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單位成本逐年遞減說明什麼
擴展閱讀
哪裡有生豆芽的工具 2025-01-22 13:08:25
圈子如何修改價格 2025-01-22 12:48:46

單位成本逐年遞減說明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4-16 13:12:40

1. 什麼是邊際成本遞減規律

邊際成本遞減是指隨著產量增加,所增加的成本將越來越小,例如規模效應。邊際成本遞減是幾乎每種商品的普遍規律,但應明確,對於一般商品而言,其遞減的范圍是有限的,即超過一定的限度,生產一單位商品的邊際成本將出現上升。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到總成本的增量。
邊際成本通常只按變動成本計算。邊際成本用以判斷增減產量在經濟上是否合算。它是在管理會計和經營決策中常用的名詞。例如,生產某種產品100個單位時,總成本為5 000元,單位產品成本為50元。若生產101個時,其總成本5 040元,則所增加一個產品的成本為40元,即邊際成本為40元。當實際產量未達到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減。
但應注意的是,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增。因為,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總固定成本就會遞增。由此可見影響邊際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產量超過一定限度(生產能力)後的不斷擴大所導致的總固定費用的階段性增加。

2. 工作中的邊際成本遞減規律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邊際成本簡寫為MC或MPC。

從邊際成本這個概念引發出了人們耳熟能詳的邊際成本遞減規律。該規律是指隨著產量增加,所增加的成本將越來越小,規模效應就是其中一種。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0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0輛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

這個概念,套在個人工作中也同樣適用,可以將其稱為工作邊際成本遞減規律。

首先,個人的工作都有一個基礎的起點,我們可以將其類比為企業用於生產的固定成本。但隨著個人的工作量逐漸增加,我們完成工作所要花費的平均成本會越來越低。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一個在公司負責做表的基礎員工。如果他的工作只是做一個報表出來,那麼他需要花費的時間可能是整理數據源兩小時,加上將數據源整理為報表一小時,合計做一個報表花費三小時。但如果他同時需要做四個相互關聯的報表,那麼數據源僅需整理一次即可,再加上平均每個表一小時的時間花費(實際上各個報表之間也往往是有關聯的,所需時間會更短),合計需要6小時,平均每個報表的時間花費僅需1.5小時,相比僅做一個報表時間整整縮短了一半。

再用我個人很崇拜的職業-設計師來舉例。一名設計,在製作一張廣告海報時,往往要從選圖、構思、文案等等一切從頭開始准備。盡管最後的工作成果僅僅是一張圖而已,但其背後凝聚了巨大的工作量。但如果這名設計師做過了大量的廣告圖設計,他會有非常多的創意元素和素材積累,在做一個新的項目時,只需要在自己已有的素材庫和作品庫中選擇匹配度較高的,稍加改進即可成為一套全新的作品。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規律,它帶給我們以下三個啟示:

1. 當下的努力是為了日後的輕松

這並不是一句雞湯,而是實實在在的一條成長經驗。

世界知名銷售大師傑弗里·吉特默說過:"成功的銷售絕非一夕之功,而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漫長過程。」我們大家很熟悉的網路創始人李彥宏也說過這樣一句話:「技術的變化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變的過程我們經常忽略。質變的過程,我們卻經常被打得措手不及。」我們要相信,前期似乎看不到希望的量的積累,總有一個時間點會引發質的飛躍。

一件事開始時很難,因為你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成本去完成最初的「固定資本」投入,這個時期也往往是投資回報率很低的時期。但隨著這個階段的完成,我們將發現工作成果的產出一點點變得輕鬆起來,而且變化速度的增長是指數級的,開始緩慢,到了某個點後突然爆發,然後越來越快。我們看到的很多人彷彿開掛的人生,其實都是這樣厚積薄發的結果。

2. 跳出原有領域,爭做斜杠青年

我們類比邊際成本遞減的規律推出了工作邊際成本遞減,但應注意的是,邊際成本遞減規律是有一定適用條件的。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生產能力)後的不斷擴大,會導致總固定費用的階段性增加。

同理,當我們在一項工作技能的學習中,在0分剛起步的時候是非常困難的,我們需要大量投入,快速積累,當我們的工作技能積累達到60分以上時,往往我們的產出會開始逐步增加,直至爆發。可是當我們的工作技能已經達到90分,再想要進步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成本,又進一步拉低了我們的投入產出比。如果我們並沒有在某一個領域里成為頂級專家的偉大目標,這樣的做法往往是得不償失的。

當我們遇到這樣的時刻,比較好的做法,是選擇一個和自己現有工作有相似性或關聯性的領域,然後把自己一部分時間與精力投入其中,快速學習並嘗試創造價值。比如一名平面設計,他已經有了90分的技能水準,如果他並不渴望在技術水平上成為行業頂級,而是渴望得到更大的收益,對於他來說最明智的做法是選擇另一個相關的行業開始學習並嘗試產出,比如為企業發布會定製PPT等工作。因他已具有了很好的平面設計功底,不需要從頭開始學習PPT,只靠前期經驗積累,加上很小的初始階段投入,他就可以快速迎來產出爆發的階段。這樣做,不是效率更高的方法么?而且,在另一個領域的經驗,往往又會幫助他在原有領域中更進一步,一箭雙雕。

3. 打開視野,培養認知能力

獃獃老師曾在自己關於一篇關於界面交互的文章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印象很深:

人們都說,人工智慧已經取代人類的工作。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但其實,它早就已經存在了。現在的每個人,本身其實就是未來的「人工智慧」。每天重復著去做一件事,抱怨著自己沒時間去做其他事,不斷努力只為成為別人眼中優秀的人才,然而不管怎麼努力去進步,一直都沒法達到自己與別人心目中期望的樣子。直到退休老去才發現,這輩子從讀書上學開始,一直到工作乃至退休,都在做著重復且無意義的事,能留下或被銘記的,也許就是那些已經消失不見的汗水罷了。

「不要再埋頭於對工具的訓練,把視野打開,做這個時代的正常人。」獃獃老師這樣告誡我們。這警示我們一點,不要做無效的投入。量變終將導致質變,但質變的結果是否能帶來收益,卻要等待時代的挑選。同樣用經濟學中的生產關系來類比,如果我們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固定成本,當邊際成本終於降下來時,我們卻發現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根本賣不出去,這是很傻的行為。我們在奮斗的路上,同樣要抬起頭來,去看看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然後及時調整我們努力的方向,不要被沉默成本左右了我們的抉擇。而抬頭看看,正是指我們認知世界的能力。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馬諦博士在她的一篇論文中指出:人的認知水平的差異稱為能力特徵。在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中,除了對本職工作所需技能的熟練掌握,他們更是擁有超越本職工作的認知能力。這種認知能力在實際工作中的體現,在於應對不同工作場景時思維的迅速切換與整合。企業的底層員工往往處理的都是單一的事務,自然容易被機器替代。越是企業中的高層領導,他們面對的情況也就越復雜,他們往往會在短時間內被拖入各種各樣完全不同的問題場景,並被要求迅速提供處理辦法,這就要求我們擁有極強的認知能力,能迅速判別各個場景的本質,並找出最適合該場景的思維模式,針對該場景內問題進行系統化處理。擁有認知的能力,會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更好的工作,讓我們不再只是積累工作技能,而是切實的提升工作能力。

以上三點,便是我從邊際工作成本遞減這個規律中得到的啟示。而這三點啟示,其實有一個共同的前提,那便是大量工作經驗的積累。所以,不要急躁,腳踏實地,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經驗,然後耐心等待世界的揀選吧。

3. 總成本曲線為什麼以遞減的速度上升

在在產量較低時,相對於固定投入要素而言,可變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太少,隨著可變投入的增加,固定要素逐漸得到充分利用,產量迅速提高,總成本的增加沒有總產量的增加快,邊際成本下降,因此, 單位成本下降(固定成本被分攤了,此時邊際成本小於平均成本).
在由於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增加的可變投入最終會導致產量增加速度的降低,而成本仍在不斷增加,從而邊際成本上升.當邊際成本超過平均成本時,平均成本開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