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稅務局是如何界定建築企業成本
如果我申報納稅,需要繳納社保嗎?如果不申報,直接附上工資條也不能算正式。如果要求勞動者代開勞務票,根據政策,服務費徵收率為20%-45%,那麼個人開具的勞務發票是按照個體工商戶的稅率開具的。疫情期間個人收入為1%增值稅為1%,剩餘稅率由賣家代扣代繳,但現在賣家不代扣代繳了。如果稅務局進行徹底調查,這是不符合規定的,賣家將被要求代扣代繳。
因此,建築企業的用工成本急劇上升,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最終利潤。靈活就業形式豐富多樣,可以很好地增加就業渠道,方便建築企業招聘更多的人才,緩解就業市場緊張的供需關系,保持工人工資的穩定。施工改造企業靈活用工後,可根據工程項目需要隨時增減工人數量,避免閑置人工成本浪費,減少波動用工影響,智能控制人工成本。
② 會計科目中哪些屬於成本類哪些屬於費用類
一、成本類科目分為生產成本、製造費用、勞務成本、研發支出和工程施工。
1、生產成本是生產單位為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包括各項直接支出和製造費用。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輔助材料、備品備件、燃料及動力等)、直接工資(生產人員的工資、補貼)、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費)
2、勞務成本核算企業對外提供勞務發生的成本
3、製造費用包括產品生產成本中除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資以外的其餘一切生產成本,主要包括企業各個生產單位(車間、分廠)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一切費用,以及各個生產單位所發生的固定資產使用費和維修費,
二、費用類包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稅金及附加,營業外支出等。
主營業務成本用來核算企業銷售商品、產品、提供勞務或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而發生的成本.
其他業務成本企業確認的除主營業務活動以外的其他經營活動所發生的支出。
稅金及附加企業經營活動發生的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和教育費附加等相關稅費
銷售費用企業在銷售產品、自製半成品和提供勞務等過程中發生的費用,
管理費用是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項費用。
財務費用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籌集資金而發生的各項費用。
營業外支出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支出,如固定資產盤虧、處置固定資產凈損失、出售無形資產損失、債務重組。
(2)怎麼界定成本和損失擴展閱讀
一、按其歸屬的會計要素分類:
1、資產類科目:按資產的流動性分為反映流動資產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動資產的科目。
2、負債類科目:按負債的償還期限分為反映流動負債的科目和反映長期負債的科目。
3、共同類科目:共同類科目的特點是需要從其期末余額所在方向界定其性質。
4、所有者權益類科目:按權益的形成和性質可分為反映資本的科目和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
5、成本類科目:包括「生產成本」,「勞務成本」,「製造費用」等科目。
6、損益類科目:分為收入性科目和費用支出性科目。收入性科目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等科目。費用支出性科目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支出」,「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所得稅費用」等科目。
二、按其核算信息詳略程度分類:
可以將會計科目分為總分類科目和明細科目分類
三、按其經濟用途分類
盤存類科目、結算類科目、跨期攤配類科目、資本類科目、調整類科目、集合分配類科目、成本計算類科目、損益計算類科目和財務成果類科目等
③ 納稅籌劃的成本如何界定
籌劃方案理論上雖然可以降低部分稅負,但實際運作中卻往往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其中很多籌劃方案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是造成納稅籌劃失敗的重要原因。所以,在籌劃納稅方案時不能一味考慮納稅成本的降低,而忽略因該籌劃方案的實施引發的其他費用的增加和收入的減少,必須綜合考慮該籌劃方案是否能給企業帶來絕對的收益。納稅籌劃方案的選擇實際上是一種財務決策,該財務決策的核心是比較收益、成本和風險,風險實際上也是一種成本。因此,決策者在選擇籌劃方案時,必須遵循成本效益原則,才能保證納稅籌劃目標的實現。 可以說,任何一項籌劃方案都有兩面性。隨著某一籌劃方案的實施,納稅人在取得部分納稅利益的同時,必然會為該籌劃方案付出額外費用,以及因選擇該籌劃方案而放棄其他方案所損失的相應的機會收益。當新發生的費用或損失小於取得的利益時,該方案就合理;反之,該方案就是失敗的。一項成功的納稅籌劃必然是多種納稅方案的優化選擇,我們不能認為稅負最輕的方案就是最優的,一味追求稅負降低往往會導致企業總體利益下降。盡管企業後期的外購貨物會減少,進項稅額下降,從而企業要多納一些稅,但企業仍可以從上述推遲納稅中得到益處。無可置疑,這種籌劃辦法確實可以給企業帶來稅收上的好處,但是稅法規定:工業企業未入庫、商業企業未付款,購進貨物進項稅額不得抵扣。如此一來,企業如果想用盡早購貨的辦法推遲增值稅納稅義務,就可能面臨庫房緊缺、存貨占壓大量資金、管理費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從而使這種稅務籌劃辦法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可見,稅納籌劃和其他財務管理決策一樣,必須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只有當籌劃方案的所得大於支出時,該項納稅籌劃才是成功的籌劃。
④ 支出、成本、費用和損失有什麼關系
(一)支出和費用
在我國會計界,支出一般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獲得另一項資產、為清償債務所發生的耗費資產的流出。就某一會計期間而言,支出可以是現金支出、也可能是非現金支出,就長期而言,所有支出最終由現金支出來實現。按照我國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以下稱《制度》),「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在會計上,支出仍比費用所含范圍要廣泛。只有那些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為取得營業收入而發生的各種支出,才是費用。而其他原因發生的支出,如償還借款、支付應付賬款、為分配利潤而支付的款項、為購買固定資產而支付的款項等等都與營業收入無關,都不能構成企業的費用,但是支出或早或遲最終會轉化為費用,但並不是所有的支出在一發生時,就是費用。
(二)費用和成本
按照《制度》規定,「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種耗費」,它是對象化的費用,即生產成本是相對於一定的產品而言所發生的費用,是按照產品品種等成本計算對象對當期發生的費用進行歸集而形成的。費用是資產的耗費,它與一定的會計期間相聯系,而與生產哪一種產品無關;成本與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或商品相聯系,而不論發生在哪一個會計期間。雖然,《制度》中把成本只界定為生產成本,這與我國經濟學上界定的涵義極為相似,但是,在會計實務中,成本應用不局限於此,即對象化不僅僅指產品,比如:為購買原材料而發生的費用,對象到所購材料上,即為該原材料采購成本;為購買某設備而發生的費用,對象到所購設備上,即為該設備的購置成本。因此,在會計工作中,會計上的成本涵義和一般意義上的成本一致即指一種為特定目的而發生的資產耗費。當然,成本也可理解為按一定對象所歸集的支出。某項支出,如為收益性支出,則構成產品成本;如為資本性支出,則構成某資產的成本。 在會計上,我們且把《制度》界定的成本稱為狹義的成本,而把實際應用的成本稱為廣義的成本。由此不難看出:在我國會計界,費用的內涵比成本的內涵要寬廣。這里可以把成本理解為費用的一部分,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二者又是平行的,可以相互轉化。而且在支出、費用和成本中,只有費用構成一項會計要素或會計報表要素,且和收入相對應而存在,並且,只有成本常被當作一種計量費用的手段,而支出、費用則不能。
(三)支出、費用和成本的確認
由上述涵義可知:支出的確認較簡單,一般只要流出或發生了,即可確認某項支出。但是,費用和成本的確認就不一定了。費用的實質是資產的耗費,但並不是所有的資產耗費都是費用。在我國,會計上確認費用遵循了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權責發生制;配比等三個原則。但有一點須說明: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有些損失和費用不好區分故都將其作為費用處理,如壞賬損失等。根據上述原則,在確認費用時,一般應遵循,費用與收入的直接聯系(或稱因果關系)、直接作為當期費用、按系統的合理分攤方式等三個確認標准。
在財務會計中,狹義上的成本即為生產成本,生產成本的確認過程即為一定時期生產費用歸集和分配的過程,即為生產費用對象到某一產品的過程。一定時期所發生的生產費用構成了生產成本的基礎。產品完工並驗收入庫後的生產成本即為該產品的產品成本,它等於月初在產品(生產)成本加上本月投入的生產成本再減去月末在產品(生產)成本。已銷售的產品成本即為該產品的銷售成本。但是,在管理會計中,成本總是廣義上的成本,其確認要依其專門的界定,某一項成本總是有專門的界定或確指,如固定成本,沉沒成本,機會成本等等,現代成本管理還引入了作業成本等。
⑤ 如何區分成本、支出、費用和利潤
支出、費用和成本實質都是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出,但三者在核算中有者本質的區別。一、支出、費用與成本的區別 (一)支出的概念與構成。支出是指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發 生的一切開支與耗費。一般而言,企業的支出可分為資本性支 出、收益性支出、投資性支出、所得稅支出、營業外支出和利 潤分配性支出六大類。(1)資本性支出是指該支出的受益期 在一個會計年度以上的支出,即發生支出不僅與本期收入有 關,也與其他會計期間的收入有關,而且主要是為以後各期的 收入取得而發生的。這種支出通常形成企業的長期資產,如企 業購建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2)收益性支出是指支出 的受益期在一個會計年度以內,即一項支出的發生僅與本期收 益的取得有關,這種支出通常由本期的收益來彌補,如企業為 生產經營而發生的材料耗費、支付的職工薪酬、購買辦公用品 支出等的開支。(3)投資性支出是指讓渡本企業資產的使用 權形成的支出。它一般形成的是對外投資,如股票投資、債券 投資等。(4)所得稅費支出是指企業在取得經營所得與其他 所得的情況下,按國家稅法規定應向政府繳納的稅金支出。所 得稅費支出作為企業的一項費用,直接沖減當期收益。(5) 營業外支出是指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聯系的支出, 如企業支付的罰款、違約金、賠償金、贊助費用以及非常損失 等。這些支出盡管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聯系,但是與 其收入的取得還是有關系的,因而也把它作為當期損益的扣減 要素之一。(6)利潤分配支出是指企業實現的利潤在扣除所 得稅後形成稅後利潤,即凈利潤,在對凈利潤分配過程中形成 的開支,如支付股利等。(二)費用的概念與構成。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和提 供勞務等日常活動而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可劃分為生產費 用、期間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三大類。(1)生產費用。生產費 用是指企業在一定的時期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各項支出,它是 與產品生產相關的勞動耗費。如生產產品而消耗的材料、支付 的生產工人工資和車間組織生產產品的費用。(2)期間費用。即經營管理費用,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為生產經營的正 常進行而發生的各項支出。與企業的銷售、經營和管理活動相 關的勞動耗費。它包括管理費用(管理費用是指企業行政管理 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公司 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業務招待費、稅金、技術轉讓費、無形 資產攤銷、咨詢費、訴訟費、開辦費攤銷、上繳上級管理費、 勞動保險費、待業保險費、董事會會費、財務報告審計費、籌 建期間發生的開辦費等。)、銷售費用(銷售費用是指企業在 銷售產品、自製半成品和提供勞務等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 包括由企業負擔的包裝費、運輸費、廣告費、裝卸費、保險 費、委託代銷手續費、展覽費、租賃費等。)和財務費用(財 務費用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籌集資金而發生的籌資費 用。包括企業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利息支出減利息收入、匯兌 損益、金融機構手續費,企業發生的現金折扣或收到的現金折 扣等。)。期間費用在發生的當期與當期收入進行配比,直接 沖減當期損益。期間費用也稱期間成本。(3)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是指企業經營利潤應交納的所得稅。「所得稅費 用」,核算企業負擔的所得稅,是損益類科目;這一般不等於 當期應交所得稅,因為可能存在「暫時性差異」。如果只有永 久性差異,則等於當期應交所得稅。期末與「期間費用」相同 結轉至「本年利潤」賬戶。(三)成本的概念與構成。(1)廣義成本與狹義成本。 成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成本是指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特 定的目的而發生的價值犧牲。例如耗費的金錢、時間、物資, 甚至還包括精神等。狹義成本僅指產品生產成本,是指工業企 業在產品生產製造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所以,也稱為製造成 本或生產成本。(2)理論成本與現實成本。狹義成本又包括 理論成本與現實成本,理論成本需要運用馬克思商品價值理論 來解釋,商品的價值(W)包括三部分:生產中所消耗的生產 資料價值(C)、勞動者為自己勞動創造的價值(V)和勞動者 為社會創造的價值(M),並用公式W=C+V+M 來表示。其中生 產中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C)也叫不變資本,勞動者為自 己勞動創造的價值(V)也叫可變資本,理論成本是指不變資 本(C)和可變資本(V)之和,即產品的生產過程物化勞動和 活勞動的耗費的貨幣表現,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原材料、 燃料等的費用,表現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對象的價值。2)折舊費用,表現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工具的價值。3) 工資,表現生產者的必要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但在實際工作 中,為了促使企業降低成本費用,減少損失,加強經濟責任, 嚴格界定了成本開支范圍,明確規定哪些費用開支允許列入產 品成本,哪些費用開支不允許列入產品成本。例如對於一些不 形成產品價值的損失性支出(如廢品損失、停工損失等),也 應列入產品成本之中。而按照理論成本的定義應列入產品成本 但未列入,如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等,而是作為期 間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因此按這種規范計算出來的成本叫 現實成本,也叫做核算成本或制度成本。 二、支出、費用與成本的聯系 (一)支出與費用的聯系。支出包括資本性支出、收益性 支出、所得稅支出、利潤分配支出和營業外支出,這些支出並 非全部能轉化為費用,其中只有三項支出能轉化為費用,即資 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所得稅支出,資本性支出分期轉化為 費用(生產費用或期間費用),例如固定資產支出通過折舊轉 化為費用(生產費用或期間費用),無形資產通過攤銷轉化為 費用(生產費用或期間費用)。收益性支出直接轉化為費用, 例如購買辦公用品,借記「管理費用」,即直接轉化為期間費 用。所得稅支出直接轉化為所得稅費。(二)費用與成本的聯系。費用包括生產費用和期間費 用,按照成本核算范圍,期間費用不能轉化為成本(這里的成 本就是產品成本),只有生產費用才能轉化為成本,依據會計 准則,對象化後的生產費用是產品成本。例如某企業一車間三 月份發生生產費用20000 元,生產甲、乙兩種產品,其中甲產 品負擔生產費用12000 元,乙產品負擔生產費用8000 甲產品生產成本12000元,乙產品生產成本為8000 三、支出、費用與成本三者之間的關系從支出與費用、費用與成本的聯系看,三者之間有著密不 可分的關系,盡管三者的本質是相同的,均是企業經濟利益的 流出,但是不可替代的。通過三者的比較,支出的范圍最大, 可分為五大類支出,只有三類支出可轉化為費用,說明費用范 圍比支出小;費用包括生產費用、期間費用、所得稅費用,按 照成本核算范圍,期間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不能計入產品成本, 而是於期末直接結轉到「本年利潤」賬戶,只有生產費用才能 轉化為成本,即對象化後的生產費用就是產品成本。⑥ 會計基礎里的成本、費用、支出有什麼區別舉例說明~~
一,費用是指會計期間內經濟利益的減少,其表現形式為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權益的減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進行分配等經濟活動引起的所有者權益的減少。而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對費用的定義為:某一主體在其持續的、主要的核心業務中,因交付或生產了貨物,提供了勞務,或進行了其他活動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資產因而承擔的負債
二,成本的概念我國對成本的定義為: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耗的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和勞動者為自己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貨幣表現。美國會計學會對成本的定義為:成本是指為達到特定的目的而發生或應發生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衡量。美國會計師協會對成本的定義為:成本是指為獲取財物或勞務而支付的現金或轉移的其他資產,發行股票、提供勞務或發生負債而以貨幣衡量的數額。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成本大多與支出相聯系,只不過是支出一部分與當期相聯系,一部分與以後期間相聯系。與當期相聯系的支出形成了本期的一項費用,與以後期間相聯系的支出則形成了企業的一項資產。
三、支出的定義支出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經常性業務,是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而由經濟主體的支付行為而導致的資源的減少。支出分為資本性支出和費用性支出,資本性支出形成一項資產,而費用性支出形成一項費用。
四、三者之間的關系從支出的性質來看,其本質就是企業的一種目的性花費,是企業在用的一種資產,如現金、銀行存款或其他權益性債券、證券來交換另一種資產如存貨、固定資產等,筆者在這里並不把企業這種用來交換其他資產的資產叫做「成本」,而把它叫做支出,以便於和下面我們所說的成本加以區分。企業的支出分成兩類,一種為資本性支出,它形成了企業的資產,根據企業內資金的價值運動,經過產、供、銷三個階段,資金從貨幣資金轉換到儲備資金、生產資金、成品資金,最後又回到了貨幣資金,其實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最後一個階段資金都是在「資產———成本———資產」這樣一個循環中相互轉化,這一種轉化都沒有脫離一個會計主體。
如,企業用貨幣資金購買了原材料,用原材料生產產品,在產品還沒有完全生產出來的時候,原材料的價值轉移到了生產成本里,但是這里的生產成本還是由企業支配的,即歸企業所有,還沒有脫離企業這個會計主體,生產成本轉化為庫存商品,成本轉化為了企業的資產,更是沒有脫離企業這個會計主體。另一種是費用性支出。在資金循環的最後階段,商品轉化成了貨幣資金,這是通過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換實現的,企業通過交換,把自己的資產「送離」了它原來的會計主體,在送離過程中,形成了企業的一項費用,即費用的形成伴隨著企業資產會計主體的轉換。上面的論述,我們只討論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成本與費用的區別,同樣,在企業的管理部門或者籌資部門、銷售部門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即費用的發生總是伴隨著企業資產的會計主體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