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作業成本法的計算模型有哪些
擴展閱讀
帕帕拉恰和鑽石哪個好看 2024-12-14 09:31:08
水稻一畝田要多少成本 2024-12-14 09:31:08

作業成本法的計算模型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12-14 07:23:49

⑴ 什麼是ABC成本法

ABC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又稱作業成本分析法、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作業成本核算法,是基於活動的成本核算系統。 ABC成本法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傑出的會計大師、美國人埃里克·科勒教授。科勒教授在1952年編著的《會計師詞典》中,首次提出作業、作業賬戶和作業會計等概念。1971年,喬治·斯托布斯教授在《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中,對作業、成本、作業會計和作業投入產出系統等概念做了全面系統的討論。 ABC成本法引入了許多新概念,右圖顯示了作業成本計算中各概念之間的關系。資源按資源動因分配到作業或作業中心,作業成本按作業動因分配到產品。分配到作業的資源構成該作業的成本要素(圖中的黑點),多個成本要素構成作業成本池(中間的小方框),多個作業構成作業中心(中間的橢圓)。成本動因包括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分別是將資源和作業成本進行分配的依據。 ABC分析法的過程如下。 定義業務和成本核算對象(通常是產品,有時也可能是顧客和產品市場等)。這一過程很耗時間。如果兩種產品滿足的是顧客的同一種需求,那麼在定義業務時,選擇顧客要比選擇單個產品更為恰當。 確定每種業務的成本動因(即成本的決定因素,如訂單的數量)。 然後,將成本分配給每一個成本核算對象,對各對象的成本和價格進行比較,從而確定其盈利能力的高低。 企業是一個變化的實體,在作業成本正常運行後,還需要對作業成本核算模型進行維護,以使其能夠反映企業的發展變化。伴隨企業的運行,作業成本的運行、解釋和行動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⑵ 作業成本法

欄 目 樹 形 導 航

虛擬主機 論壇

[首頁] [網路文學] [等級考試] [入黨申請] [論文中心]

-------------------------

您現在的位置: 湖工學生聯盟 >> 論文中心 >> 管理 >> 成本管理 >> 文章正文

|
論文中心首頁
|
經濟
|
管理
|
法學
|
理學
|
工學
|
醫葯
|
文學
|
教育
|
藝術
|
哲學
|
文化
|
政治
|

|
社會
|
論文指導
|

論作業成本法

[ 作者:佚名 |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 點擊數:179 | 更新時間:2005-3-30 ]

關鍵詞:作業,成本庫,價值鏈,作業成本法,適時生產制度,製造成本法,責任會計制度,戰略成本管理
第一章 作業成本法的理論概況
本章擬就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又譯為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以下簡稱ABC)的歷史、產生依據、概念體系等三個方面對ABC的理論概況作以介紹。
第一節 ABC的歷史
ABC起源於美國,較有影響力的主要有以下幾位學者的觀點:
(一)科勒(Kohler, Eric L.)的作業會計思想。科勒的作業會計思想,主要來自於對20世紀30年代的水力發電活動的思考。在水力發電生產過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這里指水源)成本都很低廉,而間接費用所佔的比重相對很高,這就從根本上沖擊了傳統的會計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工時比例分配間接費用的方法。其原因是,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本文指製造成本法),預先假定了一個前提,即:直接成本在總成本中所佔的比重很高(如工業革命以來,機器大生產中大量的勞動力投入和原料消耗一直是成本的主體)。科勒提出的會計思想,主要有以下觀點:
1、 作業(activity), 指的是一個組織單位對一項工程、一個大型建設項目、一個規劃或重要經營事項的具體活動所作的貢獻,或者說某一個部門的某一類活動;作業在現實生產活動中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此時才第一次被運用到成本核算和生產管理之中。
2、 作業賬戶(activity account),對每一項作業設置一個作業賬戶,對其相關的作用(貢獻)和費用進行核算,對作業的責任人,要能進行控制,即是說,同一個責任人控制的作業活動才是一項獨立的作業。
3、 作業賬戶的設置方法是,從最低層、最具體、最詳細的作業開始,逐級向上設置,一直到最高層的作業總賬,類似於傳統科目的明細賬、二級賬和總賬。
4、 作業會計的假設是,所有的成本都是變動的,所有的成本都能夠找出具體責任人,控制由責任人實施。
在會計史上,科勒的作業會計思想第一次把作業的觀念引入會計和管理之中,被認為是ABC的萌芽。
(二)斯拖布斯(G.T. Staubus )的會計思想。斯拖布斯是第二位研究作業成本法的學者,他分別在1954年的《收益的會計概念》、1971年的《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和1988年的《服務與決策的作業成本計算——決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會計》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業成本觀念。其理論要點有:
1、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而作業會計是一個與決策有用性目標相聯系的會計,同時,研究作業會計首先應該明確其基本概念,如作業、成本、會計目標(決策有用性)。
2、要揭示收益的本質,首先必須揭示報表目標。報表目標是履行託管責任或受託責任,為投資決策提供信心,減少不確定性,報表中的收益和利潤,與成本密切相關;ABC揭示的成本不是一種存量,而是一種流量。
3、要較好地解決成本計算和分配問題,成本計算的對象就應該是作業,而不是某種完工產品或其對應的工時等單一標准。成本不應該硬性分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更不是根據每種產品的工時來計算分配全部資源成本(無論直接的或間接的),而是應該根據資源的投入量和消耗額,計算消耗的每種資源的「完全消耗成本」。這並不排除最後把每種產品的成本逐一計算出來,而是說,關注的核心應該是從資源到完工產品的各個作業和生產過程中,資源是如何被一步步消耗的,而不是完工產品這一結果。
(三)20世紀末ABC研究的全面興起。當時,計算機為主導的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費用普遍減少,間接成本相對增加,明顯突破了製造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較大」的假定。製造成本法中按照人工工時、工作量等分配間接成本的思路,嚴重扭曲了成本。另外傳統管理會計的分析,重要的立足點是建立在傳統成本核算基礎上的,因而其得出的信息,對實踐的反映和指導意義不大,相關性大大減弱。雖然當時流行許多模型,但是除了所依據的信息相關性值得商榷外,還很抽象、難懂,甚至一些專家都看不懂,其實踐意義就更差了。在這種背景下,哈佛大學的卡普蘭教授(Robert S.Kaplan)在其著作《管理會計相關性消失》一書中提出,傳統管理會計的相關性和可行性下降,應有一個全新的思路來研究成本,即作業成本法。由於卡普蘭教授等專家對於ABC的研究更加深入、具體而完善,使之上升為系統化的成本和管理理論並廣泛宣傳,卡普蘭教授本人被認為是ABC的集大成者。其理論觀點有:
1、產品成本是製造和運輸產品所需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成本計算的最基本對象是作業,ABC賴以存在的基礎是產量耗用作業,作業耗用資源。即:對價值的研究著眼於「資源→作業→產品」的過程,而不是傳統的「資源→產品」的過程。
2、認為ABC的本質就是以作業作為確定分配間接費用的基礎,引導管理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成本發生的原因及成本動因上,而不僅僅是關注成本計算結果本身,通過對作業成本的計算和有效控制,就可以較好地克服傳統製造成本法中間接費用責任不清的缺點,並且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間接費用在ABC系統中變為可控。所以,ABC不僅僅是一種成本計算方法,更是一種成本控制和企業管理手段。在其基礎上進行的企業成本控制和管理,稱為作業管理法(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以下簡稱ABM)
ABC的成本雖然是「完全消耗成本」,但是並不同於中國1992年以前的「完全成本法」的成本,因為ABC的成本強調的是「消耗」的成本,未必包括全部生產能力成本,即不一定等於「投入成本」。比如,如果一台機器每月正常產量是100件產品(代表了生產能力和投入成本),但是如果企業只投產了80件,就存在著20件(100件減80件)產品所對應的「未利用生產能力成本」,而ABC下產品的成本就不包括「未利用生產能力成本」 ,只指全部投入成本的80%;相反「完全成本法」是原蘇聯模式的照搬,核算的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全部投入成本,指運輸費用和生產、管理、理財費用等全部支出項目,包含了「已利用」和「未利用」生產能力成本。

⑶ 什麼是估時作業成本法

估時作業成本法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卡普蘭(RobertS·Kaplan)和羅賓·庫珀(Robin Cooper)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作業成本法系統的基礎上,與埃康系統創始人史蒂夫·安德森為客戶開發的時間改進方法相結合所產生的,它修正了作業成本法模型,以解決其在應用中的高成本問題。同時,估時作業成本法模型將作業成本管理思想和時間管理思想結合在一起,為企業建立了經濟合理的成本計量與分配體系,進而為成本管理,產品(服務)定位,客戶盈利能力分析,客戶關系管理,績效計量與評價等決策的科學性等決策的科學性奠定了基礎。

估時作業成本法的特點


    估時法使經理人員能夠算出各項作業上所耗費的時間和成本,並加以分析。
    估時法首先直接估出一個單位的作業所耗費的工時,免除了估測法下先估出全部有效工時中耗用於各項作業的百分比,所以比較簡單。
    企業外部和內部經營條件是常變的,估時法能夠很容易地更新模式以適應變化。

估時作業成本法的實施步驟

    第一步:計算產能成本率。產能成本率等於成本中心投入的所有資源成本,除以該成本中心的實際產能(即扣除了正常休假、培訓的員工工作時間)。以一個處理客戶訂單的部門或流程為例,TDABC模型要計算為該部門或該流程提供的所有資源的成本,包括人事成本、監督成本、租金成本、設備和技術成本等用總成本除以本部門的產能,就能得到產能成本率。
    第二步:建立時間方程,估計各成本對象(客戶、產品、流程)需要的資源產能(即所消耗的員工工作時間),結合第一步中算出的產能成本率,把各部門的資源成本分配到成本對象上去。以客戶訂單的處理為例,TDABC可以通過時間方程計算出每一具體要求下(例如:手工訂單、自動訂單、加急訂單、國際訂單、易碎品和危險品的訂單或者是無信用記錄的新客戶發來的訂單等)各訂單的所耗時間,再乘以對應的產能成本率就可以將資源進行分配。


估時作業成本法與作業成本法比較

    在基本原理上,ABC法的基本實施步驟主要由兩步組成:一是建立作業字典,利用資源成本動因將資源成本分攤到各項作業上;二是利用作業成本動因將成本分攤到各個產品或客戶上。而TDABC的基本實施步驟:一是估算單位產能成本率;二是根據時間方程(Time Equation)將成本分攤至各產品、客戶或流程。可以看出,TDABC法實際上是將傳統作業成本法中的資源成本動因和作業成本動因進行了統一用「時間」作為度量工具對成本進行分攤。
    在實際操作中,TDABC是由經理人員對產能成本率和時間方程做出估計,而不是傳統ABC下通過向員工進行調查來確定向作業分攤成本時的分配比例,這種方法首先是降低了實施成本,節約了時間和財力;其次是降低了ABC員工主觀估計的不確定性,利用剔除了「閑暇時間」的產能成本率提高了成本分配的精確性;再次,時間方程的應用使TDABC的數據處理只是以線性增長,而不是傳統ABC的指數式增長,這使得TDABC更具簡潔、易擴展性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