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傳統企業都有哪些經營成本
營業成本是與營業收入直接相關的,已經確定了歸屬期和歸屬對象的各種直接費用。營業成本主要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
銷售產品、商品和提供勞務的營業成本,是由生產經營成本形成的。工業企業產品生產成本(也稱製造成本)的構成主要包括:
1.直接材料
直接材料包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消耗的直接用於產品的生產,構成產品實體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備品備件、外購半成品、燃料、動力、包裝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
2.直接工資
直接工資包括企業直接從事產品生產人員的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
3.其他直接支出
其他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從事產品生產人員的職工福利費等。
4.製造費用
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對成本構成項目進行適當調整。
B. 傳統企業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有哪幾種
如果生產的產品使用的原料種類很多,製成的產品的品種也很多,建議你採用以下兩種方法中的一種。第一種方法叫做作業法,這是一種新型的成本計算方法。這種方法是:1、將某種產品製造的全過程人為地分成若干個作業組,將每個作業組的製作過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費用記錄下來;2、月底將該產品的所有作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費用分別加總;3、加上期初在製品(或半成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費用,減去期末盤點的在製品(或半成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費用。得到該產品當月入庫產成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費用;4、將當月發生的待分攤的製造費用(或稱:間接費用)按適當的分配方式(或是用工時,或是用主要原料的數量等)分配到各種產成品上去。計算出各種產成品的成本總金額;5、分別將當月各種入庫產成品的成本總金額除以入庫數量,得到各種產品的單位成本。第二種方法叫做定額法,這是一種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這種方法是:1、利用將要生產的各種產品的工藝流程,先計算出它們每個品種要消耗的料(各種材料)、工、費的定額數量;2、如果生產的產品要經過多道工序的,利用將要生產的各種產品的工藝流程,計算出它們每個品種在每道工序的在製品(或半成品)要消耗的料(各種材料)、工、費的定額數量;3、月底將各種產品的所有作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費用定額數量分別加總;4、加上期初在製品(或半成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費用的定額數量,減去期末盤點的在製品(或半成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費用的定額數量。得到該產品當月入庫產成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費用的定額數量;5、再將當月入庫產成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費用的定額數量換算成實際用量;譬如當月生產A、B、C3種產品它們分別消耗定額工時3000工時、5000和2000工時,當月實際消耗總工時為10600工時,將定額工時化為實際工時:A產品當月消耗實際工時=(10600÷10000)×3000=3180(工時)B產品當月消耗實際工時=(10600÷10000)×5000=5300(工時)C產品當月消耗實際工時=(10600÷10000)×2000=2120(工時)6、將當月發生的待分攤的製造費用(或稱:間接費用)按適當的分配方式(或是用工時,或是用主要原料的數量等)分配到各種產成品上去。計算出各種產成品的成本總金額;7、分別將當月各種入庫產成品的成本總金額除以入庫數量,得到各種產品的單位成本。以上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第一種方法比較繁瑣(要登記每個作業的直接成本),但是計算結果比較精確;第二種方法比較簡單(只要統計月產量就能計算出定額成本),但是不是很精確。
C. 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計算方法之間的聯系
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不僅是一種成本計算方法,更是成本計算與成本管理的有機結合。作業成本計演算法基於資源耗用的因果關系進行成本分配:根據作業活動耗用資源的情況,將資源耗費分配給作業;再依照成本對象消耗作業的情況,把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對象。
1.資源
資源是企業生產耗費的原始形態,是成本產生的源泉。企業作業活動系統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屬於資源。一個企業的資源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間接製造費用等。
2.作業
作業,是指在一個組織內為了某一目的而進行的耗費資源動作,它是作業成本計算系統中最小的成本歸集單元。作業貫穿產品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從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加工,直至產品的發運銷售。在這一過程中,每個環節、每道工序都可以視為一項作業。
3.成本動因
成本動因,亦稱成本驅動因素,是指導致成本發生的因素,即成本的誘因。成本動因通常以作業活動耗費的資源來進行度量,如質量檢查次數、用電度數等。在作業成本法下,成本動因是成本分配的依據。成本動因又可以分為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
4.作業中心
作業中心又稱成本庫,是指構成一個業務過程的相互聯系的作業集合,用來匯集業務過程及其產出的成本。換言之,按照統一的作業動因,將各種資源耗費項目歸結在一起,便形成[作業中心]。作業中心有助於企業更明晰地分析一組相關的作業,以便進行作業管理以及企業組織機構和責任中心的設計與考核。
D. 作業成本法和傳統成本法的區別
作業成本法和傳統成本法區別:
1.成本計算對象
傳統成本法的成本對象主要局限於「產品」層次,而且往往是最終產品,而作業成本法更關注產品形成過程和成本形成的前因和後果,成本計算對象具有多層次性,資源、作業、最終產品等都是成本計算的對象。作業既是成本形成的載體,又是成本計算的對象,當企業每完成一項作業,就會有一定量的資源被消耗,同時又有一定價值量的產出轉移到下一項作業,照此逐步結轉下去,直到最終把產品提供給顧客。資源、作業、最終產品之間是通過成本動因有機聯系在一起的。作業成本法可以對資源、作業、產品、原材料、客戶、銷售市場、銷售渠道等不同層次的成本對象提供相應的成本信息,提供的信息量更加豐富。作業成本法相對於傳統成本法,成本概念得到了延伸。傳統成本法的成本概念只局限於產品的生產製造過程。作業成本法立足於全程的成本進行管理,將成本視野向前延伸到產品的市場需求階段,分析相關技術的發展態勢,向後延伸到顧客的使用、維修及處置階段。
2.成本層次分析
傳統成本法比較關注產品成本結果本身,成本計算的對象是企業所生產的各種產品,產量被看作是產品成本的唯一動因,並認為它對成本分配起著決定性的制約作用。按照這一思想,企業的全部本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作業成本法的計算思路是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生產費用應根據其發生的原因,匯集到作業,並計算出作業成本,再按產品生產所消耗的作業量,將作業成本計人產品成本。按照這一成本動因將成本劃分為:①短期變動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短期內仍以產品數量為基礎,與傳統成本法基本相同;②長期變動成本,以作業為基礎,作業量是其成本動因。某種產品分配的長期變動成本數額在傳統成本法下多為固定成本;③固定成本,在給定的時期內不隨任何作業的變動而變動的成本,但從長遠來看它也是變動的。
3.產品成本的經濟實質和內容
傳統成本核算方法認為成本的經濟實質是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耗費的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和勞動者為自己所創造的價值的貨幣表現,主要是指其製造成本,只包括製造產品過程中與生產產品直接相關的費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等,並按照費用的經濟用途劃分成本項目,而用於管理和組織生產的費用支出則作為期間費用處理。而作業成本法認為產品成本表現為價值在企業顧客的逐步積累和轉移,最後形成轉移給外部顧客的總價值,因此,產品成本是完全成本。製造過程中的所有費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對最終產出有益的支出,因而都應計入產品成本。也就是說,作業成本法強調費用支出的合理有效性,而不論其是否與產出直接有關。在作業成本法中,也使用期間費用的概念,但此時期間費用匯集的是所有無效的、不合理的支出,而不是與生產無直接關系的支出。因此,傳統成本法下,成本信息只能反映經營結果如何,而無法反映經營失敗的原因,以及怎樣做出改變在今後的競爭中反敗為勝。作業成本法下,成本核算深入到作業層次,通過開展作業分析,可以尋求降低成本的可靠依據和企業優化作業組合的途徑,採用日趨合理的產品生產程序,降低總資源耗費。
4.理論基礎上的不同
傳統成本計算方法的理論基礎是:企業所產的產品按照其耗費的生產時間或按照其產量線形地消耗各項間接費用。因此,間接費用可以以一定的標准平均地分攤到各種產品的成本中。這種方法,沒有考慮實際生產中產品消耗與費用的配比問題,只能算是一種近似的分配方法。作業成本法的理論基礎是「成本驅動因素論」。這種理論認為,企業的產品成本和價值並不是孤立產生的,產品成本的形成是與各種資源的消耗密切相關的,因此,分配間接費用應著眼於費用、成本的來源,將間接費用的分配與產生這些費用的原因聯系起來——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並導致成本的發生。作業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上突破產品這個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資源、作業層次,它從資源的消耗人手,以多種資源動因(即資源成本的分配標准)為標准按作業中tD收集成本,並把各作業中心的成本按不同的作業動因(即作業成本的分配標准)分配到各種產品中。作業成本法通過選擇多樣化的分配標准(成本動因)進行間接費用分配,使費用分配、成本計算特別使比重日趨增長的固定製造費用按產品對象化的過程明細化,從而使成本的可歸屬性大大提高,並將按人為標准分配間接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比重縮減到最低限度,從而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確性。
E. 作業成本計演算法與傳統成本計算區別
作業成本法和傳統成本法的區別
1、間接費用界限的區別
在傳統成本法下,間接費用指製造成本,就經濟內容來看,只包括與生產產品直接、間接有關的費用,而用於管理和組織全廠生產、銷售產品和籌集生產資金的支出作為期間費用。
在作業成本法下,產品成本則是完全成本,所有費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對最終企業價值有益的支出,都應計入生產成本。它強調的是費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論其是否與生產直接、間接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期間費用歸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無效的支出。
2、信息准確性的區別
傳統成本法計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輔助部門歸集的製造費用以一種平均線性方式的分配到各產品,沒有考慮實際生產中產品消耗與費用的配比問題,只能是一種「絕對不準確」的信息。作業成本法計算出的產品成本信息可視為一種相對准確的信息。
作業成本法分配間接費用時著眼於費用、成本的來源,將間接費用的分配與產生這些費用的原因聯系起來。在分配間接費用時,選擇多樣化的分配標准(成本動因),使成本的可歸屬性大大提高,並將按人為標准分配間接費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確性。
如果把產品的成本視為靶心,作業成本法雖然不能每次都擊中這靶心,但是卻能始終如一地擊中靶的外環和中環。
3、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方式的區別
傳統成本法下的管理生產系統是一種由前向後推的生產系統。即生產從原材料開始進入第一生產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後的半成品轉入到第二生產工序,依次類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終形成完工產品,從而傳統的成本質量管理一般都將工作重點放在半成品和完工產品的質量檢測上,出現問題,及時修補或剔除。
而作業成本法下的生產管理系統一般為適時生產系統,它與傳統生產不同,是由後向前拉的一種逆推似的生產系統,企業的生產程序環環相扣,銜接非常緊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業減少了存貨帶來的費用。
作業成本法下的質量管理是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面質量管理要求各個生產環節的工人把好自我生產關口,實現自我質量監督,發現廢次品,立刻在本生產工序中糾正。
4、分配基準特性的區別
傳統成本法主要採用單一的人工工時等財務變數為分配基準,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財務變數,因而喪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機會。作業成本法的分配基礎是多元的,不但強調如人工工時、機械工時、生產批量、產品的零部件數量等財務變數,也強調如工藝變更指令、調整准備次數、運輸距離等非財務變數。
採用多元分配基準,提高了產品與其實際消耗費用的相關性,使管理深入到作業層次,以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增值作業」,增加「顧客價值」。
5、適用條件的區別
傳統成本法適用於產品結構單一、製造費用的數額相對較小,且其發生與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實上相關的勞動密集型企業。
作業成本法一般適用於間接費用所佔比重較大、產品品種繁多、產品生產工藝復雜多變、生產經營活動十分復雜、較好地實施了適時生產系統和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管理當局對傳統成本計算系統提供信息的准確度不滿意的技術、資金密集型企業。
(5)如何獲取傳統企業成本擴展閱讀
作業成本的實施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設定作業成本法實施的目標、范圍,組成實施小組;
作業成本的實施必須目標明確,即決策者如何利用作業成本計算提供的信息。實施范圍是作業成本的實施的部門,作業成本可以在全企業實施也可以在獨立核算的部門實施,作業成本的實施主體必須明確。
為實施作業成本必須組建作業成本實施小組,小組由企業的領導牽頭,包括企業的會計負責人以及相關的人員。國外作業成本實施時一般由企業內部的人員和外部的專業咨詢人員組成專門實施小組,外部專業的咨詢人員具有作業成本的實施經驗,使得實施可以借鑒其他實施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
(2)了解企業的運作流程,收集相關信息;
此步的目的是詳細了解企業的經營過程,理清企業的成本流動過程,導致成本發生的因素,各個部門對成本的責任,便於設計作業以及責任控制體系。
(3)建立企業的作業成本核算模型;
在對企業的運作進行充分了解與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企業的作業成本核算模型,主要確定以下內容:企業資源、作業和成本對象的確定,包括他們的分類,與各個組織層次的關系,各個計算對象的責任主體,資源作業分配的成本動因,資源到作業的分配關系作業到作業產品的分配關系建立。
(4)選擇/開發作業成本實施工具系統;
作業成本法能夠提供比傳統成本豐富的信息,是建立在大量的計算上的。作業成本的實施離不開軟體工具的支持,軟體工具有助於完成復雜的核算任務,有助於對信息進行分析。作業成本軟體系統提供了作業成本核算體系構造工具,可以幫助建立和管理作業成本核算體系,並完成作業成本核算。
(5)作業成本運行;
在建立作業成本核算體系的基礎上,輸入具體的數據,運行作業成本法。
(6)分析解釋作業成本運行結果;
對作業成本的計算結果進行分析與解釋,如成本偏高的原因,成本構成的變化等;
(7)採取行動。
針對成本核算反映的問題採取行動。如提高作業效率,考核組織和員工,改變作業的執行方式,消除無價值的作業。
企業是一個變化的實體,在作業成本正常運行後,還需要對作業成本核算模型進行維護,以使其能夠反應企業的發展變化。伴隨企業的運行,作業成本的運行、解釋和行動是一個循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