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銷售成本有什麼公式算出來嗎
商品銷售成本是指已銷商品的進價成本,即購進價格。由於批發商品的進貨渠道、進貨批量、進貨時間和付款條件的不同,同種規格的商品,前後進貨的單價也可能不同。除了能分清批次的商品可以按原進價直接確定商品銷售成本外,一般情況下,出售的商品都要採用一定的方法來確定一個適當的進貨單價,以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和確定庫存價值。
商品銷售成本的計算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購入的商品進價作為出售或發出商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即先購入先銷售。因此,每次發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庫存最久的存貨,期末庫存則是最近購入的商品。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先入庫必須先發出的商品,如易變質的鮮活商品。
採用先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可以逐筆結轉,不需計算商品單價,但工作量較大,如購進批次多,而單價又各異,則計算工作較為復雜,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簡單的企業。
(二)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以每種商品庫存數量和金額計算出加權平均單價,再以平均單價乘以銷售數量和期末庫存金額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庫存金額+本期購入金額)/(期初庫存數量+本期購入數量)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銷售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期末庫存金額=期末庫存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計算結果亦較准確,但工作量較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較少,前後進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
(三)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在每次購入商品以後,根據庫存數量及總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結存金額+購進金額)/(結存數量+購進數量
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但也存在企業經營商品品種多,每月進銷業務頻繁時計算工作量較大的問題。一般適用於品種簡單,前後進貨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
(四)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作為計算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每批商品銷售成本=每批商品銷售數量×該批商品實際進貨單價
採用個別計價法,會計部門應按進貨批次設置商品明細賬;業務部門應在發貨單上註明進貨批次;倉庫部門應按進貨批次分別堆放商品。
這種方法便於逐筆結轉商品銷售成本,計算比較正確,但工作量較大,適用於直運商品和進貨批次少、銷售能分清進貨批次的商品。
(五)後進先出法
後進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種庫存商品的最後購進的商品進價成本作為計算商品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時,先按最後一次購進的進貨單價計算,最後一次購進的商品銷完了以後,再依次向上一次推進計算。
(六)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種對商品銷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計的毛利率(按上季實際毛利率或本季計劃毛利率)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其計算公式如下:
商品銷售成本=本月商品銷售額×[1-上季實際(或本季計劃)毛利率]
採用毛利率法,計算手續簡便,但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不夠准確,因為這種方法是按照企業全部商品或大類商品計算的。通常只有在季度的第一、第二兩個月採用,季末應選用其他五種成本計算方法中的一種進行調整。一般適宜於經營品種較多,月度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有困難的企業。
以上六種商品銷售成本的方法各有特點,企業應結合業務情況選擇採用。但一經選定,不能隨意更換,以保持商品銷售成本計算口徑一致。
『貳』 怎麼計算存貨的製造成本
一、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指材料、商品等在日常收發按實際成本計價時,對於發出材料、商品等按存貨中最早進貨的那批單價進行計價的一種計算方法。在發出材料、商品等的數量超過存貨中最早一批進貨的數量時,超過部分要依次按後一批收進的單價計算。例如:存貨中包括第一批進貨200噸,每噸400元;第二批進貨100噸,每噸420元。現發出250噸,則其中200噸按第一批的單價400元計算,其餘50噸要按第二批的單價420元計算。這一計價方法是建立在假定先入庫的材料、商品先行發出的基礎上的。採用定方法計價時,要依次查明有關各批的單價,手續較繁,一般適用於收、發次數不多的企業。採用這一方法的結果是,耗用材料或者售出商品的成本按存貨中早期進貨的單價計算,而期末結存材料、商品等則按存貨中近期進貨的單價計算。
二、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又稱「綜合加權平均法」、「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收貨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收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從而確定存貨的發出和庫存成本。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前後進價相差幅度較大且月末定期計算和結轉銷售成本的商品。其優點是只在月末一次計算加權平均單價,比較簡單,而且在市場價格上漲或者下跌時所計算出來的單位成本平均化,對存貨成本的分攤較為折中。缺點是這種方法平時無法從賬上提供發出和結存存貨的單價金額,不利於加強對存貨的管理。
『叄』 會計先進先出法的公式是怎樣的
會計先進先出法是什麼意思?
先進先出法是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按先購入的商品先領用或發出的假定進行計價,具體應如何理解?
會計先進先出法指的是什麼?
先進先出法是指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銷售或耗用),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具體方法是:收入存貨時,逐筆登記收入存貨的數量、單價和金額;發出存貨時,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逐筆登記存貨的發出成本和結存金額。
優點、缺點及適用范圍
(1)先進先出法可以隨時結轉存貨發出成本,但較繁瑣;
(2)如果存貨收發業務較多、且存貨單價不穩定時,其工作量較大。
(3)在物價持續上升時,期末存貨成本接近於市價,而發出成本偏低,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物價下降時,則會低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
存貨的計價方法除了先進先出法,還有以下幾種方法:
1、加權平均法:根據期初存貨結余和本期收入存貨的數量及進價成本,期末一次計算存貨的本月加權平均單價,作為計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結存價值的單價,以求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價值的一種方法。
2、移動加權平均法:指每次收貨後,立即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出新的平均單價或成本的1種方法。
3、後進先出法:假定後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後收到的存貨先耗用,並根據這種假定的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4、個別計價法:以每次(批)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各該次(批)發出存貨成本的依據。即:每次(批)存貨發出成本=該次(批)存貨發出數量X該次(批)存貨實際收入的單位成本除上述計價法外,還有計劃成本法、毛利率法、售價金額核演算法等,但前五種方法屬於企業按實際成本計價的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存貨期末計價通常是以實際成本確定。但是.除了這種方法外.還有一較為廣泛的方法——成本(實際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兩者之中較低者計價的方法。
個別計價法亦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採用這一方法是假設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是把每一種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基礎。
『肆』 如何計算庫存成本
按財務的方法有好幾個,但常用的一般是先進先出法和先進後出法,目前是先進先出用的比較多. 存貨計價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先進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存貨先發出或先耗用,並根據這種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方法。計算公式為:本期發出存貨成本=∑發出存貨數量×先收到存貨的單價2.後進先出法。是假定後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先耗用,並根據這種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與先進先出法正好相反,其特點是:期末結存存貨的賬面價值是反映最早進貨的成本,而發出存貨的成本則最為按近存貨近期的成本水平。計算公式為:本期發出存貨成本=∑發出存貨數量×後收到存貨的單價 3.加權平均法。是根據期初存貨結存和本期收入存貨的數量和進價成本,期末一次計算存貨的本期加權平均單價,以此作為計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價值的單價,以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價值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為: 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數量+本期收入存貨數量)本期發出存貨成本=本期發出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價4.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按加權平均法的計算原理,在每次收貨以後,立即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以計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結存存貨價值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為: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以前結存貨成本+本批收入存貨成本)/(以前存貨數量+本批收入存貨數量)本期發出存貨成本=本期發出存貨數量×移動加權平均單價在物價上漲時,發出存貨的計價採用後進先出法,會使本期成本接近當期水平,減少利潤中水分,期末存貨價值偏低,體現了謹慎性原則。若採用先進先出法,則會使本期成本偏低,利潤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貨價值升高,實現不了穩健性目的。 1、月末加權平均法在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中不具適用性。加權平均法指在月末進行一次加權平均單價計算,平時無法從資料庫「賬簿」中得到結存存貨的單價,在計算機條件下當暫估入庫進行時無法進行存貨的核算。所以月末加權平均法在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2、採用FIFO和LIFO方法的利與弊。採用先進先出法(FIFO)和後進先出法(LIFO)這兩種方法,平時資料庫「賬簿」中有結存單價。因此當暫估存貨入庫時可以實時得到相應的入庫價格。但是,在物價變動時期對財務的影響比較顯著。採用先進先出法,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存貨的庫存價值;物價下跌時會低估收益和資產。採用後進先出法,結果正好相反。在物價變動的一定時期,採用某一方法對企業可能有利,但當形勢逆轉時,則會對企業有不良影響。 3、個別計價法的局限性。採用個別計價法平時賬簿中也可能隨時得到暫估存貨的入庫成本,可以掌握發出存貨成本和實際庫存情況。但這種方法要求根據采購批別,掛上標簽,分別存放,分別保管,以便發出時識別是哪批購進的。對於普通存貨,若採用這種方法,會計核算不成問題,但倉庫部門工作量太大,倉儲、保管費用太高。個另計價法只適合於量少、價高的貴重物品。 4、移動加權平均法是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可採用的最優方法。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每次收入存貨後,立即根據現有存貨的總價值和總數量計算出新的單位成本。每發出一批存貨都要根據發出存貨的數量和前一次進貨時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確定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的價值,這種方法能及時提供存貨的成本資料。在手工條件下移動加權平均成本法因計算工作相當繁瑣、計算量太大而很少採用,但在計算機條件下,計算機高速計算的優勢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使移動加權平均法在實際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並且對暫估入庫存貨的成本的確定非常有利。 通過分析可知:移動加權平均法所確定的存貨單價在一定程度上應該說是最接近暫估存貨實際單價的,而且這一方法在計算機條件下可以充分發揮其長處,克服其弱勢,移動加權平均法是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中確定暫估存貨入賬價值的最佳選擇。
『伍』 怎樣核算銷售成本准確
(一)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購入的商品進價作為出售或發出商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即先購入先銷售。因此,每次發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庫存最久的存貨,期末庫存則是最近購入的商品。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先入庫必須先發出的商品,如易變質的鮮活商品。根據A商品明細賬資料,7月份的商品銷售成本計算如下:月內銷售數量為1 300包,按先進先出法計算為:(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80=560(元)採用先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可以逐筆結轉,不需計算商品單價,但工作量較大,如購進批次多,而單價又各異,則計算工作較為復雜,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簡單的企業。(二)加權平均法加權平均法是以每種商品庫存數量和金額計算出加權平均單價,再以平均單價乘以銷售數量和期末庫存金額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庫存金額+本期購入金額)/(期初庫存數量+本期購入數量)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銷售數量×加權平均單價期末庫存金額=期末庫存數量×加權平均單價[例]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加權平均單價=(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
=3540/1500=2.36(元)本期商品銷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36=472(元)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計算結果亦較准確,但工作量較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較少,前後進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三)移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是在每次購入商品以後,根據庫存數量及總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移動加權平均單價=(結存金額+購進金額)/(結存數量+購進數量[例]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7月4日進貨後平均單價=(800+660)/(400+300)=2.09(元)7月7日進貨後平均單價=(1460+480)/(700+200)=2.16(元)7月19日進貨後平均單價=(1184+1040)/(550+400)=2.34(元)7月21日進貨後平均單價=(2223+560)/(950+200)=2.42(元)本月各次銷售商品成本按銷售時的加權平均單價計算如下:7月13日商品銷售成本=350×2.16=756(元)7月26日商品銷售成本=500×2.42=1 210(元)7月30日商品銷售成本=450×2.42=1 089(元)本月商品銷售成本合計1 300(包) 3 055(元)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但也存在企業經營商品品種多,每月進銷業務頻繁時計算工作量較大的問題。一般適用於品種簡單,前後進貨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四)個別計價法個別計價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作為計算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每批商品銷售成本=每批商品銷售數量×該批商品實際進貨單價採用個別計價法,會計部門應按進貨批次設置商品明細賬;業務部門應在發貨單上註明進貨批次;倉庫部門應按進貨批次分別堆放商品。這種方法便於逐筆結轉商品銷售成本,計算比較正確,但工作量較大,適用於直運商品和進貨批次少、銷售能分清進貨批次的商品。(五)後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種庫存商品的最後購進的商品進價成本作為計算商品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時,先按最後一次購進的進貨單價計算,最後一次購進的商品銷完了以後,再依次向上一次推進計算。[例]仍以資料為例,用後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和期末庫存商品金額。月內銷售數量為1 300包,按後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00=400(元)從上例計算結果看,採用後進先出法,在購進單價持續上升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為最高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卻是最低成本,毛利亦為最少。在購進單價連續下降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為最低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卻是最高成本,毛利亦為最多。(六)毛利率法毛利率法是一種對商品銷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計的毛利率(按上季實際毛利率或本季計劃毛利率)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其計算公式如下:商品銷售成本=本月商品銷售額×[1-上季實際(或本季計劃)毛利率]採用毛利率法,計算手續簡便,但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不夠准確,因為這種方法是按照企業全部商品或大類商品計算的。通常只有在季度的第一、第二兩個月採用,季末應選用其他五種成本計算方法中的一種進行調整。一般適宜於經營品種較多,月度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有困難的企業。
『陸』 我想問一下庫存商品的單價是怎麼算出來的
1、先進先出法:對應商品的成本單價
2、個別計價法:對應商品的成本單價
3、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
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存貨總成本+本期收入存貨的總成本)/(期初存貨數量+本期收入存貨數量)
4、移動加權平均法 :
存貨移動平均單位成本=(原有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次進貨的實際成本)/(原有庫存存貨數量+本次進貨數量)
5、毛利率法
①毛利率=銷售毛利/銷售凈額×100%
②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收入-銷售退回與折讓
③銷售毛利=銷售凈額×毛利率
④銷售成本=銷售凈額-銷售毛利
⑤期末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本期銷售成本
⑥期末成本單價=期末存貨成本/庫存數量
6、零售價法
①成本率=(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初存貨售價+本期購貨售價)=總成本/總售價
②期末存貨成本=期末存貨售價總額×成本率
③期末成本單價=期末存貨成本/庫存數量
7、售價金額核演算法
①商品進銷差價率=(期初庫存商品進銷差價+本期購入商品進銷差價)/(期初庫存商品售價+本期購入商品售價)
②本期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本期商品銷售收入×商品進銷差價率
③本期銷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銷售收入-本期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
④期末結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庫存商品的進價成本+本期購進商品的進價成本-本期銷售商品的成本
⑤期末成本單價=期末存貨成本/庫存數量
8、計劃成本法
①本期存貨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存貨的成本差異+本月收入存貨成本差異總額)/(月初結存存貨計劃成本+本月收入存貨計劃成本總額)=總差異/總計劃成本
②存貨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
③期末結存商品應負擔的成本差異額=結存存貨的計劃成本×存貨成本差異率
④期末結存商品的成本=結存存貨的計劃成本+期末結存商品應負擔的成本差異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