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會計失信的成本有哪些
擴展閱讀
盛合資源股票怎麼樣 2024-09-27 15:16:46
產品經理工資多少一月 2024-09-27 14:49:57

會計失信的成本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9-27 12:13:35

❶ 造成會計人員失信多方面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會計人員失信多方面的原因:
1、屈從領導的壓力,被動做假
這主要是受單位負責人的不良道德影響。在目前的經濟社會中,會計人員與單位負責人在地位上屬從屬關系,也就是說單位負責人對他們的工作完全擁有領導權和管理權。有了這種天然的從屬關系,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在單位會計工作中,能否發揮作用,和發揮作用的大小,關系在於單位負責人的從屬關系。而這種從屬性又與所在單位的文化層次,及其單位負責人的道德水準密切相關。單位負責人為了達到一些經濟利益往往會向會計人員施壓‚致使會計人員違背現有會計法規,在會計工作中弄虛作假。因而會計人員在領導的指使,強令下被動的做假帳,否則會使會計人員的個人利益受到很嚴重的損害甚至丟了飯碗,所以,要恪守職業道德,不少會計人員是很難做到的。雖然也有些會計人員因缺欠職業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還是手握大權的幕後指使人所造成的。如國內聞名的"銀廣廈"案、"藍田股份"案等等,都是企業負責人直接指使和策劃下造假的。這些曾號稱是中國績優股的企業,竟然統統是造假大王。這些案例從表面上看是會計人員不良職業道德的表現,其實是單位負責人意志的體現,是單位負責人不良道德的直接結果,而會計工作人員是處於被動的位置。
2、政府管理部門觀念和管理上存在錯位和缺位。
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出政績,搞花架子,盲目地下達經濟增長指標,或者國有企業扭虧任務,或其他任務,逼著企業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而不得不編造虛假的會計報表。
3、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法律意識不強
因為會計人員整天跟「錢」打交道‚首先必須清正廉潔‚不為金錢所動,然而少數會計人員因為道德素質比較低,對法的意識比較淡薄,為了謀取個人的經濟利益,從而做出了一些觸犯法律的事情,比如挪用公款等等。
4、法律監督機制不完備,會計規范體系不完善。
(一)、在日常工作中,經常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造成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削弱了企業自我約束能力。當企業的的財務行為與會計法規制度發生抵觸時,往往片面強調搞活經營,而放鬆了對違紀違規行為的監督。況且目前會計監督、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稅務監督等監督標准又不統一,各部們在管理上各自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種監督不能有機結合,不能從整體上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雖然有關部門每年都要進行稅收財務物價檢查,會計師事務所每年都要對會計報表審計驗證,但其經常性.規范性以及廣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給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提供有力的支持,進而難以形成有效的再監督機制。內部審計作為國家監督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代表著國家利益,通過企業經濟活動的監督和控制,保證國家財經法規的貫徹執行。單位領導迫於各種壓力,不得不設立內部審計部門。其實這種內部審計機構,往往不能被企業真正所接納,基本上起不到監督的作用。
(二)、同時,滿足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運行需要的會計管理體系還沒有形成,會計規范體系也不完善,而企業又是社會各方利益的聯結點:即投資者從中獲取投資報酬,管理人員從中獲取薪金,政府從中獲取稅金。在許
多情
況下,各方利益經常發生沖突。投資者、管理者從個人角度出發更多考慮的是企業的微觀利益,政府則從全社會角度考慮的是實現本國資源最優配置的宏觀利益。微觀利益與宏觀利益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誘發了會計造假的產生。而我們國家對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處罰力度不大,使得違反會計法規的成本低廉且能給違法者帶來巨大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助漲了造假的氣焰。由於社會審計監督和會計咨詢、服務體系等法律監督機制尚未完備和充分發揮作用,員常使得會計人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然而我們應該怎樣使會計人員脫離這兩難的境地和尷尬的局面呢,因此,必須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

❷ 《淺談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對策》的論文怎麼寫

《淺談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對策》 論文關鍵詞:會計誠信 缺失 對策

論文摘要:目前在會計領域中造假現象愈演愈烈,已經撼動了會計誠信基石。如何重塑會計誠信,遏制會計造假,不僅要加強法律、制度和規則建設,而且必須積極倡導誠信精神,建立會計誠信體系,才能提高會計誠信度。

目前在會計領域中造假現象愈演愈烈,已經撼動了會計誠信基石。如何重塑會計誠信,遏制會計造假,不僅要加強法律、制度和規則建設,而且必須積極倡導誠信精神,建立會計誠信體系,才能提高會計誠信度。

1 會計誠信的重要性

會計誠信體系建設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是會計從業人員的基本職業道德和行為准則。但是,伴隨「銀廣廈」事件、「藍田股份」事件的出現,會計造假、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卻愈演愈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如果會計誠信問題得不到解決,其「不和諧」因素必然會阻礙和諧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

2 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2.1 信息不對稱是導致會計誠信缺失的前提
信息不對稱是指市場經濟的活動主體享有不同的信息。一般來講,會計信息的製造者都會直接參與公司的運作管理,並控制著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且擁有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而多數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則不能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只能靠會計信息製造者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這就造成了會計信息的製造者與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計信息的製造者可能違反誠信原則,向使用者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2.2 民事賠償機制不健全,違規成本低是會計失信的動力
在當今成熟的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欺詐性的信息披露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其中就包括高額的民事賠償,往往令違法者賠得血本無歸。在我國,《證券法》對股票發行人未按有關規定披露有關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有重大遺漏規定了行政和刑事責任,但沒有提到民事賠償問題,難以使違規者受到嚴厲的經濟處罰。正因為違規所獲得的收益遠遠大於違規所付出的成本,這就為不法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韙」添加了動力。
2.3 注冊會計師審計缺乏獨立性,監督不力,是導致會計誠信危機的直接原因
注冊會計師在客觀上需要他們維持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秩序,保護社會公眾的經濟利益。但是,近年來國內外發生的一系列審計失敗案件卻使我們大失所望。不論是安然事件,還是銀廣廈事件,莫不與獨立性問題相關。審計的本質特徵就在於它的獨立性,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沒有獨立性就沒有審計。注冊會計師職業規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實質上都獨立於審計委託人和被審計人,而在現實工作中要完全做到這一點卻很難。通常會計師事務所同時為同一客戶提供審計和會計咨詢服務,會計師事務所從被審計單位獲取豐厚的咨詢收入,損害了注冊會計師審計業務的獨立性,從而也使會計信息失真成為了必然。2.4 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國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
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由國企改制而來,由於改制不徹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約機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較突出的問題。第一,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現象嚴重,股權結構不合理。我國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國有集團公司絕對控股,股東大會就成了大股東會議,由大股東說了算,這樣就很難保證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第二,董事會、監事會存在缺陷。董事會、監事會存在缺陷主要表現為缺乏必要機制來保障全體董事嚴格遵守義務,維護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第三,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存在缺陷。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在人員、財務、資產、機構、業務上沒有實現真正分開,導致上市公司被大股東操縱,從而造成控股股東損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東利益。這種公司制度的缺陷嚴重製約著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是會計信譽度低的根本原因。

3 會計誠信缺失的對策

3.1 建立會計信用中介機構,完善會計信息的供給制度
建立會計信用中介機構,審核供給者的誠信度和會計信息的質量,並據此評出信用等級,這給了誠信供給者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完善會計信息的供給制度,這包括會計信息的披露、對會計信息的審核和對供給者的監督,以保證所提供會計信息的質量。
3.2 建立民事賠償機制,提高會計失信成本
建立民事賠償機制目的在於抑制供給者獲取不正當得益的願望,如果供給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給會計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損失的,使用者可以起訴供給者,要求懲罰並給予賠償。同時,借鑒外國成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修改完善相關法律和規章,加大對造假者的處罰力度,建立民事賠償機制,使其造假的預期成本遠遠大於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無利可圖,切實從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行為。
3.3 加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管理,建立誠信檔案
注冊會計師信用體系,應包括:以《注冊會計師法》和《會計法》為指導,以獨立審計准則和企業會計准則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以中華傳統美德為基礎,以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為中心的職業道德教育體系;以內部行業自律和外部監管相結合的監管體系;以檢查指導和檔案管理相結合的職業道德管理體系。為保證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准則的實施,應當設立專職機構或人員對執業機構和執業人員履行職業道德准則情況進行檢查,把優秀的和不良的都記入誠信檔案,作為獎優罰劣的依據,提高注冊會計師履行職業道德准則的自覺性,保證做好各項工作。
3.4 注重會計文化建設,培養會計誠信氛圍
會計文化的建設是培養會計誠信的根本。會計文化主要指會計人才培養、會計實務操作人員的繼續教育、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等與會計相關的各類人員的教育上,注重誠信與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考核和評價。此外還需與企業誠信、個人誠信建設相結合。
3.5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體系
會計誠信建設,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必須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有效控制和引導經營者的行為。企業治理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制度安排,為此必須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建立政企分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完善公司內部會計控制體系,規范公司財務行為。
總之,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是會計執業機構和會計人員的立身之本,所有會計人員只要真正做到「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准則,不做假賬」,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一定會建立一個信息和信用有機統一的會計誠信環境,擺脫目前所面臨的會計誠信危機。

參考文獻
[1] 王煥霞.對會計誠信缺失原因及問題探討[J].科技信息,2009年第1期733.
[2] 孟湘萍,安宏.加強會計誠信工作的對策[J].山東商業會計2006·3,40-41.

❸ 會計職業道德問題研究

自「銀廣夏」東窗事發後,人們空前關注會計行業的誠信問題。會計界更是把有關會計道德問題的研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關著述不斷問世,數量頗豐。但是,就會計職業道德研究的一些基本問題而言,筆者認為有必要做出進一步的探討。

一、關於會計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起點

現階段,會計界應把經濟人假設作為會計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起點。研究時,首先要把研究對象看做自利的經濟人,依照「手術刀式」的經濟學邏輯,把問題的表象一層層剖開,直至問題的本質。只有這樣,才有利於為解釋會計人員種種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提供一個恰當的基點,有利於挖掘出行為背後的內在動因,最終設計出各種規則,把自利行為納入互利的規則結構內。近幾年來的會計誠信缺失,其實質是制度約束弱化時經濟人的自利行為泛濫所致。會計誠信問題研究,如果僅停留在道德層面,而忽視人們追求利益的決定性因素,恐怕效果不佳。當然,這里的經濟人既包括會計人員,也包括其他會計市場主體——企業經理人、行業管理人員等。

對經濟人概念的界定,經濟學界始終存在著爭論。依據當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經濟人假設主要包含三層含義:第一層是自利;第二層是理性;第三層是假設的核心命題。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證,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化的自由行為才會無意識地、有效地增進社會的公共利益。

需要說明的是,一些經濟學家強調了意識形態、倫理道德、習俗、慣例等對人們行為所起到的影響作用。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指出,關於倫理的考慮確實影響了人類的實際行為。但是,聯繫到我國目前會計職業道德問題產生的制度背景,以經濟人假設為研究起點似乎更貼近現實,更能貼切回答「會計人員為何要失信」的問題。

二、關於道德的經濟學解釋

為研究道德問題,有必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了解道德的含義。經濟學家張維迎曾指出:所謂道德,從本質上講是為了長遠的利益而犧牲眼前的利益。道德的經濟功能主要有三種:第一,道德是節約信息費用的工具;第二,良好的道德能有效地淡化機會主義行為;第三,道德能減少強制執行法律的費用以及實施其他制度的費用。

按照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取決於違約成本和違約收益的比較。一些人成為違約者不在於他們的基本動機與別人有什麼不同,而在於他們的利益同成本之間存在差異。如果對會計人員而言,違約收益大於違約成本,那麼不誠信可能就會發生了。

從博弈論的角度看,信用的維持依賴於可重復博弈的次數。但是,在制度層面上目前尚缺乏鼓勵人們重復博弈下去的游戲規則,人們進行的大多是一錘子買賣。張維迎認為:「無恆心者無信譽。」個人對將來沒有一個長遠的預期,也就沒有恆心。沒有恆心,無限次重復博弈就缺乏必要的條件,自然就談不上信譽。這說明會計行業的種種不誠信不能被簡單歸結為純道德領域的問題,尋根究底,乃現行制度缺陷所致,即沒有能夠為維持良好道德水平提供一個有利的制度環境。同時也說明,會計誠信危機並非都是會計人員惹的禍,會計市場中的其他行為主體也難辭其咎。因此,探討道德問題應力求避免「泛道德化」,應跳出「就道德論道德」的窠臼,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結合制度分析來研究道德問題。

三、關於制度分析方法的引入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經濟學家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框架來闡釋我國過渡性經濟問題,其研究成果引人注目。近些年來在會計界,一些學者也嘗試引入制度分析來闡釋會計領域內的一些問題,效果很好。依照T·W·舒爾茨對於制度的定義,制度是一種行為規則,這些規則涉及社會、政治和經濟行為。制度包括三個組成部分:正式約束,非正式約束,實施機制。正式約束是成文的並得到社會權力機構實施保證的一系列規則,能夠為人們提供確定的行為預期,從而有利於減少交易行為中的不確定性。正式約束必須得到社會認可,即與非正式約束相容的條件下才可能充分發揮作用。非正式約束,即傳統、習俗、意識形態、道德觀念等,其在社會生活中會起到更加久遠的作用。但是,如果沒有正式約束給人們的交易提供確切的預期,會大大增加非正式約束的實施成本,甚至造成實施的失敗。實施機制是制度有效性的保障,離開實施機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形同虛設。

由上可知,道德屬於非正式約束,是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引申到會計制度,泛指為界定、確認和保護產權而制定的、引導會計活動的各種法律、規則等,同時包括約定俗成的慣例、道德准則等。可見,研究道德問題時引入制度分析方法,不僅是可行的,而且在目前看來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關於道德發展的層次:他律和自律

研究會計職業道德問題時,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人們將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道德規范建設上的同時,卻忽視了道德本身的發展規律。從現有文獻來看,人們更多地將道德發展過程劃分為他律和自律兩個階段。他律,就是由他人來立法,主體按他人的規定和指令行事。他律的有效性主要取決於兩條:合理性和權威性。自律,就是自主、獨立,出自內在的原因按自己的規則生活和行事。自律是主體自己設定的,具有內在約束性。自律以他律為基礎和條件,他律向自律的轉化就是主體把外在的律令轉化為內在的律令。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仍徘徊於他律的初級階段。現有的法律、規則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加強內在約束性更是一句空話。要使職業道德水平從他律階段進步到自律階段,目前要做的,就是解決各種規則的合理性及權威性不足的問題。

會計信息失真的泛濫引起了人們對於會計行業自律機制的充分關注。進行職業道德規范的建設,自律應是我們的追求方向。目前,不但經理人員和會計人員的自律意識很差,甚至行業內的自律性組織也未能完成職能角色的轉變。但是,「欲速則不達」,要達到自律的境界,首先要在他律問題上「過關」,解決其合理性和權威性問題,制定一系列科學、合理、高水平的法律制度,並在實踐中切實執行。

大多數心理學流派認為,道德行為起始依賴於環境的刺激,依託於特定的環境。當我們分析我國會計市場中道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國尚未建立有助於經理人員、會計人員誠信行為的制度環境。譬如:產權改革滯後,國有股「一股獨大」;尚未廣泛建立以董事會為核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政府不當干預時有發生;腐敗的蔓延以及法制不健全產生的負面效應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會計市場主體的道德取向。可見,如果喪失制度基礎,缺乏強制性的道德,實施成本就會大大提高,還很容易出現誠信問題。他律不能「過關」,自律更是遙遠,抽象地從「道德觀」上談道德畢竟意義不大。

自「銀廣夏」東窗事發後,人們空前關注會計行業的誠信問題。會計界更是把有關會計道德問題的研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關著述不斷問世,數量頗豐。但是,就會計職業道德研究的一些基本問題而言,筆者認為有必要做出進一步的探討。

一、關於會計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起點

現階段,會計界應把經濟人假設作為會計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起點。研究時,首先要把研究對象看做自利的經濟人,依照「手術刀式」的經濟學邏輯,把問題的表象一層層剖開,直至問題的本質。只有這樣,才有利於為解釋會計人員種種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提供一個恰當的基點,有利於挖掘出行為背後的內在動因,最終設計出各種規則,把自利行為納入互利的規則結構內。近幾年來的會計誠信缺失,其實質是制度約束弱化時經濟人的自利行為泛濫所致。會計誠信問題研究,如果僅停留在道德層面,而忽視人們追求利益的決定性因素,恐怕效果不佳。當然,這里的經濟人既包括會計人員,也包括其他會計市場主體——企業經理人、行業管理人員等。

對經濟人概念的界定,經濟學界始終存在著爭論。依據當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經濟人假設主要包含三層含義:第一層是自利;第二層是理性;第三層是假設的核心命題。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證,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化的自由行為才會無意識地、有效地增進社會的公共利益。

需要說明的是,一些經濟學家強調了意識形態、倫理道德、習俗、慣例等對人們行為所起到的影響作用。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指出,關於倫理的考慮確實影響了人類的實際行為。但是,聯繫到我國目前會計職業道德問題產生的制度背景,以經濟人假設為研究起點似乎更貼近現實,更能貼切回答「會計人員為何要失信」的問題。

二、關於道德的經濟學解釋

為研究道德問題,有必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了解道德的含義。經濟學家張維迎曾指出:所謂道德,從本質上講是為了長遠的利益而犧牲眼前的利益。道德的經濟功能主要有三種:第一,道德是節約信息費用的工具;第二,良好的道德能有效地淡化機會主義行為;第三,道德能減少強制執行法律的費用以及實施其他制度的費用。

按照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取決於違約成本和違約收益的比較。一些人成為違約者不在於他們的基本動機與別人有什麼不同,而在於他們的利益同成本之間存在差異。如果對會計人員而言,違約收益大於違約成本,那麼不誠信可能就會發生了。

從博弈論的角度看,信用的維持依賴於可重復博弈的次數。但是,在制度層面上目前尚缺乏鼓勵人們重復博弈下去的游戲規則,人們進行的大多是一錘子買賣。張維迎認為:「無恆心者無信譽。」個人對將來沒有一個長遠的預期,也就沒有恆心。沒有恆心,無限次重復博弈就缺乏必要的條件,自然就談不上信譽。這說明會計行業的種種不誠信不能被簡單歸結為純道德領域的問題,尋根究底,乃現行制度缺陷所致,即沒有能夠為維持良好道德水平提供一個有利的制度環境。同時也說明,會計誠信危機並非都是會計人員惹的禍,會計市場中的其他行為主體也難辭其咎。因此,探討道德問題應力求避免「泛道德化」,應跳出「就道德論道德」的窠臼,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結合制度分析來研究道德問題。

三、關於制度分析方法的引入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經濟學家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框架來闡釋我國過渡性經濟問題,其研究成果引人注目。近些年來在會計界,一些學者也嘗試引入制度分析來闡釋會計領域內的一些問題,效果很好。依照T·W·舒爾茨對於制度的定義,制度是一種行為規則,這些規則涉及社會、政治和經濟行為。制度包括三個組成部分:正式約束,非正式約束,實施機制。正式約束是成文的並得到社會權力機構實施保證的一系列規則,能夠為人們提供確定的行為預期,從而有利於減少交易行為中的不確定性。正式約束必須得到社會認可,即與非正式約束相容的條件下才可能充分發揮作用。非正式約束,即傳統、習俗、意識形態、道德觀念等,其在社會生活中會起到更加久遠的作用。但是,如果沒有正式約束給人們的交易提供確切的預期,會大大增加非正式約束的實施成本,甚至造成實施的失敗。實施機制是制度有效性的保障,離開實施機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形同虛設。

由上可知,道德屬於非正式約束,是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引申到會計制度,泛指為界定、確認和保護產權而制定的、引導會計活動的各種法律、規則等,同時包括約定俗成的慣例、道德准則等。可見,研究道德問題時引入制度分析方法,不僅是可行的,而且在目前看來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關於道德發展的層次:他律和自律

研究會計職業道德問題時,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人們將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道德規范建設上的同時,卻忽視了道德本身的發展規律。從現有文獻來看,人們更多地將道德發展過程劃分為他律和自律兩個階段。他律,就是由他人來立法,主體按他人的規定和指令行事。他律的有效性主要取決於兩條:合理性和權威性。自律,就是自主、獨立,出自內在的原因按自己的規則生活和行事。自律是主體自己設定的,具有內在約束性。自律以他律為基礎和條件,他律向自律的轉化就是主體把外在的律令轉化為內在的律令。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仍徘徊於他律的初級階段。現有的法律、規則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加強內在約束性更是一句空話。要使職業道德水平從他律階段進步到自律階段,目前要做的,就是解決各種規則的合理性及權威性不足的問題。

會計信息失真的泛濫引起了人們對於會計行業自律機制的充分關注。進行職業道德規范的建設,自律應是我們的追求方向。目前,不但經理人員和會計人員的自律意識很差,甚至行業內的自律性組織也未能完成職能角色的轉變。但是,「欲速則不達」,要達到自律的境界,首先要在他律問題上「過關」,解決其合理性和權威性問題,制定一系列科學、合理、高水平的法律制度,並在實踐中切實執行。

大多數心理學流派認為,道德行為起始依賴於環境的刺激,依託於特定的環境。當我們分析我國會計市場中道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國尚未建立有助於經理人員、會計人員誠信行為的制度環境。譬如:產權改革滯後,國有股「一股獨大」;尚未廣泛建立以董事會為核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政府不當干預時有發生;腐敗的蔓延以及法制不健全產生的負面效應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會計市場主體的道德取向。可見,如果喪失制度基礎,缺乏強制性的道德,實施成本就會大大提高,還很容易出現誠信問題。他律不能「過關」,自律更是遙遠,抽象地從「道德觀」上談道德畢竟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