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邊際成本定價原則
邊際成本定價(Marginal cost pricing) 邊際成本定價是指這樣一種定價規則,廠商或國有企業使得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定價法也叫邊際貢獻定價法,該方法以變動成本作為定價基礎,只要定價高於變動成本,企業就可以獲得邊際收益(邊際貢獻),用以抵補固定成本,剩餘即為盈利。其計算公式為: P = (CV + M) / Q P為單位產品價格;CV為總的變動成本;Q為預計銷售量;M為邊際貢獻,M = S — CV;S為預計銷售收入。 如果邊際貢獻等於或超過固定成本,企業就可以保本或盈利。這種方法適用於產品供過於求、賣方競爭激烈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與其維持高價,導致產品滯銷積壓,喪失市場,不如以低價保持市場,不計固定成本,盡量維持生產。編輯本段邊際成本簡釋當一個人得到一種幸福時,往往會不得不放棄另一種幸福,比如當你追求到一個相愛的戀人,和這姑娘決定結婚時,那你必須放棄繼續追求其他美麗姑娘的權利,當然姑娘越是美麗可愛,相對於你放棄的權利邊際成本越輕,反之亦然。又比如馬丁老師決定開餐館,他可能就必須放棄一份很體面的工作,因為老師是注冊會計師,專業人士。老師在放棄「會計師」這個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餐館的利潤越高、規模越大,相對放棄的邊際成本就越輕,如果象居士這樣的小學生去開馬丁老師同樣規模的餐館,當然邊際成本就要小的多,~~哈哈。 如果學歷比居士還要低的外來民工,也開同樣的餐館,那邊際成本將更低。即便一個餐館每個月的凈利潤只有1000元,對民工所放棄邊際成本來說,都是合算的。這點希望馬丁老師考慮一下,因為很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比如16年前有朋友介紹我去英國頂級「伊麗莎白女王號」 游輪上面工作,月薪3000多美金,還包吃包住,但我還是放棄了,我當時的情況是「仔小老婆嫩」,放棄家庭享有的天倫之樂,邊際成本太大了! 從邊際成本理論分析,我們很容易知道,為什麼象瑞士、法國、挪威等歐洲富裕的國家,人民的犯罪率相對都比較低,而在上海,外來人員犯罪率高的驚人!稍加分析,一下子就全部明白了。
在對財富的佔有過程中,邊際收益的減少,邊際成本就會增加。為了增加收入,犧牲家庭,犧牲婚姻,在某一點上說,追求財富就會變成了「劃不來」的行為。比如好的婚姻,其幸福感的價值相當於10萬美金。如果上船工作收入不足此數,犧牲了婚姻,那此行為就是不劃算的。
㈡ 會計學中、成本與費用的定義是什麼
一、費用的概念及特徵
(一)廣義的費用概念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對費用要素的定義是:「費用是指會計期間內經濟利益的減少,其表現形式為資產減少或負債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權益減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進行分配等經濟活動引起的所有者權益減少」,「費用的定義包括了損失,也包括那些在企業日常活動中發生的費用」,因而是一個廣義的費用概念。
(二)狹義的費用概念(1)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在其第6 號概念公告中,將費用定義為:「某一主體在其持續的、主要或核心業務中,因交付或生產了貨品,提供了勞務,或進行了其他活動,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資產,或因而承擔的負債(或兩者兼而有之)」;(2)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將費用定義為:「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和我國會計制度規定的費用僅指日常活動或主要業務發生的耗費。因而屬於狹義的費用概念。由於費用是與收入相對應的概念,因此收入概念與費用概念必須一致,即如果收入是廣義的概念,則費用也應該是廣義的概念;如果收入是狹義的概念,則費用也應該是狹義的概念,這是配比原則的基本要求。但筆者認為,採用廣義的收入和費用概念,似有不妥。這是由於利得和損失是企業管理當局不能控制的邊緣性、偶發性損益,提供包括利得和損失在內的收入與費用指標,不能說明管理當局的「經管責任」,也不利於管理人員加強對內部責任單位(或人員)的績效考評。因此,收入和費用應使用狹義的概念為妥。正因為如此,筆者認為:費用是為了取得收入而發生的資源耗費。
(三)費用的特徵(1)費用最終會減少企業的資源。這種減少具體表現為企業資產的減少或資源的耗費,從這個意義上講,費用本質上是企業的一種資源流出,可以理解為流出概念。流出資源的具體形式可能是現金,也可能是其它非現金資產,還可能是提供勞務等。伴隨資源的流出產生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在企業資源流出的同時有另一種資源流入(現金或債權等資產)並且流入資源的價值總是大於流出資源的價值(產生毛利);另一種是純流出,即只有資源流出,而沒有資源流入,或流出與流入的因果關系難以確定。(2)費用最終會減少企業的所有者權益。通常,企業的資金流入(收入)會增加企業的所有者權益,相反資金流出會減少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即形成企業的費用。根據會計恆等式資產= 負債+ 所有者權益,當企業的資源流出(資產減少)時,如果負債不變,必然會導致企業的所有者權益減少;或資產不變而負債增加時,也將會導致企業的所有者權益減少,這是企業發生費用的兩種基本形式。但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有的資產減少是不應歸入費用的,如償債性資產減少,股利分配導致的資產減少等。(3)費用的發生是企業的主動行為。盡管費用的發生會減少企業的所有者權益,但它所取得的收入必須或者是發生的耗費,是決定收入的關鍵因素,沒有耗費,就沒有所得,因此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耗費行為,是企業日常活動的基點,是企業積極主動和預期的經營行為,這也是費用和損失的根本區別。雖然損失和費用都是與企業計算凈收益相關的,都是當期收入的減去項目。但從理論上講,收益的計算只能包括費用和收入的配比。損失是企業邊緣性或偶發性的資源減少,它只是一種對收益的純扣減而不屬於企業所付出的努力。
根據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按照費用與收入的關系,可將費用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直接費用是指與收入直接相關的耗費,它是為取得收入而必須付出的代價,其價值從實現的收入中直接得到補償。如,商品銷售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部分其他業務支出(因為其他業務支出包含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兩部分內容,筆者建議,其他業務支出也應該區分為直接費用— —其他業務成本,間接費用—— 其他業務費用兩部分,以便於揭示附營業務效益的信息)。間接費用是指與收入沒有直接關系的耗費,它不是為取得收入而必須發生的耗費,發生了耗費並不一定會產生收入,但它確實是為取得收入而應該發生的耗費,如廣告費、職工培訓費等。
間接費用是企業的一種純耗費,根據重要性原則和成本效益原則的要求,間接費用只能從發生當期的收入中抵減而獲得價值補償。間接費用包括管理費用,營業費用和財務費用等。
二、成本的概念及特徵
(一)廣義的成本概念(1)美國會計學會(AAA)所屬的成本概念與標准委員會於1951 年在所發布的「成本概念與標准委員會報告」中,對成本的定義為:「成本是指為達到特定的目的而發生或應發生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衡量。」(2)美國會計師協會(AICPA)於1957 年在所發布的第4 號會計名詞公報中,對成本的定義為:「成本系指為獲取財貨或勞務而支付的現金
或轉移的其他資產,發行股票,提供勞務或發生負債而以貨幣衡量的數額。成本可以分為未耗成本(Unexpired cost)和已耗成本(Expired cost)兩部分,未耗成本可由未來的收入負擔,例如存貨、預付費用、廠房、投資、遞延費用等,已耗成本不能由未來收入負擔,故應列為當期收入的減項或借記保留盈餘,如出售產品或其他資產的成本及當期費用等。」(3)美國著名會計學家埃爾登·享德里克森在《會計理論》一書中,對成本的定義為:「成本就是為了取得某一財產或某種服務而付出的現金或其它等支出。」
(二)狹義的成本概念我國財政部制定的《企業會計制度》對成本所下的定義為:「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種耗費。」廣義的成本觀指的是企業為獲得一項資產或一項勞務而付出的代價,而狹義的成本觀僅指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而付出的代價。不管是哪種成本觀,企業發生成本的目的,或是為獲取一項資產,或是為獲得一項服務,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企業必將發生資源的耗費(或犧牲,或付出)。因此,為了明確成本的內涵,梳理成本的外延,消除成本概念在各學科之間的矛盾,真正反映成本概念的本質特徵,廣義的成本概念更符合這一理念。所以筆者認為,成本是為了獲得一項資產或某種服務而付出的代價。
(三)成本的特徵( 1)成本是資源轉化的量度。在商品經濟社會里,企業要獲得一項資源,必然要以犧牲另一資源為代價,這是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那麼,所獲得的資源的入賬價格是多少,現行制度(或准則)是以成本為計量基礎的,即企業為取得這一資源付出了多少代價(成本)就是獲得資源的入賬價格(歷史成本)。成本沒有獨立的存在形式,它必須依附於特定的資產或勞務而存在,離開了特定的資產或勞務而談成本是沒有意義的。成本只用來說明企業為獲得一項資產或一項勞務而付出了多少代價,因此成本是資源轉化的量度。這也正好說明了為什麼會計要素中沒有成本要素的原因。(2)成本不會減少所有者權益。由於成本是企業資源轉化的量度,因此企業發生成本,並沒有發生資源的純耗費,而是資源從一種形態轉變成了另外一種形態,企業的總資源未發生變化,因而不會減少所有者權益。這是成本與費用的根本區別,也是「代價」和「 耗費」的差異之所在。
(四)成本的本質及分類(1)成本的本質。成本的本質是企業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付出的代價。其代價的內涵是什麼,馬克思曾對產品成本的經濟內涵進行過剖析,指出: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生產的每一件商品w的價值,用公式表示是w=c+v+m。如果從這個產品價值中減去剩餘價值m,那麼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c+v 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c+v 就是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資本耗費稱為成本。因此,成本的實質是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耗費的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和活勞動耗費為勞動者自己創造價值的貨幣表現。盡管馬克思這里所指的成本僅指狹義的產品成本,但我們仍然能夠從馬克思所剖析的產品成本實質抽象出一般成本的經濟實質,即成本的實質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需要補償的價值而不是可分配的價值,具體量化的項目包括生產資料的消耗(c)和活勞動的消耗(v)兩個方面。(2)成本的分類。企業發生成本,必然導致資源的相互轉換,其結果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對外交易而發生的資源轉換,如購買機器設備,形成固定資產的采購成本;對外投資形成投資成本等;另一種是企業內部不同資源的相互轉換,如領用原材料生產產品,形成產品的生產成本等。不管是對外交易,還是企業內部形成的資源轉換而發生的成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資源轉換的等價性,即在轉換過程中不產生收益。這也就是對外證券投資過程中,股票(或債券)投資中已含有的現金股利(或利息)不能作投資收益而作墊支處理的理論依據。根據成本與其歸屬對象之間的明晰程度,成本可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與某一特定對象之間具有直接聯系,可按特定標准將其直接歸屬該對象的成本。直接成本是成本的主體,它受價格、勞動生產率、供求等因素的影響。間接成本是指與某一特定對象之間沒有直接聯系,無法按某一特定標準直接歸屬有關對象的成本。間接成本除受價格、勞動生產率等因素影響外,還受分配標准、分配方法等主觀因素的影響。按成本的本質來揭示成本的內涵和梳理成本的外延,可以很好的區分成本與費用、支出等概念的關系,也可以使各種成本概念如機會成本、作業成本、產品成本、投資成本等協調一致。
㈢ 請問會計中成本核算的原則是什麼
1、合法性原則。指計入成本的費用都必須符合法律、法令、制度等的規定。不合規定的費用不能計入成本。
2、可靠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和可核實性。真實性就是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與客觀的經濟事項相一致,不應摻假,或人為地提高、降低成本。可核實性指成本核算資料按一定的原則由不同的會計人 員加以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結果。真實性和可核實性是為了保證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確可靠。
3、相關性原則。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時性。有用性是指成本核算要為管理當局提供有用的信息,為成本管理、預測、決策服務。
4、分期核算原則。企業為了取得一定期間所生產產品的成本,必須將川流不息的生產活動按一定階段(如月、季、年)劃分為各個時期,分別計算各期產品的成本。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須與會計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這樣可以便於利潤的計算。
5、權責發生制原則。應由本期成本負擔的費用,不論是否已經支付,都要計入本期成本;不應由本期成本負擔的費用(即已計入以前各期的成本,或應由以後各期成本負擔的費用),雖然在本期支付,也不應主考試本期成本,以便正確提供各項的成本信息。
(3)會計學中成本原則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對一個企業來講,要計算企業的主要產品成本,要根據生產特點和生產組織方式選擇採用一種最適當的成本計算方法,但這一種成本計算方法並不一定能滿足該企業成本計算和成本管理的全部需要。
企業的情況錯綜復雜,要全面考慮具體企業的生產特點和生產步驟,根據企業的規模和水平,科學合理地安排成本計算程序和方法,把各種成本計算方法結合運用,達到最佳的成本計算和最優的成本控制。
成本會計最核心的是了解企業的生產流程和各個關鍵的作業,了解車間最新的生產情況,月底通過編製成本核算報表將財務與業務結合,及時地分析每個月的成本波動。
成本核算不只是財務部門、財務人員的事情,而是全部門、全員共同的事情。成本核算需要生產車間、技術部門、采購部門等多部門的配合。
㈣ 歷史成本原則的應用分析
歷史成本原則要求資產按照購入成本(原始成本)入賬,並在持有資產過程中不反映資產價值的變動。資產按照歷史成本計價,費用則是已經耗費的歷史成本。歷史成本計量是傳統會計計量的核心,盡管幾個世紀以來,會計實務經歷了諸多變遷,也出現了諸如「成本與市價敦低法」、物價變動會計、現行成本計量的沖擊,但歷史成本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核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
該原則的牢固地位得益於銀行與審計師的支持。銀行的信貸風險是銀行在從事信貸業務時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可靠性是銀行業最注重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徵。歷史成本的客觀性、可驗證性和有利於反映資產經營責任履行情況的優勢使貸款的回收得到了有力的保證,因而被銀行業廣為推崇。在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中,歷史成本原則為審計師們作了有利的辯護,由於歷史成本的依據——發票具有較強的可驗證性,並且在法庭上具有較強的證明力,這樣,只要審計師們擁有相應的發票作為書面證據,就能夠得以免除法律責任,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歷史成本原則成了審計師的「保護傘」。其次,在20世紀前半葉,財務會計側重於會計信息的供給者,財務會計信息主要用於企業內部,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會計信息的最相關使用者就是供給者本身。按照歷史成本原則,持有資產在不加工、不變化時,不必考慮其價格的變化。會計信息供給方自然從節約會計核算成本,實現成本效益最大化出發,選擇了歷史成本原則。 但是,信息是商品,會計信息也是一種商品。企業作為信息的供給方整理、傳遞本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必須以信息的需求方,包括投資人、債權人等的需要作為目標,提供他們在投資決策、信貸決策以及其他經濟決策方面有關的信息。不能像20世紀20年代以前那樣,企業只提供對自己有利的信息。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自從1973年成立以後,將會計目標視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起點。在FASB的《概念公告第1輯》中,會計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①財務報告應提供對當今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及類似決策的有用信息;②財務報告應提供有助於其使用者評估來自銷售、償付、到期證券或借款等現金流入的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的信息,即估量現金流量前景的信息;③財務報告應提供關於企業的經濟資源、對資源的要求權以及使資源和要求權發生變動的事項和影響的信息,諸如有助於估量企業獲得現金流量順差能力的信息。會計的側重點轉向了這些會計信息的需求者。全球性通貨膨脹促成的現行成本法等通貨膨脹計量模式的提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大規模的企業聯合和兼並的出現,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使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決策的相關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來越高。投資者、債權人關心的不是資產以前值多少錢、債務以前能否收回,而是資產當前市值多少、債務今天能否收回。以市場價值為背景的現行價值、公允價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估算值等價值計量基礎,可以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時反映資產價值的變化和風險,對決策具有高度相關性,並且能披露傳統慣例所無法處理的自創商譽、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資源等會計信息,使資產負債表更能體現企業價值。因此必須從歷史成本這個傳統慣例中解脫出來,以會計目標為導向,科學地採用現行價值或公允價值進行計量。
當今世界,公允價值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作為一個重要的計量屬性運用在各項准則中。從概念上看,現行成本和現行市價符合公允價值的定義,它們都是可以觀察到的市場確定金額。如果在現時市場上能找到相同或類似的資產或負債的現行成本或現行市價,那麼現行成本或現行市價就可以作為估計公允價值的可靠依據。如果現行成本或現行市價不能獲得,那麼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也可以用來估計公允價值。可以看出,在現實中,公允價值並非特指一種計量屬性,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如:現行市價、現行成本、可變現凈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但公允價值又不完全等同於現行價值,而是現行價值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代表一定時間上市場公認的現行價值(即市場價值)。公允價值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1990年9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首次提出應當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後來經過協商, FASB於1991年10月正式制定了這方面的准則。時至今日,國際會計准則中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具體准則已有十幾個之多,公允價值會計在各國理論與實務的發展顯示出蓬勃生機。
在現代會計環境中,公允價值不可能迴避。我國2000年12月修訂的債務重組准則取消了公允價值,理由是企業可以利用公允價值來誇大利潤,取消公允價值就能防止企業借重組之機操縱利潤、粉飾會計報表。但2000年12月印發的《企業會計准則》中要求計提八項准備,用剔除准備後的凈值來反映現值,而現值實際上是公允價值的一種形式。現值(公允價值)既符合會計目標,又符合科學的要求,它也與投資者、債權人的利益相吻合。
現行的會計計量模式是一種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混合計量模式,是修正的歷史成本模式,由於對不同的資產、負債採用不同的計量模式,因而具有很大的不規則性。會計界對資產的定義已基本達成了共識,資產被定義為「未來經濟利益」,而歷史成本反映的卻是過去的成本,這使得資產在其確認與計量上存在矛盾。
㈤ 什麼是成本效益原則
1 、成本效益原則,就是要對經濟活動中的所費與所得進行分析比較,對經濟行為的得失進行衡量,是成本與收益得到最優的結合,以求獲取最多的盈利。
成本效益原則。從信息經濟學角度看,即使運用作業成本法,也只能提供相對准確的成本信息而不能提供絕對准確的信息。確認的成本動因越精細,成本信息的精確性越高,則作業成本系統付出的計量成本(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也越高。當選擇某個成本動因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大於因選擇該成本動因而增加的計量成本時,即應選擇該成本動因;反之,就應放棄對該成本動因的選擇。在實際工作中,成本效益分析可以採用差量成本分析法:假設用計量成本表示因選擇了某個成本動因而要求計量的相關成本,用錯誤成本表示因沒有選擇某個成本動因而使產品成本的精確度下降,從而使企業管理當局做出錯誤決策所付出的代價,則差量成本即是選擇某個成本動因與否的兩個方案所形成的成本之差,即:差量成本=計量成本-錯誤成本。如果差量成本大於0,應放棄對該成本動因的選擇;如果差量成本小於0,可以確定選擇該成本動因。構建作業成本系統的目的並非擁有最精確的成本系統,而是力圖使計量成本與錯誤成本之和達到最小。
(http://0003.blogchina.com/)
2 、實行成本效益原則,能夠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使投資者權益最大化,它是由企業的理財目標決定的。
3、企業在籌資活動中,在資金成本率和息稅前資金理論率的對比分析問題;在投資決策中,有投資額與各期投資收益額的對比分析問題;在日常經營活動中,有營業成本與營業收入的對比分析問題。因此,成本效益原則在各種財務活動中廣為運用。
㈥ 什麼是成本原則(cost principle)
成本原則,也稱歷史成本原則,是資產按其取得時的交換價格計價的一種會計原則。該會計原則以歷史成本作為購置、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最初會計確認基礎。
資產的取得、耗費和轉換都應按照取得資產時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負債的取得和償還都按取得負債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資產減負債得到的所有者權益自然也是成本計價的,有別於報表日的重置價值、變現價值和市價。
拓展資料:
1、成本原則的主要應用是企業取得的各種財產物資應以其購進或建造時發生的原始成本即實際成本入賬,並以此作為分攤和轉作費用成本的依據。當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按實際成本計價,能防止隨意性,使會計信息真實可靠,便於了解和比較。成本原則要求資產按照購入成本(原始成本)入賬,並在持有資產過程中不反映資產價值的變動。
2、資產按照歷史成本計價,費用則是已經耗費的歷史成本。歷史成本計量是傳統會計計量的核心,盡管幾個世紀以來,會計實務經歷了諸多變遷,也出現了諸如"成本與市價敦低法"、物價變動會計、現行成本計量的沖擊,但歷史成本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核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
3、會計歷史成本原則的內涵
(1)會計歷史成本原則的定義會計原則又稱「會計准則」,它是建立在會計目標、會計假設及會計概念等會計基礎理論之上具體確認和計量會計事項所應當依據的概念和規則,對於選擇會計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准則將財務會計的一般原則歸納為:客觀性、實質重於形式、相關性、可比性、一貫性、及時性、明晰性、權責發生制、配比、謹慎性、歷史成本、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和重要性等13項原則。
(3)歷史成本原則亦稱實際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後,各項財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除法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