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讀研的機會成本要如何選擇
擴展閱讀
價格除以重量是什麼意思 2024-11-27 06:13:17
我國海洋資源怎麼形容 2024-11-27 06:11:10

讀研的機會成本要如何選擇

發布時間: 2024-06-22 01:14:37

Ⅰ 大學生讀研的機會成本

讀研成本=(研究生學費+年人均消費+本科生年工資)×3=(10000+7200+12000)×3=約90000元
公式2: 收益回報期>讀研成本/(研究生工資-本科生工資)+3年
>90000/1500=8年

讀研的機會成本
個人選擇正規的在校學習或業余學習,可按兩個時間段來分析。

第一階段,在個人達到勞動力年齡之前,也就是說個人這時期內學習的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很小或是為零。其主要表現為,第一,在勞動年齡之前,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如勞動法,個人不得進行或不適進行獲得經濟利益的經濟活動;第二,九年義務教育使得個人在這時期在校學習直接成本也很低。然而,學習的收益卻是很大的,其主要表現為,個人通過在校學習可以系統的、全面的了解掌握諸如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的理論知識。這是提高個人的思維能力、系統分析能力的基礎,將來獲得較好工資報酬的必要條件。因此,個人在這時期學習的收益大於成本的支付,選擇在校學習是理性的,這時期也是個人在校學習的最佳時期。

第二階段,個人達到勞動年齡,也就是說個人通過勞動力的付出可以獲得經濟收益,且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經濟收益也越大並呈遞增的趨勢。這時期個人選擇繼續學習如在校學習或業余學習,機會成本很大,也就是說選擇學習將要放棄經濟收益,從而增加了學習的機會成本。這時期個人學習成本將包括學習的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個人在考慮收益時更重要是要考慮將來的收益變化情況和在今後能在幾年內補償學習成本,如果成本大於收益,將不應放棄工作而選擇繼續學習,反之將選擇繼續學習。例如,如某人每個工資為3000元,繼續學習二年,直接學習成本為30000元,即這個人的學習成本=直接成本+機會成本=30000+3000*24=102000元,如果學習後工資不高於每月3000元或僅高於一點點如3200元,那麼理性的個人將不選擇放棄工作,因為學習成本高,而且在很長時間里方可補償成本的支付,成本大於收益.

對我而言,我的機會成本為33000+3000*36=141000,141000/36=3900,也就是說,我們(最後一屆三年制研究生),畢業後三年內,平均月薪至少要達到3900才能算是持平,否則就是失敗的投資。呵呵,上帝保佑我吧!

讀研收益率的另一種解讀
偶然看到2006年第一期的《大學生》,其中一篇題為「讀研收益率高達157萬」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國人民大學5位同學合作完成的論文《自費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基於北京地區部分高校的實證研究》獲得了「挑戰杯」特等獎,「廣受好評和肯定」。論文指出:讀研前選擇在西部地區工作的學生畢業後假如在東部地區工作,不僅收益率達到34.9%,凈收益折現總值也高達157萬多。

盡管我早已聽說了無數個關於考研重要性的說法,但是,這樣一個煞有介事的研究結論還是讓我大吃一驚。讀研究生和不讀研究生是不是真有這么大的區別?論文中這么精確的數字究竟是通過什麼方法計算出來的?考研的潮流日益洶涌,大學生盲目考研的現象日益突出,在這種背景下提出這樣一份研究報告,又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我並沒有看到這篇論文的全文,也不太了解這5位同學完成這篇論文的研究背景,而且我並沒有讀研究生的經歷。但是,我想這並不妨礙我基於雜志上這篇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兩點質疑:第一,這個「實證研究」究竟是多大程度上的實證?第二,這157萬是否確信為讀研的收益?

這5位同學在北京地區的九所高校分發了900份問卷,最後收回了707份有效問卷。就算問卷的設計是完美無缺的,而且不去考慮707份有效問卷在數量上是否達到了充分反映事實的程度,有兩個問題仍然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在高校里做的調查能否反映社會上的情況?在北京地區做的調查能否反映全國的情況?

我們談論讀研究生的收益,肯定是指讀完研究生以後走出校園進入社會所能獲得的收益。所以,要調查讀研究生究竟有多少收益,調查的對象應該是讀完研究生參加工作了的人,而不是還在學校讀書的學生。在校學生一般沒有社會工作經驗,就算一些研究生曾經工作過一段時間,也沒有研究生畢業以後的工作經驗。所以,因為自身經歷和客觀環境的局限,這些學生的認識很可能與現實發生偏差,針對他們所做的調查也就缺乏了可信度和說服力。

我一個朋友本科畢業的時候可以找到月薪2000元的工作,可是他選擇了讀研究生,因為他認為研究生畢業肯定能夠月薪8000元以上。可是,等到他讀了三年研究生去找工作的時候,所有用人單位能夠提供給他的最高月薪也不過2500元。如果有人在他讀書期間讓他填寫調查問卷,恐怕調查出來的只不過是一個熱血青年心中美好的烏托邦。

北京雖然集中了全中國最強勢的高等教育資源,經濟發展水平也非常高,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北京的人才市場代表著全國的人才市場,北京的用人單位代表著全國的用人單位。據我所知,北京是比較看重學歷的。無論是機關單位、事業單位招考公務員的時候,還是國企、私企甚至外企招聘員工的時候,碩士生跟本科生比較起來往往具有相當明顯的優勢。但是,在上海,這種優勢可能就要弱得多,而到了廣東,這種優勢可能會變得微乎其微甚至盪然無存。所以,拿北京的調查結果來分析全國,難免有點兒以偏概全的味道。

再來談談「157萬」這個數字。論文指出:一個在西部地區工作的人假如讀了研究生以後到東部地區工作,就能夠得到157萬的收益。就算這個命題確實成立,那又能說明什麼呢?這157萬與其說是讀研究生帶來的收益,還不如說是東西部貧富差距帶來的收益。就拿西安和上海來做個比較吧。在西安,一個職業經理人可能月薪不過3000元,而這個人就算不讀研究生,到上海擔任同樣的職位,月薪很可能達到6500元甚至更多,如果考慮到年終獎等方面的因素,年薪至少高出4.5萬元。按照35年的職業生涯來計算,累計恰好高出157萬元。

可能有些人會這么說:這個人如果不讀研究生,他就不可能從一個西安的職業經理人變成上海的職業經理人,這種基於地域差別而產生的收入差別也就沒有機會出現。事實上,可能很多西部地區的人之所以考研究生,也就是基於這種思維,認為讀研是去東部地區發展的必經之路。我不否認,讀研確實是從西部到東部的途徑之一,但是,這絕對不是必經之路,也絕對不是最好的一條道路。我陸續見過一批又一批的人在內地工作一段時間以後直接來深圳發展,而他們並沒有去讀研。我本人就是一個明證。相反,我一些當年在長沙工作時的同事讀了研究生以後想來沿海發展,卻屢屢碰壁。用人單位雖然不會反感他們的碩士學位,但對於他們工作經驗的匱乏卻不可能不在乎。

再說了,就算這157萬確實是通過讀研究生帶來的收益,只要它需要建立在東西部收入差距的基礎之上,那也就將變得毫無說服力。在西安,買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只需要40萬元,首付兩成,20年按揭,本息共計60萬元。而上海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恐怕需要140萬,本息共需185萬元,比西安多出了125萬元。如果考慮到買房之外的生活成本,那恐怕遠遠不止157萬了。

我在《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書中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談論大學生是否必要讀研究生的問題,其中也對讀研的投資收益率進行過一個粗略的計算。我將讀研究生的成本分為三個部分:考研的直接成本,讀研的直接成本,讀研的間接成本。考研的直接成本包括買書籍資料、聽輔導班等方面的費用,大約5200元。讀研的直接成本包括學雜費、書籍費等方面,三年下來共計36600元。所謂讀研的間接損失,指的是讀研究生期間應得而未得的合理預期收入。如果本科畢業以後沒有讀研究生而直接參加工作,假定第一年平均月薪1800元,第二年平均月薪2500元,第三年平均月薪3500元,則三年共收入93600元。加上前面的兩項費用,共計135400元。如果一個應屆畢業的碩士生能夠比有三年工作經驗的本科生月薪高出1000元,並且此後一直保持這種差距,那麼,這個碩士需要用11年才能掙回他讀研的成本。

關於讀研究生的產出和收益,我提出了一個概念:刻舟求劍的考研邏輯。很多人覺得目前本科畢業的時候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過兩三年拿到碩士學位以後就勝券在握了。這種思路犯了典型的形而上學的錯誤,用一成不變的觀點來看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市場貨幣需求總量是一定的,發行的貨幣越少,單位貨幣就越值錢,而發行得越多,單位貨幣就越不值錢,即所謂「通貨膨脹」。如果說市場對於人才的需求相當於市場貨幣需求,那麼,中國這些年明顯已經通貨膨脹了,而且還在繼續膨脹下去。近幾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平均每年增長26.9%。每個人都只相當於面值恆定的紙幣而已,伴隨著通貨不斷膨脹,每個大學生的「購買力」必然不斷下降。研究生擴招的速度是26.9%,也就意味著碩士學位貶值的速度是26.9%。所以,三年以後的碩士學位恐怕和現在的學士學位不會有多少區別。事實上現在的研究生學歷和幾年前的本科學歷比較起來已經沒有多少區別了。

2002年我們同學本科畢業的時候月薪基本上介於1500元~2500元之間,部分優秀的本科生一畢業就能月薪3500元以上。而三年以後,我很多同學已經研究生畢業,而他們的就業情況似乎並不比三年前本科畢業的時候好多少,大部分人的月薪都是2000元左右,甚至有一些同學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月薪不過1500元的工作。某些專業的畢業生平均工資會比其他專業的高一些,但相比他們兩三年以前本科畢業時的水平也只是略有漲幅而已。

有一位朋友本科畢業的時候嘗試著去找工作,經過幾次面試以後得到了廣州一家公司的聘用,月薪2500元。當時這已經算是很不錯的工作了,但是他選擇了讀研究生。他希望三年以後拿到碩士學位的時候能夠找到月薪5000元以上的工作,可是,事與願違,幾經周折以後他才找到工作,而且月薪只有2000元了。

當你本科畢業的時候研究生比你更受歡迎,當你研究生畢業的時候應該比應屆畢業的本科生也更受歡迎,但是,這種比較都是將應屆畢業生作為對象的。如果你讀研,三年以後將成為一個應屆畢業的研究生,而如果你不讀研,到那個時候你就成為了一個有三年工作經驗的本科生。對於大部分用人單位來說,一個有三年工作經驗的本科生絕對比毫無工作經驗的研究生更有吸引力,這在市場營銷、公關等非技術性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根據華中科大計算機學院一位負責人的介紹,他們學院3年前應屆畢業的本科生去深圳華為公司時月薪為5000餘元,而三年後,應屆畢業的碩士生去華為能有4000元的月薪就不錯了。而此時,三年前跟他們同時本科畢業卻直接進入了華為的同學大都已經成為技術骨幹,月收入基本上已經過萬了。

根據中華英才網公布的一份薪酬報告,有3年工作經驗的人比沒有工作經驗的人年薪高出13786元,即月薪高出大約1150元。而從我了解的情況來看,在長沙、南昌、成都等內地城市,三年工作經驗可能確實只能讓工資上浮1000元左右,但是,在深圳、廣州、上海等地,三年工作經驗絕對能帶來更大的變化。應屆畢業生在這些沿海城市未必能得到很高的工資,很多應屆本科畢業生剛來深圳的時候月薪都在2000元以下,但是,工作一年以後,一般都能達到3000元。而工作三年以後,月薪4000元應該是毫無問題的,除非這個人素質太差或者不求進取。而在深圳這種適合創業的城市,三年工作經驗足以讓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成長為一個自主創業的企業主。

而讀三年研究生以後收入水平是不是一定會比本科畢業的時候高出這么多呢?近幾年,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濟南等地相繼公布勞動力工資指導價位,以合理調節人才市場薪資水平。上海市2003年公布應屆畢業生的平均月薪為:博士3000元,碩士2500元,本科1900元,大專1400元,中專1100元。從這組數字來看,碩士生比本科生的平均月薪只高出600元,相當於一年時間只帶來工資200元的漲幅。

總體上學歷和收入確實成正比,但學歷常常和資歷(工作經驗)綜合影響收入的高低。如果一個求職者能夠從用人單位獲得的收入(earning)為E,求職者的教育背景(ecation)為E1,工作經驗(experience)為E2,則:E= E1+E2。同樣是付出三年的努力,你可以讓E1的值增加1,也可以讓E2的值增加2甚至增加3。在這兩者之間,究竟哪一個投資方向更具有吸引力呢?(此文發表於《大學生》雜志2006年5月上期)

偶然看到2006年第一期的《大學生》,其中一篇題為「讀研收益率高達157萬」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國人民大學5位同學合作完成的論文《自費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基於北京地區部分高校的實證研究》獲得了「挑戰杯」特等獎,「廣受好評和肯定」。論文指出:讀研前選擇在西部地區工作的學生畢業後假如在東部地區工作,不僅收益率達到34.9%,凈收益折現總值也高達157萬多。

盡管我早已聽說了無數個關於考研重要性的說法,但是,這樣一個煞有介事的研究結論還是讓我大吃一驚。讀研究生和不讀研究生是不是真有這么大的區別?論文中這么精確的數字究竟是通過什麼方法計算出來的?考研的潮流日益洶涌,大學生盲目考研的現象日益突出,在這種背景下提出這樣一份研究報告,又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我並沒有看到這篇論文的全文,也不太了解這5位同學完成這篇論文的研究背景,而且我並沒有讀研究生的經歷。但是,我想這並不妨礙我基於雜志上這篇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兩點質疑:第一,這個「實證研究」究竟是多大程度上的實證?第二,這157萬是否確信為讀研的收益?

這5位同學在北京地區的九所高校分發了900份問卷,最後收回了707份有效問卷。就算問卷的設計是完美無缺的,而且不去考慮707份有效問卷在數量上是否達到了充分反映事實的程度,有兩個問題仍然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在高校里做的調查能否反映社會上的情況?在北京地區做的調查能否反映全國的情況?

我們談論讀研究生的收益,肯定是指讀完研究生以後走出校園進入社會所能獲得的收益。所以,要調查讀研究生究竟有多少收益,調查的對象應該是讀完研究生參加工作了的人,而不是還在學校讀書的學生。在校學生一般沒有社會工作經驗,就算一些研究生曾經工作過一段時間,也沒有研究生畢業以後的工作經驗。所以,因為自身經歷和客觀環境的局限,這些學生的認識很可能與現實發生偏差,針對他們所做的調查也就缺乏了可信度和說服力。

我一個朋友本科畢業的時候可以找到月薪2000元的工作,可是他選擇了讀研究生,因為他認為研究生畢業肯定能夠月薪8000元以上。可是,等到他讀了三年研究生去找工作的時候,所有用人單位能夠提供給他的最高月薪也不過2500元。如果有人在他讀書期間讓他填寫調查問卷,恐怕調查出來的只不過是一個熱血青年心中美好的烏托邦。

北京雖然集中了全中國最強勢的高等教育資源,經濟發展水平也非常高,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北京的人才市場代表著全國的人才市場,北京的用人單位代表著全國的用人單位。據我所知,北京是比較看重學歷的。無論是機關單位、事業單位招考公務員的時候,還是國企、私企甚至外企招聘員工的時候,碩士生跟本科生比較起來往往具有相當明顯的優勢。但是,在上海,這種優勢可能就要弱得多,而到了廣東,這種優勢可能會變得微乎其微甚至盪然無存。所以,拿北京的調查結果來分析全國,難免有點兒以偏概全的味道。

再來談談「157萬」這個數字。論文指出:一個在西部地區工作的人假如讀了研究生以後到東部地區工作,就能夠得到157萬的收益。就算這個命題確實成立,那又能說明什麼呢?這157萬與其說是讀研究生帶來的收益,還不如說是東西部貧富差距帶來的收益。就拿西安和上海來做個比較吧。在西安,一個職業經理人可能月薪不過3000元,而這個人就算不讀研究生,到上海擔任同樣的職位,月薪很可能達到6500元甚至更多,如果考慮到年終獎等方面的因素,年薪至少高出4.5萬元。按照35年的職業生涯來計算,累計恰好高出 157萬元。

可能有些人會這么說:這個人如果不讀研究生,他就不可能從一個西安的職業經理人變成上海的職業經理人,這種基於地域差別而產生的收入差別也就沒有機會出現。事實上,可能很多西部地區的人之所以考研究生,也就是基於這種思維,認為讀研是去東部地區發展的必經之路。我不否認,讀研確實是從西部到東部的途徑之一,但是,這絕對不是必經之路,也絕對不是最好的一條道路。我陸續見過一批又一批的人在內地工作一段時間以後直接來深圳發展,而他們並沒有去讀研。我本人就是一個明證。相反,我一些當年在長沙工作時的同事讀了研究生以後想來沿海發展,卻屢屢碰壁。用人單位雖然不會反感他們的碩士學位,但對於他們工作經驗的匱乏卻不可能不在乎。

再說了,就算這157萬確實是通過讀研究生帶來的收益,只要它需要建立在東西部收入差距的基礎之上,那也就將變得毫無說服力。在西安,買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只需要40萬元,首付兩成,20年按揭,本息共計60萬元。而上海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恐怕需要140萬,本息共需185萬元,比西安多出了125萬元。如果考慮到買房之外的生活成本,那恐怕遠遠不止157萬了。

我在《讀大學,究竟讀什麼》一書中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談論大學生是否必要讀研究生的問題,其中也對讀研的投資收益率進行過一個粗略的計算。我將讀研究生的成本分為三個部分:考研的直接成本,讀研的直接成本,讀研的間接成本。考研的直接成本包括買書籍資料、聽輔導班等方面的費用,大約5200元。讀研的直接成本包括學雜費、書籍費等方面,三年下來共計36600元。所謂讀研的間接損失,指的是讀研究生期間應得而未得的合理預期收入。如果本科畢業以後沒有讀研究生而直接參加工作,假定第一年平均月薪1800元,第二年平均月薪2500元,第三年平均月薪3500元,則三年共收入93600元。加上前面的兩項費用,共計135400元。如果一個應屆畢業的碩士生能夠比有三年工作經驗的本科生月薪高出1000元,並且此後一直保持這種差距,那麼,這個碩士需要用 11年才能掙回他讀研的成本。

關於讀研究生的產出和收益,我提出了一個概念:刻舟求劍的考研邏輯。很多人覺得目前本科畢業的時候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過兩三年拿到碩士學位以後就勝券在握了。這種思路犯了典型的形而上學的錯誤,用一成不變的觀點來看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市場貨幣需求總量是一定的,發行的貨幣越少,單位貨幣就越值錢,而發行得越多,單位貨幣就越不值錢,即所謂「通貨膨脹」。如果說市場對於人才的需求相當於市場貨幣需求,那麼,中國這些年明顯已經通貨膨脹了,而且還在繼續膨脹下去。近幾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平均每年增長26.9%。每個人都只相當於面值恆定的紙幣而已,伴隨著通貨不斷膨脹,每個大學生的「購買力」必然不斷下降。研究生擴招的速度是26.9%,也就意味著碩士學位貶值的速度是26.9%。所以,三年以後的碩士學位恐怕和現在的學士學位不會有多少區別。事實上現在的研究生學歷和幾年前的本科學歷比較起來已經沒有多少區別了。

2002年我們同學本科畢業的時候月薪基本上介於1500元~2500元之間,部分優秀的本科生一畢業就能月薪3500元以上。而三年以後,我很多同學已經研究生畢業,而他們的就業情況似乎並不比三年前本科畢業的時候好多少,大部分人的月薪都是2000元左右,甚至有一些同學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月薪不過1500元的工作。某些專業的畢業生平均工資會比其他專業的高一些,但相比他們兩三年以前本科畢業時的水平也只是略有漲幅而已。

有一位朋友本科畢業的時候嘗試著去找工作,經過幾次面試以後得到了廣州一家公司的聘用,月薪2500元。當時這已經算是很不錯的工作了,但是他選擇了讀研究生。他希望三年以後拿到碩士學位的時候能夠找到月薪5000元以上的工作,可是,事與願違,幾經周折以後他才找到工作,而且月薪只有2000元了。

當你本科畢業的時候研究生比你更受歡迎,當你研究生畢業的時候應該比應屆畢業的本科生也更受歡迎,但是,這種比較都是將應屆畢業生作為對象的。如果你讀研,三年以後將成為一個應屆畢業的研究生,而如果你不讀研,到那個時候你就成為了一個有三年工作經驗的本科生。對於大部分用人單位來說,一個有三年工作經驗的本科生絕對比毫無工作經驗的研究生更有吸引力,這在市場營銷、公關等非技術性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根據華中科大計算機學院一位負責人的介紹,他們學院3年前應屆畢業的本科生去深圳華為公司時月薪為5000餘元,而三年後,應屆畢業的碩士生去華為能有4000元的月薪就不錯了。而此時,三年前跟他們同時本科畢業卻直接進入了華為的同學大都已經成為技術骨幹,月收入基本上已經過萬了。

根據中華英才網公布的一份薪酬報告,有3年工作經驗的人比沒有工作經驗的人年薪高出13786元,即月薪高出大約1150元。而從我了解的情況來看,在長沙、南昌、成都等內地城市,三年工作經驗可能確實只能讓工資上浮1000元左右,但是,在深圳、廣州、上海等地,三年工作經驗絕對能帶來更大的變化。應屆畢業生在這些沿海城市未必能得到很高的工資,很多應屆本科畢業生剛來深圳的時候月薪都在2000元以下,但是,工作一年以後,一般都能達到3000元。而工作三年以後,月薪 4000元應該是毫無問題的,除非這個人素質太差或者不求進取。而在深圳這種適合創業的城市,三年工作經驗足以讓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成長為一個自主創業的企業主。

而讀三年研究生以後收入水平是不是一定會比本科畢業的時候高出這么多呢?近幾年,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濟南等地相繼公布勞動力工資指導價位,以合理調節人才市場薪資水平。上海市2003年公布應屆畢業生的平均月薪為:博士3000元,碩士2500元,本科1900元,大專1400元,中專1100元。從這組數字來看,碩士生比本科生的平均月薪只高出600元,相當於一年時間只帶來工資200元的漲幅。

總體上學歷和收入確實成正比,但學歷常常和資歷(工作經驗)綜合影響收入的高低。如果一個求職者能夠從用人單位獲得的收入(earning)為E,求職者的教育背景(ecation)為E1,工作經驗(experience)為E2,則:E= E1+E2。同樣是付出三年的努力,你可以讓E1的值增加1,也可以讓E2的值增加2甚至增加3。在這兩者之間,究竟哪一個投資方向更具有吸引力呢?

Ⅱ 研究生的機會成本是什麼

(一)收益成本
收益成本即是學生因為投資於研究生教育而放棄的其他方面的收益,主要包括投資收益和工資收益。
1.投資收益。投資收益是指學生所繳納的學費如果用於其他投資手段而獲得的收益。如果把學費投資到股票、基金、銀行存款等各種行業獲得的收益都構成學生的機會成本。以一般自費研究生三年學費3.5萬元為例,雖然投資於各種行業收益不一且三年內3.5萬元左右的資本投資可能獲取不到多大的經濟收益,如最穩定的銀行存款利息大概只有一千多元,但這也是因為讀研而放棄的個人機會成本的一部分。也許是因為這部分的機會成本過小,因此很多人選擇讀研。
2.工資收益。工資收益是指學生如果不讀研,直接就業在這三年裡獲得的工資收入。據有關報道的數據顯示,2011屆本科畢業生的平均簽約月薪為2000元左右,隨著經驗、資歷、業績的增加,工資會逐步上漲。按此估算,除了三年的生活必需品消費約20000元,這三年的收益大約為50000元。這項收益也構成應屆本科畢業生讀研時的機會成本。
由此可見,一名本科畢業生如果直接攻讀三年碩士研究生的機會成本至少也要五六萬元。對於一些緊俏專業和應用型專業的畢業生來說,他們本科畢業直接工作收益較高,即直接讀研的機會成本比其他學生更高。對於國內普通家庭來說,子女讀研的教育投資成本還是挺高的。除了能計算的、會計意義上的機會成本外,研究生還面臨著其他隱性的,難以用數字衡量教育機會成本。
(二)時間成本
應屆畢業生讀研的時間正是人生最關鍵的黃金時期,選擇讀研的畢業生都具備基本的理論基礎和知識結構,又有創新精神和靈活思維,以及年輕人特有的勇氣和活力,在這一階段,如果能獲得較好的機會,那麼很可能就是他們輝煌事業的起步。然而,選擇讀研的話,學生的活動范圍主要是學校,交際圈很小,學業也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社交十分有限,這很可能使他們喪失許多重要的機遇。對於學有成就的同學來說,這三年的寒窗苦讀是值得的,不過對於那些對從事科學研究沒有興趣,僅僅是不願面對就業壓力而讀研的學生來說,那三年的時間幾乎被浪費了。有的學生如不能按期畢業則要推遲畢業時間,推的時間越長,其時間成本也越大。一寸光陰一寸金,浪費了三年大好時光,對於青年人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這一部分的機會成本不容小覷。

Ⅲ 求,專業回答!分析你在選擇考研時產生的機會成本有哪些,這些成本最終會影響到你的決策嗎

作為一個本科學生,都要在工作,考研中做出抉擇。近年來,考研人數年年都在攀升,不斷有大學畢業生加入考研大軍。考研,作為定向我們人生軌跡的有一大選擇,不得不為我們深深思考。考研所面臨的成本是不可忽視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精神成本,無一不在我們考慮范圍之內。但考研之後所帶來的社會地位的提升,經濟收入的增加,擇業競爭優勢的增強,也深深吸引著廣大畢業生前赴後繼的加入考研行列。究竟考研能給一個人帶來多大的收益,考研究竟值與不值,下面將從經濟角度分析考研成本與收益,利用統計學方法與知識,理性分析考研利弊。

目錄一、基本假設
二、大學考研成本
三、研究生畢業後收益分析
四、結論

一、基本假設1經濟學基本假設。
由於我們是從經濟學角度討論考研的成本與收益,經濟學基本假設在此適用,具體內容有:
a.理性人假設。人總是理性的,人是趨利避害的,人們總是想用最小的代價去得到最大的利益,體現在考研方面就是在考研時會朝最利於自己的方向選擇,包括專業,學校等,不存在選擇的不適宜以導致的損失。
b.完全信息假設。假設本科畢業生在考研與工作的信息搜集方面是完全的,且不存在所謂的搜尋成本。
c.資源的稀缺性假設。這里主要是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優質的教育資源是稀缺的,大學本科畢業生都想要考到更好的大學的研究生,以導致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2時間成本,風險成本,心理成本及其他成本忽略不計。考研往往面臨著除經濟支出的其他成本,這些成本往往難以核算,這里為便於研究,忽略這些成本與收益。3.考研成本均以考本專業計算。現實中,考研不僅單指本專業考研,還面臨跨專業考研,當然跨專業考研成本更高,但這里只考慮本專業考研,忽略跨專業考研的情況。4.假設考研需要准備時間為一年,學制3年。且不考慮公費讀研,獎學金,助學金等資助情況。

二研究生成本分析首先,從經濟成本看。按經濟學觀點,預算成本有兩種意義:
一是衡量支付能力;二是預測成本收益。因此講,考研在支付能力允許的情況下談經濟成本,必須與經濟收益結合起來,拋開機會收益單單談機會成本毫無意義。因為成本大小是相對收益來講的。所以我們這里討論的經濟成本包括基本支付的成本,包括准備考研的費用,報名費,學費,生活費等其他必要費用。和讀研究生所導致的機會收益的減少,與機會成本的增加。
1.根據一般考研同學的情況,預計准備考研時間為一年,假設本科生准備考研基本費用如下:資料書籍500左右,輔導班500左右;生活費,一個月600(平均),一年准備下來;7200;交通費500/年合計:。89002.讀研究生的直接成本關於研究生收費情況,目前,國家規定如下:計劃內非定向研究生,學費全部由國家和學校提供;計劃外研究生,根據經費來源不同,分為委託培養和自籌資金兩類。委託培養研究生,其經費由委託培養單位負擔,數額由各招生院校根據國家有關條款自行規定,如清華大學的碩士每人每年8000元,博士每人每年10000元,該類畢業生畢業後回委託單位工作;自籌資金研究生,其經費自籌,不再享受國家普通獎學金等。 從收費表可以看出,國內高校的普遍收費都在5000元以上,平均水平在8000元左右,而且熱門專業普遍收費較冷門專業高,保持在10000元以上。但是我們也看到收費並沒有因為學校的牌子好壞而高低,如清華、中山大學、東南大學等每年只收5000元左右,而西北工業大學等也要收6000元以上。收費並沒有因經濟發展程度地區的不同而不同,如地處華東地區的復旦大學等幾所高校收費都在10000元以下,而西南地區的四川大學等幾所高校收費都在8000元以上。同時,收費也沒有因為來自不同經濟發展程度地區的生源不同而不同,各高校對所有生源一視同仁。中華英才網的一項調查也顯示,人們還是比較習慣「免費的午餐」。有2328人參加的調查中,45%的人認為研究生的培養費用應該由國家來負擔;8%的人把皮球踢給學校,認為高校和院系應該自籌經費;只有11%的人同意學生負擔學費。但值得注意的是,有36%的人認為助學貸款是最好的選擇,看來貸款讀書的觀念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有關商業銀行應在研究生貸款上學的項目開發上多投點精力了。(引自網路知道http://..com/question/13213412.html)全國部分高校研究生學費情況(單位:人民幣,來源:http://bbs.kaoyan.com/t2497005p1)
西安交大19000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2000
中山大學18000(三年)
南航15000
北航27000
哈工大6000
東南15000
西北工大18000
華南理工36000(三年)
武漢大學30000(三年)
北理一年8000

根據我們前面的假設,研究生學制為三年,假定居民一年期存款年利率為2.5%根據以上數據計算讀研究生的學費平均是12000元/年,住宿費1200/年,生活費600/月,7200/年研究生直接成本就是20400元/年折算成現值第一年20400元第二年19890元第三年19392.75元直接成本合計59682.75元3.讀研究生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做一個選擇後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當我的投資可以在別處獲得更大收益時,我就會認為我的投資不僅存在正常耗費的成本,而且還存在失去這更大收益的所謂「機會成本」。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面臨考研與工作的抉擇,估算一下讀研究生的機會成本或許會對我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正確選擇有所幫助。我們考慮自己在教育上的投入產出。這里我們研究的機會成本就是所謂的隱性成本,包括投資收益和就業成本。
(1)投資收益如果學生所繳納的學費不用於教育投資,而用於其他投資,所得的收益構成機會成本的一部分。若根據以上計算,以一名應屆畢業生三年的學費36000作為主要資本進行投資,其投資收益的計算要靠行業而定,並且存在一定風險,這里我們只考慮儲蓄的情況。我們可以簡單計算將36000元學費存入銀行扣除利息稅後所獲得的利益收入(假設存款利率20%):P=【3600(1+2%)3-36000】*(1-20%)=1043.233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由於投資於教育資本相對較小,在短期內可能不會產生較大收益,為方便計算,我們暫時把這部分機會成本忽略不計。(2)就業收益根據中央黨校研究室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每月為1700元。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的薪酬持續一路走低。盡管這樣,我們知道應屆的度研者大多數是重點大學的或者其他本科院校的優秀畢業生。他們畢業後若直接就業,其月收入應高於1700元的水平。這樣看來我們如果把這些讀研者的應屆生月收入定為2000元也不為過。除去三年的生活必需品消費約25200元,那麼應屆生在這三年裡的收益為46800元左右。這項收益構成了應屆生讀研時的隱性成本。以上可以計算顯性成本和隱形成本之和,也即個人經濟上的總機會成本在8萬-10萬元之間。這個數字也只能近似表明應屆讀研機會成本的貨幣表現。由此可見,一名應屆本科生如果直接攻讀三年碩士研究生的機會成本至少也要8萬。對於一些緊俏專業和應用型專業的畢業生如果直接讀研的機會成本只會更高。(參考文獻:應屆本科生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機會成本分析)4.時間成本雖然在本文研究中忽略考研的時間成本與心理成本不計,但仍不可否認考研成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時間與心理成本,這里簡單分析一下。研究生學制一般為三年,並且大部分考生都是在23——26歲這個年齡段讀研,可謂是人生最關鍵的黃金時期。讀研期間是知識結構水平提高,還是心智更加成熟,或者是綜合競爭力上超越了自己和眾多的本科生?又或者是原地踏步,甚至在職業發展方面已經落後於他人?如果選擇考研,可能會喪失很多在社會上的好的機遇,三年研究生讀下來,可能三年前年輕人的拼搏精神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沒有那麼強烈了,這些都屬於研究生時間成本的增加。研究生三年,其實是一種既定方針的實施和延續——利用教育背景的提升來升級自己的理想。所以,如果研究生結束後,目標沒有達到或者與原預期有縮水,就成為了一種「沉澱成本」,也就是之前付出,而今後必須繼續付出才能達到收益效果的相關成本,這種也應該列在研究生的時間成本范疇內。此外,工作經驗成本也不可忽略。三年的工作經驗和三年的碩士學歷哪個更重要?三年前畢業的同學可能現在已經是某公司的業務骨幹之一,而自己仍然是新出爐的大學生。最尷尬的情形要數同屆畢業參加工作的同學後來是自己的面試官,或者進同一家公司是上下級。而這種情況在某些技術型企業尤其平常,這些企業都是靠熟練程度和經驗來劃分職業層級。能夠獲得教育的途徑很多,在職研究生、合作辦學、MBA等方式都可以讓工作精英手握許多教育機構選擇。不過工作經驗的取得卻只有正式工作之後。對於銀行金融類、商業咨詢類等公司,工作經驗是錄取員工的硬性標准之一,一般都會要求求職者擁有三到五年相關工作經驗。這是我們的研究生就是學歷比別人高,也只能望塵莫及了。因此許多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再來考研目的性更明確,比如工程管理、會計學等專業,有了工作經驗就知道未來必須要准備哪些東西,以期待在學校的兩年能夠盡快彌補,然後重新回到職場以獲得比工作前更高的起點平台。5.心理成本年紀大,對人的影響有多大?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女生需要問的,男生同樣重要。試想如果有同學提前上學,21歲大學畢業,碩士讀兩年,工作第一年23歲,五年後做到中層經理為28歲;有同學本科復讀,23歲大學畢業,碩士三年,工作第一年26歲,五年後為31歲。年齡越大,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越重,壓力也越大。父母的贍養,婚姻家庭的維持,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三年時間看似轉瞬,象牙塔再輕松美好,我們終究要面對社會。對於那些父母期望值比較高,或者家庭經濟條件不甚樂觀的同學,這種壓力會更大。已經付出了那麼大的經濟成本,又花費三年時間讀研,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女大學生還要面臨生育壓力,單位歧視育齡女性的壓力,因而女研究生的心理壓力成本往往大於男性,這其實是個無奈的現實。三、研究生收益分析研究生畢業見習期間普遍年薪在3萬到五萬之間,是本科生的0.8倍到1.5倍,而這一數字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還會增加,在高技術領域以及學術性強的科研機構等行業,這種變化愈加明顯。

四、結論分析考研的成本與收益,並不是想單純的確定考研到底值與不值,不同的人情況不同,本文分析是假設了很多條件,但不是對每一個人都適用,所以研究生到底考不考,還要跟據個人情況而定,在這里僅論述一些通過以上分析所得的啟示。1.理性分析考研,避免盲目考研。當前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很多應屆生把考研當成逃避就業壓力,社會壓力的一條途徑,而並不是處於對自己科研能力的提升,只是盲目跟風。面對考研與工作的抉擇,我們要理性分析考研的後果,象牙塔不是世外桃源,最終還是要進入社會,畢竟社會需要的是實幹家,避免過高預期落空。2.提高研究生成本意識,珍惜讀書機會從前文中我們了解到,讀研成本確實很高,不論是金錢,時間,心理等各方面成本,都不可忽略,我們付出成本就是想取得收益,所以廣大考生要緊緊抓住讀研究生這一提升我們能力與知識,技能的機會,充分利用高校寶貴的教學資源,以最少的機會成本取得更大的收益。從而在畢業後實現人生價值,奉獻社會。3.加強教育投資,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從政府方面來講,要增加教育投資,教育投資是開發智力、發展教育事業的物質基礎,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現代化建設成敗的一個關鍵。從長遠看,教育投資是效益最大的一種投資。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對教育的投資。4.高校應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大學教育要因材施教,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高綜合素質,健康成長成才,幫助學生熟悉國家就業政策,了解社會職業信息,掌握求職技巧,使其正確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也是避免盲目考研的途徑之一。5.合理擴招,提高學歷文憑的含金量2009年考研國家線大幅跳水,除個別專業有小幅漲分,大部分專業降分幅度10到25分不等。此外,今年碩士研究生的擴招規模達到6.4%,並且增加了5萬的專業碩士招生計劃,使得總招生數量創造了歷史新高,達到47.5萬人。這種形勢下,有部分同學認為考研已經失去了精英教育意義:研究生數量增加,必將導致今後就業壓力增大,與其今後面臨更大壓力,不如現在就放棄考研直接工作。也有部分同學更加堅定要
繼續考研,既然擴招,說明自己被錄取的機會就更大,尤其是被重點大學錄取的可能性就更高。
研究生擴招會使教育資源普及,但過分擴招會使學歷膨脹,使研究生就業壓力更大。當務之急是合理制定擴招計劃,統籌擴招工作。

就業還是考研,看似是兩個問題,其實只是一個問題,或者說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怎樣規劃好自己的人生,怎樣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只有結合自身的實際,看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為了躲避就業大潮中的浪頭而盲目考研,只會在未來面對更加洶涌的大浪時無所適從。

Ⅳ 如果你大學本科畢業後在攻讀研究生,是列出各種可能的機會成本如果從純收入角度,你選擇研究生方案的判據

可能的機會成本:學習時間、休閑時間。依據:讀研會提高學歷,畢業工作可以得到更多收入。

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

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機會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選擇後其中一個最大的損失。機會成本會隨付出的代價改變而作出改變,例如被舍棄掉的選項之喜愛程度或價值作出改變時,而得到之價值是不會令機會成本改變的。

而如果在選擇中放棄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首選),那麼其機會成本將會是首選。而作出選擇時,應該要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機會成本最低的選項),而放棄選擇機會成本最高的選項,即失去越少越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