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行政成本是怎麼回事
擴展閱讀
如何防止工人丟工具 2025-01-21 14:10:05

行政成本是怎麼回事

發布時間: 2024-05-02 05:16:09

1. 誰能給我說一下,行政管理費與行政成本的關系謝了。

行政部門是與生產無關的部門。通俗的說,就是辦公室的工作,企業或者機關里那些做文職工作或者做管理工作的,有行政職權的,就是行政部門。凡是行政部門所發生的費用,記入管理費用,構成行政成本。
行政成本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
(1)基礎成本——行政機構及其人員的工資、獎金、勞保、福利等所構成的費用。
(2)裝備成本——辦公場所的使用與管理、交通工具的使用與管理、辦公用品的使用與管理等所構成的費用。
(3)運行成本——行政機構管理人員的學習、培訓、出差、會議、異地交流以及行政機構管理人員檢查監察(執法)等所構成的費用。
(4)公務成本——從公文的起草到下發,從會議的通知到開會等所構成的費用。
(5)無形成本——由於機構臃腫、職能交錯、人員扯皮、效率低下、廣大行政機關缺乏行政成本意識、行政成本監控機制沒有建立或者不健全,而形成的效能抵消,政府行政部門形象的影響,造成緊張的干群關系等由此所產生的行政成本累積現象。而增加的行政成本。
在我國,行政管理費是指國家財政用於各級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國家審判機關、國家檢察機關以及外事機構、重要黨派團體行使職能所需的經費支出。按費用要素分類,行政管理費包括人員經費、公用經費。
由此,可以瞭然,行政管理費與行政成本其實是一回事。
-
但是,在過去,行政管理機構在為大眾服務的過程中,會收取一定的費用,不知提問者所指的「行政管理費」是否為這一塊?
如果是,那麼,「行政管理費」與「行政成本」是完全脫節的兩回事。
因為,這里所收取的「行政管理費」只是眾多「行政成本」之「九牛一毛」。
可以說,在中國,沒有哪個行政機構能夠將其收取的「行政管理費」支付這個機構的「行政成本」。

2. 我國行政成本過高的原因

組織過多,虛設職位過多,閑雜人等過多,不勤儉節約,吃喝成風。

3. 我國的行政成本為何過高

我國的行政成本過高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行政機構設置不合理,部門過多,有的甚至重疊;
2、機構臃腫,一些機構為了安排過多的行政人員,設置一些頃禪不必要的部門與科室;
3、人浮於事,辦事知乎枯效率底下。大部分人搭洞大事幹不了,小事不願意干,遇事相互推委。
4、違規辦事,增加復議和訴訟成本。

4. 企業行政成本包括哪些

行政成本主要包括有:行政人員成本(包括人員的工資、津貼、福利等)、辦公成本(包括辦公設備設施、文具復印列印等)、公務成本(包括會務費、差旅費、通訊費、交通工具使用費、接待費等)、資產折舊保養及非生產物料的節支、水電氣油費用、後勤費用等。

5. 政府運行成本和行政成本有什麼不同嗎

個人理解,行政運行成本是政府運轉的最低要求,而行政成本則不小於行政運行成本,涵蓋面更廣。
運行成本主要包括工作人員工資和政府運行所需費用,如辦公費、水電費、交通費等商品服務支出。

6. 稅收的行政成本包括什麼反應了什麼問題

稅收的行政成本包括內容如下:
政府行政開支(即所謂的行政成本或行政費用),稅收行政成本指政府為取得稅收收入而支付的各種費用。國家取得稅收收入的過程包括制定稅收制度、組織征稅活動、開展納稅檢查並處理違章案件三個階段。與此相適應,征稅成本也由立法成本、徵收成本和查處成本三個部分構成。

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特殊地理特點帶來的貧困縣凸顯的民族問題,對政策的需求自然不同。實際操作中,反映出對政策的執行不力,暴露出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與現實需求的矛盾。
稅收成本增長較快,並且稅收成本上升的速度還超過了收入的增長速度,是中國近年來的一個重要經濟現象。這一現象不僅會影響稅收純收入,還會導致政府經濟信息失真,由此誤導政府經濟政策,影響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的運行,並損害國家稅法的權威與實施效果。
要降低稅收成本:
首先要強化正式制度約束的作用,這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加強稅收立法:嚴格限定稅收的委託立法權,提升稅法的效力級次和穩定性,合理劃分稅收許可權,合理設計稅制,提高單部的稅收法律效率,發揮稅收法律體系的規模效應;二是深化稅制改革:採取漸進式的增量改革,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稅制模式,設計與稅收管理體制相適應的稅制,改革目前的稅制供給狀況。
其次要發揮非正式制度約束的作用,包括加強稅收宣傳工作,加強稅務機關和人員的成本意識,提高稅務機關的專業服務水平,發展和規范稅務代理業,強化納稅人權利等方面。第三是要增強實施機制的有效性,提高我國稅收征管體系效能,包括完善稅收征管制度,強化稅源監管,實行區別納稅申報,強化稅務稽查,加強稅收信息化建設,優化稅務行政資源配置。
第四是要減少信息不對稱,包括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信息交流機制,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建立稅收舉報制度,完善對稅務機關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強化對納稅人的激勵與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