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長期股權投資,在成本法和權益法核算時,分別採用什麼作為初始入賬金額
(1)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以被合並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的份額作為投資入賬成本;
(2)非同一控制下的合並以合並成本為投資入賬成本,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合並成本,應為購買方在購買日為取得被購買方的控制權而付出的資產、發生和承擔的負債以及發行的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
(3)非企業合並方式下支付現金方式的投資以支付的購買價款為初始投資成本,發行權益性證券方式的投資按照證券的公允價值作為初始投資成本,投資者投入的長期股權投資按照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作為初始投資成本,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換方式取得的按照非貨幣性交換原則確認初始投資成本,確定完上述初始投資成本後,如果是採用權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資成本大於享有被投資方所有者權益份額的以初始投資成本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成本,初始投資成本小於享有被投資方所有者權益份額的以享有被投資方所有者權益份額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成本,如果是採用成本法核算的就按照初始投資成本確認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成本。
❷ 什麼時候將成本法調整為權益法核算成本法是什麼權益法又是什麼
一、成本法和權益法適用范圍
成本法,是指長期股權投資按投資成本計價的方法。通常情況下,按照持股比例是確定採用成本法還是採用權益法核算的主要依據。
投資者持有被投資企業表決權資本份額 對投資者的影響 會計處理方法
少於20% 無重大影響 成本法
在20%於50%之間 重大影響 權益法
超過50% 控制 成本法、合並會計報表
權益法,是指長期股權投資最初以初始投資成本計價,以後根據投資企業享有的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變動對投資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的方法。
成本法的適用范圍一是企業持有的對子公司投資;二是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
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包括兩類:一是對合營企業投資;二是對聯營企業投資。
二、成本法轉權益法
1、原持有的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因追加投資導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夠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或是實施共同控制的,在自成本法轉為權益法時,應區分原持有的長期股權投資以及新增長期股權投資兩部分分別處理:
首先,原持有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余額與按照原持股比例計算確定應享有原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之間的差額,前者大於後者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前者小於後者的,根據其差額分別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和留存收益。
其次,對於新取得的股權部分,應比較追加投資的成本與取得該部分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前者大於後者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前者小於後者的,根據其差額分別調整增長期股權投資的投資成本和當期的營業外收入。進行上述調整時,應當綜合開考慮與原持有投資和追加投資相關商譽或計入損益金額。
對於原取得投資後至追加投資的交易日之間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相對於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屬於在此期間被投資單位實現凈損益中應享有份額的,一方面應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同時對於原取得投資時至追加投資當期期初按照原持股比例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應調整留存收益,對於追加投資當期期初至追加投資交易日之間應享有被投資單位的凈損益,應計入當期損益;屬於其他原因導致的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中應享有的份額,在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的同時,應當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因處置投資導致對被投資單位的影響能力由控制轉為具有重大影響或者與其他投資方一起實施共同控制的情況下,首先應按處置或收回投資的比例結轉應終止確認的長期股權投資成本。在此基礎上,應當比較剩餘的長期股權投資成本與按照剩餘持股比例計算原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屬於投資作價中體現的商譽部分,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屬於投資成本小於原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在調整長期股權投資成本的同時,應調整留存收益。
對於原取得投資後至因處置投資導致轉變為權益法核算之間被投資單位實現凈損益中應享有的份額,一方面應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同時對於原取得投資時至處置投資當期期初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扣除已發放及已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和利潤)中應享有的份額,調整留存收益,對於處置投資當期期初至處置投資之日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中享有的份額,調整當期損益;其他原因導致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變動中應享有的份額,在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的同時,應當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長期股權投資自成本法轉為權益法後,未來期間應當按照準則規定計算確認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及所有者權益其他變動的份額。
❸ 會計中權益法和成本法的區別
用通俗的話說,成本法是以發票和賬本上的金額為依據做賬的,而權益法是以公允價值為依據做賬的。
成本法下,對於被投資單位的權益變動,投資單位不改變「長期股權投資」科目的余額;
權益法下,被投資單位的權益變動了,投資單位也跟著變動「長期股權投資」科目的余額。
比如,被投資單位當年凈利潤實現100萬,那麼在成本法下就不做分錄,但在權益法下就要,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貸:投資收益
再比如,被投資單位發放現金股利時,
成本法下是:
借:應收股利,
貸:投資收益
權益法下是:
借:應收股利,
貸:長期股權投資
1、兩者的計價基礎不同。購買法下,取得的資產與負債按它們的公允價值記錄,如同購買其他資產一樣,以實際交易成本入賬,被購買一方不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權益結合法下,則只考慮所取得股權聯合的賬面價值,而不管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如何,合並的凈資產是按其賬面記錄的,即權益結合法不改變資產負債的計量基礎。
2、對商譽的確認不同。購買法承認商譽,如果購買總成本超過所取得的凈資產的公允價值,其成本超過部分作為購買正商譽,反之則為負商譽。權益結合法不承認企業並購中任何商譽的存在,權益結合法不按照取得資產所付出的代價來作其依據,資產負債均按賬面價值計價,而資產的賬面價值又往往低於它們的公允價值,股本按發行股票面值計價,換出股票面值與合並方實收醬之間的差額調節為資本公積。
3、企業並購的兩種方法對利潤的影響不同。購買法下,合並以後由於存貨的流轉,固定資產折舊,商譽及其他載形資產的攤銷,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差額的攤銷,都會使費用增大而減少並購後公司的利潤。而權益結合法則對合並後的利潤沒有影響。
4、對被並購企業的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的處理方法不同。購買法下,合並前收益與留存收益是作為購買成本的一部分,而不納入合並企業的收益及留存收益;權益結合法下,被並購公司的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的一部分。被合並企業的收益及留存收益要納入合並後主體的報表中。購買法下合並企業的留存收益可能因合並而減少,但不能增加,被合並企業留存收益不能轉入合並企業,這樣,雖然單個企業可用於利潤分配的留存收益並沒有減少,但合並後的金額卻大大減少,會影響合並後股東的利益;而在權益結合法下,參與合並企業整個會計年度的留存收益均應轉入合並企業,這樣則不會影響可用於分配的數額。
5、合並前被並購企業利潤歸屬不同。在購買法下,合並企業的收益包括當年本身實現的收益及合並後被合並企業所實現的收益,即如果企業在合並會計期中發生,被並購企業的凈收益只包括並購日以後期間的凈收益。只有合並後的利潤才歸入合並企業,而在權益結合法下,不論合並發生在年度的哪個時點,參與合並企業整個年度的利潤都歸入合並企業。
6、對凈資產收益率的影響不同。凈資產收益率是一定時期企業的凈利潤與凈資產的比率。由於權益結合法下,並入的凈資產較低,而合並後的利潤較高,從而導致權益結合法下的凈資產收益率較高;相反,購買法下的凈資產收益率較低。
7、並購發生的直接費用處理不同:購買法下,購並時發生的間接費用計入當期損益,而直接費用則調節資本公積,或作增加購買成本處理,即購買成本資本化。而權益結合法下,購並時發生的直接費用計入當年損益。
8、成本取得的方式不同;權益結合法是發出股票的賬面價值計量成本,購買法是以發出股票的公允價值計量取得成本,因此,在權益結合法下,購並後企業的股東權益數要比購買法下為低。另一方面,權益結合法下各期報告的股東權益報酬率高於購買法,增加和改善購並企業的報告收益。但這種情況難發生於購並當年及以後較短的一段時期。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權益結合法會增加主並企業以及財務報告使用者的分析成本,權益結合法下的並購成本通常高於購買法。
9、被並購企業經營狀態假設不同:從會計假設的運用來看,購買法假定被購並企業是處於非持續經營狀況,面權益結合法是假定被購並企業仍牌持續經營狀況。
10、所依據的理論假設不同。在企業合並中,只的換股合並,也即是實施合並的企業與其他參與合並企業的股東間交換普通股的合並方式,才存在在購買法與權益結合法之間的選擇。美國會計准則委員會將「聯營」這一概念定義為:「彼此獨立的普通股股東按在合並後企業中相對持股比例就各自承擔的風險和享有的權利所進行的一種聯合」,即參與合並各方原股東並沒有經濟資源的流入和流出,則不存在購買價格,也就不存在新的計價基礎。因此權益集合法的會計處理是建立在歷史成本和持續經營假設基礎上的。而購買法所依據的假設是:企業合並是一個企業主體通過購買方式取得了其他參與合並企業凈資產的一種交易事項,即將其看成是一宗買賣。由於購買一方有現金、現金等價物或其他形式的資產或權利的流出,因而就應該採取與傳統會計處理相一致的方法,對所收到的資產或承擔的負債用與之相交換的資產或權益的價值來衡量。並且合並後,經濟資源的流出方獲得了對經濟資源的控制權。因此購買法所依據的理論假設是非持續經營假設。
11、對提供信息質量及使用者正確判斷的影響不同。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兩種會計處理方法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由此也影響到會計的信息質量。從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來看,購買法提供了關於合並企業資產和負債公允價值的信息,便於投資者預測合並後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具有較大的相關性,讀者更容易理解。從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來看,採用購買法使各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具有橫向可比性,但由於合並時彩的是新的公允價值的計價基礎,而合並前的會計信息是以歷史成本為計價基礎的,因而合並前後的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而彩權益結合法編制的合並報表中,只披露合並企業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並產生較高的製造收益和每股收益,但其現金流量與彩購買法的企業相比並無多大的差異。因此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較差。然而,由於資本市場並非都是完全有效的市場,資本總是向收益較高的企業流動。因而彩權益結合法會導致經濟資源的不合理配置,不利於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權益結合法有助於企業的並購,事實上他們考慮更多的是特定經濟利益者的利益,這一點與會計信息質量所要求的中立性相悖。同時權益法所提供的單個資產與負債的信息是不完整的,它無法反映出被並企業中未入賬的資產與負債所以投資者如果只注重企業提供的會計報告信息,忽視企業採取的會計處理方法,那麼就會被引入歧途。
12、對以前年度科目調整的方法不同。在購買法下,不需對企業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而在權益結合法下,如果參與合並企業的會計方法不一致,應當進行追溯調整,並重新編制前期的會計報表。
拓展資料:
成本法:投資後按實際成本確認賬面價值,除追加投資、將應分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潤轉為投資或收加投資外,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一般保持不變。
權益法:投資最初以初始投資成本計價,以後根據投資企業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變動對投資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