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中國成本管理方面有哪些
擴展閱讀
定製多層板床怎麼算費用 2024-11-26 00:46:15
石油原油一桶是多少美金 2024-11-26 00:21:07

中國成本管理方面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8-13 09:40:57

㈠ 成本管理理論的成本管理理論在中國

從總體上看,中國成本管理使用的方法相對落後,而且應用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具體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成本管理的觀念陳舊。
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改變成本管理水平。中國企業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觀念落後的現象,表現在成本管理范圍、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認識偏差。很多企業仍將成本管理的范圍局限於企業內部甚至只包括生產過程,而忽略了對其他相關企業(如上、下游企業、競爭者)及相關領域(如成本管理的組織)成本行為的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與降低成本,沒有將成本管理的目的與「顧客滿意」結合起來,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節約方式,較少使用技術、企劃、價值工程的方法。這些落後的觀念已經不能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環境。
(二)成本核算方法落後,不能滿足成本管理和企業決策的需要。
雖然中國一些企業進行了先進成本管理方法的試點,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大部分企業的成本管理方法還是陳舊,已不能適應經濟環境的要求。據調查,中國70%的企業採用分批法或分步法,絕大多數的企業採用全廠製造費用分配率(43.18%)或部門製造費用分配率(47.08%)來分配製造費用。最廣泛採用的成本動因是總額、直接人工小時和直接材料成本。業績評價採用的最主要的財務指標是目標利潤(72.6%)。標准成本核算雖然在63.4%的企業得到應用,但是只有18%的企業每年至少修改一次標准成本。而先進的作業成本法、成本企畫法等都未得到推廣。
(三)價值管理與使用價值管理的結合較差。
長期以來,人們存在一種認識偏差:成本管理是財務人員的事情,導致管成本的不懂技術,懂技術的不懂財務,從而造成價值管理與使用價值管理結合較差。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價值工程、作業成本法、價值鏈分析等)不能有效使用,因此材料的利用率低、設備效用差、技術及產品儲備不足、價值轉移和價值增值過程中的無用環節及資源浪費多等必然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綜上所述,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不僅理論研究方面存在問題,而且實務方面也存在問題。而且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與成本管理本身有關,而且也與企業的管理體制、產權關系甚至國家的宏觀經濟環境有關系。 成本管理理論-對策分析 成本管理理論的運用解決中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需要一個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可以說是一個系統工程,對此必須要有清楚的認識和思想准備。但同時又必須認識到,在中國加入WTO之後,一個開放的市場將會形成,來自世界的頂級企業將會成為競爭的對手,與搶奪國內的市場。這些企業具有高精尖的技術、先進的設備,更重要的是它們具有高水平的管理經驗。由於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的參與,市場的競爭將日趨激烈,解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樹立新的成本觀念。
應該將「生產導向觀」轉變為「市場導向觀」,將「現時、現地觀」轉變為「源流管理觀」,將「戰術管理觀」轉變為「戰略管理觀」。這些觀念在企業管理過程中最終形成人們的一種管理意識需要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磨合過程,成本管理理論家和企業生產、管理人員都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成本管理的專家應該以市場運作的方式成立咨詢公司,將成本管理的理論與企業管理實踐的需要直接結合起來,讓新的理論與國外先進的成本管理經驗帶給企業更為直接的效益。只有在這種供需雙方直接接觸的過程中,成本管理理論才能變成真實的社會生產力。在這一過程中,先進的成本管理觀念才會有針對性的推介給那些真正需要的企業界人士,企業界人士在得到先進成本管理理論和方法給企業帶來的巨額效益後就會將這些觀念強化並發展。也就是說,成本管理觀念的形成,應該是在一種使理論供給與需求雙方都收益的市場化運作方式下逐漸形成,盡管需要時間,但這應該是最好的方式。
(二)成本管理實踐應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統。
該系統能夠提供為多目標決策服務的不同成本,如為滿足對外報送會計報告的存貨計價的製造成本,為滿足戰略決策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為滿足顧客盈利性分析的顧客成本等,同時該系統應該同業績計量結合,使成本的控制效益與成本控制主體的努力相關。一個完善的成本系統不應該歪曲成本信息,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對製造費用分配採用單一的分配率,歪曲了成本信息,在成本核算信息化的時代,在建立完善系統的時候應考慮借鑒國外作業成本計演算法。因為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不僅在製造業,而且在商業、非盈利機構及政府部門都得到推廣,並不乏成功的事例。
總之,考慮中國經濟環境的現實情況,借鑒西方先進的成本管理方法,在成本管理咨詢機構市場化運作推動下,樹立全新的成本管理觀念,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以價值鏈分析和成本企畫為手段,從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方法體系是中國成本管理在新時期的必然選擇。

㈡ 企業傳統成本管理都有哪些利與弊

傳統成本管理是指在成本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活動。通常包括:成本方針;成本目標;成本策劃;成本控制(降低成本和保持成本水平等)。傳統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企業管理重要一環的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不僅體現著一個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影響著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分析傳統成本管理利弊以及發展趨勢,對企業降低成本,增強核心競爭力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企業傳統成本管理的利與弊:
學術界對傳統成本管理評價有兩種觀點。觀點之一是對傳統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傳統成本管理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已經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必須建立全新的成本管理體系;觀點之二是對傳統成本管理持完全肯定的態度,認為20世紀50年代的成本管理辦法在實踐中已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因為1952~1960年之間可比產品成本是逐年降低的,所以應以20世紀50年代的成本管理方法作為現代成本管理的基礎。筆者認為,對傳統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觀點都是片面的,我們既要看到建國以來,我國成本管理積累了一些較好的經驗,又應當充分認識傳統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一)傳統成本管理的成功經驗
1、傳統成本管理在成本計劃方面。
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和編制方法,尤其是在編製成本計劃階段的項目測演算法在今天仍然是比較科學的。這一方法將成本計劃降低額分為遞延降低額和計劃年度節約額。前者是指在計劃降低額中有一部分並非是計劃年度採取了措施,而是由於上年末實際單位成本就比上年平均單位成本低而實現的降低額;後者是指企業以上年末單位成本為基礎,依據計劃年度內採取的成本降低措施,測算求得的預計節約額。這樣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本計劃降低額中哪些是在上年末已經實現的,哪些是計劃年度通過職工努力才能實現的節約額,而且測算的計劃節約額是在廣泛集中群眾智慧的基礎上,從各方面發掘內部潛力,採取上下結合的方式,逐級進行綜合平衡,使成本計劃具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
2、傳統成本管理在成本控制方面(即成本日常管理)。
針對不同的成本項目採取了各種控制方法。例如,材料控制實行限額發料制度,並通過分批核演算法或定額核演算法對原材料在生產使用中的數量差異進行控制;工資控制採用勞動定額、出勤率和非生產工時損失的控制以及制定編制定員、落實工資基金指標的方法來進行;費用控制實行費用指標分解到責任單位。並通過費用限額手冊和廠幣等方法對各責任單位費用支出進行反映和控制。上述方法的應用,對於控制損失的發生、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傳統成本管理在成本計算方面。
創造了定額比例法,簡化了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成本分配問題,創造了平行結轉分步法。克服了在採用逐步結轉分步法時,下一步驟的產品成本只有在上一步驟的產品成本計算完畢後才能計算出來。而且本步驟的產品成本水平還受到上一步驟成本水平影響的缺陷,既加速了成本計算,又便於對各步驟成本升降的分析和考核;推行了成本計算定額法,初步解決了成本的日常控制問題,並有利於產品成本的定期分析。做到了成本核算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的有機結台。
4、傳統成本管理在成本分析方面。
一是有些企業從開展一般的經濟分析發展到聯系企業生產特點的成本技術經濟分析;二是從單純的本期實際與計劃、本期與上期相比,發展到同行業成本指標的對比分析;三是以企業為對象的成本分析發展到深入企業內部各核算單位的成本分析,並進一步擴大到部門的成本分析。這些做法使成本分析的廣度和深度有了發展,豐富了成本分析的內容。
5、傳統成本管理民主化和群眾化方面。
創造了成本指標歸口分級管理,將成本目標逐級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單位、班組和個人,作為各責任單位的成本控制標准,以保證成本指標的切實貫徹;建立了包括班組經濟核算在內的廠內經濟核算制,核算和控制各部門、班組和個人的生產消耗,檢查分析分管指標的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執行過程中的問題,採取有力措施保證成本指標的實現,可以說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會計的一種表現形式:開展了廠部、車間和班組三級成本分析活動,既實現了專業分析和群眾分析相結合,又可以發揚民主,集中群眾智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
以上這些經驗和方法對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成本管理在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面臨更大的挑戰。
(二)傳統成本管理的弊端
主要表現在管理領域上,只限於對產品生產過程的成本進行計劃、核算和分析,沒有拓展到技術領域和流通領域;在管理體繫上,偏重於事後管理,忽視了事前的預測和決策,難以充分發揮成本管理的預防性作用;在成本責任方面,存在著大鍋飯現象,沒有形成一套責任預算、責任核算和責任分析的管理體系,沒有與廠內經濟責任制度密切結合。
1、企業傳統成本管理側重於宏觀需要
成本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體應該是企業,成本管理的動力也應來自於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企業並未充分意識到這一點,成本管理僅限於國家頒布的財務法規中有關成本條例的遵守和執行上,成本管理側重於宏觀需要。忽略了對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作用。
2、企業傳統成本管理缺乏市場觀念
成本是一個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綜合體現,是企業內部投入和產出的對比關系,低成本意味著以較少的資源投入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意味著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國許多企業按照成本習性劃分和核算產品成本,通過提高產量可以降低單位產品分擔的固定成本,如此,產量越高,單位產品成本就越低,在銷售量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利潤也就越高。這種做法導致企業不管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過提高產量來降低產品成本,通過存貨的積壓,將生產過程發生的成本轉移或隱藏於存貨,提高短期利潤。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企業成本管理缺乏市場觀念,導致成本信息在管理決策上出現誤區,似乎產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潤越高。
3、企業傳統成本管理理論和內容僵化、手段老化
許多企業只注意生產過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視供應過程和銷售過程的成本管理;只注重投產後的成本管理,忽視投產前產品設計以及生產要素合理組織的成本管理。一些企業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預測、成本決策缺乏規范性、制度性,可有可無;成本計劃缺乏科學性、嚴肅性、可增可減,造成事中、事後成本管理的盲目性。在成本的具體核算中,只注重財務成本核算,缺少管理成本核算;或只注重生產成本的核算,而忽視產品設計過程中的成本以及銷售成本的核算。至於成本管理的手段仍處於手工操作階段,缺乏現代化管理手段。
4、傳統成本管理過分依賴現有的成本會計系統,不能滿足企業實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
傳統成本管理系統未能採用靈活多樣的成本方法,使得成本管理陷於單純的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提供決策所需的正確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經營過程,不能提供各個作業環節的成本信息以及各個環節成本發生的前因後果,有時甚至出現連編製成本報表的人也難以解釋自己的「產品」成本構成的尷尬局面,從而誤導企業經營戰略的制定。另外,傳統的成本管理對象局限於產品財務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員所需要的資源、作業、產品、原材料、客戶、銷售市場和銷售渠道等非財務方面的信息,難以起到為戰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作用。
5、傳統成本管理中成本信息的嚴重扭曲
傳統的成本核算系統建立在「業務量是影響成本的唯一因素」這一假定基礎之上,成本的核算過程過分簡裝化。在過去高度勞動密集型企業里,對核算所作的這種簡單假定(即以直接人工小時數或產量為依據來分配間接費用),通常不會嚴重扭曲產品成本。但在現代化的製造環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製造費用所佔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會產生不合理現象:用在產品成本中佔有比重越來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佔有比重越來越大的製造費用;分配越來越多與工時不相關的作業費用;忽略不同批量產品實際耗費的差異。使用傳統成本核演算法將導致產品成本信息的嚴重扭曲,使企業錯誤地選擇產品經營方向。

㈢ 製造業成本管理從哪些方面進行

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1、料、質量、製成率、邊角廢料管理
2、工、勞動效率
3、費、其他雜費的精心管理、修舊利廢

㈣ 中國現有物流企業中,哪些在物流成本控制上做得比較好為什麼

一、明確企業物流總成本的構成:運輸成本、存貨持有成本、倉儲成本、批量成本、缺貨損失、訂單處理及信息成本、采購成本、其它管理費用
二、運用戰略成本管理方法控制物流成本
一般地對物流成本加以控制可以採用生產率標准、標准成本和預算檢驗物流績效等方法。戰略成本管理是一種全面性與可行性相結合的管理技術,使企業在產品企劃與設計階段就關注到將要製造的產品成本是多少,戰略成本管理最關鍵的因素是目標成本。
作業基準成本法就是一種戰略成本管理方法,它是按照各項作業消耗資源的多少把成本費用分攤到作業,再按照各產品發生的作業多少把成本分攤到產品。利用作業基準成本法可以改進優化作業鏈,減少作業消耗,提高作業質量,並在整個作業的生命周期內進行戰略成本管理。通過作業成本管理對企業戰略成本進行管理,為物流實施流程再造、業績評價等提供成本信息,為企業進一步改進成本控制和戰略性規劃與決策提供了更為有利的依據和標准。
三、降低企業物流總成本的基本途徑
通過對企業物流總成本的分析,在企業具體操作中,建議以下幾種降低物流成本的基本途徑:
1)通過效率化的配送來降低物流成本。企業實現效率化的配送,減少運輸次數,提高裝載率及合理安排配車計劃,選擇最佳的運送手段,從而降低配送成本。
2)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業物流成本。降低投資成本
企業把物流外包給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縮短商品在途時間,減少商品周轉過程的費用和損失。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採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線,實現零庫存,降低成本。
3)藉助現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統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在傳統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業的成本控制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實現各個環節的最優控制。企業採用信息系統一方面可使各種物流作業或業務處理能准確,迅速的進行;另一方面通過信息系統的數據匯總,進行預測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發生的可能性。
4)加強企業職工的成本管理意識。把降低成本的工作從物流管理部門擴展到企業的各個部門,並從產品開發、生產、銷售全生命周期中,進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業員工具有長期發展的「戰略性成本意識」。
5)對商品流通的全過程實現供應鏈管理。使由生產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銷售企業、消費者組成的供應鏈的整體化和系統化,實現物流一體化,使整個供應鏈利益最大化,從而有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

㈤ 成本管理有哪些問題

成本管理有哪些問題:

(一)對質量成本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

實行全面質量管理的目標是提高產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從而保證企業的經濟效益。在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忽略任何一方都會使產品的競爭力有所損傷。然而我國大多數企業在進行質量管理時都是將重點放在保證產品的使用價值即產品的質量上,而對隨之發生的質量成本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和控制,從而造成了生產成本的不良增加,使產品在價格上失去競爭力,或給企業的利潤帶來了一定的損失。

(二)沒有加強企業財務部門的質量管理職責

現在我國各企業都有核算分析生產成本的職能,但生產成本本身卻無法准確全面地反映出企業質量管理的效果。因為根據現行的《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准則》規定所設立的賬戶,不能集中完全地提供質量成本數據。有些企業片面認為質量管理是質量科或質量部的職責,忽視財務部門的質量管理職責。

(三)沒有做好質量成本基本數據的記錄和匯總工作

隨著對質量管理重視程度的增加,我國部分企業也建立了一定的質量記錄制度,然而這些記錄大都不全面,且分布於各個部門而未進行系統地匯總和分析。質量成本數據的正確歸集和統計非常困難,在企業的全部成本中,哪些屬於質量成本,哪些不屬於量成本,事實上是很難劃清的。例如,培訓費用按定義來說當全部劃入預防費用,因為培訓的目的就是“以達到質量要或改進質量”,但是,按國家標准《質量成本管理指南》規定只應將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知識培訓的費用劃入。

(四)成本管理核算會計科目不完善,帳簿不全,報表分析不夠

由於我國質量管理的起步比較晚,大部分質量管理成本的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主要是模仿和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質量管理成本制度。它的輸入對我國的質量管理成本會計方法和技術曾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資本主義會計制度畢竟是為資本主義經濟服務的,不能完全適用於社會主義的新中國,突出表現在:成本管理核算會計科目不完善,帳簿不全,報表分析不夠。

成本管理有哪些對策:

(一)轉變觀念,走出誤區

首先,我們要轉變觀念,走出誤區,要對企業領導和有關管理人員開展質量成本管理教育,增強他們的質量成本意識。學習的重點應放在質量成本與產品成本的關系、質量成本與產品質量的關系、質量成本在企業各項費用中所佔的`比例、質量成本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等方面,使企業領導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其次,對質量管理人員、有關技術人員和統計、財會人員進行教育和培訓。培訓應分階段,以交流為主。在開展質量成本管理的初期,主要學習質量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以及質量管理的原理、方法等。在此基礎上,學員應了解和熟悉企業質量管理現狀、質量體系結構和實際運行情況,獨自提出一套質量成本管理體系,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然後,綜合學員的方案和意見,建立適合企業實際的質量成本管理體系。最後,隨著質量成本管理的開展,企業應針對出現的問題,組織有關人員實事求是地分析原因,採取措施,不斷改進和完善。企業應徹底轉變觀念,丟掉“等、靠、要” 的依賴思想,從市場實際需求(續致信網上一頁內容)出發測算每道工序的目標成本,逐層分解落實到每一位職工;將其與職工的工資收入掛鉤,使每一位職工都切實體會到市場的壓力,樹立市場觀念。企業應形成一種用貨幣價值的作用來激勵和調節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競爭氣氛;廢棄非理性的決策,採用科學的管理方法,真正走出“管理是擺設”、“管理是花架子”的認識誤區。

(二)明確職責,加強考核開展質量成本管理

建立質量責任制,是企業建立經濟責任制的首要環節,是企業開展質量成本控制的基礎工作。質量責任制應規定企業各部門、各員工在質量成本控制中的具體任務、職責和許可權,以便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管理有標准。一旦發現問題,可以查到責任在誰,原因何在,便於總結經驗教訓,制定有效措施,防止再次發生。通過建立以質量責任制為核心的經濟責任制,明確規定每個職工在質量工作中的具體任務、職責和許可權。切實做到人人有專責、事事有人管、辦事有標准有制度、工作有檢查、考核有獎罰。

(三)做好質量成本基本數據的記錄和匯總工作

如果將產品質量成本定義為“產品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該負擔的,構成一定質量標准實體的全部支出和為保證達這個質量標准所應負擔的質量管理費用”,既避免了企業人為調整質量成本的現象,又能滿足社會在分析和比較中尋找進質量、降低成本的途徑,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的要求。通過質量成本的核算,就可以利用質量成本核算數據確定質量成本指標,並據以進行質量成本分析,有針對性地找出產品質量成本超支的原因。隨著ISO 9000族標准在企業的推廣和深化,已引發人們對“ISO 9000問題”的理性思考,其中最突出的是質量體系的“有效性問題”。

在ISO9004-1:1994中,質量體系的財務考慮要素明確指出;“以財務用語來度量質量體系的有效性是重要的。有效的質量體系對組織的盈利和虧損的影響至關重大,特別是通過運作的改進從而減少了由於失誤造成的損失以及提高了顧客滿意時更是如此。”標准為解決質量體系的有效性問題指明了方向,為企業通過開展質量成本管理來改進和完善質量體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對於獲證企業來講,當前最緊迫的問題就是盡快開展質量成本管理,在實現扭虧、擺脫困境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質量體系應有的作用。

㈥ 財務管理題目:論述成本費用管理的意義和要求,勞駕

成本費用管理的意義

我國傳統成本管理所取得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成本計劃方面,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和編制方法。尤其是在編製成本計劃階段的項目測演算法在今天仍然是比較科學的。這一方法將成本計劃降低額分為遞延降低額和計劃年度節約額,前者是指在計劃降低額中有一部分並非是計劃年度採取了措施,而是由於上年末實際單位成本就比上年平均單位成本低而實現的降低額;後者是指企業以上年末單位成本為基礎,依據計劃年度內採取的成本降低措施,測算求得的預計節約額。這樣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本計劃降低額中哪些是在上年末已經實現的,哪些是計劃年度通過職工努力才能實現的節約額,而且測算的計劃節約額是在廣泛集中群眾的智慧的基礎上,從各方面挖掘內部潛力,採取上下結合的方式,逐級進行綜合平衡,使成本計劃具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成本控制方面(即成本日常管理),針對不同的成本項目採取了各種控制方法。例如材料控制實行限額發料制度,並通過分批核演算法或定額核演算法對原材料在生產使用中的數量差異進行控制;工資控制採用勞動定額、出勤率和非生產工時損失的控制,以及制定編制定員、落實工資基金指標的方法來進行;費用控制實行費用指標分解到責任單位,並通過費用限額手冊和廠幣等方法對各責任單位費用支出進行反映和控制。上述方法的應用,對於控制損失的發生、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成本計算方面,創造了定額比例法,簡化了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成本分配問題;創造了平行結轉分步法,克服了在採用逐步結轉分步法時,下一步驟的產品成本只有在上一步驟的產品成本計算完畢後才能計算出來,而且本步驟的產品成本水平,還受到上一步驟成本水平影響的缺陷,既加速了成本計算,又便於對各步驟成本升降的分析和考核;推行了成本計算定額法,初步解決了成本的日常控制問題,並有利於產品成本的定期分析,做到了成本核算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有機的結合。

(四)在成本分析方面,一是有些企業從開展一般的經濟分析發展到聯系企業生產特點的成本技術經濟分析;二是從單純的本期實際與計劃、本期與上期相比,發展到同行業成本指標的對比分析;三是以企業為對象的成本分析發展到深入企業內部各核算單位的成本分析,並進一步擴大到部門的成本分析。這些做法使成本分析的廣度和深度有了發展,豐富了成本分析的內容。

(五)成本管理民主化和群眾化方面,創造了成本指標歸口分級管理,將成本目標逐級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單位、班組和個人,作為各責任單位的成本控制標准,以保證成本指標的切實貫徹;建立了包括班組經濟核算的內在廠內經濟核算制,核算和控制各部門、班組和個人的生產消耗,檢查分析分管指標的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執行過程中的問題,採取有力措施保證成本指標的實現。可以說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會計的一種表現形式;開展了廠部、車間和班組三級成本分析活動,既實現了專業分析和群眾分析相結合,又可以發揚民主,集中群眾智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

勿庸置疑,以上這些經驗和方法對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成本管理在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面臨更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管理領域上,只限於對產品生產過程的成本進行計劃、核算和分析,沒有拓展到技術領域和流通領域;在管理體繫上,偏重於事後管理,忽視了事前的預測和決策,難以充分發揮成本管理的預防性作用;在成本責任方面,存在著大鍋飯,沒有形成一套責任預算、責任核算和責任分析的管理體系,沒有與廠內經濟責任制度密切結合。所以,我們應從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出發,對傳統成本管理工作認真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以推進成本管理改革。

二、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指引下,我國成本管理工作得以迅速發展。1980年9月我國成立了成本研究會這一學術團體,先後十次組織全國性的成本理論和實踐研討會,並多次出版《成本管理文集》。通過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密切結合中國實際對成本管理理論及其改革方向、對策和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索,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成本管理理論研究,進一步提高了我國成本管理工作水平。1984年國務院頒布了《會計法》、《國營企業成本管理條例》;1986年財政部頒布了《國營企業成本核算辦法》,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使我國成本管理工作走上了規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對開創我國成本管理的新局面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17年來,我國成本管理改革取得豐碩成果,標志著我國成本管理已進入歷史發展的新階段。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首先在觀念上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普遍認識到,進行成本管理改革應當認真學習借鑒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先進經驗,廣開思路,博採眾長,為我所用。同時要結合國情,加以吸收和深化。

(二)成本管理工作向技術領域擴展,成本控制滲透到成本管理的各個環節。一些企業推行了成本目標管理、價值工程和產品質量成本管理。過去,成本管理只限於生產領域,對產品設計成本沒有進行控制。其實,產品成本的高低主要取決於產品設計是否合理。設計不合理、質量過剩會造成先天性浪費和損失。開展了成本目標管理後,在新產品設計之前,根據預期的售價減去目標利潤和稅金,求得產品的設計目標成本,以此控制產品成本,從而保證新產品不僅在技術上是先進的,而且在經濟上也是合理的。我國一些企業在開展成本目標管理時,實行全過程、全部門、全員成本目標管理;把目標成本作為價值工程的奮斗目標,把價值工程作為實現目標成本的手段,從而使成本目標管理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為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開辟了新的途徑。

(三)對傳統產品成本核算作了改革,以充分發揮成本核算的作用。在改革中注意加強了成本會計基礎工作的力度,並提出成本核算信息主要滿足微觀經營管理的需要,同時也要適應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成本核算要算為管用,以更好地滿足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需要;區分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使成本核算更好地滿足成本預測和成本決策的要求。從具體改革內容上來看,一些企業對傳統成本核算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改革:

1.推行標准成本制度。在充分借鑒西方標准成本制度的同時,根據我國的實際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標准成本制度。

其基本做法如下:

(1)預先制定各種產品應發生的各項目成本,作為職工努力的目標,及衡量實際成本節約或超支的尺度,實現成本的事前控制;

(2)在生產過程中將成本的實際消耗與標准消耗進行比較,及時揭示和分析脫離成本標準的差異,並迅速採取措施加以改進,以加強成本的事中控制;

(3)每月終了按實際產量乘各成本項目的成本標准。將求得的標准成本同計算出來的實際成本相比較,揭示各項目成本差異,分析差異原因,查明責任歸屬,評估業績,為未來的成本管理工作和降低成本的途徑指出努力方向,實現成本的事後控制;

(4)在推行標准成本的同時,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以適應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並滿足企業定價和行業間產品成本水平對比的需要;

(5)材料價格差異一般在庫存存貨和已消耗材料之間進行分配。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波動較大,全部列入當期銷售成本也不符合存貨估價的原則;況且我國一些企業采購材料不是均衡的。所以,為了正確計算產品成本,材料價格差異應當在庫存原材料和已消耗材料之間進行分配;

(6)成本差異的科目設置和賬務處理。西方按各成本項目和差異原因設置各種差異科目,我國一般只設置一個"產品成本差異"科目。這一科目按責任單位設置多欄式明細賬,各責任單位還按差異原因設置多欄式明細賬。賬務處理主要有以下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在費用發生時,標准成本記入生產成本科目,成本差異記在產品成本差異科目;另一種是按實際成本記入生產成本科目,月末根據車間計算出來的成本差異調整生產成本借方,以把實際成本調整為標准成本;

(7)成本差異全部轉入產品銷售成本或當期損益。產品成本差異如何處理,西方國家各企業標准成本差異處理不盡相同。我國有些企業認為,本期成本差異是已經發生的損失或收益,將它計入當期損益符合權責發生制原則,否則就會使存貨和利潤虛增或虛減。同時,從持續經營的角度看,成本差異處理只涉及到本期與後期分配多少的問題,並不改變差異的性質和總額,只要堅持前後一致性原則,從全年來看對利潤並無多大影響,也不會因此影響上交國家的所有稅的金額。更為重要的是,這樣處理具有簡便、迅速、反應靈敏、分析方便等優點。

2.推行變動成本法。變動成本法在我國的推行,存在以下三種形式:

(1)單軌制。實行該種方式的人認為,由於變動成本法在企業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應用變動成本法取代完全成本法。對於存貨重新估價的降低額,轉記在"待攤費用"或"遞延資產"科目上,分期攤銷;如果數額不大,可將估價差異直接轉到"本年利潤"科目。這種方法由於違背公認會計原則,所以很少企業實施。

(2)雙軌制。實行這種方式的人認為,鑒於兩種方法各有優點,不能互相取代,可另建一套賬用以計算產品的變動成本,以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這種方法花費人力多,且工作量較大,所以在實踐中也鮮有實施。

(3)結合制。為了吸收兩種成本計算方法的優點,同時又不致於增加工作量,在實踐中一些企業將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有機結合起來。即在日常核算時採用變動成本法,期末採用一定的方法將變動成本法求得的產品銷售利潤調整為完全成本法的產品銷售利潤。

3.創造了逐步結轉與平行結轉相結合的分步法。其基本做法是:

第一,各步驟半成品按計劃成本結轉給下一步驟;

第二,各步驟成本差異平行結轉財會部門。成本差異計算公式為:

成本差異=期初在產品定額成本+本期實際發生費用-期末在產品定額成本-完工半成品定額成本

第三,財會部門將車間轉來的成本差異按產品品種歸集,直接由完工產品負擔。

這種將逐步結轉與平行結轉結合起來的分步法,適用於冶金、紡織、造紙、化工、水泥以及大量大批生產的機械製造等類型的企業。與其他成本計算方法相比,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有效克服了逐步結轉和平行結轉兩種分步法的缺陷。由於半成品按計劃成本結轉給下一步驟,保證了成本計算的及時性,同時,將各步驟計劃成本與該步驟成本差異相加,也可計算出各步驟半成品的實際成本;

(2)簡化了成本核算工作。由於各步驟月末在產品採用定額成本,因而不需要將產品耗費的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極大的簡化了成本核算工作;

(3)便於進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按定額成本結轉半成品成本,排除了上步驟成本對本步驟成本的影響,有利於明確責任,加強成本考核;

(4)有利於提高成本指標的靈敏度。各步驟成本差異由完工產品來負擔,使產品成本與當期生產經營業績直接掛鉤,提高了成本指標的靈敏度。

(四)成本管理劃小核算單位,推行了責任成本制度。責任成本制度是在企業內部,通過劃分成本責任單位,編制責任預算,組織責任核算,實施責任目標成本控制,提供業績報告,對企業內部各責任單位的可控成本進行核算、控制、監督與考核的一種內部經濟責任制度。但實踐中責任會計的職能並沒有充分的發揮。據有的同志調查,一般的企業均運用了責任會計,多數大中型企業設置了"成本中心"和"費用中心",但是在對"責任中心運用的效果"調查中回答"較好"的佔30%,"不太好"佔40%,"比較差"佔30%。可見,在很多企業,責任成本制度形同虛設。

實踐中責任成本會計存在的問題,與理論界在開展責任成本會計存在分歧是有一定關系的。理論界的意見分歧主要在於責任成本核算與產品成本核算能否結合。一種意見認為責任成本與產品成本有七個方面的不同點,即:(1)成本計算對象不同;(2)核算原則不同;(3)核算目的不同;(4)成本資料匯集方式不同;(5)成本計算價格不同;(6)成本差異反映形式不同;(7)成本核算內容不同。所以主張建立互不聯系的兩套核算體制,實行"雙軌制"的核算形式。另一種意見認為,責任成本與產品成本核算必須結合。這樣核算一套人馬一套賬,不重復勞動,數據統一,核算質量有保證,同時能夠提供兩種信息以滿足不同的要求。

我們認為,第一,對於責任成本與產品成本核算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品種少、產品結構簡單、工藝過程不復雜的企業能夠結合的盡量結合;第二,對傳統產品成本核算方法應進行改革,為結合創造有利條件;第三,必須明確責任成本與產品成本核算是在哪一個層次上相結合,通常班組結合尚有困難,只要推行班組經濟核算就已足夠。總之,處理責任成本與產品成本的核算關系不能一刀切,要從實際出發,歸納起來可以採取以下四種模式:

模式一,計算責任成本為主,計算產品成本為輔。其基本做法是:每個成本責任單位除計算可控的實際成本外,還要計算實際產量所需要的標准成本和成本差異並分析差異原因。各成本責任單位將實際成本、標准成本和成本差異層層匯總,最後將差異轉給財會部門。財會部門將差異全部由當期完工產品負擔。為計算各種產品實際成本,可將差異按其標准成本進行分配。這種模式適用於不能直接計入產品的費用比重較大的企業。

模式二,計算兩類成本。責任成本計算方法與模式一樣,產品成本只進行一級核算,由財會部門負責。凡是能按產品計入的費用直接計入,間接費用分配計入。在產品按標准成本計算,期初在產品成本與本期費用之和減去期末在產品成本,就求得完工產品成本。

模式三,責任成本與產品成本核算半結合,各成本責任單位除了計算本身責任成本和成本差異外,還要將成本差異直接計入各產品成本,不能直接計入的可由成本責任單位按一定標准進行分配是轉給財會部門。財會部門負責計算各種完工產品的標准成本,按產品匯總各成本責任單位轉來的差異,不分品種的差異按完工產品標准成本進行分配,將各種完工產品的標准成本加上各成本責任單位轉來的差異以及財會部門分配的差異,就可求得各種完工產品的實際成本。這種方法適用於產品品種不多的企業。

模式四,責任成本與產品成本完全結合。成本責任單位核算各種產品可控制的標准成本和成本差異,各種產品的可控制標准成本和成本差異的總和也就是成本責任單位的標准責任成本和成本差異。將各種產品的可控制標准成本和成本差異上報廠部財會部門,由廠部根據各成本責任單位報來的各種產品標准成本和各項成本差異,以及財務部門掌握的應由各產品負擔的標准成本和成本差異,調整計算各種產品的實際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