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到底什麼是機會成本誰能給我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分析一下
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那麼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
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下面舉幾個生活上的例子:
1、比如,晚上媽媽叫你去外婆家,說外婆要送你一台筆記本電腦,而你爸爸叫你去奶奶家,說奶奶給你買了一輛自行車,這是姐姐叫你晚上去吃肯德基去。
這時就有三種選擇,你要開始選擇了,於是你選擇去外婆家,那你就要放棄肯德基和自行車,這時比較自行車和肯德基,取價值大的自行車,所以你去外婆家獲得筆記本電腦的機會成本就是一輛自行車。
2、比如,農民在土地上養殖動物,有豬、雞、鴨三種可供選擇,如果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其他家禽,那麼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或養鴨的收益。
假設養豬可以獲得9萬元,養雞可以獲得7萬元,養鴨可以獲得8萬元,那麼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8萬元。
3、比如,一個老闆有一堆材料,可以造20輛汽車和200輛自行車,汽車可以獲利50萬,自行車可以獲利40萬。
那麼老闆當然選擇造汽車了,但是造了汽車就不能造自行車了,那麼機會成本就是自行車的獲利,也就是40萬。
4、比如,投資者可以選擇股票和儲蓄存款兩種投資方式。他於1999年9月1日用1萬元購進某種股票,經過一年的操作,到2000年9月1日,投資股票的凈收益為450元。如果當時他將這1萬元存入銀行,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的年利率為2.25%,扣除利息稅,則有180元的實際利息凈收益。
從上例可以看出,這180元就是投資者投資股票而放棄儲蓄存款的機會成本。若考慮機會成本,投資者的實際收益應為270元,而不是450元。如果投資者股票收益為130元,那麼考慮機會成本,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則是虧損50元。
5、最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去教室自習還是窩在宿舍打游戲之間選擇。那麼在教室看書學習的機會成本是少享受打游戲帶來的快樂,享受打游戲的機會成本是失去了在教室看書學習所得到的東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機會成本
『貳』 周末雜談:機會成本與交易成本
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這兩個詞都可以用於決策。
什麼是機會成本呢?是指你做了某項選擇,而不得不因此失去的其他利益。比如做出的選擇是A,就必須放棄B的話,B就是A的機會成本。但是機會成本又是相對的,倘若你選擇了B,必須放棄A的話,A就是B的機會成本。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其實這句話被很多人誤解了,就像我們通常誤解了很多想當然的詞語和句子一樣。(比如門當戶對這個詞,其實是兩個詞門當和戶對構成,門當是指家門口的大獅子,而戶對則是指門上的對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是指我們只要做選擇,就會產生機會成本,產生放棄其他機會的選擇。
如果能以機會成本來理解自己大部分選擇,就會發現有很多事情很有趣。比如,假如你一年收入20萬,按照2000小時一年來計算,你一小時大概就值100元。當你需要評估一件事是否值得做時,可以試試用機會成本來評估你的時間成本投入收益。比如,當你打了一整天游戲時,你的機會成本便可以是去圖書館看了一天書或是自習室寫了一天論文,如果在打游戲或者虛度時光時能夠想到其機會成本的可惜,恐怕也就不容易那麼虛度那些時光。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就是形容那些不懂機會成本的人,覺得有就是賺到,西瓜就是芝麻的機會成本。與上了若干年大學相比,闖盪江湖的同時間段便是我們的機會成本。
勇於選擇而不後悔,隨心所欲而不逾規。
曾跟人討論過遺憾這個話題,什麼是遺憾呢?同行者給出了我至今難忘的定義,所有的遺憾,都是 我本可以 。結合機會成本的話題來看,我本可以不就是個相對的機會成本嘛,如果我們再做決定時如果能多思考一下機會成本,那麼就會少很多遺憾,知道機會成本仍然選擇,和不知道做出同樣的選擇,恐怕是兩種不同的結果把。
那麼,如何應該如何灑脫地面對機會成本呢?勇於選擇而不後悔,隨心所欲而不逾規。坦然面對自己選擇的結果,即使知道了機會成本又如何呢,也就沒有什麼後悔的了。
交易成本的本質,是資源配置最大化的自然選擇
我們說交易成本是什麼呢?是你從市場上去購買、溝通、獲取某項服務所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其中可以包括信息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交易的成本。與之相對應的詞語是管理成本,即公司內部因為事項發生的管理成本。
比如京東會自建物流,但是亞馬遜會外包物流fedex,其實是因為中國市場中物流公司較貴,而亞馬遜所服務的國家物流體系較為發達,當單數到達一定地步時,其基於邊際成本的總成本就能很好的進行比較,而當年劉強東堅持自建物流的本質,便是從長遠看管理成本小於交易成本的結果。那麼,這與我們個人有什麼關系呢?在一家企業中,如果我們承擔的工作是非核心業務,可替代性強,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是有可能會被外部的外包團隊所替代掉的。
未來的世界是自由的,你能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同樣的道理,很多老闆喜歡叫招一個員工然後什麼活兒都讓其參與,比如各種海報,設計,新媒體,但是結果總是會不如人意。這里有兩個原因在其中,第一就是沒正確認識到管理成本與機會成本的關系,假設讓這些員工干他們更擅長的事,是否能夠創造更大價值呢?他們不擅長的事情,外包出門是否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呢。越小的組織,越容易看出管理水平。第二,筆者個人再引入一個自己延伸的詞叫機會期望,我們說很多時候老闆布置一些任務,比如追熱點總想超越杜蕾斯,做海報趕上江小白,倘若老闆把做熱點和海報的機會期望看成前兩者,怕是最終的失望也會更大,因此,結果不如意時,可以想想是否有了相對較高機會期望。
學會判斷作為一個個體的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就能更好的幫自己決策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
三張廣告圖,腦洞比你足。(第69期)
1.電梯廣告之麥當勞
這是一則麥當勞的電梯廣告。我們說有趣的其實是碗與電梯外廣告的上下互動,向下像是蘸醬,向上則是離開。還記得之前的汽車電梯廣告和接力棒么?其實都是利用這樣的電梯廣告形式。所以理論上來說,外掛電梯和觀光電梯,都有成為互動的裝置廣告的設計案例。也許這也是個機會把。
2.護膚品的互動廣告
這是一則公交廣告,也是一則護膚品廣告。有趣的依然不是展示,而是展示的變化。劃過按鈕的過程,就像是拉了窗簾,換了一副膚色。這里又為我們表達變化多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利用顏色的變化和層的疊加,在沒有LED時候就已然做到了如此巧妙,有LED的時代豈不會更棒。
3.街頭沙袋的錯位
這則廣告,是一則裝置廣告,在筆者之前的廣告圖選擇中曾經提到過錯位的手法,這則廣告便是其中的場景錯位,將本來在拳館里的沙袋搬到了公交站旁,就形成了場景錯位。而這里的的公交牌上的橫杠,就是兩處場景的連接點。
『叄』 舉例說明機會成本
工作日我向老闆請假,帶女友去公園遊玩,路上我花費了一些錢。本來不去的話,我一天工作應得一天的薪水,但現在沒有這份日工資了。所以我的機會成本就是我的日工資加上我遊玩所花的錢。
『肆』 聊聊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什麼?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highest-valued option foregone),又稱為「替代性成本 (alternative cost)」,就是俗語的「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例如某人現在有1小時時間,可挑選A、B、C三件同樣都需要花費1小時才能完成的三件事之一來做,他若選擇了A,就得放棄做B、C二事的機會;若選擇了B,就得放棄做A、C兩事的機會。
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認為只要有選擇、取捨存在,機會成本便存在。理性的經濟人力求把機會成本降至最少,這意味著為了現行選擇所放棄或犧牲的代價也是最少。機會成本是經濟學中廣泛應用的概念,不僅在個人決策中應用到,還可擴展至商品財貨的生產、交換和分配等經濟領域。
機會成本可以是主觀,例如某人決定買水果,從他最喜歡到最不喜歡的排序依次是香蕉、蘋果和葡萄,如果他購買了蘋果,機會成本便是香蕉而非葡萄;此後,若他的口味產生轉變,例如排序為葡萄、香蕉和蘋果,他購買蘋果的機會成本便不是香蕉而是葡萄。 機會成本有時可以較客觀地衡量,比如用貨幣。例如一名農民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則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養雞的機會成本便會是放棄養豬的收益。
機會成本是一個很有用的概念,可以被廣泛用來解釋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現象。例如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人都選擇節假日出遊,而不選擇工作日出遊一樣。雖然節假日到處都是人擠人,但還是絕大多數人選擇出行的機會。在工作日出行,你的機會成本就是工作日的工資,而節假日出行的機會成本是在節假日做其他事情的最高收益,例如你能在節假日給企業培訓能賺很多錢,也會使得你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機會成本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假如在周末有三個事情可以選擇去做,一個是給企業做內訓,10000元/天;一個是去一個大型論壇做公開演講,5000元/天;還有一個是陪家人小孩玩,0元。你會如何選擇呢?如果單純從顯性成本來考慮,選擇去給企業做內訓是最佳選擇,畢竟10000元的收入比後兩者要好很多,但如果加上隱性成本的選擇就未必會是第一個了。因為大型論壇的公開演講,給你帶來的業界知名度和影響力要比給企業做內訓大很多,而陪家人小孩帶來的家庭和諧以及心情愉悅,是花錢買不來的。如何決策還是需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以及當下的處境進行更理性地分析。
如何利用機會成本進行選擇?
從人們的選擇來看,當機會成本顯而易見的時候,相信都會做出機會成本更優的選擇。但世間的真實情況是未來是未知的,特別是在投資和職業方面的選擇,就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如何能准確理解和判斷當下選擇的機會成本呢?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手裡可用來投資的資金是有限的,來找投資的項目則是趨於無限的,有限的資金去投資那麼多項目,只能選擇一部分來投入,選擇了這些則意味著放棄了其他所有的項目(當然其他的項目有些也未必能讓你投資)。那如何來選擇項目呢,或者說選擇投資標的呢?昨天寫的那篇文章關於風險的,其實也提到一部分類似的內容,盡可能選擇風險小的投資。畢竟大多數人都是接受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論,雖說沒有什麼是絕對沒風險而之後純收益的投資(其實是有的,不要只考慮股票)。作為普通的我們,如何去甄別在可接受的風險范圍內有最高收益的投資標的呢?投資應該不僅僅是把資金投入去買股票、買項目,而是有更大的范圍。如你有10000元,可以放入股市去買阿里、騰訊的股票(如果今年年初進場,則現在市值已經過20000元了);也可以拿來投資到追女朋友身上,或許多花了這10000元,可以讓你早半年讓目標美女變成女朋友呢;也可以拿這10000元去投資到自己的健康、學習上,或許通過一門課程的學習,讓你找到一份薪水、潛力都更高更大的工作呢?這些都是需要根據個人自身的因素和環境等綜合來考慮的。
從職業選擇上來說,相比投資會更難一些,畢竟投資是可以分散,職業大部分的選擇都需要All in(全部投入),大概很少有老闆願意接受你在公司上班同時還在外面兼職吧。這樣就更需要有理性分析和敏銳的眼光,但未來是未知的,就算基於當前的情況選擇了最佳的項目,未必就能笑到最後。當年騰訊起家的時候,QQ那時候還叫OICQ(跟國外的ICQ有同名風險,後來才改的QQ),同期做類似業務的有好多家,而且騰訊在當時並不是最好的一家,記得當年騰訊資金緊張,馬化騰差點以50萬元把公司賣掉,多虧對方覺得騰訊那時候還不值50萬(別說我們普通人沒有那麼敏銳的眼光,大佬其實也有很多看走眼的時候不是),同期投資了其他即時通訊公司的投資機構,項目基本都死掉了。所以從個人職業上來說,選擇那些自己感興趣的、自己有能力做的、並且能給自己成長帶來積累的項目,應該會更有價值一些。
那如何才能正確評價機會成本呢?
首先,得確認你所認為的選擇是一定可以做,並且可以做成的。不能說我去上班打工了,所以放棄創業的機會(創業如果早期加入阿里巴巴,現在肯定也是千萬富豪了),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
其次,客觀理性地分析出你所選擇的事情,能給你帶來的收益(不僅僅是資金上的回報),潛在可能的部分要打個折扣,得分析能獲得潛在收益到手的概率有多少,這里也會涉及到樂觀評估和悲觀評估。假設你在一家公司佔有10%的股權,而這家公司剛被投資商以1個億的價格注資1000萬占股10%,你覺得你有可能拿到這市值1000萬的股票兌現嗎?答案其實是未必,甚至很多時候都是拿不到的。
第三,除了顯性成本的分析,還需要分析隱性成本,你選擇其中一個工作所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是多少,跟其他選擇相比會有大多的差異。我們知道,所謂的財務自由是不需要為了生活而出賣自己的時間,所謂的成功則是能有效地放大自己的時間、釋放更多的可能性。那麼在做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考慮相同收益的情況下,我所需要投入的時間是多少。
最後,從各方面綜合考慮這個選擇能給自己帶來的成長有多少,因為個人成長才是對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在同等情況下,能讓我們成長得更快更高的選擇,將是機會成本最優的選擇。
理性准確地分析機會成本,是我們做出最優選擇的一種方法,不分析直接跟風做選擇是最不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