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叫做七大浪費
都屬於七大浪費。
1,第一種:等待的浪費:主要因素表現為:作業不平衡,安排作業不當、待料、品質不良等。
2,第二種:搬運的浪費:主要因素表現為:車間布置採用批量生產,依工作站為區別的集中的水平式布置所致。(也就是分工藝流程批量生產),無流線生產的觀念。
3,第三種:不良品的浪費:主要因素表現為:工序生產無標准確認或有標准確認未對照標准作業,管理不嚴密、鬆懈所導致。
4,第四種:動作的浪費:主要因素表現為:生產場地不規劃,生產模式設計不周全,生產動作不規范統一。
5,第五種:加工的浪費:主要因素表現為:製造過程中作業加工程序動作不優化,可省略、替代、重組或合並的未及時檢查。
6,第六種:庫存的浪費:主要因素表現為:管理者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或本區域生產量化控制一次性批量下單生產,而不結合主生產計劃需求流線生產所導致局部大批量庫存。
7,第七種:製造過多(早)的浪費:主要因素表現為:管理者認為製造過多與過早能夠提高效率或減少產能的損失和平衡車間生產力。
(1)成本浪費有哪些表現擴展閱讀:
部分對策:
對策一
七種浪費之一:等待的浪費
等待就是閑著沒事,等著下一個動作的來臨,這種浪費是無庸置疑的。造成等待的原因通常有:作業不平衡、安排作業不當、停工待料、品質不良等。
以製造部性能試驗課等待電控盤為例,由於電控盤不能按要求及時入廠,有可能無法按期交貨,而當電控盤入廠後,又需要搶進度,可能會出現加班、質量問題等。
另有一種就是「監視機器」的浪費,有些工廠買了一些速度快、價格高的自動化機器,為了使其能正常運轉或其他原因,例如:排除小故障、補充材料等等,通常還會另外安排人員站在旁邊監視。
所以,雖然是自動設備,但仍需人員在旁照顧,特稱之為「閑視」的浪費。例如在產品檢測過程中,調試人員和氦檢人員站在產品旁邊等待,這種情況是否還有?
除了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有等待外,其他管理工作中就沒有等待這種浪費發生嗎?當製造部在生產新產品發生一些問題時,技術部和品質保證部是否能立即解決而不需要現場人員長時間等待?如何減少這種等待?
對策二
七種浪費之二:搬運的浪費
大部分人皆會認同搬運是一種無效的動作,也有人會認為搬運是必須的動作,因為沒有搬運,如何做下一個動作,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
正因為如此,大多數人默認它的存在,而不設法消除它。有些人想到用輸送帶的方式來克服,這種方式僅能稱之為花大錢減少體力的消耗,但搬運本身的浪費並沒有消除,反而被隱藏了起來。
搬運的浪費若分解開來,又包含放置、堆積、移動、整理等動作的浪費。
2002年,生產管理部和製造部每月均對總生產工時進行分析,發現在實際作業時間減少的同時,總工時卻在增加,經仔細分析後發現,是兩個工廠間的運輸工時居高不下,特別是由二工廠向一工廠搬運原材料的工時佔大多數。
怎麼樣克服,日本三洋大型課為減少搬運,把四個車間合並成兩個,一些零部件的加工由原來在別處加工變成在生產線旁進行加工,從而減少搬運。
在不可能完全消除搬運的情況下,應重新調整生產布局,盡量減少搬運的距離。大家可以考慮一下本公司的生產布局應該怎樣變更?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搬運?
對策三
七種浪費之三:不良品的浪費
產品製造過程中,任何的不良品產生,皆造成材料、機器、人工等的浪費。任何修補都是額外的成本支出。
精益的生產方式,能及早發掘不良品,容易確定不良的來源,從而減少不良品的產生。這一條比較好理解,關鍵是第一次要做正確,但實施起來卻很困難。
大家不妨仔細想一想,除了產品生產,管理工作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浪費情況。
精益生產方式的思想之一就是要用一切辦法來消除、減少一切非增值活動,例如檢驗、搬運和等待等造成的浪費。
具體方法就是推行「零返修率」,必須做一個零件合格一個零件,第一次就做好,更重要的是在生產的源頭就杜絕不合格零部件、原材料流入生產後道工序,追求零廢品率,這是和我們公司「3C現場質量管理法」基本相同的,今後我們應該繼續發揚「3C」,並合理地壓縮「3C」中「三確認」的時間,進一步完善「3C」。(註明:3C現場質量管理法榮獲2001年度遼寧省管理創新新成果一等獎)。
參考資料:網路---七大浪費
⑵ 煤礦有哪些常見的浪費現象
一人力資源浪費現象:部門負責人不能統籌、合理的組織勞動力,造成的窩工現象;不能量才而用造成的人力資源浪費;員工不能很好的領會工作意圖而束手束腳的工作導致的工作效率低下等;
二不了解設備性能造成斗臘材料浪費現象;
三不注重資源回收率:每個煤炭企業的資源量是有限的,並且企業在取得開采資格時,已經按照基本儲量交了價款,從長遠看,礦井在服務期內采出的總煤量決定著礦井的長期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講,礦井的回收率越低,則成本越高;
四不注重煤炭質量:企業生產經營的最終目標是效益最大化,但在企業的管理中,因為有的企業會將生產和銷售分成了兩個系統去考核,對於單純從事生產的系統來講,就可能會不顧「質量」而片面追求「產量」,並從局部會感覺到「效益」不錯,但站在「企業」的角度,卻可能產生的不是最大的效益;而最大效益和實際效益的差別就可能是被浪費的「效益」;兄帆
五不注重員工成本管理意識培養:因為煤礦行業特殊性,各級領導和部門的管理重心更多的是放在「安全」上,進而會在成本管理方面放鬆,間接的使員工的成本意識淡化、無法確立或得不到強化,進而會形成「不知不覺」的很「自然」的浪費現象;
六不注重細節導致的浪費:比如,在掘進中需要大量的綁絲,所以員工採取了整盤鐵絲一次截割的辦法裁截綁絲,而因為缺乏成本方面的強調,實際使用中每組綁絲都有一尺多長的剩餘,綜合計算,每支護1米巷道就會浪費3米的鐵絲。
七成本管理體系不健全導致的浪費現象:成本管理體系不健全本身就是管理系統上的最大漏洞,而這客觀存在的漏洞會使成本管理機構缺失或工作不規范、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成本管理理念無法形成、成本管理無法觸及到各該部門和崗位等;
八不注重考核導致的浪費:出於對安全的重視,又擔心大家因為過度關注安全以外的東西,加在近年煤炭行業效益不錯,所以許多企業不是太注重成本考核。久之,分管領導及部門在日常管理時,也便淡化強調成本管理方面的暴露的問題,進而給員工形成的印象是:只要安全好,浪費點沒啥。於是,材料無計劃的采購造成積壓,材料無計劃的領取造成丟失,材料隨意領取造成重復利用低下等。其實,搞好安全和注意成本管理並不是相互沖突的關系。
九工作無計劃造成的浪費現象:經常發現井下水泥結塊現象,主要是各隊在密閉巷道等土建工程時,無計劃的儲備材料,方正是運輸一次,盡量將車裝滿運輸。而造成剩餘時,又不知道該將剩餘的材料轉運到其他地方使用;
十部門之間缺乏協調造成的浪費現象:綜采隊在回收過程中會形成一些羨銷雹還可以再利用的錨桿托盤等,而這些對綜采隊來說已經無用,一般都會扔到采空區,而掘進隊卻是從地面一車一車的向工作面運輸。如果兩個隊能相互協調,則綜采隊回收的木料掘進隊則可很好的實現再利用。當然,因為完成這些工作,單純的對隊來講,會增加勞動力投入,但站在全礦的角度看,則是很好的成本控制措施。
(十一)設備管理不規范導致的浪費:設備維護不到位,導致設備服務時間縮短;員工違章操作導致設備損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