育費用。它又可分為教育的社會間接成本和個人間接成本。教育的社會間接成本,指教育使用的土地、建築物、設備等如不用於教育而用於其他方面可能獲得的利息、租金收入,或用於教育而免除的稅收,達到法定勞動年齡的學生如不上學而就業時國家可能獲得的利息或收入。教育的個人間接成本指達到法定勞動年齡段的學生因上學而未就業可能放棄的就業收入。
四、教育社會平均成本和個剮成本
教育社會平均成本指培養一名學生社會平均的費用。由同一時期,一國或一地區培養每名同級同質學生的平均費用構成,如一國或一地區培養每名同專業同質大學生的社會平均費用,培養每名中學生、小學生的社會平均費用等。由於水平不同,不同學校培養每名同級同類同質學生的費用,即教育個別成本是不相同的。因此,教育個別成本低於或高於教育社會平均成本,表明教育投資使用效率的高低。
教育個別成本是指某一學校培養每名學生的費用。社會上總是有許多學校培養相同教育級別和類別的學生,由於他們的教育總投入量、教育管理水平不盡相同,培養每名同質的學生的費用也不相同。他們培養每名同質同類學生的費用,可能等於、高於或低於社會費用,表明他們教育投資使用效率的高低。
五、生均教育成本和邊際成本
生均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綜合指標之一,指平均每名在校生所分擔的教育費用。可以學年表示,也可以全期表示。廣義指在同等教育條件下為實現或達到相同教育目標,培養一個學生所需的社會平均教育費用,即教育社會平均成本。狹義可以同級同類教育的每一所學校或教育實體在校生每人平均教育費用表示,即教育個別成本取決於教育投資總量、在校生人數和學制年限以及教育管理水平,最終取決於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一般而言,生均教育成本是呈上升趨勢的。
教育邊際成本,亦稱教育增量成本。它是根據增加1個學生導致總成本的增加量來估算的,因增加1個學生而追加的成本叫邊際成本。西方教育經濟學對於教育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益的研究在於提高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率和經濟效益。邊際效益小於邊際成本,不應追加教育投資;邊際效益大於邊際成本,應追加教育投資。這一理論在經濟利益限度內,是人們進行教育投資決策的依據。當教育投資充足時,應使教育投資的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效益;當教育投資不足時,理論上要求各級各類教育投資收益率相等,即在各級各類教育投資收益率不等的條件下,作出對各級各類教育投資的選擇,以求教育投資收益最大化。
生均教育成本和邊際成本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學校之間是不同的,並且隨著成本函數的形式而定,即成本和規模之間的關系。顯然,如果入學人數增加,教育總成本也將增加,但生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隨著學生人數的變化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或保持不變。生均成本和邊際成本由於入學人數的增加而出現上述三種情況的原因是: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中,一些成本是固定的,而另一些成本是隨著學生的規模或人數而變化的,生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隨學生總人數增加而變化的情況取決於大多數成本是固定的還是可變的,取決於所有資源是被充分利用還是有所閑置,這就意味著不需要追加固定成本就可增加學生人數。
當然,成本是固定的還是可變的,取決於時間限度。從短期來看,教師和校舍一樣是固定的,而書籍的數量、文具和其他一些設備隨學生數而變化。從長遠看,聘用教師的人數可以是變化的。因此,短期的教育邊際成本大概比長期的邊際成本要低。增加學生導致的額外成本也取決於變化的大小,也許增加1個學生,不大可能增加額外成本,但若要增加50或100個學生,其額外成本的增加則是完全可能的。
六、教育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教育的固定成本與教育變動成本相對。這類成本的特點是: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學生數量的范圍內,其費用發生總額不隨學生數量的增減而變化,保持相對穩定。例如,學校的校舍、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固定資產及其按照規定計提的折舊費和修理費,以及學校許多項目費用發生總額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這些費用就屬於教育的固定成本。但是,教育的固定成本只是相對穩定不變,當培養的學生人數超過一定數量時需增加教育固定資產,如擴建校舍、增添設備或對原有固定資產進行更新改造,這時成本會相應地增加。教育固定成本是指固定的總費用。每個學生的平均固定費用隨著培養的學生數量的變動而變動,即單位固定成本隨學生數量增加而降低,隨學生數量減少而提高。將教育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對於加強教育成本管理,形成教育規模經濟,提高教育投資經濟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降低生均固定費用,可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盡量擴大在校生人數。
教育變動成本與教育固定成本相對。這類成本的特點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其費用發生總額隨學生數量增減而變化,而單位學生分攤的這類費用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這部分費用包括管理人員和納入正式編制的教師的獎金、超工作量報酬以及不納入正式編制的代課教師、兼職教師的工資;人民助學金與獎學金、在職學習的學生工資、職工福利費;用於教學科研生產實習的動力(電、煤氣)、燃料、材料費,教科書及教學用品費;按各級各類學校學生規定標准應配備的其他物資條件發生的費用等。其中一些費用雖然也隨學生數量變化而變動,但不成正比例變動,這部分費用稱為半變動費用。對於半變動費用可根據歷史統計資料用高低點或最小二乘法把它劃分為「變動」與「固定」兩部分。將變動成本作這種細分有利於作好成本計劃、分析和控制,明確各成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以採取不同措施降低成本。降低教育變動成本,可從降低每個學生的耗費定額著手。
七、教青的資本成本與經常成本
教育的資本成本與經常成本是根據成本支出的時間來劃分的。根據西方教育經濟學的解釋,資本成本是指用於較持久的項目支出,如土地、建築物、設備等,投資較大,使用年限較長(一般在1年以上)。其價值一次全部墊支,在教育活動中因磨損、折舊而逐漸減少。其實物形態在報廢和更新前保持固定不變。教育經常成本是指財政年度內由教育的經常支出而發生的成本。其費用(成本)多少隨學生數量多少而變動。學生人數越多,成本支出越大。在中國,稱「教育經常費」,包括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比較教育成本,在其他條件相同下可按教育經常成本計算。
此外,從教育成本的性質和用途劃分,可分為物質成本和人員成本;從教育成本考核的角度可分為社會總成本、部門成本和單項成本;從成本核算的角度可分為生均教育成本和生均全期教育成本;以貨幣標准來劃分,可分為貨幣成本和非貨幣成本等。
3)教學中要關注成本
聽課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課堂安排了很多內容,但是真正落實的卻是很少;課堂上的練習很多,但是真正有用卻很少,講到位的就更少;課堂上學案內容多,環節也很完整,但是很多都沒用好;教師整節課自己講得很豐富,講得滴水不漏,但能夠讓學生聽的卻是很少、吸引學生聽的卻是很少。總之,我覺得現在教學中成本很高:投入很高,但產出卻是沒那麼理想。
產生這一問題最根本的有兩點:一是教學目標不明確。這也是在前面的博文反復提到的問題。目標模糊,教師心裡就沒有一個標桿。每節課要做什麼,要做教到什麼程度,教師就只能跟著感覺走。結果只能是把很多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沒用的地方,要真正重點培養的內容卻是蜻蜓點水。二是不能較好地按教育教學規律開展教學。比如教學中的主體性問題:課堂上教師還是主角,只管自己使勁地表演,學生當群眾,只有被動地收聽收看;比如策略運用不當的問題:有些不適合探究的內容拿去很認真的探究,有些該做實驗卻沒很好地做實驗等等。不能按科學規律做事,當然效果不佳,只能事倍功半了。
高成本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受害者。教師自己因此要多准備很多材料,很多練習,多講很多課。把自己累得身心疲憊,不小心就落下了職業病。這種教學對於學生的後果更是嚴重:辛苦就不用說了,效果又不好,結果把寶貴的時間給耽誤了。因此,希望教學中能有成本的觀念,既要考慮教師自身的成本,更要考慮學生的成本。防止出現以上問題,以盡量少的成本獲得更大的收益,對於學生對於自己都有好處。
Ⅲ 簡述教育投資的成本與收益
在教育投資的成本收益率分析中應注意的問題 對於教育的投資我們現在主要以高等教育作為分析對象。首先我們知道在教育 投資方麵包括了貨幣投資和非貨幣投資。而貨幣投資又分為了直接和間接兩個方 面,一方面是學費,書本費和學雜費等直接費用;另一方面則是選擇上學放棄工 作而由此損失的收入。非貨幣投資則是指上大學期間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例如對 未來的迷茫,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和競爭壓力等。
Ⅳ 什麼是教育成本費
教育成本是指從事教育活動所耗費的社會資源的總集合,其多寡之衡量通常要全部摺合成貨幣來加以計算。
教育成本的主體是人力成本。人力成本又稱為人力資源成本,包括人力資源的引進成本、開發成本和人力資源的使用、管理、維護成本等方面的內容。按照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觀點,就一般意義上講,人力資源成本包括人類在教育、保健、為取得良好的就業機會而進行的國內遷移所花費的支出,以及接受教育的成年人、接受培訓的工人所放棄的收入和其他提高人力質量的投入的總和。
教育機構及其各級各類管理和維護人力資源險、工資、福利、使用、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員成本占成本的絕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資本密集型產業相比,其生產率的增長一般較慢,並且是有極限的。以汽車產業為例,從過去年產幾千輛汽車,到現在年產幾百萬輛,生產效率提高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但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率的提高不可能像汽車那樣。盡管班級授課制產生之後,教育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其幅度是有限的。而且從目前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降低生師比,縮小班級規模似乎是一種改革的趨勢,其結果是教育所耗費的人力成本不斷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