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成本法歷史成本原則的基礎研究
本文深入探討了歷史成本原則的建立基礎,指出持續經營假設並非其特定基礎,而是包括歷史成本在內的各種非清算價值計價的共同基礎。理論界普遍認為幣值穩定假設是歷史成本原則得以實施的基礎,但實際商品價格的變動趨勢並不符合這一假設,導致賬面歷史成本與實際價格無法保持一致。因此,幣值穩定假設並非歷史成本原則的唯一直接基礎,還需其他假設前提存在。
自歷史成本原則成為主導的計價原則以來,對其批評從未間斷,焦點集中在對幣值穩定假設的批評上。1936年 Henry Sweeney在《穩定幣值會計》一書中對此作了精闢論述。然而,對歷史成本的研究並沒有超出這個范圍,人們更多地將精力集中在對各種改進或替代會計模式的研究上,似乎已經確認了歷史成本原則的直接基礎就是幣值穩定假設。
文章進一步分析了歷史成本原則的基礎,指出幣值穩定假設解決的是計量單位的穩定問題,而關鍵在於計量屬性即資產自身價值的穩定性。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假設是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的前提,保證了計量屬性即歷史成本的長期恆定。同時,貨幣幣值穩定假設是名義貨幣作為計量單位的前提,保證了計量單位即名義貨幣的長期恆定。
歷史成本原則只有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才是適用的。在前工業社會,社會進步緩慢,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商品價格相對穩定,因此歷史成本原則成為近似科學、合理的最佳計價模式。然而,進入20世紀以來,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空前顯現,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飛速進步,從根本上動搖了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理論基礎。歷史成本原則成為主導的計價方法,走過了近百年的歷史,其首要服務於收益的決定,資產計價准確與否對收益決定至關重要。
(1)以歷史成本計價依據是什麼假設擴展閱讀
歷史成本原則(pringciple of historical cost)亦稱原始成本原則或實際成本原則,是指對會計要素的記錄,應以經濟業務發生的時的職得成本為標准進行計量計價。 按照會計要素的這一計量要求,資產的取得、耗費和轉換都應按照取得資產時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負債的取得和償還都按取得負債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資產減負債訴所有者權益自然也是歷史成本計價的,有別於報表日的重置價值、變現價值和市價。
⑵ 歷史成本計量模式的假設前提條件是什麼
歷史成本計量模式的假設前提條件如下:
歷史成本計量是指按照資產購置時支付的先進或者先進等價物的金額,或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1的公允價值計量
負債按照其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的償還負債與其需要支付的先進或先進等價物的金額劑量。
歷史成本計價是指各項財產物資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
在物價變動的情況下,採用歷史成本計價,不可能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必然導致企業損益、稅金和分配的不實。
⑶ 論述歷史成本原則,貨幣計量假設及其優缺點
歷史成本原則的基礎研究
--------------------------------------------------------------------------------
一、問題的提出
歷史成本原則包括兩個內容:一是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二是以名義貨幣為計量單位。按照歷史成本原則進行會計核算時,某項資產要求按其取得或交換時的實際價格計價入賬,入賬後的賬面價值(歷史成本)在該資產存續期間內一般不作調整。
關於歷史成本原則建立的基礎,一般認為是持續經營假設私幣值穩定假設,然而經過仔細研究,情況並非如此。就持續經營假設而言,它僅僅排除了資產計價的清算價值基礎,要求會計計量建立在非清算價值的基礎上,在企業持續經營期內,將此非清算價值進行攤銷、配比。因此,持續經營假設並不是歷史成本原則的特定基礎,而是包括歷史成本在內的各種非清算價值計價的共同基礎。
理論界認為幣值穩定假設便歷史成本原則得以付諸實施,似乎只要幣值穩定了,資產的實際價格就能保持不變,賬面的歷史成本就能始終與資產實際價格相一致。然而,商品實際價格的變動總趨勢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降低的,如高科技產品的計算機、家用電器、汽車等。這說明,即使貨幣幣值保持了穩定,商品的實際價格仍然是可變的,按歷史成本原則進行會計核算,仍然不能使賬面歷史成本與實際價格保持一致。因此,幣值穩定假設至少不是歷史成本原則的唯一直接基礎;要使歷史成本原則得以成立,一定還有其他假設前提存在。
自20世紀初歷史成本原則成為佔主導地位的計價原則以來,對它的批評從未間斷,其焦點集中在對幣值穩定假設的批評上。1936年Henry Sweeney在其《穩定幣值會計》一書中,對此作了精闢的論述。此後對歷史成本的研究,基本上沒有超出這個范圍。與此同時,人們更多地將精力集中在對各種改進或替代會計模式的研究上,似乎已經確認了歷史成本原則的直接基礎就是幣值穩定假設。而本文認為,歷史成本原則建立的基礎有兩個:一是幣值穩定假設,二是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假設,二者共同構成了歷史成本原則得以存在的前提條件。
二、歷史成本原則的基礎研究
l、研究的前提。資產計價的結果,是使資產賬面價值與實際價格始終保持--致,這是本文研究的第一個前提。因為對歷史成本原則的批評。歸根結底還是探討賬面價值與實際價格不符的問題。會計追求的目標,始終還是在賬面上及時地反映實際價格的變動,達到二者的一致,計價原則的選擇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由多個利益集團相互斗爭和相互妥協的結果。從會計的角度分析歷史成不原則本身的科學性,這是本文研究的第二個前提。
2、幣值穩定假設不是歷史成本原則的唯一基礎。會計模式由兩個因素構成:一是計量屬性,二是計量單位。計量屬性解決「計量什麼」,而計量單位解決對選定的計最屬性「用什麼去計量」。計量屬性與計量單位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計量屬性是內在的、根本的問題;計量單位是外在的、形式的問題,計量單位的選擇隨計量屬性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幣值穩定假設解決的是計量單位的穩定問題,是外在的問題。要使計量的結果始終恆定,被計量對象所要計量的某一特徵(即計量屬性)本身的恆定才是至關重要的,顯然,幣值穩定假設並不能保證計量屬性即資產自身價值的穩定,因此它不是歷史成本原則的唯一基礎,由此也可以說明,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科學與否,罰幣值的穩定與否無關,關鍵是要看歷史成本計量屬性荷花的前提條件是否科學、合理。
3、歷史成本原則的基礎:幣值穩定假設和勞動生產率不變假設,歷史成本原則要求資產一一且以實際交易價格入賬後,賬面記錄一般不作調整。在這種情況下要使賬面價值與實際價格始終保持一致,實際價格的恆定顯得至關重要。而實際價格的恆定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二是貨幣幣值穩定。生產商品的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保持不變,決定了商品的內在價值始終恆定;貨幣幣值穩定,則決定了計量商品內在價值所使用的計量尺度始終不變。有了這兩個前提,即使短期內商品的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可能會出現波動,但從長期看,由於商品內作價值的恆定和貨幣幣值的恆定,價格波動的幅度會越來越小,最終將恆定在由不變勞動生產率和不變幣值貨幣共同決定的價格上。這樣,商品價格在長期內恆定就成為自然的事情。而商品實際價格長期內恆定,證是歷史成本原則的關鍵所在,
因此,幣值穩定假設是名義貨幣作為計量單位的前提或基礎;社會平均勞動先產率不變假設,則是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的前提或基礎。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保證了計量屬性即歷史成本長期恆定;貨幣幣值穩定,保證了計量單位即名義貨幣的長期恆定(計量尺度不變),以恆定的貨幣計量尺度計量恆定的歷史成本,計量的結果當然是不變的。
應該說,這兩個假設,首先是對商品價格決定的要求。只有商品實際價格的決定符合這兩個假設條件,會計才能按歷史成本原則計價,這種歷史成本原則計價才是科學和合理的。
4、歷史成本原則只有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才是適用的。歷史成本驚則能成為「真理」,這與特定歷史成本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密不可分,在前工業社會,社會進步緩慢,科技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不明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自然也十分緩慢。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緩慢性,不但決定了商品的內在價值變化緩慢,而且決定了貨幣本身的價值變化也是緩慢的。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使商品價格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了相對穩定。在這種條件下,歷史成本原則自然成為近似科學、合理的最佳計價模式。
然而事實上,勞動生產率從來就不是恆久不變的。從游牧經濟到農耕經濟,再到工業經濟、知識經濟:從手工勞動到作坊勞動,再到T業化大生產、自動化生產,每一一種變革都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作為標志,每一種經濟內部都有勞動生產率量變的過程,只不過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有差異而已。進入20世紀以來,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空前地顯現出來,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飛速進步,從根本上動搖了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理論基礎。因此關於各種新的計量屬性的大討論在20世紀延綿不絕也就不足為怪了。
歷史成本原則成為片主導地位的計價方法,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史,它首先是為「會計是一一個分配過程」的觀點服務的,而不單純是一種資產計價方法。所有資產入賬時的歷史成本,都是取得資產當時的現行交易價格,稱它為歷史成本,僅僅是就取得以後的分配過程而言的。分配過程服務於收益的決定。收益是否真實,首先要看被分配對象的計量是否准確,典次要看分配過程是否科學。而資產計價准確與否,對收益決定來說則是首要的、決定性的,分配只有在計價准確的基礎上進行,分配的結果才是真實有效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歷史成本原則的出發點,確實有重新認識和評價的必要。
從歷史成本原則建立的基礎看,它以勞動生產率始終不變為前提,也就是以否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前提,這與社會發展規律完全背道而馳。因此,從它建立的那時起,就顯得十分荒謬,這也是歷史成本原則內在的致命缺陷。可以肯定地說,以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否認社會進步為基礎的歷史成本原則,本身是毫無科學性可言的。
任世馳
⑷ 會計核算的四項基本前提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是進行會計核算時必須明確的前提條件,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四項。
(1) 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所核算和監督的特定單位或者組織,它界定了從事會計工作和提供會計信息的空間范圍。
(2) 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會計主體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根據正常的經營方針和既定的經營目標持續經營下去。即在可預見的未來,該會計主體不會破產清算,所持有的 資產將正常營運,所負有的債務將正常償還。
(3) 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會計主體持續不斷的經營活動劃分成若干個相等的會計期間,以便分期結算賬目和報告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它是對會計主體活 動的時間范圍上的限定。
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我國會計年度從公歷1月1日至12月31日。中 期是指短於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通常按半年度、季度和月份來劃分。
(4) 貨幣計量。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是衡量一般商品價值的共同尺度,並且假定貨幣的幣值穩定不變。
(4)以歷史成本計價依據是什麼假設擴展閱讀:
會計核算五步法:單、證、帳、表、稅。
第一步單
單,就是接收、整理並審核原始憑證。
原始憑證或單據,按來源可分為自製原始憑證和外來原始憑證。是指經辦單位或人員在經濟業務發生時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記錄經濟業務發生或完成的情況、明確經濟責任的原始憑證。如購物取得的各種發票、出差報銷的車船票、餐費發票、領料單、產品入庫單、工資表等等。
會計的工作,就從「單」-接收和審核單據開始了。
記住單的五個要點:真實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確性。
第二步證
證,就是編制並審核記賬憑證。
即根據原始憑證或原始憑證匯總表填制記賬憑證,分為記賬憑證和記賬匯總憑證。其中記賬憑證用於登記明細賬,記賬憑證按一級科目進行匯總後,填制記賬匯總憑證,用於登記總賬。
記住證的三個要點:技術性、准確性、完整性。
第三步賬
帳,就是登記各種賬簿。
一個企業,至少設置四本賬,總賬、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明細分類賬。其中的明細賬,又可分為多本,按科目類別可分為資產類明細賬、負債類明細賬、損益類明細賬等;按用途可分為往來明細賬、數量金額式明細賬、應交增值稅明細賬、固定資產卡片式明細賬等。究竟怎樣設置,可按照企業的實際需要。
注意:登記賬簿,必須根據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登記,並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准則。
第四步表
表,就是編制與分析財務報表。
財務報表是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總結和反映。
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是企業的三大基本報表,也是會計一個期間工作的結果與匯總。
資產負債表是企業的「底子」,利潤表是企業的「面子」,現金流量表則是企業的「里子」。
注意:財務報表必須基於真實賬目的基礎之上,虛假的報表必然會誤導企業管理層,導致經營戰略方向的偏離。
第五步稅
稅,就是國稅申報與地稅申報。
由於各單位的規模大小、經濟業務和管理要求的不同,在選用會計核算形式時自然不能強求一律。根據會計工作的長期實踐中,根據具體登記會計總分類賬的依據和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以下5種會計核算形式:
(1)記賬憑證會計核算形式;
(2)科目匯總表會計核算形式;
(3)匯總記賬憑證會計核算形式;
(4)多欄式日記賬會計核算形式;
(5)日記總賬會計核算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