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品種繁多如何核算成本分錄
擴展閱讀
為什麼不顯示工具欄 2024-10-19 23:26:25

品種繁多如何核算成本分錄

發布時間: 2024-10-19 20:49:27

① A產品已全部完成,共2000件,按其實際成本入賬,請問會計分錄怎麼寫,請解釋一下原因,十分感謝

假設A產品單位成本是10元,那麼2000件成本就是20000元。結轉產品成本的會計分錄就是:
借: 產成品——A產品 20000
貸:生產成本——A產品 20000
該分錄的意思是:產成品成本增加;本月歸集的 生產成本減少,也就是生產成本轉入產成品,生產成本余額為「在產品」成本。產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的是材料費人工費,間接的是製造費用。
拓展資料:
一、實際成本法
實際成本法是指以中間產品生產時發生的生產成本作為其內部轉移價格的方法。由於實際成本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及計算程序較為簡便,不利於企業成本的深入分析。
實際成本法包括以下三種:
1、品種法,按品種簡單歸集和分配成本,不要求分步驟核算成本。
2、訂單法(分批法),是以生產訂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方法。
3、分步法,是以產品的品種及其所經過的生產步驟作為成本計算對象,計算生產成本的方法。
二、計劃成本法
1、計劃成本法是指企業存貨的收入、發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作為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聯系的紐帶,用來登記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的差額,同時計劃成本法下存貨的總分類和明細分類核算均按計劃成本計價。
2、這種方法適用於存貨品種繁多、收發頻繁的企業。如果企業的自製半成品、產成品品種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別核算其計劃成本和成本差異的,也可採用計劃成本法核算。
三、實際成本法和計劃成本法的區別:
1、賬戶使用的不同:實際成本法下,購買的尚未驗收入庫材料的實際成本記入「在途物資」科目,計劃成本法下,購買的尚未驗收入庫材料的實際成本記入「材料采購」科目,同時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之間的差額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
2、計入成本費用時,實際成本可以直接轉入,但是計劃成本法首先要將計劃成本轉入,然後將「材料成本差異」轉入到相關的成本費用

② 購入貨物,有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怎麼做會計分錄

購入貨物,有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怎麼做會計分錄

一、購入貨物,計劃成本法下的會計分錄:
借: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
驗收入庫後按計劃成本計入「原材料」,兩者的差額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中核算: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
貸: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或)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

二、購入貨物,實際成本法下的會計分錄
借:在途物資(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
驗收入庫時:
借:原材料(實際成本)
貸:在途物資(實際成本)
三、購入貨物,有計劃成本法和實際成本法的區別和敏旁
1、涉及的會計科目不同
計劃成本法,科目為:材料采購,而實際成本法科目是在途物資
2、入庫金額不同
計劃成本法是按計劃成本入庫,存在材料成本差異,而實際成本按實際成本入庫

設定材料成本差異核算,材料成本差異賬戶用於核算企業各種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借方登記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差異額(超支額)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節約差異,以及調整庫存材料計劃成本時,調整減少的計劃成本。 貸方登記拿渣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差異額(節約額)以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超支差異,以及調整庫存材料計劃成本時,調整減少的計劃成本。(節約用紅字,超支用藍字) 。「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借方登記超支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節約差異,貸方登記節約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超支差異。

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在會計分錄上的區別

計劃成本法和實際成本法的會計分錄的區別:
1. 購入材料:
實際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 1.貨款已經支付,同時材料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 貸:銀行存款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 貸:銀行存款
入庫: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材料采購(計劃成本)
2.貨款已經支付,但材料尚未驗收入庫
借:在途物資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 貸:銀行存款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 貸:銀行存款 (3)貨款尚未支付材料已經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 貸:應付賬款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 貸:應付賬款 入庫:
借:原材料
貸:材料采購
(4)材料已經驗收入庫,月末發票尚未收到
借:原材料(暫估價) 貸:應付賬款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應付賬款

(5)結轉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
無此處理 借: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異(超支) 貸:材料采購
材料成本差異(節約)
2. 發出材料:
實際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 (1)發出材料的成本
按照先進先出、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借:生產成本 製造費用等 貸:原材料(實際成本)
借:生產成本 製造費用等 貸:原材料(計劃成本) (2)結轉發出材料的成本差異
無此處理 借:生產成本
製造費用等
貸:材料成本差異 或
借:材料成本差異 貸:生產成本 製造費用

關於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題目,會計分錄的提問

這個題目有一個原則性的錯誤:既是計劃成本核算,那麼原材料科目進銷存都是按計劃成本計價,不可能又採用「加權平均法」
一、購料:
借:材料采購8000
〔 如果是一般納稅人還要,借: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360,因為與材料成本核算無關,這里不討論〕
貸:銀行存款(或者應付賬款等)
二、入庫
借:原材料10000
貸:材料采購8000
材料成本差異2000
三、領料1.5噸:
借:生產成本(或者其他相關科目)15000
貸:原材料15000
四喚橡、2013年12月5日原材料賬面余額計算:
20000+10000-15000=15000(元)
〔說明:題目只要原材料科目余額,並沒要實際成本,所以沒計算分攤材料成本差異:如果要計算領料實際成本和結存實際成本還要計算差異:
差異率=(期初差異額-2000)÷(20000+10000)

在途物資到達,計劃成本小於實際成本,會計分錄怎麼做?

14日購買
借:材料采購—B材料 151000=( 150000+1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25500
貸:銀行存款 176500
16日入庫
1、借:原材料—B材料 148000(計劃成本)
貸:材料采購—B材料 151000
2、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借:材料成本差異—B材料 3000=(151000-148000)
貸:材料采購—B材料 3000
材料成本差異—借方:超支,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差額(貸方反之)

計劃成本法和實際成本法的不同的會計分錄

購進材料未入庫:
計劃:材料采購
實際:在途物資
入庫:
計劃:涉及到「材料成本差異」
實際:不涉及

計劃成本法怎麼做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3200000
借:應交稅費一應交增值稅(進項稅)510000
貸:銀行存款3510000
貸:材料成本差異200000

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

實際成本核算和計劃成本核算比較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存貨的日常核算可以按實際成本,也可以按計劃成本來進行。採用計劃成本進行核算時,應當按期結轉其成本差異,將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1實際成本核演算法
存貨按實際成本核算的特點是:從存貨的收發憑證到明細分類賬和總分類賬均按其實際成本計價。實際成本法一般適用於規模較小、存貨品種簡單、采購業務不多的企業。我們不難看出,實際成本法所強調的是「實際」,即要求在每批存貨的收發存中實際成本都應形影不離的相隨。當然由此而帶來的記錄和計量的繁重也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實際發出存貨時,為了解決存貨的采購成本在銷售成本與期末成本之間的分配問題,《企業會計准則———存貨》規定可以採用的計價方法包括: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後進先出法。這幾種計價方法的選擇對企業損益的計算、資產負債表中有關專案的計算以及所要交納所得稅數額的計算都有直接的影響,也增加了財務部門工作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所以選擇一種穩健而准確的成本核算方法仍是企業不懈的追求。
2計劃成本核演算法
計劃成本法是指企業存貨的收入、發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作為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聯絡的紐帶,用來登記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的差額,同時計劃成本法下存貨的總分類和明細分類核算均按計劃成本計價。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存貨品種繁多、收發頻繁的企業。如果企業的自製半成品、產成品品種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別核算其計劃成本和成本差異的,也可採用計劃成本法核算。
採用計劃成本法,其首要問題是制定好一個合理的計劃成本,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2. 1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構成內容相一致
為保持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財務部門業績,要求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口徑一致,包括買價、運雜費和相關的稅金等。
2 .2計劃成本應盡可能接近實際
雖然計劃成本的高低可通過材料成本差異調整為實際成本,對發生和結存存貨的實際成本並無影響,但如果計劃成本脫離實際成本太多,則無法隨時通過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考核采購部門的成果。所以在制定計劃成本時,應盡可能使計劃成本接近實際成本。可由企業的采購部門聯合財會等有關部門參照同類存貨以往實際成本,並根據物價漲幅等相關因素共同研究制定。當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發生重大差異時,應作調整。
採用計劃成本法進行存貨核算的企業,其基本的核算程式如下:
企業應首先考察與存貨成本相關的各種因素,規定存貨的分類、名稱、規格、計量單位和單位計劃成本。除一些特殊情況外,計劃單位成本在年度內一般不作調整。
其次,取得存貨時,應按計劃單位成本計算取得存貨的計劃成本填入收料單中,並按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作為「材料成本差異」進行登記。
還有,平時領用、發出存貨都按計劃成本計算,月份終了再將本月發出存貨應負擔的成本差異進行分攤,隨同本月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記入有關賬戶,經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發出存貨應負擔的成本差異應按月分攤,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攤。
3例項比較說明
我們僅用材料取得和入庫這一過程為例,用簡單的分錄來加以說明:
實際成本法下:
取得材料:
借: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材料入庫:
借:原材料(實際成本)×××。××
貸:物資采購×××。××
實際成本法下原材料均是以實際成本反映,所以月末不需加以調整。計劃成本法下:
取得材料:
借: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材料入庫: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物資采購×××。××
計劃成本法下,要在月末進行匯總,計算材料成本差異,具體分錄如下:
借: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
貸:物資采購×××。××
或借:物資采購×××。××
貸: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
從以上對實際成本法和計劃成本法的描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在計劃成本法下,材料明細賬可以只記錄收入、發出和結存的數量,將數量乘以計劃單位成本,隨時求得材料收、發、存的金額,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科目計算和調整發出和結存材料的實際成本,簡便易行。而在實際成本法下,對存貨的數量、單位成本和總金額都要詳細記錄,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計劃成本法雖然強調的是「計劃」下的成本,但它仍是適時地關注實際成本,與實際成本保持著密切的聯絡。在取得存貨時,將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相對比得出存貨的「材料成本差異」,表面上看只是一個簡單的計算過程,其實質是控制和決策過程。通過兩種成本的比較,使得采購部門不斷關注其計劃成本,結合更多的影響因素,不斷降低其采購成本,節約支出,也為制定更完善的計劃成本做准備

計劃成本法下怎麼做會計分錄

企業在採用計劃成本核算材料時,購入材料時按實際成本計入「材料采購」科目:
借: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
驗收入庫後按計劃成本計入「原材料」,兩者的差額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中核算: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
貸: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或)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
發出材料時結轉發出材料的節約成本差異時:
借: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貸: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
發出材料時結轉發出材料的超支成本差異時:
借: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管理費用
貸: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這里和實際成本法來對比一下,商業企業和採用實際成本法核算存貨的工業企業,購入但尚未入庫的材料時:
借:在途物資(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
驗收入庫時:
借:原材料(實際成本)
貸:在途物資(實際成本)
由此可以得出,「材料采購」和「在途物資」核算的內容是相同的,都是企業購入材料的實際成本,只是分別在不同的核算方法下使用而已。

③ 計劃成本法下怎麼做會計分錄

舉例之前先說說計劃成本法涉及的信息點吧:

1.材料采購。這個科目你可以理解為「在途物資」,記錄的是原材料的實際成本,也就是實際取得價。

2.原材料。這里的原材料記錄的是計劃成本。區別於實際成本法,它的存在是為了方便在期初就能有科目進行算賬,畢竟涉及到原材料的會計分錄還是挺多的,不得不用(這句話是純為了自己理解方便YY的)。也就是說,無論是計劃成本法還是實際成本法,歸根結底要進到「原材料」這個科目,你可以認為這個科目是正規軍吧。

3.材料成本差異。這個很容易理解,就是在將材料采購轉到原材料科目時,你會發現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有差異,畢竟你能把原材料估價估的一分不差也是蠻不容易的。

三個重要的信息點說完了,下面是大量例子,詳細的語言不想說,基本有心學都看得懂了:

購入時:

假設一個原材料你在做計劃時的計劃成本預估為500元,你實際采購時只花了450元,節約了50元。

借:原材料 500

貸:材料采購 450

材料成本差異 50(節約差異)

發出時:

這個其實不復雜,因為有時候入庫多少並沒有全出去,這就涉及到了材料成本差異率這個概念。

這是因為發出材料時,依舊用的是原材料科目,但是別忘了,這個科目時計劃成本下的,預估的數,並不是實際的數啊。所以發出材料結轉出的生產成本也是預估的,不是實際的成本,這怎麼行。

接上例:

假如這批原材料本期只用了70%。

首先按部就班上分錄

借:生產成本(或其他科目) 350

貸:原材料 500*70%=350

我們冷靜下看看這個分錄,你會發現生產成本比實際要高,因為結轉的材料按照的事計劃成本,實際上我們的生產成本只有450*70%=315(這個數很重要),那多出來的成本350-315=35要從哪扣掉呢?這里就要把材料成本差異轉出去,轉多少合適呢,接著看材料成本差異率這個概念,這個數相當於單位發出成本的材料成本差異。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期新增材料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

這個例子中材料成本差異率=50/500=10%

也就是說發出70%的材料中要結轉的材料成本差異=500*70%*10%=35

這個分錄就是

借:材料成本差異 35

貸:生產成本 35

綜合這個分錄可以得到生產成本的最終值就是350-35=315,這個數是不是很親切,就是上面算出來的發出70%材料的實際成本。

這么一看,這個計劃成本法核算材料是不是多少能理解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