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產量綜合變動對總成本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擴展閱讀
hr識人工具怎麼樣 2025-01-18 21:00:09
木工工具都有哪些功能 2025-01-18 21:00:01
房子如何賣到高價格 2025-01-18 20:59:59

產量綜合變動對總成本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7-05 01:06:24

㈠ 成本會計核算的重點和難點

成本會計核算的重點和難點共分為20內容
第1章成本的涵義、分類和作用
重點掌握成本、產品成本以及期間成本的概念;產品成本與期間成本的區別;成本開支的范圍;不得列入產品成本的項目;成本按照經濟用途或職能分類;成本按照與特定產品的關系或分派方式分類;成本按照成本習性或可變性分類;成本按照與決策相關性分類;成本按照可控性分類。
本章難點:成本的涵義;成本的分類。
第2章成本會計的發展及其職能和種類
重點掌握成本會計的職能;成本會計按照成本會計制度分類;成本會計按照成本計算模式分類。
本章難點:成本會計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

第3章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和組織
重點掌握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成本會計的組織機構;成本會計人員的要求。
本章難點:成本會計工作的基礎工作;企業建立內部結算價格制度的理由。
第4章產品成本核算概述
重點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則;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正確劃分各種產品成本的界限)。
難點:如何正確劃分各種產品成本的界限;成本核算的程序。
第5章要素費用的歸集和分配
重點掌握要素費用包括的內容;生產費用和產品成本的區別;企業本期發生的要素費用的分配方法;間接材料費用的分配方法;工資總額包括的內容;工資費用不包括的內容;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的計算方法;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作用、區別以及會計處理方法;各種要素費用的賬務處理原則。
本章難點:生產費用和產品成本的區別;間接材料費用的分配方法;計時工資的計算;計件工資的計算。
第6章輔助生產成本與製造費用的核算
重點掌握輔助生產車間的特點;輔助生產費用各種分配方法的計算(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數分配法)、優缺點以及適用范圍;製造費用的特點;製造費用的分配方法(當月分配率法、預算分配率法、累計分配率法)。
本章難點:輔助生產費用直接分配法的計算;輔助生產費用交互分配法的計算;輔助生產費用代數分配法的計算;製造費用預算分配率法;製造費用累積分配率法。
第7章生產損失的核算
生產損失、廢品損失、停工損失包括的內容;廢品的分類;廢品損失的計算方法(按廢品所耗實際費用計算;按定額成本計算);廢品損失和停工損失的賬務處理原則。
本章難點:廢品損失的按所耗實際費用的計算;廢品損失按定額成本計算。
第8章在產品和產成品成本的核算
重點掌握在產品、廣義在產品、狹義在產品的涵義;在產品的計算模式;在產品成本計算方法(約當產量法、定額成本法、定額比例法、按所耗原材料計演算法)的計算、優缺點以及適用范圍;完工產品成本的計算以及結轉。
本章難點:在產品約當產量的計算;分工序生產條件下直接材料以及加工費用約當產量的計算;定額比例法與定額成本法的區別。
第9章產品成本計算方法概述
重點掌握企業生產按照工藝過程的分類及特點;企業生產按照生產組織特點的分類及特點;不同類型生產企業對成本計算方法的影響;不同類型生產企業採用的成本計算方法以及特點;成本管理要求對成本計算方法的影響。
本章難點:企業生產不同類型的特點;企業不同類型企業對成本計算方法的影響;企業成本計算方法的選擇。
第10章成本計算品種法
重點掌握品種法的概念;品種法的應用范圍;品種法成本計算的特點;簡單品種法和典型品種法的區別。
本章難點:典型品種法的計算。
第11章成本計算分批法
重點掌握分批法的概念;分批法的應用范圍;分批法成本計算的特點;當月分配法和累計分配法的計算以及區別。
本章難點:製造費用當月分配法和累計分配法的計算。
第12章成本計算分步法
重點掌握分步法的概念;分步法的應用范圍;分步法計算的特點;分步法的分類;各種分步法的計算(綜合結轉分步法、分項結轉分步法、平行結轉分步法);成本還原的計算;逐步結轉分步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的比較;綜合結轉分步法和分項結轉分步法的比較;各種分步法的評價。
本章難點:綜合結轉分步法的計算;成本還原的計算;分項結轉分步法的計算;平行結轉分步法的計算;平行結轉分步法下廣義在產品的計算;簡易平行結轉分步法的計算;新分步法的計算;各種分步法的比較。
第13章作業成本法與倒推成本法
重點掌握作業、作業成本法、成本動因的概念;作業成本法的優點、缺點以及適用范圍;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法的比較;作業成本法下成本動因的選擇;作業成本法下間接製造費用的分配;倒推成本法的概念;倒推成本法的優缺點以及適用范圍。
本章難點:作業成本法下間接製造費用的分配;倒推成本法的計算模式。
第14章期間費用的核算
重點掌握期間費用的概念、特點;期間費用與產品成本的聯系與區別;期間費用包括的內容;管理費用核算的內容;營業費用核算的內容;財務費用核算的內容。
本章難點:管理費用、營業費用、財務費用各自核算的內容。
第15章成本控制
重點掌握成本控制的要求;目標成本的計算方法(倒扣測演算法);企業總目標成本的分解方法;企業產品目標成本按照成本系數的分解方法;企業產品目標成本按照功能評價系數的分解方法;成本功能分析;定額成本法的概念;定額成本法下實際成本的計算;定額變動與定額差異的聯系與區別;定額成本法的優缺點。
本章難點:目標成本法的計算;企業各產品目標銷售利潤率隨企業目標利潤率同比例變化的計算;定額差異的計算;定額成本法下實際成本的計算;成本功能分析。
第16章標准成本制度
重點掌握標准成本制度的特點;標准成本差異的計量模式;各個成本項目標准成本差異的計算以及因素分析(直接材料雙因素分析、直接工資雙因素分析、變動製造費用雙因素分析、固定製造費用雙因素和三因素分析);標准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方法;標准成本制度與定額成本制度的區別與聯系。
本章難點:各個成本項目標准成本差異的因素分析;各個成本項目標准成本差異產生原因的分析;標准成本差異的賬務處理方法。
第17章成本分析概述
重點掌握影響產品成本分析的因素;成本分析的原則;成本分析的標准;成本分析的各種方法;連環替代法和差額計算的特點及計算。
本章難點:成本分析的階段以及各種方法;連環替代法的特點以及計算。
第18章產品成本分析
重點掌握成本分析的概念按產品類別分析全部商品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的計算;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及其完成情況指標的計算(降低額和降低率);影響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完成情況的三因素分析;單位產品差異按成本項目的因素分析;單位產品直接材料差異的三因素分析。
本章難點: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及其完成情況指標的計算以及三因素分析;單位產品差異按成本項目的因素分析;單位產品直接材料差異的三因素分析。
第19章技術經濟指標對成本影響的分析
重點掌握技術經濟指標的涵義;技術經濟指標包括的內容;技術經濟指標對成本的影響途徑;勞動生產率變動對產品總成本、單位成本影響的計算與分析;產量變動對單位成本影響的計算與分析。
本章難點:勞動生產率變動對產品總成本、單位成本影響的計算與分析;產量變動對單位成本影響的計算與分析。
第20章成本效益分析
重點掌握成本效益分析的含義;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性;成本效益分析的內容;每百元商品產值成本的計算以及三因素、五因素計算與分析;每百元商品銷售收入費用的計算以及四因素分析;成本毛利率的計算以及三因素分析。
本章難點:每百元商品產值成本的計算以及三因素、五因素計算與分析;每百元商品銷售收入費用的計算以及四因素分析;成本毛利率的計算以及三因素分析。

㈡ 成本分析的方法

成本分析的方法

成本分析概述
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關資料,分析成本水平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研究影響成本升降的各種因素及其變動原因,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揭示成本升降變動的原因,為編製成本計劃和制定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編輯本段]成本分析的主要內容
包括: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分析、技術經濟指標變動對成本影響的分析、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等。方法主要有:對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
[編輯本段]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進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法(也稱數量分析方法)很多,企業應根據分析的目的,分析物件的特點,掌握的資料等情況確定應採用那種方法進行成本分析。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等三種。
1、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根據實際成本指標與不同時期的指標進行對比,來揭示差異,分析差異產生原因的一種方法。在對比分析中,可採取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對比,本期實際與上期(或上年同期,歷史最好水平)實際指標對比,本期實際指標與國內外同類型企業的先進指標對比等形式。通過對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業成本的升降情況及其發展趨勢,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在採用對比分析時,應注意本期實際指標與對比指標的可比性,以使比較的結果更能說明問題,揭示的差異才能符合實際。若不可比,則可能使分析的結果不準確,甚至可能得出與實際情況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結論。在採用對比分析法時,可採取絕對數對比,增減差額對比或相對數對比等多種形式。
比較分析法按比較內容(比什麼)分為:
(1)比較會計要素的總量
(2)比較結構百分比
(3)比較財務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將某一綜合性指標分解為各個相互關聯的因素,通過測定這些因素對綜合性指標差異額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採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將構成成本的各種因素進行分解,測定各個因素變動對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影響程度,並據此對企業的成本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
採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式如下:
(1)將要分析的某項經濟指標分解為若干個因素的乘積。在分解時應注意經濟指標的組成因素應能夠反映形成該項指標差異的內在構成原因,否則,計算的結果就不準確。如材料費用指標可分解為產品產量,單位消耗量與單價的乘積。但它不能分解為生產該產品的天數,每天用料量與產品產量的乘積。因為這種構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產品材料費用的構成情況。
(2)計算經濟指標的實際數與基期數(如計劃數,上期數等),從而形成了兩個指標體系。這兩個指標的差額,即實際指標減基期指標的差額,就是所要分析的物件。各因素變動對所要分析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影響合計數,應與該分析物件相等。
(3)確定各因素的替代順序。在確定經濟指標因素的組成時,其先後順序就是分析時的替代順序。在確定替代順序時,應從各個因素相互依存的關系出發,使分析的結果有助於分清經濟責任。替代的順序一般是先替代數量指標,後替代質量指標;先替代實物量指標,後替代貨幣量指標;先替代主要指標,後替代次要指標。
(4)計算替代指標。其方法是以基期數為基礎,用實際指標體系中的各個因素,逐步順序地替換。每次用實際數替換基數指標中的一個因素,就可以計算出一個指標。每次替換後,實際數保留下來,有幾個因素就替換幾次,就可以得出幾個指標。在替換時要注意替換順序,應採取連環的方式,不能間斷,否則,計算出來的各因素的影響程度之和,就不能與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異額(即分析物件)相等。
(5)計算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其方法是將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結果與這一因素替代前的結果進行比較,其差額就是這一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
(6)將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影響程度的數額相加,應與該項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即分析物件)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計算過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設某項經濟指標N是由A,B,C三個因素組成的。在分析時,若是用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進行對比,則計劃指標與實際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指標N0=A0×B0×C0
實際指標N1=A1×B1×C1
分析物件為N1-N0的差額。
採用因素分析法測定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時,各項計劃指標,實際指標及替代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指標 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實際指標 N1=A1×B1×C1-----------(4)
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數額按下式計算:
由於A因素變動的影響=(2)-(1)=N2-N0
由於B因素變動的影響=(3)-(2)=N3-N2
由於C因素變動的影響=(4)-(3)=N1-N3
將上述三個專案相加,即為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它與分析物件應相等。
根據因素分析法的替代原則,材料費用三個因素的替代順序為產量,單耗,單價。各因素變動對甲產品材料費用實際比計劃降低8 000的測定結果如下:
計劃材料費用=250×48×9=108 000(元)-----(1)
第一次替代=200×48×9=86 400(元)------(2)
第二次替代=200×50×9=90 000(元)------(3)
實際材料費用=200×50×10=100 000(元)------(4)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降低8 000元的影響程度如下:
由於產量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1)=86400-108000=-21600(元)
由於材料單耗變動對材料費的影響=(3)-(2)=90000-86400=3600(元)
由於材料單價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4)-(3)=100000-90000=10000(元)
三個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程度=-21600+3600+10000=-8000(元)
上述分析計算時,還可以採用另外一種簡化的形式,即差額計演演算法。差額計演演算法是利用各個因素的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直接計算各個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以上述經濟指標N為例,採用差額計演演算法時的計算公式如下:
由於A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A0)×B0×C0
由於B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B1-B0)×C0
由於C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B1×(C1-C0)
〖例3〗以例2材料費用的分析資料為基礎,採用差額計演演算法的結果如下:
由於產量增加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250)×48×9=-21600(元)
由於材料單耗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50-48)×9=3600(元)
由於材料單價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50×(10-9)=10000(元)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1600+3600+10000=-8000(元)
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相同,但採用差額計演演算法顯然要比第一種方法簡化多了。
3、相關分析法
相關分析法是指在分析某個指標時,將與該指標相關但又不同的指標加以對比,分析其相互關系的一種方法。企業的經濟指標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絡的依存關系, 在這些指標體系中,一個指標發生了變化,受其影響的相關指標也會發生變化。如將利潤指標與產品銷售成本相比較,計算出成本利潤率指標,可以分析企業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產品產量的變化,會引起成本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利用相關分析法找出相關指標之間規律性的聯絡,從而為企業成本管理服務。
4、差額計演演算法
差額計演演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種簡化形式,它利用各個因素的目標值與實際值的差額來計算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5、比率法
比率法是指用兩個以上的指標的比例進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先把對比分析的數值變成相對數,再觀察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常用的比率法有以下幾種。
● 相關比率法 由於專案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是相互聯絡,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的,因而可以將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關的指標加以對比,求出比率,並以此來考察經營成果的好壞。例如:產值和工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的關系又是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都希望以最少的工資支出完成最大的產值。因此,用產值工資率指標來考核人工費的支出水平,就很能說明問題。
● 構成比率法 又稱比重分析法或結構對比分析法。通過構成比率,可以考察成本總量的構成情況及各成本專案占成本總量的比重,同時也可看出量、本、利的比例關系(即預算成本、實際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比例關系),從而為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指明方向。
● 動態比率法 動態比率法,就是將同類指標不同時期的數值進行對比,求出比率,以分析該項指標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動態比率的計算,通常採用基期指數和環比指數兩種方法。

成本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進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法(也稱數量分析方法)很多,企業應根據分析的目的,分析物件的特點,掌握的資料等情況確定應採用那種方法進行成本分析。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關分...

采購成本分析的具體方法

倉管提供的各類物資的每月使用情況:
各類物質的使用數量,長期的關注找到一個合理采購計劃!
采購自己記錄的同類物質的質量,價格,供給情況:
提煉最佳供應商:這是成本控制里較為隱性的控制方式
與生產部門和其他使用物資部門保持經常性溝通:
提高因一些異常急需物資的應變速度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1.比較法
比較法,又稱"指標對比分析法"。就是通過技術經濟指標的對比,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進而挖掘內部潛力的方法。這種方法,具有通俗易懂、簡單易行、便於掌握的特點,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應用時必須注意各技術經濟指標的可比性。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稱連鎖置換法或連環替代法。這種方法,可用來分析各種因素對成本形成的影響程度。在進行分析時,首先要假定眾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發生了變化,而其他因素則不變,然後逐個替換,並分別比較其計算結果,以確定各個因素的變化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3.差額計演演算法
差額計演演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種簡化形式,它利用各個因素的計劃與實際的差額來計算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4.比率法比率法,是指用兩個以上的指標的比例進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先把對比分析的數值變成相對數,再觀察其相互之間的關系。

企業資金成本分析的幾種方法

姜定軍企業在進行籌資或投資的決策對,首先考慮的是資金成本的高低,也就是企業籌措資金和使用資金過程中應付的使用費和各種籌資費用。前者包括需支付的股息、利息和資金佔用費等,它與籌資金額大小、時間長短有直接關系,屬於資金成本中的變動費用;籌資費用包括委託金融機構代理發行股慄、債券所支付的注冊費、代辦費和向銀行借款的手續費等,它與籌資金額大小、佔用時間長短無直接關系,屬資金成本中的固定費用。在實際工作中,資金成本通常以相對數表示為資金成本率,計算公式:資金成本率一資金使用費用/(籌集資金總額一籌資費用)X100%。由於籌資渠道不同,資金成本的組成內容、計算方法也不一致。一、債務成本的計算1.銀行貸政資全成本事企業從銀行取得貸款支付的利息,新財務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發生的利息、支出等費用計入財務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從而企業就少繳了一部分所得稅,企業實際負擔的借款使用費用應從利息支出中扣除應繳納的所得稅輛^計算公式。如某公司取得一筆貸款200萬元,年利息率為12%,每季結息一次,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3%。

百元商品產值成本分析的幾種方法

產品成本指標是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質t的一項綜合指標,反映企業的生產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因此,努力降低產品成本是企業加強經濟核算、提高經濟效益的核心。但成本指標本身只能表明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所發生的勞動耗費,至於這種耗費的效果如何,則必須藉助於其他指標來考核,由此看來,企業用什麼指標來考核成本的耗費與效果就顯得極為重要。 為了把企業商品產品的生產耗費和生產成果聯絡起來,全面地、綜合地評價企業生產經營的經濟效果,在產品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分析中,用「商品產值成本率」指標作為工業企業的成本考核指標是可行的。這是因為:工業企業產品的商品產值,反映了凝結在產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用「商品產值成本率」來考核企業的成本,就是從經濟效益角度衡量企業計劃期生產產品而消耗的個別勞動時間。因此,它是一項較為客觀的考核標准。 產值成本率是指產值與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是一個綜合性的經濟效果指標,通常用每百元商品產值成本指標來表示。百元商品產值成本是指每百元商品產值所發生的勞動耗費,其計算公式如下: (一)一般分析 一般分析,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 1.用本期實際數與計劃指標對...... (本文共計3頁) [繼續閱讀本文] 贊

簡述成本分析的作用

對全部產品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的評價,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在核算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分析,正確評價企業成本計劃的執行結果,提高企業和職工講求經濟效益的積極性。
第二,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正確地查明影響成本高低的各種因素及其原因,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第三,尋求進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徑和方法。成本分析還可以結合企業生產經營條件的變化,正確選定適應新情況的最合適的成本水平。

施工成本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哪些

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進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法(也稱數量分析方法)很多,企業應根據分析的目的,分析物件的特點,掌握的資料等情況確定應採用那種方法進行成本分析。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等三種。 1、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根據實際成本指標與不同時期的指標進行對比,來揭示差異,分析差異產生原因的一種方法。在對比分析中,可採取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對比,本期實際與上期(或上年同期,歷史最好水平)實際指標對比,本期實際指標與國內外同類型企業的先進指標對比等形式。通過對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業成本的升降情況及其發展趨勢,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在採用對比分析時,應注意本期實際指標與對比指標的可比性,以使比較的結果更能說明問題,揭示的差異才能符合實際。若不可比,則可能使分析的結果不準確,甚至可能得出與實際情況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結論。在採用對比分析法時,可採取絕對數對比,增減差額對比或相對數對比等多種形式。 比較分析法按比較內容(比什麼)分為: (1)比較會計要素的總量 (2)比較結構百分比 (3)比較財務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將某一綜合性指標分解為各個相互關聯的因素,通過測定這些因素對綜合性指標差異額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採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將構成成本的各種因素進行分解,測定各個因素變動對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影響程度,並據此對企業的成本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 採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式如下: (1)將要分析的某項經濟指標分解為若干個因素的乘積。在分解時應注意經濟指標的組成因素應能夠反映形成該項指標差異的內在構成原因,否則,計算的結果就不準確。如材料費用指標可分解為產品產量,單位消耗量與單價的乘積。但它不能分解為生產該產品的天數,每天用料量與產品產量的乘積。因為這種構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產品材料費用的構成情況。 (2)計算經濟指標的實際數與基期數(如計劃數,上期數等),從而形成了兩個指標體系。這兩個指標的差額,即實際指標減基期指標的差額,就是所要分析的物件。各因素變動對所要分析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影響合計數,應與該分析物件相等。 (3)確定各因素的替代順序。在確定經濟指標因素的組成時,其先後順序就是分析時的替代順序。在確定替代順序時,應從各個因素相互依存的關系出發,使分析的結果有助於分清經濟責任。替代的順序一般是先替代數量指標,後替代質量指標;先替代實物量指標,後替代貨幣量指標;先替代主要指標,後替代次要指標。 (4)計算替代指標。其方法是以基期數為基礎,用實際指標體系中的各個因素,逐步順序地替換。每次用實際數替換基數指標中的一個因素,就可以計算出一個指標。每次替換後,實際數保留下來,有幾個因素就替換幾次,就可以得出幾個指標。在替換時要注意替換順序,應採取連環的方式,不能間斷,否則,計算出來的各因素的影響程度之和,就不能與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異額(即分析物件)相等。 (5)計算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其方法是將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結果與這一因素替代前的結果進行比較,其差額就是這一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 (6)將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影響程度的數額相加,應與該項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即分析物件)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計算過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設某項經濟指標N是由A,B,C三個因素組成的。在分析時,若是用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進行對比,則計劃指標與實際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指標N0=A0×B0×C0 實際指標N1=A1×B1×C1 分析物件為N1-N0的差額。 採用因素分析法測定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時,各項計劃指標,實際指標及替代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指標 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實際指標 N1=A1×B1×C1-----------(4) 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數額按下式計算: 由於A因素變動的影響=(2)-(1)=N2-N0 由於B因素變動的影響=(3)-(2)=N3-N2 由於C因素變動的影響=(4)-(3)=N1-N3 將上述三個專案相加,即為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它與分析物件應相等。 根據因素分析法的替代原則,材料費用三個因素的替代順序為產量,單耗,單價。各因素變動對甲產品材料費用實際比計劃降低8 000的測定結果如下: 計劃材料費用=250×48×9=108 000(元)-----(1) 第一次替代=200×48×9=86 400(元)------(2) 第二次替代=200×50×9=90 000(元)------(3) 實際材料費用=200×50×10=100 000(元)------(4)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降低8 000元的影響程度如下: 由於產量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1)=86400-108000=-21600(元) 由於材料單耗變動對材料費的影響=(3)-(2)=90000-86400=3600(元) 由於材料單價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4)-(3)=100000-90000=10000(元) 三個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程度=-21600+3600+10000=-8000(元) 上述分析計算時,還可以採用另外一種簡化的形式,即差額計演演算法。差額計演演算法是利用各個因素的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直接計算各個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以上述經濟指標N為例,採用差額計演演算法時的計算公式如下: 由於A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A0)×B0×C0 由於B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B1-B0)×C0 由於C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B1×(C1-C0) 〖例3〗以例2材料費用的分析資料為基礎,採用差額計演演算法的結果如下: 由於產量增加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250)×48×9=-21600(元) 由於材料單耗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50-48)×9=3600(元) 由於材料單價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50×(10-9)=10000(元)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1600+3600+10000=-8000(元) 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相同,但採用差額計演演算法顯然要比第一種方法簡化多了。 3、相關分析法 相關分析法是指在分析某個指標時,將與該指標相關但又不同的指標加以對比,分析其相互關系的一種方法。企業的經濟指標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絡的依存關系, 在這些指標體系中,一個指標發生了變化,受其影響的相關指標也會發生變化。如將利潤指標與產品銷售成本相比較,計算出成本利潤率指標,可以分析企業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產品產量的變化,會引起成本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利用相關分析法找出相關指標之間規律性的聯絡,從而為企業成本管理服務。 4、差額計演演算法 差額計演演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種簡化形式,它利用各個因素的目標值與實際值的差額來計算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5、比率法 比率法是指用兩個以上的指標的比例進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先把對比分析的數值變成相對數,再觀察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常用的比率法有以下幾種。 ● 相關比率法 由於專案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是相互聯絡,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的,因而可以將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關的指標加以對比,求出比率,並以此來考察經營成果的好壞。例如:產值和工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的關系又是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都希望以最少的工資支出完成最大的產值。因此,用產值工資率指標來考核人工費的支出水平,就很能說明問題。 ● 構成比率法 又稱比重分析法或結構對比分析法。通過構成比率,可以考察成本總量的構成情況及各成本專案占成本總量的比重,同時也可看出量、本、利的比例關系(即預算成本、實際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比例關系),從而為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指明方向。 ● 動態比率法 動態比率法,就是將同類指標不同時期的數值進行對比,求出比率,以分析該項指標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動態比率的計算,通常採用基期指數和環比指數兩種方法。

年度成本分析的重點是

成本包括原料、燃料、維修、動力、包裝、工資、折舊。要對各產品的各項生產成本做出分析,與指標進行對比,與計劃、與同期作對比,分析消耗是超耗還是節省。

㈢ 產品成本技術經濟如何分析

產品成本租唯模技術經濟分析:
一、生產設備利用情況對成本影響的分析
不同企業擁有不同的技術裝備,因而反映生產設備能力利用的技術經濟指標也是不同的。這些技術經濟指標與總產量都有著直接的關系,以機械廠為例,這種關系可表示為:
總產量=設備總台時×台時產量
=實際使用設備量×單台設備運轉時間×台時產量
=安裝設備量×設備使用率×單台設備計劃台時×計劃台時利用率×台時產量
由此可見,生產設備利用效率是通過設備數量利用率與工時利用率,從而在總產量上表現出來。隨著設備數量利用、時間利用及能力利用等技術經濟指標的改善,總產量必然增長,這將促使單位產品固定費用成本的減少,從而對產品成本產生有利的影響。
設備利用狀況的計算公式為:
總產量變動對單位成本影響={[1/(1+產量增長%)]-1}×計劃單位成本中固定費用成本占%
當安裝設備的數量及單台設備計劃台時保持不變情況下,應用生產設備的數量利用、工時利用及能力利用等技術經濟指標與總產量的關系,可以用如下公式進行測算,即:
總產量增長率=(實際總產量/計劃總產量)-1
=[(實際設備使用率×實際台時利用率×實際台時產量)/(計劃設備使用率×計劃台時利用率×計劃台時產量)]-1
=(1+設備使用率增長率%)×(1+台時利用率增長率%)×(1+台時產量增長率)
把上式代入到計算總產量變動對單位成本影響的公式中去,可以得到生產設備數量利用、工時利用及能力利用等技術經濟指標(稱為生產設備效率),對單位成本影響的計算公式:
生產設備效率變動對單位成本的影響={1/[(1+設備使用率增長率%)×(1+台時利用率增長率%)×(1+台時產量增長率)]-1}×計劃單位成本中固定費用成%
如果上式計算的結果為負數,表示因提高生產設備效率而使產品單位成本下降,反之,表示產品單位成本上升。
二、產品質量變動對成本影響的分析
企業在生產消耗水平不變的前提下,產品弊緩質量提高必然會使單位產品成本降低。由於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很多,因此判斷質量好壞的指山型標也是很多的,如合格品率、廢品率、等級品率等。產品質量變動對成本的影響程度,一般從兩個方面進行計算:
(一)廢品率高低對成本水平的影響
廢品是生產過程中的損失,這種損失最終是要計入產品成本的,因此,廢品率的高低會直接影響產品成本水平。其影響程度的計算公式為:
廢品對成本水平的影響程度=[廢品率×(1-可回收價值占廢品成本的%)]/(1-廢品率)
(二)產品等級系數變動對成本的影響
某些產品用同一種材料,經過相同的加工過程,生產出不同等級的產品。這些產品通常用「等級系數」來表示,等級系數越高,統一換算為一級品的總產量越大,產品的成本水平也會相應降低。產品等級系數變動對成本影響程度的計算公式為:
產品等級系數變動對成本的影響程度=(變動後的等級系數-原來分等級系數)/變動後的等級系數
勞動生產率變動對成本影響的分析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就可以降低單位產品工時消耗定額,即降低了單位產品的工資費用,但產品中的工資費用又受平均工資增長率的影響。因此,計算勞動生產率增長對成本的影響,要看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是否快於工資率增長速度,一般採用的計算公式為:
產品成本降低率=生產工作工資成本占產品成本比重×{1-[(1-平均工資增長%)/(1+勞動生產率提高)}
三、材料消耗量變動對成本影響的分析
材料費用在產品成本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企業提高材料利用率,對於節約消耗,降低單位產品材料成本有重要的影響,提高材料利用率主要途徑有改進產品設計和工藝加工過程、合理下料、綜合利用等等。企業材料的利用率越高,消耗定額越低,單位產品中的材料成本越低。其計算公式為:
材料消耗的變動對產品成本降低率的影響=材料費用占成本的%×材料消耗定額升降的%
降低材料消耗定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提高材料利用率。即通過改進工藝加工方法,實行合理下料,節約用料等,使單位產品材料成本下降。其影響程度的計算公式為:
材料利用率=(產品零件的凈重/投入生產的材料重量)×100%
材料利用率變動對材料成本的影響=(變動後的材料單位成本-變動前材料單位成本)/變動前的材料單位成本×100%
2、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合理地代用廉價材料。其影響程度的計算公式為:
代用材料對材料成本的影響=(代用材料用量×材料單價)-(原來材料用量×材料單價)
3、改變產品設計,取消不必要的功能,降低材料消耗定額。它對產品成本影響程度的計算公式為:
改變產品設計對成本的影響=改變設計後的材料成本-改變設計前的材料成本

㈣ 如何進行成本分析

問題一:怎樣做成本分析?? 要正確進行成本分析,關鍵是定量分析
1、單位應對各種產品分別制定標准成本,該標准成本應當是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略低於平時生產的平均成本,這樣做是為了明確一個努力方向,該標准應保持相對的穩定性。該標准成本分別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製造費用、固定製造費用四個項目制定,每一項都分解成二、三個因素標准來分別進行考核。
有了標准成本,月末就可以對成本差異進行因素分析了,方法如下:
1、直接材料成本差異分為價格差異和數量差異。
價格差異=實際數量*(實際價格-標准價格)
數量差異=(實際數量-標准數量)*標准價格
兩者相加就是直接材料成本差異。
2、直接人工成本差異分為工資率差異和人工效率差異。
工資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工資率-標准工資率)
人工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准工時)*標准工資率
兩者相加就是直接人工成本差異。
3、變動製造費用差異分為耗費差異和效率差異。
耗費差異=實際工時*(變動製造費用實際分配率-變動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效率差異=(實際工時-標准工時)*變動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兩者相加就是變動製造費用差異。
4、固定製造費用差異分為耗費差異、閑置能量差異、效率差異。
耗費差異=固定製造費用實際數-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生產能量
閑置能量差異=固定製造費用預算數-實際工時*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效率差異=實際工時*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標准工時*固定製造費用標准分配率
三者相加就是固定製造費用差異
所以說,定量分析是成本分析的基礎,只有搞好了基礎工作,才可以做成本分析的
至於成本分析的格式沒有固定的,可以根據單位的具體情況自行設計,各個單位的都不一樣,沒有什麼可比性

問題二:如何成本分析 一、分析成本的步驟如下
1.列明開支項目
要估算你的創業成本,你需要找出公司在創業階段有可能需要消耗的所有費用,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掌控自如。有的費用是一次性的,比如注冊費用;有的是必須支出的,但在一段時間內也是固定的,比如,辦公場地費用、硬體設備費用等;而有的則是長期費用,如員工工資、員工福利保險、公關外事費用等。
當你把所有開支項目都羅列出來後,最好先評估一下它們是否是必需的開支。一家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應該只把創建公司必須開支的費用列入預算中。那些必要的支出包括兩方面:即固定支出和臨時支出。固定支出包括租金、薪水、設備費用等。臨時支出包括倉庫費用、運輸費用和銷售提成等。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所有的支出費用都列在一張表上,根據各類支出項目的必要性來排序。然後慎重決定哪些費用是必需的,哪些可以暫時不列入預算,這樣就可以估算出創業所需要的最低成本。
2.分析產品研發與生產成本
手中擁有一筆資金,到底投什麼項目,不僅要看項目的前景與自身的熟練程度,更重要的是對項目開發、生產與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成本做一個分析預測,以便判斷是否應該進入某個領域。
不僅如此,進行產品研發與生產成本分析的目的也在於幫助企業改善成本管理,降低產品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成本管理應從企業的成本分析開始,找出差距和問題所在,然後對企業成本的形成和成本管理的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
根據我們預先得出的成本法則,回答以下問題:
(1)目前企業可以支配的流動資金數額;
(2)項目盈利時間有多久;
(3)未來一段時間內可以融到多少資金。
根據這種對比,基本上可以判斷出我們是否適合投入某個項目、進入某個行業。如果對比之後,發現差距太大,就應該考慮退出。
3.企業成本水平分析
企業成本水平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即企業總成本水平、各經營領域的成本水平、各經營領域中主要單位產品成本的水平。
1.企業總成本水平的分析
企業總成本水平分析,是把企業實際總成本和計劃成本,與同行業的先進成本水平做比較,然後再對構成總成本的各要素進行分析,尋找主要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主要成本指標有企業產品總成本和可比產品成本降低額、降低率,影響因素的分析,通常可以從產品產量的變動、產品品種結構的變動、單位產品成本的變動三個因素來分析。
2.各經營領域成本水平的分析
分析各戰略經營領域的成本水平是確定其經營資本利潤率的基礎工作,是制定企業戰略不可缺少的依據。
3.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
對於經營領域結構復雜、產品品種眾多的企業,需要選擇重點分析對象,比如,主要產品。所謂主要產品,包括以下兩層含義:
(1)代表性產品,即分析了該產品的成本後,就可推算出其他產品的成本情況;
(2)成本因素是取得成功關鍵之一,而該產品在戰略經營領域各品種中,對經濟效益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不同的戰略經營領域有不同的主要產品。
在分析具體成本因素時,還要注意以下要點:
(1)材料費分析要點
①是否具有控制實際消耗量和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意識、措施?
②是否研究過降低采購價格的措施?
③標准價格、消耗定額的計算方法是否妥當?
④庫存程度是否合理?
(2)工資分析要點
①是否具有掌握實際工作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識及具體措施?
②工資比率的決定方法是否合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如何?
......>>

問題三:會計中如何進行產品成本分析 初級會計職稱培訓
包含以下分析:
一、產品生產成本表的編制產品生產成本表是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的全部產品的總成本的報表。按成本項目反映的產品生產成本表的編制
產品總成本分析(一)按成本項目反映的產品生產成本表的分析考點一、對比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它是通過將分析期的實際數同某些選定的基數進行對比來揭示實際數與基數之間的差異,藉以了解成本管理中的成績和問題的一種分析方法。基數:計劃數、定額數、前期實際數、以往年度同期實際數、本企業的歷史先進水平、國內外同行業的先進水平。考點二、構成比率分析法通過計算某項指標的各個組織部分佔總體的比重,即部分與全部的比率,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這種比率分析法也稱比重分析法。通過這種分析,可以反映產品成本的構成是否合理。考點三、相關指標比率分析法計算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關的指標的比率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如:成本利潤率(二)按產品種類反映的產品生產成本表的分析
1.本期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對比分析
2.本期實際成本與上年實際成本的對比分析(1)影響可比產品成本降低額變動的因素:產品產量變動、產品品種比重變動和產品單位成本變動(2)影響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變動的因素:產品品種比重變動和產品單位成本變動(3)在產品品種比重和產品單位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產量增減會使成本降低額發生同比例的增減,但成本降低率不變。

問題四:公司的全面成本分析應該怎樣做? 按實際成本與往年對比,列出增減百分比,找出主要差異,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
如果能找到同行業的數據,也可以作同行業的橫向對比。

問題五:如何寫成本分析報告 成本分析的核心就是圍繞著提高經濟效益,不斷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充分認識未被利用的勞動和物資資源,尋找利用不完善的部分和原因,發現進一步提高利用效率的可能性,以便從各方面揭露矛盾,找出差距,制定措施,使企業經濟效益愈來愈好。
(一)成本分析的內容
成本分析的內容,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成本計劃執行情況的定期分析。即對價值鏈各環節的商品產品成本、可比產品成本降低任務、主要產品單位成本等指標的計劃執行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
2.成本效益分析。即對百元商品產值成本指標、百元銷售收入成本費用、成本費用利潤等指標的分析。
3. 成本技術經濟分析。即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對產品單位成本影響的分析。
4.廠際間產品單位成本的分析評價。
5.成本的預測分析。
6.成本的決策分析。
(二)成本分析的方法
成本分析方法要以成本分析的原則作為指導,它是達到成本分析目的,完成成本分析任務所應遵循的分析程序和所採用的手段。成本分析方法是成本分析實踐的科學總結,隨著成本分析實踐的發展而完善,隨著人們對成本分析工作規律性認識的深化而不斷充實。它包括一般方法和技術方法。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從分析的全部過程(或程序)的觀點來看,也稱分析的基本程序。歸納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明確分析目的,制定分析計劃。
2.貯存分析信息,全面掌握情況。包括企業外部信息收集和企業內部信息收集。
3.進行定量分析,建立分析模型。
4.搞好定性分析,抓住關鍵因素。
5.作出綜合評價,提出改進建議。
成本分析的技術方法,也稱為數量分析方法。分析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方法有以下幾種:
1.指標對比分析法
它是根據分析的不同要求,對指標實際數做各種各樣的比較,揭示差異,研究、評價企業成本工作,以便挖掘企業內部潛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對比;本期實際指標與以前實際指標的對比;本期實際指標與國內外同類型企業的先進指標相比較。
2.比率分析法
這種分析方法是把分析對比的數值變成相對數,也就是計算出比率,進行觀察比較。根據分析的不同內容和不同要求,它主要有以下幾種:相關比率分析;趨勢比率分析和構成比率分析。
3.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一般包括:(1)連環替代分析法;(2)差額計演算法;(3)按百分比計算的差額計演算法;(4)因素分解法;(5)因素分攤法。

問題六:如何進行有效工業企業產品成本分析 1.權責分配和職責分工應當明確,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應當科學合理;
2.成本費用定額、成本計劃編制的依據應當充分適當,成本費用事項和審批程序應當明確;
3.成本費用預測、決策、預算、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控制流程應當清晰,對成本費用核算、內部價格的制訂和結算辦法、責任會計及有關成本費用考核等應當有明確的規定。
企業應當建立成本費用核算制度,制訂必要的消耗定額,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資的計量、驗收、領發、盤存以及在產品的移動管理制度,制訂內部結算價格和結算方法,明確與成本費用核算有關的原始記錄及憑證的傳遞流程和管理制度等。
成本費用的歸集、分配應當遵循下列要求:
(一)成本的確認和計量應當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
(二)成本費用核算應與客觀經濟事項相一致,以實際發生的金額計價,不得人為降低或提高成本;
(三)成本費用核算應當為企業未來決策提供有用信息;
(四)成本費用應當分期核算;
(五)一定期間的成本費用與相應的收入應當配比;
(六)成本費用的核算方法應當前後一致;
(七)成本費用歸集、分配、核算應當考慮重要性原則。
企業應當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費用確認制度。成本費用核算應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對生產經營中的材料、人工、間接費用等進行合理的歸集和分配,不得隨意改變成本費用的確認標准及計量方法,不得虛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成本費用。
成本計算方法應當在各期保持一致。變更成本計算方法應當經過有效審批。
企業應當建立成本費用分析制度。
企業可以運用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性、因素分析法、趨勢分析法等方法開展成本費用分析,檢查成本費用預算完成情況,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尋求降低成本費用的途徑和方法。
企業應當建立成本費用內部報告制度,實時監控成本費用的支出情況,發現問題應及時上報有關部門。
企業應當建立成本費用考核制度,對相應的成本費用責任主體進行考核和獎懲。通過成本費用考核促進各責任中心合理控制生產成本及各種耗費。
成本費用考核工作主要包括修訂成本費用預算、確定成本考核指標和分析、評價業績等。
企業在進行成本費用考核時,可以通過目標成本節約額、目標成本節約率等指標和方法,綜合考核責任中心成本費用預算或開支標準的執行情況,保證業績評價公正、合理。
企業應當加強對成本費用的監督檢查,制定製度,明確監督檢查人員的職責許可權,定期和不定期地開展檢查工作。檢查內容包括:
(一)成本費用業務相關崗位及人員的設置情況;
(二)成本費用授權批准制度的執行情況;
(三)成本費用預算制度的執行情況;
(四)成本費用核算制度的執行情況。

問題七:成本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進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法(也稱數量分析方法)很多,企業應根據分析的目的,分析對象的特點,掌握的資料等情況確定應採用那種方法進行成本分析。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等三種。
1、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根據實際成本指標與不同時期的指標進行對比,來揭示差異,分析差異產生原因的一種方法。在對比分析中,可採取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對比,本期實際與上期(或上年同期,歷史最好水平)實際指標對比,本期實際指標與國內外同類型企業的先進指標對比等形式。通過對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業成本的升降情況及其發展趨勢,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在採用對比分析時,應注意本期實際指標與對比指標的可比性,以使比較的結果更能說明問題,揭示的差異才能符合實際。若不可比,則可能使分析的結果不準確,甚至可能得出與實際情況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結論。在採用對比分析法時,可採取絕對數對比,增減差額對比或相對數對比等多種形式。
比較分析法按比較內容(比什麼)分為:
(1)比較會計要素的總量
(2)比較結構百分比
(3)比較財務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將某一綜合性指標分解為各個相互關聯的因素,通過測定這些因素對綜合性指標差異額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採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將構成成本的各種因素進行分解,測定各個因素變動對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影響程度,並據此對企業的成本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
採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序如下:
(1)將要分析的某項經濟指標分解為若干個因素的乘積。在分解時應注意經濟指標的組成因素應能夠反映形成該項指標差異的內在構成原因,否則,計算的結果就不準確。如材料費用指標可分解為產品產量,單位消耗量與單價的乘積。但它不能分解為生產該產品的天數,每天用料量與產品產量的乘積。因為這種構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產品材料費用的構成情況。
(2)計算經濟指標的實際數與基期數(如計劃數,上期數等),從而形成了兩個指標體系。這兩個指標的差額,即實際指標減基期指標的差額,就是所要分析的對象。各因素變動對所要分析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影響合計數,應與該分析對象相等。
(3)確定各因素的替代順序。在確定經濟指標因素的組成時,其先後順序就是分析時的替代順序。在確定替代順序時,應從各個因素相互依存的關系出發,使分析的結果有助於分清經濟責任。替代的順序一般是先替代數量指標,後替代質量指標;先替代實物量指標,後替代貨幣量指標;先替代主要指標,後替代次要指標。
(4)計算替代指標。其方法是以基期數為基礎,用實際指標體系中的各個因素,逐步順序地替換。每次用實際數替換基數指標中的一個因素,就可以計算出一個指標。每次替換後,實際數保留下來,有幾個因素就替換幾次,就可以得出幾個指標。在替換時要注意替換順序,應採取連環的方式,不能間斷,否則,計算出來的各因素的影響程度之和,就不能與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異額(即分析對象)相等。
(5)計算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其方法是將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結果與這一因素替代前的結果進行比較,其差額就是這一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
(6)將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影響程度的數額相加,應與該項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即分析對象)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計算過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設某項經濟指標N是由A,B,C三個因素組成的。在分析時,若是用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進行對比,則計劃指標與......>>

問題八:如何進行成本分析 一、分析成本的步驟如下
1.列明開支項目
要估算你的創業成本,你需要找出公司在創業階段有可能需要消耗的所有費用,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掌控自如。有的費用是一次性的,比如注冊費用;有的是必須支出的,但在一段時間內也是固定的,比如,辦公場地費用、硬體設備費用等;而有的則是長期費用,如員工工資、員工福利保險、公關外事費用等。
當你把所有開支項目都羅列出來後,最好先評估一下它們是否是必需的開支。一家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應該只把創建公司必須開支的費用列入預算中。那些必要的支出包括兩方面:即固定支出和臨時支出。固定支出包括租金、薪水、設備費用等。臨時支出包括倉庫費用、運輸費用和銷售提成等。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所有的支出費用都列在一張表上,根據各類支出項目的必要性來排序。然後慎重決定哪些費用是必需的,哪些可以暫時不列入預算,這樣就可以估算出創業所需要的最低成本。
2.分析產品研發與生產成本
手中擁有一筆資金,到底投什麼項目,不僅要看項目的前景與自身的熟練程度,更重要的是對項目開發、生產與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成本做一個分析預測,以便判斷是否應該進入某個領域。
不僅如此,進行產品研發與生產成本分析的目的也在於幫助企業改善成本管理,降低產品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成本管理應從企業的成本分析開始,找出差距和問題所在,然後對企業成本的形成和成本管理的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
根據我們預先得出的成本法則,回答以下問題:
(1)目前企業可以支配的流動資金數額;
(2)項目盈利時間有多久;
(3)未來一段時間內可以融到多少資金。
根據這種對比,基本上可以判斷出我們是否適合投入某個項目、進入某個行業。如果對比之後,發現差距太大,就應該考慮退出。
3.企業成本水平分析
企業成本水平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即企業總成本水平、各經營領域的成本水平、各經營領域中主要單位產品成本的水平。
1.企業總成本水平的分析
企業總成本水平分析,是把企業實際總成本和計劃成本,與同行業的先進成本水平做比較,然後再對構成總成本的各要素進行分析,尋找主要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主要成本指標有企業產品總成本和可比產品成本降低額、降低率,影響因素的分析,通常可以從產品產量的變動、產品品種結構的變動、單位產品成本的變動三個因素來分析。
2.各經營領域成本水平的分析
分析各戰略經營領域的成本水平是確定其經營資本利潤率的基礎工作,是制定企業戰略不可缺少的依據。
3.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
對於經營領域結構復雜、產品品種眾多的企業,需要選擇重點分析對象,比如,主要產品。所謂主要產品,包括以下兩層含義:
(1)代表性產品,即分析了該產品的成本後,就可推算出其他產品的成本情況;
(2)成本因素是取得成功關鍵之一,而該產品在戰略經營領域各品種中,對經濟效益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不同的戰略經營領域有不同的主要產品。
在分析具體成本因素時,還要注意以下要點:
(1)材料費分析要點
①是否具有控制實際消耗量和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意識、措施?
②是否研究過降低采購價格的措施?
③標准價格、消耗定額的計算方法是否妥當?
④庫存程度是否合理?
(2)工資分析要點
①是否具有掌握實際工作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識及具體措施?
②工資比率的決定方法是否合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如何?
③標准工資和工時......>>

問題九:成本分析的方法 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進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法(也稱數量分析方法)很多,企業應根據分析的目的,分析對象的特點,掌握的資料等情況確定應採用那種方法進行成本分析。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關分...

問題十:如何進行成本數據分析呢??大體包括哪些步驟和方法? 成本分析需要運用經驗,產品知識和綜合判斷能力對實際或是預期的成本包括原物料成本;人工成本;加工費;管理成本等加以估計。成本按其不同產生和存在形式可分成固定成本;可變成本;半變動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和總成本。
成本分析是對每一個成本單元(如:材料、工時、行政開支、管理開支和利潤)加以分析並相加,得出最終價格的過程。成本的關鍵組成部分:1.直接的材料成本:用經濟可行的辦法能算出的,所有包含在最終產品中或能追溯到最終產品上的原材料成本。對汽車廠來說鋼板就是直接原材料。直接原材料不包括膠水、釘子等項目,因為在這極小部分上一個一個花時間計算成本時不合算的,它們應該被計入間接材料(副料)成本中去。
2.直接勞動力成本:用經濟可行的辦法能追溯到最終產品上的所有勞動力成本。如機器的操作員、組裝人員。對需要大量高技術勞動力的產業來說,比如信息業或IT業,直接勞動力成本會占很高的比例。要記住如果采購項目包括高技術勞力的時候,一定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不能直接將其它案例中的數據直接拿來運用。另外,要避免用本地的工資水準來衡量異地供應方的直接勞力成本,在信息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會犯這種錯誤。
3.間接生產成本(也叫生產管理費用):除了上述成本以外,所有和生產過程有關的成本。它又包括:
・可變管理費用,如水電、供應和勞力等。間接勞力是可變還是固定成本要取決於公司的性質。
・固定管理費用,如租金、保險、財產稅、折舊和工商管理費等。

㈤ 生產過程成本控制有哪些方面

生產過程的成本控制
生產成本控制包括工藝成本控制和生產成本控制,工藝成本控制仍屬於生產准備階段的控制,是在確定工藝方案時確定的,而生產成本控制則是在生產過程中對實際發生的成本進行控制。
一、工藝成本控制
工藝成本,是指對工藝方案有直接關系的費用,一般分為變動費用和固定費用。在實際工作中,產品製造有多種工藝方案可供選擇,這就要求對各種工藝方案進行分析對比,作出經濟評價,然後選擇制定最佳方案,以確保產品質量和省工、省料的工藝方案,從而降低工藝成本。
工藝成本的高低,取決於固定費用和變動費用的數額,在正常情況下,採用比較先進的設備,就可以提高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從而固定費用就會增大,而材料的利用率就會因機械化自動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使變動費用降低,因此選擇工藝方案,會涉及到固定費用和變動費用的相互影響,現以公式表示如下:
產品年工藝總成本=產品年產量×單位產品工藝成本變動費用+工藝成本固定費用
從上式可以看出,如果企業的年產量和固定費用已定的情況下,工藝總成本的高低,取決於單位變動費用的高低,即單位變動費用高總成本就高,單位變動成本低、總成本就低。
二、生產成本控制
1、運用定額法進行生產成本控制
工藝方案確定後,開始生產產品時,產品成本進入實際發生階段,成本控制也進入了生產成本控制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使實際發生的成本能夠按人們預定要求,不超過原定目標成本限額進行。這就需要進行成本的日常控制,運用定額法是成本控制的方法之一。
運用定額法和彈性預算進行成本控制。日常控制主要是根據目標成本限額,事先制訂一個標准成本,用以衡量對照實際成本,就能隨時掌握成本動態,保證目標成本的實現。
標准成本制度的基本做法,是將實際成本區分為標准成本和標准成本差異兩部分,在標准成本差異中又分為正常差異和異常差異,正常差異,是在標准成本允許范圍內的偏差,異常差異是指嚴重脫離實際標準的差異。標准成本制度的任務,在於及時發現和控制異常差異的發生,並加以處理。
早在50年代,我國曾推行定額法,目前在一些企業仍繼續採用著,這種方法就是在標准成本制度基礎上,加以改進形成的。他們在實質上是一致的。定額法具有換算和控制的雙重職能,定額法比標准成本制度更具體、更系統、它強調分產品計算差異,分產品計算實際成本、以滿足財務成本的要求,而標准成本則測重於分部門計算料、工、費的差異,不強調分產品計算實際成本和調整差異,因此,只能用於企業內部的成本控制,而不能象定額法那樣通過內部控制和計算的雙重作用。
運用定額法對生產過程進行成本控制的做法是:
(1)對材料成本的控制
要進行生產過程中材料成本控制,應分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材料耗用量的控制、一是材料單價的控制,前者屬於生產車間的經濟責任,後者屬於材料供應部門的責任。而分產品制訂材料消耗定額則是對材料成本控制的前提。
材料消耗定額,應是現在生產條件下的平均先進水平,反映在定額卡片中,作為該產品領用材料的標准,領發材料應嚴格按標准進行控制。具體做法:
①實行限額領料制度。通過限額憑證控制材料耗用量。實行限額領料制度時,可用限額領料單和限額領料卡片來反映材料領用限額數量和實際耗用數量,這種憑證是一種多次使用的累計數、發料憑證,一般有效期為一個月,只要領用不超過限額,就可以繼續使用。
②實行定期盤點制度。控制材料耗用量在水泥企業中,連續投料,產品陸續完工,同時又沒有實行限額領料的情況下,可定期對各班組的原材料消耗進行盤點,算出一定時期原材料的實際耗用量,用期初結存數+本期領用數-期末結存=本期實際耗用量,然後與定額耗用量(實際產量)×單位定額比較,就可以計算節約或超支。
③實行逐日逐班盤點制度,及時控制材料耗用量。以上兩種辦法,均屬專業人員控制材料用量,為使定額法與班組經濟核算相結合,每班在開始生產之前。根據生產任務按限額進行領料,在生產過程中對材料實際耗用量和生產量,由班組經濟核算員進行統計,下班之前,經濟核算員根據實際完成的產量計算其完成產量的材料消耗量,再與實際消耗量對比以確定該班組的材料定額差異數,以評價其班組的工作效果。
④對材料單價的控制,就是對外購材料采購成本的控制。一般應從采購價格和采購地點上選擇,應選擇價格低,地點近的材料,才能降低采購成本。


材料的采購成本與材料儲存費用,往往是矛盾的,大批量采購材料、必然會節約采購費用,降低采購成本、但采購的結果,積壓在倉庫,造成儲備資金積壓,同時增加保管費用因而在實際工作中選擇一個經濟合理的采購批量,將是降低采購成本的有力措施。
(2)對工資成本的控制
在計時工資制度下,由於工資總額要到月終才能確定,因此平時無法按產品別控制工資費用的發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把工資費用分為兩部分控制、一部分反映工時定額執行情況,稱為量差,另一部分反映工資單價的稱為價差。前者可以隨時考核、隨時控制,後者可以在月終計算,對前者進行調整。
①對工時工資的控制。由於工時定額執行情況對工資費用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因工時使用節約或浪費,而影響工資的節約和浪費、而生產效率差異,計算公式為:
工時工資差異=(實際生產工時-實際產量的定額工時)×計劃工資單價
上述公式不以每天每班計算工資差異,用以表示工時的節約或浪費,以促進充分利用工時,節約工資費用。
在考核工時工資差異時,要注意非生產時間工資費用的考核。處理方法是在平時計算工時工資差異時,應同時將非生產時間工資單獨計算,單獨考核。計算公式:
非生產時間工資=非生產工時×計劃工資單價
非生產工時工資與前式計算的工資差異相加、減,而為生產效率差異,考慮了非生產時間的因素。
非生產工時工資的另一種處理方法,則是平時不計算這一部分工資費用,而是在月終時將這部分工資費用,平均分配在每一個工時的實際工資單價中,加大單位工時實際工資,表現為工資單價的超支差異,用此來調整工時工資差異,以便控制工資成本。
②對工資單價的控制。控制工資單價就是控制每一個小時的工資額,影響實際小時工資單價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提高工資水平,使工資單價上升,
增加新工人,使工資單價下降。
壓縮非工作時間使工資單價下降,反之,則上升。
增加各種工資性津貼,如加班、加點津貼,使工資單價上升,反之,則下降。
減少病假工資,使工資單價下降,反之,則上升等。
總之,實際工資單價是由工資總額中應計入成本的工資費用和實際生產工時兩個因素決定,因此,在控制工資單價時,應分別從計入成本的工資費用和實際生產工時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要控制工資費用增長和亂加各項津貼,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生產工時,以降低單位工時的工資費用,計算公式:
工資單價差異=(實際工時工資單價-計劃工時工資單價)×實際生產工時
③計件工資制的工資控制。計件工資是指根據規定的計件單價,按照每人或每個班組集體完成的合格晶產量計算的工資。計件單價指完成單位產品所應支付的工資額,計件單價是在計時工資的基礎上計算出來的,即按平均日工資的平均日產量計算的。在計件工資制度下,因節約時間而多生產的產品,應照付工資,因此,產量與工資成本成正比例增加,為浪費工時而少生產的產品,也相應少付工資,計件工資的計算公式為:
計件工資=實際合格品數量×實際計件單價
由此可見、在計件工資制度下,生產多少產品、支付多少工資,不存在工時利用好壞,和工資率高低對成本的影響問題。計件工時有時也存在工資差異,如計入成本的病假工資;計入成本的非生產時間的工資;因各項原因使生產單件產品的工時增加而多支付的工資等等,即屬於工資的超支差異。
(3)對製造費用的控制
企業各車間的製造費用都屬於共同性費用,只能通過預算進行控制。預算是組成成本控制系統的基礎,它是確定利潤目標和為達到這一目標而應有的收支計劃。預算要為各項費用事先規定一個限額,作為成本控制的手段。也可以借鑒西方企業管理常用的彈性預算進行成本控制。
彈性預算的關鍵是研究成本和與產量之間的關系,這樣使編出的預算隨產量增減而能機動調整,以便對預算執行結果進行考核。彈性預算的特點就是適應性強。
編制彈性預算時,採用變動成本法、將成本按其習性分為變動和固定兩部分,變動成本部分,其預算隨產量而增減,固定成本部分則相對不變,兩部分相加為預算總額。彈性預算的表式見表 1-2-1。

2、實行責任成本核算進行生產成本控制
責任成本來源於國外管理會計,從國外有關書籍中看,主要是從研究消耗與因果關系出發來研究工作者的工作與費用支出之間的關系,從而闡述以責任中心為基礎的直按費用的匯集的間接費用的分配問題。我國50年代有過類似的做法,如實行兩級成本核算,考核車間成本指標,進行經濟責任轉帳等,對考核車間經濟責任,降低產品成本,起了促進作用。至今責任成本核算與企業經濟核算相結合,成為反映經濟責任完成情況的有力工具,它是按企業內部經濟責任進行生產成本的核算與制約。責任成本的核心,就是將生產過程中費用的發生歸屬於不同部門或個人,以便劃清經濟責任,使企業的每個成員,都明確企業和他們自己的奮斗目標,以便動員群眾進行成本控制、降低產品成本。
責任成本的核算程序
(1)劃分責任單位(或責任者),責任單位可以是車間、班組、也可以是各科室,凡是需要考核經濟責任的,都可作為責任單位,進行責任成本核算。
(2)劃分責任成本范圍,即明確劃分各責任單位的可控制費用和不可控制費用,為了進行成本控制,並收到實際效果,應根據責權劃分,把成本指標分解,落實到一定部門或個人的許可權范圍內,各該部門或個人能掌握的就是該部門或個人的可控成本,否則,則為不可控成本。
各單位的責任成本,不一定是產品的單位成本、可能是產品單位成本的某些費用項目,在車間范圍內,原材料和其他製造費用都是車間的可控成本。下述內容則是不可控成本:
①按規定比例計提的費用。如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折舊費等都是按國家統一規定標准計提的,不隨著責任單位經營的好壞而增減。
②按定員和一定標准發放的費用。如交通費補貼,勞動保護用品等。
③輔助生產車間分配給基本車間的費用,對勞務耗用量可以控制,故一般互相結轉勞務時,可採用計劃單位成本結轉。
(3)設立責任帳戶進行責任成本核算。按責任單位設立責任帳戶,核算責任單位的責任成本完成情況。責任成本核算與考核是通過指標層層分解下達到各責任單位而實現的,責任成本指標層層分解下達就形成了各責任單位的標准責任成本、各責任單位都應按照責任成本控制實際費用的發生,只要各車間完成自己負責的責任標准成本,就能保證總體目標成本的完成。
在標准責任成本指標分解落實的基礎上,責任單位可隨時控制實際費用的發生、責任單位用實際發生的費用與標准進行比較、尋找與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以反映責任單位經濟責任的完成情況。
責任帳戶可以分兩級、也可以分三級,應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設置。在責任成本核算過程中,標准責任成本是由上而下進行指標分解,而實際責任成本,則是由下而上逐級匯總的,以形成責任帳戶網。
總之,責任成本核算的特點:責任成本核算的對象是責任單位(責任者);責任成本核算的內容是可控制的費用;責任成本核算的方法是以責任單位(責任者)為中心的費用歸集、計算整理、考核和分析,並根據經濟責任完成情況進行獎懲。
3、縱向成本控制
縱向成本控制是指按照企業組織結構的上下級層次關系,自上而下的進行成本控制。縱向成本控制側重於運用成本計劃指標分解,成本歸口分級管理來實現企業成本控制的目標。進行縱向成本控制的步驟,在於分清企業組織結構的不同層次,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責、權、利並且根據各個層次進行成本控制的不同側重點和方向,來制訂落實、考核成本計劃。水泥企業通常分廠部、車間和班組三級管理。
(1)廠部成本控制
廠部成本控制是在廠長的統一領導下,由企業的總會計師和總工程師負責,對全廠進行成本控制。概括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產品設計階段的成本控制,主要由企業總工程師負責,組織設計部門進行,通常做法是具體分析產品功能和成本的關系,在產品保證所需要的功能情況下,盡量剔除多餘功能,防止成本過剩。經過分析和產品市場的預測就可以擬定出產品的目標成本。由於產品設計階段的目標成本對以後產品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產品在設計階段要進行周密、細致的研究分析、採取多方案選擇錄用的辦法進行設計,促使成本過剩的問題,控制在發生之前。
②廠部的日常成本控制。主要由廠部成本管理部門負責,對成本控制的基層部門、如車間和班組的成本控制工作經常性的指導。具體內容:a、編制全廠成本控制計劃,根據不同層次,分別將總成本控制計劃,分解到每個車間,督促車間執行控制計劃。b、組織科研技術人員,經常深入車間、班組進行生產工藝、技術措施、設備利用,勞動生產率等多方面的調查,對落後的生產工藝要組織力量加以改進、在生產技術方面不斷進行現場輔導和專業訓練。c、加強產品質量的控制、制訂產品技術指標、配備力量,把好質量關。d、控制全廠的間接費用開支,包括製造費用、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要求分類編制費用預算,做好分級歸口工作,嚴格監督各級各口的費用開支,確保全廠性費用,不突破預算。
③廠部的相對成本控制。廠部只進行絕對成本控制,也就是使產品成本不突破標准,是遠遠不夠的。而要在絕對成本控制的同時,重視相對成本的控制。利用量、本、利分析的管理,分別對產品的質量、成本、利潤進行分析、促使利潤最大化。
(2)車間成本控制
車間成本控制,是企業內部的車間在生產過程中,對生產中各項費用的支出加以監督和限制,使車間成本不突破控制標准。車間成本控制是廠部成本控制和班組成本控制的中間環節。它起著呈上啟下的作用。車間成本控制的內容:
①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控制,車間成本主要由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製造費用三部分組成,車間成本控制、實際上就是成本項目的控制。車間對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依據班組的控制報告、分析和研究材料成本控制中的問題,採取措施、加以解決。此外,車間還要加強對廢品損失的控制,除對生產過程進行監督以外,還要研究和改進操作工藝方法,不斷提高產品的生產水平。對生產中消耗材料的控制、如物料、燃料、動力等要象材料控制一樣,對水、電、氣按定額控制外,還要建立嚴格的計量制度、做好經常檢查、防止跑、冒、滴、漏。
車間人工成本的控制、主要是對職工人數、工資總額、人均工資以及勞動生產率幾個方面的控制,前三者是對人工成本的絕對控制、後者則是人工成本的相對控制、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②製造費用的控制。製造費用是車間成本中較為復雜的一項重要內容,涉及面廣、大部分費用都有固定和半變動的性質,因此,對於製造費用的控制,通常採用預算制。製造費用的日常控制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它要求在平時費用開支前,進行認真的審查監督、對照預算標准,進行事前控制。有些費用開支,要規定一定的審批手續,防止亂支亂用。有條件的企業,應該把費用開支指標落實到人。做到人人關心費用開支、歷行節約。
(3)班組成本控制
班組成本控制,是企業以班組為成本的責任單位,對其可控成本進行的控制。班組是企業的最基層組織、對班組耗用的材料、工時和費用進行控制,就是班組成本控制,控制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① 班組成本核算和控制的范圍,必須能與其他班組明確劃分,不相混淆。
② 班組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內容,必須根據它所承擔的生產任務的特點確定。
③與班組成本控制有關的指標,一般有:產品數量、耗料、耗工、費用開支以及安生
產等。
④班組成本控制必須簡單明了,控制方法簡便,便於群眾掌握。控制的方法大致有:a、耗料要有定額,根據定額簽發限額領料單、憑單領用材料。b、耗工要有工時定額或產量定額。在控制班組的耗工中、要根據班組人數確定應完成產量的工序。c、對班組應負擔的費用,可事前制訂費用定額、為工具費勞動保護費等,要求實耗必須控制在定額以內。d、班組成本控制還有產量、質量、安全生產和廢品率等指標,這些都將影響成本的高低。
班組成本控制報告,要每日公布或每完成一項任務公布,一方面上報,一方面向班組成員公開列示、以便促使班組成員關心勞動成果和經濟效益,努力降低產品成本。
4、橫向成本控制
橫向成本控制是由企業組織結構的同一層次所組成的各職能部門(處、科、室)成本費用中心等機構所進行的成本控制。進行橫向成本控制、主要有兩點:
第一、要按照同一層次的不同管理職能部門的各種分工,在實行經濟責任制、內部控制制度以及責任會計的條件下,明確各自在成本控制過程和系統中的責、權、利,從而擔負起相應的成本控制工作。在實際上,明確各職能部門的成本控制的責、權、利。通常都通過成本控制計劃和指標的歸口來實現。
第二、要按照生產工藝和經營管理的要求,恰當的設置成本費用中心,通過同一層次的各個費用中心的控制工作。來實現企業成本控制的總目標。成本費用中心一經確定,各個中心就按照可控成本的范圍,進行日常的成本控制工作。因此,如何恰當的劃分成本費用中心,做到既能使各個中心都有自己可控成本的范圍,又能做到各個中心之間責、權的界限明確。且能與有關職能部門的成本控制工作有機結合。是做好橫向成本控制的關鍵所在。橫向成本控制只有在企業成本控制總系統內,做為總系統運行的一種方式,才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以上幾種方法,都表明在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控制,企業可根據自身的條件加以應用。
但是,企業實際發生的成本水平,畢竟同計劃成本或目標成本之間存在著差異,基至超出合理的界限。所謂成本失控,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產品設計落後、工藝技術陳舊、導致該產品生產耗費的人、財、物過高。
(2)成本開支范圍和成本消耗標准得不到嚴格控制,為了小團體或個人的眼前利益
而亂擠成本。
(3)成本控制的各項定額、標准,嚴重脫離實際,使成本控制無所依據。
(4)成本核算把關不嚴,核算方法前後不統一,隨心所欲,導致費用亂支。
從宏觀經濟角度看,形成企業成本失控的原因也很多。主要表現為宏觀調節失控、盲目生產、庫存產品增加;生產力布局不合理、產品供產銷往返重復,費用增加;社會攤派過多等。宏觀結構不合理,管理體制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以及立法不全,執法不嚴等,都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企業成本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