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如何把事情交給機會成本最低的人
擴展閱讀
價格貴怎麼回答 2024-11-26 06:31:49
日常工具如何切翡翠 2024-11-26 06:27:01

如何把事情交給機會成本最低的人

發布時間: 2024-08-03 05:21:17

1. 【0072】比較優勢

【好問題】我做得比你好,就應該我做嗎?

1、什麼是絕對優勢?比較優勢?

(1)背景出處:

2、工業案例:

(1)絕對優勢:某一生產方生產某種產品的效率比另一生產方高。

 A生產一凳頃慎輛汽車需要2天,B生產同樣的一輛汽車需要3天,則A的生產效率比B高。

(2)相對優勢:某一生產方生產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要低於另一方。

A生產一輛汽車需要2天,B生產同樣的一輛汽車需要3天,但是B用3天時間可以生產5輛自行車,而A用2天時間可以生產10輛同樣的自行車。這樣看來,如果A不生產汽車的話,他可以生產10輛自行車,換言之,他生產1輛汽車的機會成本是10輛自行車;而B如果不生產汽車的話,他可以生產5輛自行車,換言之,他生產1輛汽車的機會成本只有5輛自行車。

A擁有生產汽車的絕對優勢,因為他的 生產效率高 ;而B擁有生產汽車的相對優勢,因為他的 機會成本低 。

3、農業案例:

你耕田我來織布: 你耕田的效率乎擾比我高,所以耕田由你來;我織布的效率比你高,所以織布由我來。而比較優勢強調的是,即便你織布的效率比我高,只要我的機會成本更低,織布還是應該由我來做。

4、體育案例

亞當·斯密告訴起步的科比:小飛俠你要在球場上出人頭地,就要練好技術,把人比下去!然後科比用666訓練法練出絕世武功,單場81分。如果照這樣下去,大家都不玩了。

大衛·李嘉圖這時告訴科比:渣科你再屌也沒法像少林一挑五啊,相信隊友,專注於你最擅長的事!

因為強,所以可以打多個位置(多個機會可供選擇)。但終究是一個人,所以只能佔一個坑(有抉擇,從而有機會成本)。所以即使是棗敬全能者也要專注於最擅長的事情(絕對優勢中的比較,優中擇優),同時讓隊友物盡其用、人盡其責(矮個里選高個,絕對劣勢中的比較優勢)。

不論一個人是否有絕對優勢,他都可以生產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商品,並且從交易中獲益。

【總結】

1、比較優勢,不跟別人比,與自己比,看自己做什麼最有優勢,然後就只去做這個事,再與別人交換,這樣彼此的收益都是最大化的,這樣的社會總財富是最多的。

2、我做得比你好,也得你來做。應該把事情交給機會成本最低的人去做。→ 不斷投資自己,變相增加我們的機會成本,降低我們在瑣事上的比較優勢,最終,把那些價值不高的事情交給機會成本更低的人去做。然後,我們在某一個點上集中爆發,打造職場核心競爭力。

2. 如何成就職場核心競爭力

今天,小編繼昨天「機會成本」的話題繼續延伸,聊聊機會成本的兒子——比較優勢!

說起「比較優勢」這個名詞,直接跟大家解釋概念,貌似很晦澀,那麼我就先給大家講個故事,方便於大家理解:

在美國,曾經有個人發明了一種更簡單的分析核磁共振數據的方法,核磁共振是什麼咱們不用管,總之這個發明使得醫療成本大大降低。很快,全國各地的核磁共振數據一股腦全來了,用這個所謂神奇的設備分析,結果都很不錯,人們將這位發明家視為英雄。直到有一天,一位記者調查了這位發明家——你發現了嗎,人怕出名豬怕壯,什麼事,困耐別讓狗仔盯上——記者爆料說,這個所謂的發明只不過是一台價值600元的電腦,實際上這位發明家玩兒了個貓膩,把這些核磁共振數據轉發到印度,讓那裡收費很低的醫生進行分析,然後再將這些分析結果告訴客戶。整個美國都震怒了,這個人根本不是發明家,就是一個大忽悠啊。

其實,單說分析工作本身,印度醫生並不一定比美國醫生更精準,或者更有效率,也就是說,印度醫生並沒有絕對優勢,但是印度醫生在這個工作上具有「比較優勢」。

我曾經做過數據分析的工作,一份常規的數據報告,對於剛工作不久的分析專員需要兩個工作日才能完成,而我可能只要一個小時就搞定了。顯然,在做數據報告這件事上,比起數據分析專員,我擁有絕對優勢。

那麼,如果這么看,是不是所有的數據報告都應該由我來做呢?

假設同樣的一個小時,我沒做數據報告,我來用來做一份市場投放計劃,完成之後能讓公司在未來一年內節省市場費用1000萬元,我要是放下這個計劃不做,而去做常規的數據報告,我的機會成本是多少呢?是的,我們昨天在機會成本的內容中介紹過,至少是1000萬元。而我的數據分析專員呢,如果他不做這個報告,就只有去做更初級的數據整理,怎麼算機會成本也不會高於1000萬元。

所以,雖然在做常規數據報告這件事上,我有著絕對優勢,但我的數據分析專員,卻有著非常明顯的「比較優勢」,也就是,他有用比我更低的機會成本產出這份數據報告的能力。

這里我們要不厭其煩的再強調一下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區別,因為有時候確實,我自己都經常搞混。傳統的分工,是我耕田來你織布,就是說,耕田我效率高,所以我來,織布你效率高,所以你來。但是比較優勢強調的是,即便織布我比你效率更高,但是如果你的機會成本更低,也應該由你來做。

一句話總結比較優勢:我做的比你好,也得你來做,汪賀春事情應該交給機會成本最低的人。

運用比較優勢,我們可以這樣做:

第一、在不具備比較優勢的事情上,主動出讓。

eg:比如大家都熟悉的iphone手機,品牌是蘋果,而大家知道嗎,它的裝配是富士康完成的。一天零售7000元左右的蘋果手機,富士康大約能賺40元左右,富士康賺的多少暫且不說,先來看看這個問題,蘋果公司為啥不自己裝配,它自己裝配沒有富士康裝配的好嗎?當然不是,而重要的是,富士康在裝配這件事上比蘋果公司擁有更多的比較優勢!也就是說,在裝配這件事上,富士康相比於蘋果,機會成本更低。

再比如,很多管理者,事必躬親。一件事來了,當領導的一算,我教你得用一天的時間,我自己做半個小時就搞定,那麼我還不如自己做呢!結果,市面上但凡這樣的領導,一定是把自己累個半死,整個團隊績效非常差!而聰明的做法應該是,讓比自己機會成本更低的員工去做他該做的事!

第二、在具備比較優勢的事情上,果斷進入。

有創業想法的朋友,我建議你關注的不一定是那些最熱最新的商業概念,比如是共享單車,好多個顏色,這時候你再想做這個肯定沒有市場,肯定是死!那麼應該關注什麼呢?應該去關注那些巨頭企業,沒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相比於巨頭,你一定沒有絕對優勢,但是你很可能有比較優勢,因為他們的機會成本更高!

第三、不斷降低自己在瑣事上的比較優勢。

這句話乍一聽,小夥伴們都懵逼了吧!既然是優勢,我何必要降低呢?舉個例子,比如投資大師巴菲特,因為他在投資方面過人的天賦,導致他的機會成本太高了!世界上98%的事,對於巴菲特而言都沒有比較優勢!他做任何事,他的機會成本是多少?都是他用同樣時間做投資可以賺的錢。所以他幹啥,他的機會成本都非常非常高!所以他沒有比較優勢!

所以,我們在職場上打拚,不斷投資自己,實際上是變相的增加我們的機會成本,降低我們在瑣事上的比較優勢!最終,我們把現在做的這些價值不太高的事,交給比我們機會成本更低的人來做。然後呢,我們去在某一個點上集中爆發拍中,成就職場核心競爭力!

有人說,投資自己,就是把自己的比較優勢,集中在更有價值的事上,這句話你同意嗎?可以在評論區互動,希望詭探你們的大腦,小編與您頭腦風暴,互通有無!

3. 從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看人生選擇

在經濟學中常見兩個關於成本的詞。一個是機會成本,一個是沉沒成本。

何為機會成本?你面前有A、B兩件事情可以選擇。做A事能給你帶來9分的快樂,做B事能給你帶來8分的快樂。在條件約束或你自己選擇下,若做A事而放棄做B,則做A事的機會成本就是你放棄做B給你帶來的8分快樂。反之,選擇B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做A帶來的9分快樂。

何為沉沒成本?不管你選擇A還是B,在進程中你已付出的成本,比如時間、經歷、金錢等。沉沒成本是已花費的成本,在企業在生產中,已投入的設備、人力都是沉沒成本,既成事實。

在經濟學中,選擇相關的經濟行為側重要看機會成本而不是過多關注沉沒成本,因為沉沒成本已經付出或花費,無法改變,而機會成本在你選擇時應該具有誘惑力。

房地產市場火爆,一些製造業轉型去做房地產,他們在選擇時考慮的就是機會成本。製造業前期投入的廠房、設備固然花費很多,但繼續在某些夕陽行業堅守,帶來的是企業每況愈下。放棄前期投入的沉沒成本,用較小的機會成本帶來企業較大的發展。

其實在人生歷程中,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在面對選擇時也要多考慮機會成本,不要糾結過往付出的沉沒成本。

工作,常常聽到有人在選擇留在現在企業還是另尋高就之間糾結。糾結在於,離開現在單位,到另一家企業要重新開始,放棄了現在的穩定、為公司付出的青春、積累的個人無形資產,總覺得不甘心,其實就是在糾結沉沒成本。

我們說沉沒成本已經付出,你再怎麼去考量也無濟於事。你最該考慮的是放棄另一份選擇,給你的機會成本是否大於放棄現在的公司。選擇現在的公司,固然穩定,但沒有發展前景。選擇下一家企業,從零開始,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能有往上發展的空間,幹得或許也比現在更快樂,那麼你還猶豫什麼,果斷跳槽吧。管他之前你為老東家付出多少,再呆下去付出再多,也沒有未來公司帶給你的快樂多。該走!

婚姻,婚姻套用經濟學理論比較殘忍,畢竟人是感情動物。有些不是用經濟法則能夠衡量的,還牽涉到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等等。但有一種選擇是可以甚至應該用經濟方法來看待。有些人,尤其是人到中年的婦女,青春早已不在、容顏已老。光鮮亮麗比不過90後、95後純情少女;流行風尚比不過都市新秀,在婚姻中出現裂痕時,在對方一錯再錯時,選擇忍氣吞聲。自己十幾年的青春付之於一個男人,卻沒有好的收場。無奈、乾熬,婚姻形同虛設。

此時你該想想,放棄能給你帶來什麼?是自由?是生活的不易?還是回歸自我?如果放棄效用更大,就不要在乎已逝的青春歲月,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為自己的未來想想,邁出勇敢的一步。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用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看人生選擇,不是鼓勵去放棄一份工作或是一段感情。工作、婚姻是雙向的選擇,你可以把上面的事例反過來思考,就能堅定干好現在的工作,經營好現在婚姻的決心。

總而言之,在生活中,不過多糾結於過去付出的。戀愛中,不糾結過去為對方付出多少,只考慮未來在一起是否幸福。與人相處,不糾結為別人付出多少,只考慮此人是否可交。

用經濟學原理看人生,理清關鍵,生活可以更簡單一點。

4. 無法第一時間判別機會成本的大小應該怎麼做

機會成本的大小不影響投資者的決策。
機會成本,就是你做一件事時,所放棄的其它的事情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報酬。比如你今天決定花2小時洗衣服,你就有了機會成本,這2小時你可以用來做的事如下:1.幫別人打掃2小時房間,報酬100元;2.幫你的鄰居去接小孩,150元;。。。在這些事情中,2的報酬最高,你這2小時的機會成本就是150元。這里就有個問題了:你做一件事情時,何以知道你花的這個時間用來做的事情能賺多少錢?這就要靠你自己來評估了,比如你是個老闆,平時都忙工作,一小時賺500元,那你陪一個小朋友聊天,機會成本你就可以定為500元;再比如你本來准備去幫你的朋友送一件禮物給他的女朋友,報酬是20元,你准備去的,結果你女朋友叫你那晚陪她看電影,所以你拒絕了那20元,那你今晚的機會成本就是20元。機會成本衡量的問題,是個有點主觀的味道。對個人如此,企業也是。一個企業經濟面臨多項投資機會,比如上一個新項目100萬,收益預計每年15%,他就有了機會成本,可能是:1.這個企業另一個部門投資證券收益性每年穩定性地高達18%;2.另一個項目風險高點,收益有21%。。。。這里也有個機會成本的問題,當然,機會成本在這里就比較復雜,因為還有風險在裡面,但企業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決定要不要以這個機會成本來上一個項目。其它的投資者往往希望公司上那個21%的項目,但公司會有自己的看法,這就是企業的主觀認識。

5. 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

如果者拆春我做的比你好,這件事情就應該由我來做嗎?

工作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上述問題,尤其在團隊協作工作分配上。慣性地認為自己花1個小時能解決的問題,如果交給別人或者一個新手,還需要花時間去培訓他們,那麼完成一個任務最後估計得三天的時間。所以會選擇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親力親為。這樣做真的適合嗎?但你也不難發現身邊很多優秀的leader會懂得賦能給下屬這又是為什麼呢?解開這些問題的答案先了解兩個詞:比較優勢和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我們為了得到某一樣東西,通常都不得不放棄另外一些東西。在經濟學里,這些不得不放棄的東西,就是我們為當前選擇所付出的機會成本。放棄掉的魚,就是你選擇熊掌的代價。

所有:所有的選擇,都有機會成本

最大:機會成本是當前選擇最大的那個代價

必然:機會成本,是你必然可選的選項。

比較優勢:我做的比你好,也得你來做,事情應該交給機會成本最低的人。

運用比較優勢,我們可以:

1、在不具備比較優勢的事情上,主動出讓;

2、在具備比較優勢的事情上,果斷進入;

3、不斷降低自己在瑣事上的比較優勢。

通過上述理論部分你可以簡單理解成一個數學公式:比較優勢=絕對優勢/機會成本

即使我做的比你好(我的絕對優勢大),但是我的機會成本更大的話,那麼比較優勢也會降低。反之,絕對優勢一般,但是機會成本很小,那麼比較優勢就會增加。所以如果要降低自己在瑣事上的比較優勢,首耐就應該提高自己的機會成本。投資自己就是把自己的比較優勢,集中在更有價值的事兒上。

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御和,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獲得最大的收益呢?遇事先花時間考慮這件事情背後的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將比較優勢詮釋的淋漓盡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