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山寨葯也能治病,而且效果還很好到底葯品研發有沒有那麼燒錢
葯品研發是很燒錢但印度的山寨葯是直接生產的不用研發,印度的(山寨)葯也能治病效果和原廠的基本一樣。印度可以仿製葯品而別的國家不能,並非印度制葯科技極度發達,而是印度政府奉行著一種「我窮我有理」的政策,無視葯品研發專利權的結果。如果印度葯品研製技術真的發達到逆天的程度,它就應該直接研發新葯,而不是跟在世界知名葯企身後去「山寨」他們的研究成果。
另外,印度對攜帶葯品出國沒有數量限制,葯品對顧客也是敞開供應。2015年,印度仿製葯銷售額達3億美元,其中2.5億是國內銷售,而5100萬仿製葯出口到了世界各地。
㈡ 研發一個新葯究竟要多少
過去我們認為研發一個新葯平均花費大概要10億美元左右,不過最近的一項數據表明開發一個新葯的費用遠不止這些,像阿斯利康,其在1997年到2011年研發花費大概在580億美元,而在這期間只批准了5個新葯,平均算起來每個新葯花費高達118億美元。平均每個新葯研發花費最少的是生物制葯巨頭安進公司,其批准一個新葯批准花費在37億美元。這個表格所列出的每個新葯花包含了很多研發失敗的項目,如果只是以一個成功上市的新葯來算,其研發費用會低於這個數字。從表格中我們也能看到生物制葯公司相比傳統的制葯公司花費要低得多,上市產品也偏多。就在前幾天FDA出台了三個生物仿製葯指導的草案,未來幾年生物制葯應該是葯廠的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在2010年美國買的最好的前20名葯物就有7種是生物葯,這也難怪很多制葯公司紛紛把目標瞄準了生物葯上。
研發失敗尤其是臨床後期研發失敗是每一個葯企最不願意看到事情,如何提高研發效率,減少研發的失敗概率也是擺在每個CEO面前的一道難題,目前的主流做法是精簡研發機構,外包,合作開發,再加上去收購一些有潛力的生物技術公司。不過如果只是依靠外部的技術轉讓也並不靠譜,湯姆森路透的結論是,對於一個新葯研發的成功機會,如果是出自內部研發的項目,其成功率要比來自外部技術轉讓的項目要高20%。其實減少研發失敗概率主要是減少後期臨床的失敗概率,這需要在新葯研發早期及早的發現葯物潛在的危險和不良反應,理智的評估新葯研發的風險,及時終止不必要的新葯研發。當然,不論研發一個新葯要花費多少錢,制葯巨頭們還是「樂意」去玩這個資本游戲的。
㈢ 一針70萬,為什麼葯物成本這么高
作為罕見葯,葯物公司在研發的過程中承擔了大量風險,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罕見葯不像常規葯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所以分擔到每一針上的成本就居高不下。
最近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需要天價葯物諾西那生鈉注射液上了熱搜,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經受了命運的不公,需要一針70萬人民幣的特效葯來續命,否者可能活不過2歲。患上該病的患者,通常都會因為肌肉萎縮而失去呼吸、吞咽能力,因此該病十分凶險,而且沒有什麼特別好的療法,只能通過諾西那生鈉注射液來續命,控制疾病繼續發展。那麼我們不禁疑問的是,這樣一小瓶的葯品為何出售這么高的價格?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研發成本得不到市場銷量的分擔,葯廠也需要盈利。
㈣ 為什麼抗癌葯物的研發成本奇高
研發成本高
近年來,大型葯企加大抗癌葯品前期研發投入,重點領域包括靶向、小分子、生物制劑等,但新產品研發成功率只有2%左右,研發平均成本超過7億美金,上市後企業需通過高定價收回前期投入。這些抗癌葯品多為專利、獨家品種,缺乏市場競爭,臨床剛性需求大,醫療機構議價能力不足,難以有效降低價格。
——保障能力有限
受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籌資標准不到700元,保障水平相對較低;大病保險報銷後,部分患者自負費用負擔仍然很重;補充保險、商業保險、慈善救助等發揮作用不夠;加之公平、共濟的原則,難以充分照顧部分癌症患者個性化的用葯需求。
——診療能力不平衡
癌症治療優質資源不足,服務能力差異大,診斷、治療方式選擇以及新技術使用不規范,葯物治療管理等葯學服務有待加強,加之癌症患者往往求醫心切,重復診治、多次轉院、異地尋醫等,加重了經濟負擔。
——帶瘤生存期不斷延長
癌症防治技術進步,新葯上市速度加快,療效提高,可長期控制病情並維持高質量生存,在給患者帶來福音的同時,客觀上增加了費用。
國家衛健委表示,為了讓群眾用上質量更高、價格較低的葯品,按照國務院部署,2016年以來,原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分別組織開展了國家葯品價格談判和國家醫保目錄談判,39個談判品種平均降價50%以上,處於全球低價位水平
㈤ 為什麼靶向葯這么貴
開發一個新葯的平均成本大約為25.6億美元,其中包括14億美元的研發開支和11.6億美元的同期投資損失,這還沒算每個葯物平均3.12億美元的售後開支。
為什麼這些葯企不能薄利多銷?因為靶向葯多數都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在用,這些患者生存期比較短,出現抗葯性就必須換葯(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少葯吃滿15萬或多少錢後就可以免費,因為很多人根本免費不了多長時間就撐不住了,或者出現耐葯性),所以購葯人的總數恆定在一個比較合適的基礎上(人數並不會太多,所以 「多銷」並不可能存在)。將通貨膨脹和替代葯物的研發考慮進去,一款進口新葯的葯價肯定是被仔細計算過,能夠保證葯廠最大盈利。從葯理學角度講,靶向葯物通過藉助載體、配體或抗體,是葯物可選擇性的到達特定部位的靶組織、靶器官、靶細胞,生物利用度高,治療指數高,副作用小,是近年來才深入研究開發的新劑型。尤其在癌症治療方面,與其他葯物劑型相比,有無可比擬的的優越性,能最大程度減少抗癌葯物對機體正常組織器官的副作用。
價格貴很正常,新葯研發的周期長,投資高,風險大,靶向制劑又很高科技含量,再涉及到進口專利保護等原因,價格自然高。但靶向葯物的療效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