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歷史成本有什麼缺陷
擴展閱讀
自動磨皮工具怎麼安裝 2024-11-18 16:24:12
面部刮痧後用什麼工具 2024-11-18 16:22:42

歷史成本有什麼缺陷

發布時間: 2024-11-18 14:19:38

1. 什麼是歷史成本,簡述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的合理性與局限性
遵循歷史成本原則有其合理戚漏性:
(1)歷史成本是場買賣雙方在市場上美德的結果,反映當時的市場價格,符合生原則;
(2)歷史成本有原始憑證作依據,具備可驗證法;
(3)歷高渣爛史成本數據易於取得,簡便易行,並與實現原則相聯系;
(4)歷史成本計價無須經常調整賬目,可防止隨意改變會計記錄,維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歷史成本原則的局限性:
當物價波動較大或幣值不穩定時,歷史成本就不能真實體現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從而削弱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影響當前決策。
歷史成本原則的基礎研究
l、研究的前提。
資產計價的結果,是使資產賬面價值與實際價格始終保持--致,這是本文研究的第一個前提。因為對歷史成本原則的批評。歸根結底還是探討賬面價值與實際價格不符的問題。會計追求的目標,始終還是在賬面上及時地反映實際價格的變動,達到二者的一致,計價原則的選擇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由多個利益集團相互斗爭和相互妥協的結果。從會計的角度分析歷史成不原則本身的科學性,這是本文研究的第二個前提。
2、幣值穩定假設不是歷史成本原則的唯一基礎。
會計模式由兩個因素構成:一是計量屬性,二是計量單位。計量屬性解決「計量什麼」,而計量單位解決對選定的計最屬性「用什麼去計量」。計量屬性與計量單位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計量屬性是內在的、根本的問題;計量單位是外在的、形式的問題,計量單位的選擇隨計量屬性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幣值穩定假設解決的是計量單位的穩定問題,是外在的問題。要使計量的結果始終恆定,被計量對象所要計量的某一特徵(即計量屬性)本身的恆定才是至關重要的,顯然,幣值穩定假設並不能保證計量屬性即資產自身價值的穩定,因此它不是歷史成本原則的唯一基礎,由此也可以說明,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科學與否,罰幣值的穩定與否無關,關鍵是要看歷史成本計量屬性荷花的前提條件是否科學、合理。
3、歷史成本原則的基礎:
幣值穩定假設和勞動生產率不變假設,歷史成本原則要求資產一一且以實際交易價格入賬後,賬面記錄一般不作調整。在這種情況下要使賬面價值與實際價格始終保持一致,實際價格的恆定顯得至關重要。而實際價格的恆定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二是貨幣幣值穩定。生產商品的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保持不變,決定了商品的內在價值始終恆定;貨幣幣值穩定,則決定了計量商品內在價值所使用的計量尺度始終不變。有了這兩個前提,即使短期內商品的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可能會出現波動,但從長期看,由於商品內作價值的恆定和貨幣幣值的恆定,價格波動的幅度會越來越小,最終將恆定在由不變勞動生產率和不變幣值貨幣共同決定的價格上。這樣,商品價格在長期內恆定就成為自然的事情。而商梁旁品實際價格長期內恆定,證是歷史成本原則的關鍵所在,
因此,幣值穩定假設是名義貨幣作為計量單位的前提或基礎;社會平均勞動先產率不變假設,則是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的前提或基礎。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保證了計量屬性即歷史成本長期恆定;貨幣幣值穩定,保證了計量單位即名義貨幣的長期恆定(計量尺度不變),以恆定的貨幣計量尺度計量恆定的歷史成本,計量的結果當然是不變的。
應該說,這兩個假設,首先是對商品價格決定的要求。只有商品實際價格的決定符合這兩個假設條件,會計才能按歷史成本原則計價,這種歷史成本原則計價才是科學和合理的。
4、歷史成本原則只有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才是適用的。
歷史成本驚則能成為「真理」,這與特定歷史成本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密不可分,在前工業社會,社會進步緩慢,科技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不明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自然也十分緩慢。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緩慢性,不但決定了商品的內在價值變化緩慢,而且決定了貨幣本身的價值變化也是緩慢的。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使商品價格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了相對穩定。在這種條件下,歷史成本原則自然成為近似科學、合理的最佳計價模式。
然而事實上,勞動生產率從來就不是恆久不變的。從游牧經濟到農耕經濟,再到工業經濟、知識經濟:從手工勞動到作坊勞動,再到T業化大生產、自動化生產,每一一種變革都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作為標志,每一種經濟內部都有勞動生產率量變的過程,只不過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有差異而已。進入20世紀以來,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空前地顯現出來,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飛速進步,從根本上動搖了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理論基礎。因此關於各種新的計量屬性的大討論在20世紀延綿不絕也就不足為怪了。
歷史成本原則成為片主導地位的計價方法,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史,它首先是為「會計是一一個分配過程」的觀點服務的,而不單純是一種資產計價方法。所有資產入賬時的歷史成本,都是取得資產當時的現行交易價格,稱它為歷史成本,僅僅是就取得以後的分配過程而言的。分配過程服務於收益的決定。收益是否真實,首先要看被分配對象的計量是否准確,典次要看分配過程是否科學。而資產計價准確與否,對收益決定來說則是首要的、決定性的,分配只有在計價准確的基礎上進行,分配的結果才是真實有效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歷史成本原則的出發點,確實有重新認識和評價的必要。
從歷史成本原則建立的基礎看,它以勞動生產率始終不變為前提,也就是以否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前提,這與社會發展規律完全背道而馳。因此,從它建立的那時起,就顯得十分荒謬,這也是歷史成本原則內在的致命缺陷。可以肯定地說,以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否認社會進步為基礎的歷史成本原則,本身是毫無科學性可言的

2. 資產計價的作用

1、原始價值也稱歷史成本、原始成本,它是指企業為取得某項固定資產所支付的全部價款以及使固定資產達到預期工作狀態前所發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採用原始價值計價的主要優點在於原始價值具有客觀性和可驗證性;同時,原始價值可以如實反映企業的固定資產規模,是企業計提折舊的依據。因此,原始價值是固定資產的基本計價標准,我國對固定資產的計價採用這種計價方法。
2、這種計價方法的缺點在於,在經濟環境和社會物價水平發生變化時,由於貨幣時間價值的作用和物價水平變動的影響,使原始價值與現時價值之間會產生差異,原始價值不能反映固定資產的真實價值。為了彌補這種計價方法的缺陷,企業可以在年度附註中公布固定資產的現時重置成本。
3、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登記入賬後,除發生下列情況外,企業不得任意變動、調整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
4、重置完全價值也稱現時重置成本,它是指在當前的生產技術條件下重新購建同樣的固定資產所需要的全部支出。按重置完全價值計價可以比較真實地反映固定資產的現時價值,因此,有人主張以重置完全價值代替原始價值作為固定資產的計價依據。但是這種方法缺乏可驗證性,具體操作也比較復雜,一般在無法取得固定資產原始價值或需要對報表進行補充說明時採用。如發現盤盈固定資產時,可以用重置完全價值入賬。但在這種情況下,重置完全價值一經入賬,即成為該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
5、凈值也稱折余價值,是指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或重置完全價值減去已提折舊後的凈額。固定資產凈值可以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固定資產尚未磨損的現有價值和固定資產實際佔用的資金數額。將凈值與原始價值相比,可反映企業當前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
6、在傳統的會計中,折舊是固定資產成本攤銷的基本形式。因此,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是取得日的初始成本扣減累計折舊後的剩餘價值,即尚未攤銷的固定資產的獲取成本。不同於存貨和短期投資等流動資產,固定資產賬面價值一般都不考慮市價變動的影響。人們根據持續經營的基本會計假設,認為固定資產是供生產與銷售過程中長期使用的,並不需要在短期內出售變現,所以過去總是堅持以歷史成本(原始獲取成本)為計價基礎。

3. 通貨膨脹會計的通貨膨脹條件下歷史成本會計的缺陷

傳統的會計模式是建立在幣值穩定的基本假設和歷史成本計量的基礎上的。在幣值穩定(表現為物價穩定)的經濟條件下,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可客觀地反映和監督企業的各項業務,揭示財務經營成果,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但是,在通貨膨脹條件下,由於幣值不變的基本假設發生的變動,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也就顯現出其諸多的不足:
(一)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在傳統會計的模式下,企業各項經濟業務是按發生的不同時期的歷史成本記錄的,雖然看上去用的是同一計量單位,但由於受通貨膨脹的影響,各個時期的單位貨幣所代表的貨幣購買力是不同的。如果簡單、機械地將一些不同時期的貨幣匯總在一起,這樣形成的會計信息就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就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當時的財務狀況,進而失去了其本來的價值。
(二)生產耗費補償不足,企業的再生產能力下降。傳統會計模式理論基礎是「名義貨幣資本保全」觀念,它是以幣值不變假設和歷史成本計價原則為前提,進行收與費用成本配比的。而在通貨膨脹條件下,若仍按此原則而不考慮物價上漲因素,產品成本仍按取得或購建時的歷史成本進行核算,用以補償生產過程中耗用的材料及機器設備等的損耗,從傾向金額看似乎保證了財務資本的保全,但由於物價已經上漲,這些所提的成本費用實際上已無法重置於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數量相同的實物。正是由於無法保證企業在原有的生產規模上的經營,即無法保證「實物資本的保全」,企業就只能在實際生產規模越來越小的情況下維持經營,使再生產生能力不斷下降。
(三)高估收益,虛增利潤,造成收入的超前分配。傳統會計模式中收益的確認是在「名義貨幣資本保全」的概念下確認的,即收入大於用名義貨幣計量的已售資產的歷史成本的差額即確認為利潤。此原則在產品的銷售收入隨物價上漲而增加時,與之匹配的產品的成本若仍按取得時的較低的歷史成本核算,則必然產生利潤的高估,這高估的部分本是應該用來重置消耗的資產、補償企業再生產能力的,而算成利潤後,則為國家財政征所得稅、股東分利及職工工資、福利等分配了,這就造成了企業資產的流失。其中國家按高估的利潤對企業徵收所得稅,實質上變成了對企業部分生產過程徵收所得稅。
(四)失實的會計信息容易導致錯誤的企業決策。財務報表使用者——企業管理者需以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為依據,進行諸如投資、訂貨、定價等一系列決策,而以此為依據的財務報表信息一旦失真,將會造成決策者決策的失誤,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由此可見,在通貨膨脹條件下,傳統的會計模式已難以正確描述企業的真實業績,因此,尋求對付通貨膨脹的會計對策,使會計信息准確表達企業狀況已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