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真的理解「成本」嗎
在很大一部分人的觀念里,沒有損失錢,那就沒有為這件事付出成本。這種觀點對嗎?
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這是網路和360網路上對於成本共同的定義。有些人可能理解不了對象化這個概念,對象化就是能明確歸屬於某個產品成本的東西,例如A產品的原材料就是A產品能予以對象化的成本。從網路和360的定義看,有些人跳出來反駁文章開頭觀點的論點——時間和精力,似乎不能算成本。可是它們真的不是成本嗎?
其實是一個概念劃分的問題,在會計領域,成本的確指的是錢,或者是有貨幣價值的東西,因為會計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的,用錢的多少衡量成本的大小,它准確稱之為會計成本。而在經濟學領域, 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
一筆錢用來大吃一頓就不能用它來買一件新潮的衣服了,這件新潮的衣服就是你大吃一頓所要付出的成本。與會計成本不同的是,你做大吃一頓這件事的時候,貨幣成本僅考慮你花出去的錢,而經濟學成本則考慮你做這件事所放棄的所有機會,你把錢花了,意味著你放棄了買衣服的機會。再假如你是一個投資高手,那你就不能用這筆錢來做投資,那你就失去了以錢生錢的機會。你放棄的投資回報就是你的成本,因為此時衣服的價值已經比不上投資回報的價值,投資回報是你大吃一頓所要付出的最大代價,即大吃一頓的成本。
在以上的三個成本中選項與選項互為成本,你的成本是放棄的所有其他選項中價值最大的那一個。
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那如何知道自己放棄的代價是不是最大的呢?核心理論是 需求決定成本。 准確的說法是需求決定價格,價格決定成本,則決定成本的最基本因素是需求。當我很渴很渴的時候,一瓶水即使是5塊錢我也願意出,因為此時這瓶水它在我心裡的價值是最大的,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它。而當我一點都不渴的時候,即使這瓶水只是5毛錢我也不一定願意買,因為可以留著這5毛錢買其他東西,我現在不需要這瓶水。
反過來,商家賣一瓶水的成本也是受需求決定的。一瓶水的固定成本是不變的,人們對水的需求越大,所得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沖抵房租、管理成本,所以需求會使一瓶水的總成本發生改變,需求決定了這瓶水的軟成本。當你的生產規模很大,管理制度很完善,也就是你的人力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的時候,需求甚至決定了生產該產品的全部成本。需求越大,生產成本越低。
舉一個曾經看過的例子:為了工作與興趣的完美結合,十五年前行爛把能在北京二環買一棟房子的錢用在求學上。工作很段帶侍多年發現我工作產出的總收益不及現在五環外一棟房的價值!這個例子說明 你的成本是由別人決定的。 其實和上面所說的需求決定成本是相通的,你以為你放棄的成本最多不過是一套房子,後來發現成本是你工作幾十年的工資。你放棄的價值,不能以你的眼光去估算,必須考慮市場的整體需求。
既然你的成本是握吵由別人決定的,那麼你的 負面感受不是成本 。為什麼負面感受不是成本?第一別人是感受不到你的負面感受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負面感受當然不算成本。第二,人們對你負面感受沒有需求,沒有需求就沒有價格,成本二字無法衡量。
一塊地,你可以用它來建游泳池也可以在它上面搭一個帳篷。建了游泳池就不能搭帳篷,搭帳篷不能建泳池,這個選擇自然是有成本的。那該怎麼衡量這兩者的成本呢?把干一件事的辛苦,臟亂差統稱為負面感受,假設建游泳池的負面感受是70分,搭帳篷的負面感受是20分,游泳池的幸福度是100分,帳篷的幸福度是60分。則游泳池帶來的凈幸福度是30分,帳篷帶來的凈幸福度是40分。則建游泳池的成本就是搭帳篷的凈幸福度40分,搭帳篷的成本是建游泳池的凈幸福度,而不是兩者的負面感受,用負面感受來代表一件事的成本明顯是不準確的。
上面泳池的例子還透露出一個原理, 成本不一定是單一的,當它是一個綜合體的時候考慮的是總成本。 但要注意一點,負面感受雖然不是成本,可是它卻影響了成本的大小,在這個例子中,它就影響了凈幸福度的大小。
我們總結一下關於成本的新認知,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需求決定成本,成本不一定是單一的,當它是一個綜合體的時候考慮的是總成本。相信你下次再想到成本的時候就不會只想到錢了。
Ⅱ 淺論當前成本會計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淺論當前成本會計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傳統成本會計面臨著諸多問題,提高成本會計水平,必須建立和完善成本會計理論體系,實行符合我國國情的成本會計方法,努力實現成本會計電算化,進一步完善成本會計組織,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
關鍵詞: 成本會計;問題
一、對成本會計的認知
隨著時代的發展,成本會計的內容不斷更新,成本會計的范圍越來越廣。
(一)成本會計與其它學科內容交叉。主要是與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學科內容的重復交叉,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是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成本計劃、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是財會人員與其它管理人員共同利用成本信息所進行的工作,因此將他們劃入財務管理學科。
(二)混淆成本會計與成本管理。成本會計的本質特徵是財務會計,其中心內容只能是成本核算,成本會計的目標是運用成本信息資料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但是,由於成本會計內容的不規范,使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失去了其效用,因而成本會計為成本管理服務的目標就不能實現。
(三)生產成本比重下降。由於忽視其它環節和其它方面而過於注重生產成本,結果使成本信息失真,造成成本失控,經濟決策失誤。實實情況是,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生產成本的比重在不斷下降,而與產品相關的其他方面的成本將不斷上升。
(四)研究不夠深入。特別是對成本會計中的一些內容,如成本會計基礎理論、成本計算模式及成本計算方法缺乏深入研究,使成本會計不能跟上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其作用就不能更好的發揮。
二、新經濟環境和管理方式對成本會計的沖擊和影響
(一)知識經濟帶來的沖擊。在經濟環境中,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企業之間競爭的成敗因素已不再是資本資源而主要是知識資源。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C+V”是生產商品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耗費,是企業維持簡單再生產的補償尺度。我國傳統會計模式中,主要圍繞有形資產來設計和運行,實踐中一直把這種無形資產耗費放在期間費用,而不反映其價值補償積累。技術是人類的勞動成果,也是可以交換的商品,既然知識資源已成為生產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識資源消耗理應成為成本的一部分。
(二)新製造環境對成本會計的沖擊。新製造環境充分利用了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表現為自動化和電腦化兩個特徵。企業一旦實行自動化之後,生產力會大幅提升,不但成本會降低,質量也會提高,其經營管理方式也須跟著自動化調整。在現代製造環境下,製造費用越來越多,金額越來越大,已相當於人工成本的300% 左右。以產品成本中占越來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工時,去分配越來越大比重的製造費用,必然會使成本信息失真,從而導致經營決策失誤,產品成本失控。
(三)網路公司的出現改變了成本會計核算前提。由於網路公司只是一個虛擬公司,因而進行成本核算時,傳統意義上的核算實體已不復存在。對於某一交易業務,要麼是虛擬公司的各方獨立地進行成本核算,要麼組成了一個臨時的“聯合財務部”進行核算,這些都與傳統的成本核算實體有本質的區別。由於網路公司是一個臨時性組織,當某項交易完成後立即解散,成本計算將發生根本變化。
(四)競爭加劇使管理者更希望得到准確成本信息。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到來和對外國公司部分措施的解除,使公司所面臨的競爭環境空前激烈,管理者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視成本信息的相關性和及時性,他們更想知道准確的成本信息。
(五)新的管理方式對成本會計的影響。新的適時生產企業,使存貨保持最低水平,在低存貨情況下,會計人員為了簡化存貨計價,可以採用倒推成本法,從而改變了傳統的成本計算時必須採用的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後進先出法等,對現行成本核算體系將產生巨大影響。
(六)企業生產組織特點將發生變化。知識經濟社會中,人們的需求豐富多樣,企業在生產組織與安排上必須體現出適應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技術的進步,使產品生產周期大大縮短,生產周期與成本計算期可能始終一致,分步法和品種法的核算顯得必要性不大。產品生命周期縮短,更需要成本精確計算,公司沒有時間做出成本計算調整,迫切需要企業成本計算的正確性。
三、解決對策及建議
面對現代成本會計的發展趨勢及存在的挑戰,我國的成本會計工作如何結合國情,引進、吸收、消化各種新的管理理論與方法,順應國際國內市場環境以及企業生產環境的變化,值得我們深思。
(一)完善我國成本會計的理論體系。完善成本會計理,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本著創新精神、務實態度和嚴謹作風,深入企業、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廣泛開展案例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成本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的考核、激勵和評價機制,充分發揮成本理論的指導作用。
(二)強力推進成本會計電算化進程。充分利用以計算機技術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為現代成本會計的一種必然發展趨勢。現代企業成本會計工作以電子計算機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饋速度,增強了業務處理能力,對於及時、准確地進行成本預測、決策和核算,有效地實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義。但是,當前會計電算化應用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為了推動會計電算化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加快會計電算化從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將會計信息系統融入整個企業管理系統,通過應用電算化,為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提供技術支持,為企業的快速發展保駕護航。
(三)充分發揮成本會計的職能作用。當今,在行為科學逐漸受到重視的情況下,企業應把激勵機制貫徹始終,充分激發每位員工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共同推動整體目標的實現。長期以來,評價企業成本工作績效往往把成本升降作為唯一標准,這在理論上也是難以成立的。片面追求降低成本,勢必挫傷企業為未來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來高昂但卻必要的費用的積極性,進而影響企業技術革新和產品更新換代。所以,成本工作績效考核應通過投入與產出關系進行評價。
(四)總結、推廣我國成本會計方面的經驗以及學習和利用外國先進的經驗和方法。我國企業在長期成本會計的實踐中,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會計學術界應認真總結,加以完善和推廣。如編製成本計劃階段的項目測演算法,成本指標歸口分級管理,邯鋼“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經驗,這些都是值得總結、學習和推廣。為了完善發展我國的成本會計,引進西方成本會計理論與方法是很重要。西方成本會計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我們應結合國情和企業的具體情況認真研究,探索並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成本會計理論體系。
Ⅲ 什麼是成本收益觀念
初看起來,「成本」和「收益」這兩個概念似乎與道德行為格格不
入。因為道德提倡奉獻,崇尚自我犧牲,道德行為從來不講成本,不講
回報。但細細想來,道德行為確實有個成本與收益的問題。道德行為離
不開付出(投入),有付出(投入)就得講究獲得(產出),否則會造
成浪費,得不到應有的效果。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道德行為,
不僅是可行的,而且還可以揭示道德行為的特點與規律,為研究道德行
為提供新的視角。
一
成本——收益分析是指以貨幣單位為基礎對投入與產出進行估算和
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種計劃方案,是預先作出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任何一個企業在進行經濟活動時,都要考慮具體經濟行為在經濟價值上
的得失,以便對投入與產出關系有一個盡可能科學的估計。成本——收
益分析是一種量入為出的經濟理念,它要求對未來行動有預期目標,並
對預期目標的幾率有所把握。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一個普
遍的方法。經濟學可以用它來研究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與效果的關系,探
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其他社會科學也可運用它來分析
人的行為。「經濟學的方法,簡而言之,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經濟
學家之所以有不同,是因為他們對什麼是成本、什麼是收益的看法不同。
將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廣之,幾乎可以無所不包。因此經濟學的方法
可以應用到社會科學的其他領域。」[1](P 282)那麼,具體化到道德
領域,具體化到道德行為,成本——收益分析是否可能,這就需要分析
這種方法的前提條件和內在特徵。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前提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從事經濟活動
的企業,從追求利潤最大化出發,總要力圖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
益。「消費和需求構成了廠商的收益,生產和供給引出了廠商的成本,
廠商按照收益和成本決定其生產規模。」[2](P 57 )這是廠商理論的
基礎。「從收益和成本兩方面的變化,研究出最佳的生產規模以獲得最
大限度的利潤。利潤最大化就是廠商決定生產規模的原則。」[2](P57
)在這里,廠商生產的直接目的是獲得最大化利潤,廠商研究成本與收
益的變化只是為了確定可以獲得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規模。在經濟活動中,
人們之所以要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
收益。「經濟分析比其他方法更明確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為,假定家
庭、廠商、工會或管理當局的效用或福利函數能夠極大化。」[3](P 7)
因此,當我們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考察道德行為時,其前提條件
應該是,道德行為也是一種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然而,傳統的道德
理論則認為,道德的根本特點是自我犧牲,它不求回報,提倡奉獻。「
道德調整與其他調整方式不同,其根本特點在於要求個人或行為主體對
他人或社會作出必要的自我節制和自我犧牲。所謂道德總是要以個人對
社會或對他人的或多或少的自我犧牲為前提的。」[4](P15)其實,這
只是對道德利他性這一方面特性的說明。道德除了利他性之外,還有自
利性的一面。而且,道德並不排除對其最佳效益的追求。道德在本質上
是講效益的,它的產生本身就是經濟原理的運用。道德既不是自發產生
的自然物,也不是什麼神的意旨,而是人們為了調整相互間的利益關系
而約定的行為規范。人們之所以要用這種形式規范各自的行為,是因為
這種形式可以避免人與人之間在利益上的種種沖突,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把人的行為約束在規則所允許的范圍內,因此,道德是以較低的契約
成本換取人與人之間利益關系相互協調的較高收益,道德這種形式在人
際關系中的運用本身就遵循了人類行為效用最大化法則。「經濟學可以
證明,那些歷史地形成的道德規范是有效率的。一個人最有效率的行為
或對策,就是遵從道德的行為或對策。由於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採取合作態度、替他人著想以及自律精神不僅是有道德的,而且是有效
率的。」[1](P 277)道德不僅是人們獲得經濟效用最大化的一種策略
,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種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其實,人類的一切行為
都蘊含著效用最大化的經濟動機,都可以運用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分
析方法進行研究和說明。「當代行為科學已用大量事實證明,決定人的
道德行為選擇的最根本的動因是人們對其行為結果的預期,這種預期是
建立在人們對行為結果的酬賞——代價分析的基礎之上。並且,在這種
行為結果的預期中,經濟利益上的考慮通常起著最重要的作用。」[5]
自利性、經濟性、計算性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特徵。這種方法的
內在精神是追求效益,但這種對效益的追求帶有強烈的自利性。成本—
—收益分析的出發點和目的是追求行為者自身的利益,它只不過是行為
者獲得自身利益的一種計算工具。成本——收益分析追求的效用是行為
者自己的效用,不是他人的效用,這是其指向性,即自利性;由於行為
者具有自利的動機,總是試圖在經濟活動中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
益,使經濟活動經濟、高效。成本——收益分析的前提——效用最大化
就蘊含著經濟、高效的要求。道德行為的效用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
效用,另一類是精神效用。道德本身是精神產品,但它以利益為基礎。
遵守某種道德就是維護某種利益,因此,道德行為效用最大化包含了物
質利益的最大化。但道德的效用又不能僅僅用物質利益來衡量,它還表
現為人格完善的精神價值。只有承認這一點,才能全面地把握道德行為
經濟性的內涵及其價值。行為者要使自己的經濟活動達到自利的目的,
達到經濟、高效,必須對自己的投入與產出進行計算,因此,成本——
收益分析蘊含著一種量入為出的計算理性,沒有這種精打細算的計算,
經濟活動要想獲得好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成本——收益的計算特
性是達到經濟性的必要手段,也是保證行為者行為自利目的的基本工具。
由此可見,成本——收益分析具有極強的功利性。
那麼,源於經濟學且功利色彩十分濃厚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為
什麼能夠適用於道德行為呢?這是因為道德行為雖然具有利他性,但也
具有自利性、經濟性和計算性,在內在特徵上與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的內在要求相一致。道德的自利性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物質利益
上的自利性。因為道德的基礎是利益,一個人選擇遵守道德的行為,實
際上就是選擇了通過尊重他人利益維護自己利益的目的。在經濟活動中,
許多通過利他形式達到自利目的的互利道德行為就屬於這種類型。二是
精神上的自利性。道德既是人們相互間維護物質利益的工具,也是人們
追求精神完善的一種境界。追求高尚道德目標的人,他們把道德本身作
為目標,因此,他們在發生道德行為時,其精神也是自利的。道德行為
同時是一種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經濟行為,它講求效率,並對行為的後果
進行理性的思考(計算),並力圖取得最佳效果。「實際上,人們的道
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是不可能脫離他們現實的生活環境,尤其是經濟生
活環境的。道德認知和良心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的行為,但是,
影響個體行為選擇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個體對其行為後果的酬賞——代價
的分析和預期。」[5]雖然道德行為不同於經濟行為, 經濟行為的成本
——收益分析不能機械地搬到道德行為的分析中來,但成本——收益分
析的內在精神和基本做法是適用於道德行為分析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在談判桌上寸利必爭、連辦公用紙都要精打細
算的企業家,卻在捐助社會事業、賑災濟貧時出手大方,與從事經濟活
動時判若兩人。這種現象是否意味著經濟行為與道德行為遵循著截然不
同的規律呢?是否意味著成本——收益分析不適用於道德行為呢?筆者
的回答是否定的。首先,不管是經濟行為,還是道德行為,都追求效用
的最大化。「在經濟活動領域中,追求財富是人的主要的和公認的目的。
」[6](P 119)在充滿競爭的市場上,人們只能以賺錢的多少來體現自
己的價值。市場機制是一個以利益為杠桿的機制,它使人處於一種求利
的緊張氣氛之中,不得有半點鬆懈,否則便無法在經濟活動中立足。一
旦跨過經濟活動的邊界,有些人便會從求利的緊張氣氛中緩過氣來,甚
至慷慨地捐讓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但他們在利益捐讓過程中所表現出
的品質,並未超越效用最大化的行為規律,而不過是追求了另外一種效
用。其次,人是經濟人與道德人的統一。經濟人與道德人並不是兩個領
域的兩種人,而是同一活動中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兩種不同屬性。在經濟
活動中,人們追求自身的利益,充分展現著經濟人的屬性,但人們在追
求利益的過程中也同時遵循著道德,表現出道德人的屬性。其實,經濟
人的假設反映了人類行為的基本特點,反映了人的本性。不管什麼行為,
都不會使人性發生根本變化。因此,經濟人的假設在道德領域中也是成
立的。但人的行為隨著環境的變化,其表現方式會有所不同。在道德活
動中,道德人會處於突出的位置,使人的行為表現出更大的道德性,經
濟人的屬性則退居次要位置。因此,一個人在社會事務中所表現出的「
出格」行為仍然是一種常規行為。
二
我們的倫理學比較重視道德發展規律的研究,但對道德行為規律的
研究則顯得不夠。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分析道德行為,可以揭示出
道德行為的成本——收益規律。「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又稱交易費用
分析法。在交易費用為正的世界上,經濟人的基本行為准則就是行為的
預期收益≥預期成本(即R≥C),這是經濟人決定是否採取行動的必要
條件,而採取行為的程度則在於邊界條件: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即MR
=MC),因為這時已經實現了凈收益(NR=R-C)的最大化。經濟人的
行為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結果……人們的基本行為動機沒有什麼不
同,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人們行為的差異則在於其收益較之成本的
差異,此差異來源於各人價值觀的不同。」[7](P 17 )由此分析道德
行為,可以發現:一種道德行為是否發生,及其發生的廣度和深度如何,
由成本和收益的關系決定;當收益大於成本時,該行為就具有經濟的價
值,並且是值得或易於發生的,反之,則是不值得發生或不易發生的;
收益與成本的差越大,這種行為發生的幾率就越高,驅動力就越強。在
收益既定的情況下,道德成本就像經濟活動中的「看不見的手」一樣,
支配著人們的道德選擇。這就是道德行為的收益——成本規律。
道德行為可區分為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無論是道德的行為
,還是不道德的行為都是遵循道德行為的成本——收益規律的。
就道德的行為來說,其成本主要由直接成本與機會成本構成。直接
成本是道德主體在從事道德活動的過程中在時間、財力和精力等方面的
付出;機會成本是指道德主體因從事該項道德活動而放棄從事其他道德
活動所放棄的效用收益。道德的行為收益是指道德主體從事某項道德活
動所獲得的效用。在這里,收益大於成本,則表明該行為有效益,這種
行為就會得到強化,反之,則無效益,這種行為就會被弱化,甚至消失
而出現不道德行為。在這方面最突出的是,在社會的倡導下,一些人無
私奉獻,樂於助人,但也有些人,卻乘機撈取便宜,損害無私奉獻、樂
於助人者的利益。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在選擇自己的道德行為時,是要
對這種行為可能付出的成本和可能得到的收益進行比較計算的,只有當
他認為收益會高於成本時,才可能選擇這種行為。當無私奉獻、樂於助
人者作出善舉時,他們所生產的公共產品(如創造的良好社會秩序等)
被他人無償享用。這些公共產品的生產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這種成本
得不到補償,其主體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倘若一種道德的行為收益與
成本差距太大,這種行為就會受到抑制。久而久之,道德的行為就會被
不道德的行為擠垮,這與商品市場上劣質商品搞垮優質商品的萊蒙市場
現象是類似的。因此,對待道德的行為,社會不能不聞不問,而應通過
制度設置使善有善報,使遵守道德者自身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這樣,
才能促使更多的人樂於行善積德,擴展道德的行為,提高整個社會的道
德水平。
至於不道德的行為,其成本由直接成本、機會成本、受罰成本和邊
際成本構成。直接成本是指道德主體從事不道德活動的直接支出,包括
人力、財力的支出和精神負擔方面的代價;機會成本是指道德主體因為
從事此項不道德活動而同時不再有機會將其資源用於其他道德行為活動,
由此而放棄的可能的收益;受罰成本是指道德主體的不道德行為暴露以
後受到懲罰所付出的代價,包括事發後所受的處罰付出和由此產生的負
面效應。當然,受罰成本必須在不道德行為暴露並受罰後才產生,否則
不能被計作不道德行為成本。邊際成本是不道德行為成本變動量與其收
益變動量之比,表示隨著不道德行為數量的增加,每增加一次不道德行
為所增加的成本。不道德行為的收益就是道德主體從不道德行為中所得
到的好處。不道德行為收益如果大於成本,這種不道德行為就會強化。
要避免該不道德行為的發生,關鍵是加大受罰成本。一般說來,不道德
行為者所選擇的某一具體不道德行為,其直接成本與機會成本是一定的,
而且隨著不道德行為的增加,不道德行為者從事不道德行為的手段會更
加熟練,經驗會更加豐富,邊際成本會趨小。因此,只有增大受罰成本,
加大對不道德行為的處罰力度,才能提高不道德行為的風險程度和被制
約力。處罰要有力度,處罰不到位比不處罰還要糟糕。處罰要體現嚴肅
性,要處罰到對這種行為具有較強的抑制性。
不道德行為發生者總要把行為的成本與收益進行比較。如果我們把
道德行為的收益與成本之差視為效益,那麼,一種行為收益越多,成本
越低,則效益越高,行為者就會樂於趨向這種行為。如下圖所示。
圖1 不道德行為收益與成本關系簡圖
當收益與成本相等時,效益為零。效益為零的行為,從理論上來說
是不值得發生的。一個行為者在從事不道德活動之前,要對自己行為的
成本與收益進行計算,一般說來,當效益較大時,才會實施該行為;從
圖示來看,不道德行為者效益預期值處於零效益曲線下方的某一點上,
這些點的連接就形成了效益預期曲線。要使不道德行為成為不經濟的行
為,成為不值得發生的行為,必須使其收益小於成本,辦法就是加大受
罰成本。受罰是針對行為者講的,對於社會來說,就是對不道德行為的
懲罰。懲罰曲線的設置必須使其處於零效益曲線之上,而且隨著收益的
增大而增大,否則懲罰就會缺乏抑制不道德行為的作用。懲罰曲線表明,
只要發生不道德行為,不管行為者事實上有沒有收益,都要進行與預期
效益相應的懲罰,因此,懲罰曲線應與效益預期曲線平行,並與零效益
曲線保持一定距離,這體現了懲罰與行為者所能獲得的效益成正比例的
關系,懲罰曲線隨著預期效益的增大而上升。懲罰曲線越上升,收益與
成本的差距就越大,效益負值也就越大,不道德行為的成本才會越高,
這種行為就越不值得發生。
由此可見,無論是道德行為,還是不道德行為,都遵循著效用最大
化原則,因此,對道德行為的調節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只有運用這一經
濟原則調節道德行為,才能保護道德的行為,抑制不道德的行為。
【參考文獻】:
【1】盛洪.經濟學精神〔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
【2】劉滌源.譚崇台.當代西方經濟學說〔M〕. 武漢:武漢大學出
版社,1983.
【3】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995.
【4】羅國傑.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1985.
【5】王一多.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兼論經濟生活、道德和政治
法律的關系〔M〕.哲學研究,1997,(1)
【6】楊春學.經濟人與社會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998.
【7】賀衛.尋租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Ⅳ 認知成本定義
答滾此或:一、認知成本定義
認知:就是感覺輸入的轉換、減少、大伍解釋、貯存、恢復和使用的過程。
二、認知范圍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包括感知覺,注意,表象,學習記憶,思維和言語等心理過程或認知過程,以及兒童的認知發展和人工智扒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