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走進經濟學:聰明理財的十大秘訣
經濟學與日常生活經濟學常常被人們認為是高深莫測的學科,但其實經濟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非常實用的應用。無論是理財、消費還是投資,都離不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本文將帶你走進經濟學,分享聰明理財的十大秘訣。
1. 機會成本人們常說「一分錢一分貨」,其實背後蘊含的是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概念。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我們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貨幣成本,還有放棄的其他可能性所帶來的成本。
2. 邊際效用遞減經濟學告訴我們,隨著某種物品或服務消費量的增加,邊際效用遞減的原理也隨之顯現。換句話說,多擁有某樣物品並不總能帶來同等多的滿足感。理性消費需考慮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之間的平衡。
3. 供需關系了解供需關系有助於我們在交易中把握市場變化。在買入或賣出商品、股票等時,掌握供需關系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價格波動,做出明智的決策。
4. 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聰明的投資者會關注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在投資決策中,我們不僅要考慮總體成本和總體收益,更應注重每一項投資所帶來的額外成本和額外收益。
5. 外部性外部性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交易對旁觀者或第三方造成的影響。在生活中,我們需要留意我們的消費行為是否會對他人或環境帶來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6. 激勵機制了解激勵機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管理個人財務。明智使用激勵機制,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儲蓄習慣,規避過度消費或投機風險。
7. 風險與收益在投資理財中,風險與收益永遠是相伴相生的。理性投資者會在追求回報的同時,根據自身承受能力合理規避風險,從而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
8. 價格與價值價格與價值並不總是成正比,因為價值取決於個人的需求和偏好。經濟學教導我們不要被價格迷惑,要理性判斷產品或資產的真實價值。
9. 比較優勢比較優勢理論告訴我們,專業化與互惠合作能帶來更大的整體收益。在職場中,我們要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同時也要學會藉助他人的專長,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創造更大的價值。
10. 理性選擇最後,理性選擇是經濟學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之一。理性選擇不僅體現在個人消費決策中,也貫穿於職業規劃、投資理財等方方面面。
通過對這十大經濟學秘訣的理解和運用,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理性和聰明地處理個人財務,實現財富的穩健增長。
感謝您閱讀本文,希望您能從中獲得實際幫助。
⑵ 機會成本
機察絕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選擇某事物而放棄另一項事物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
1.選擇性:只有能選擇的才稱之為「機會」
2.稀缺性:選了芝麻,就不能選西瓜
3.單選性:衡量標準是除自身外的最優選擇,而非總和
例子,你有一塊地,養豬賺10萬,養牛賺8萬,養雞賺6萬
1.只與最優選擇有關:養豬的機會成本是8萬,養牛與養雞的機會成本都是10萬(衡量最優選擇的是第二好的選擇,衡量其他選擇的,都是最優選擇。)
2.與本身價值無關:比如牛肉跌價了,養牛隻賺5萬了,它的機會成本也是10萬。甚至而言,啥也不養的機會成本也是10萬
首先是突出了選擇具有成本
看似多樣的選擇,實則有一個統鏈褲一的機會成本(最好的選擇永遠是由第二好的選擇定義)
單純的以「失去」的角度看待問題,由於排除了自身價值等等的比較因素,能更好的抽離出機會的價值
對企業的啟示: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的配置
對於選擇的指導
PPF(生產可能性邊界線)
讀書or工作
網路的一道題目:
假設去一張美國大歌星埃里克 · 克萊普頓( Eric Clapton )今晚演唱會的免費門票。注意不能轉售。可另一美國大歌星鮑勃 · 迪倫( Boh Dylan )今晚也在開演唱會,迪倫的演唱會票價為 40 美元。當然,別的時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心理承受價格是 50 美元。換言之,要是迪倫的票價高過 50 美元,就情願不看了,哪怕沒別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兩人的演出並無其他成本。試問,去看克萊普頓演唱會的機會成本是多少?
————————————————— 答案 —————————————————
去看克萊普頓的演唱會,惟一必須犧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倫的演唱會。不去看迪倫的演唱會,會錯失價值50 美元的表演,但同時也省下了買迪倫所需支付的40美元敗喚姿。所以,不去看迪倫演唱會,放棄的價值是10美元。如果覺得看克萊普頓的演唱會至少值 10 美元,那就應該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倫的演唱會。按一般的看法,機會成本是經濟學概論課上要介紹的兩大(或三大)重點概念之一。但根據手邊的可靠證據,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大多數學生都沒有掌握這個概念。
⑶ 經濟學十大原理對你的啟示
原理一,權衡取捨,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做事要權衡要有取有舍,不要什麼都想要,有取有舍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原理二,機會成本,我們做事要考慮機會成本,就是說,我們做任何事都是有機會成本的,如果做這件事以失去的更大的機會為成本,那我們還是不要做為好。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說白了就是要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價值。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激勵會讓被激勵的人獲得自信和動力,進而會更努力的工作學習,所以,如果你想讓對方成長,給你帶來更好的回報,選擇激勵而不是責備。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變得更好,這不難理解,貿易就是滿足消費者的
⑷ 一定上大學嗎算算上大學的機會成本
有人會列出一個算式:上大學的成本=學費+住宿費+伙食費+教材及資料費……其實,上大學還有另外一種成本———機會成本。如果沒有選擇上大學,而是選擇參加工作,那麼,在四年上大學期間參加工作預期能夠賺到的錢,就是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面臨許多選擇,而由於資源是稀缺的,把資源投入到一種選擇上,就不得不放棄其他選擇。機會成本就是指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由於作出一種選擇而放棄的最優替代物或失去的最好機會的價值。當人們作選擇時,不管有沒有意識到,機會成本都會影響你的決策。個人在選擇是上大學還是參加工作時如此,作經濟決策也是這樣。企業經營者在決定上什麼產品時,必然要考慮其機會成本———把同樣的資源用於開發、生產其他產品的預期收益。 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方式具有作出收益最大化的選擇的內在機制,也就是說,資本的趨利性使經濟主體在決策時有足夠的動力比較各種備選方案的收益,將資源配置到收益最大的領域;而一旦實踐證明該決策並非最優,則決策者具有調整決策的內在驅動力。非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方式則缺乏這種內在機制,但是,即使在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中,非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方式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比如,對農業進行補貼是各國比較普遍的做法,但以什麼方式進行補貼,卻很有講究。在東亞一些國家,政府更多的是以投資於不可分割的基礎設施(如灌溉系統和交通運輸系統)的方式,對農業進行補貼;在拉美和非洲,則是對可分割的商品(如農業機械、化肥等)給予補貼。實踐的結果證明,前者普遍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而拉美的補貼則主要被地主集團所佔有,非洲的補貼主要被政治上有影響的部落所佔有,結果並沒有帶來預期的農業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兩相比較可以看出,拉美和非洲的農業補貼決策的機會成本十分高昂,基本相當於東亞農業生產力普遍提高的收益。這啟示我們,要盡量減少對資源配置的行政干預,必不可少的資源行政配置也一定要引入機會成本分析。掌握資源配置權的政府決策者在決策時,不僅要考慮實際將要發生的成本,還要考慮機會成本;不僅要把資源投向有效益的領域,而且要努力投入到最有效益的領域。 但是,僅靠決策者的自覺,一時可能靠得住,長期就靠不住;少數人可能靠得住,相當多的人恐怕靠不住。這不是貶低人們的覺悟和道德水平,而是說制度比人強。人們為什麼會選擇上大學而放棄參加工作的機會呢?就是因為人們預期上大學———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大於參加工作的收益。如果在一個社會中,人們的收益不取決於其人力資本的積累,而是取決於其他因素,比如說誰先參加工作,那麼,上大學的機會成本就會過高,選擇上大學的人就會大大減少。在人力資本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的情況下,這對社會經濟發展無疑是非常有害的。同樣,如果作決策的人的收益不取決於其決策為社會帶來的收益,那麼,他就沒有動力把稀缺資源用於對社會最有益的用途,從而導致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這樣看,草率決策、盲目上馬新項目,甚至屢屢出現「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見,一方面,要盡量把配置資源的功能交給市場,並確保市場有效,防止市場信號被人為扭曲,以避免出現類似很多人不選擇上大學的情況;另一方面,必不可少的資源行政配置,必須解決好對決策者的監督和激勵問題。
⑸ 如何解釋管理中的機會成本
十大經濟學原理對管理行為
十大經濟學原理對管理行為的啟示十大
經濟學原理對管理行為的
啟示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
權衡取捨,如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
權衡取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經濟學是
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選擇問題.認識到人們
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
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
,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
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然而
才
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
放棄的東西
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是
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
一項決策,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著每一種可
能的行動而來的機會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Change)
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
調整,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
整.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
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
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
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
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
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然而,
⑹ 求,專業回答!分析你在選擇考研時產生的機會成本有哪些,這些成本最終會影響到你的決策嗎
作為一個本科學生,都要在工作,考研中做出抉擇。近年來,考研人數年年都在攀升,不斷有大學畢業生加入考研大軍。考研,作為定向我們人生軌跡的有一大選擇,不得不為我們深深思考。考研所面臨的成本是不可忽視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精神成本,無一不在我們考慮范圍之內。但考研之後所帶來的社會地位的提升,經濟收入的增加,擇業競爭優勢的增強,也深深吸引著廣大畢業生前赴後繼的加入考研行列。究竟考研能給一個人帶來多大的收益,考研究竟值與不值,下面將從經濟角度分析考研成本與收益,利用統計學方法與知識,理性分析考研利弊。
目錄一、基本假設
二、大學考研成本
三、研究生畢業後收益分析
四、結論
一、基本假設1經濟學基本假設。
由於我們是從經濟學角度討論考研的成本與收益,經濟學基本假設在此適用,具體內容有:
a.理性人假設。人總是理性的,人是趨利避害的,人們總是想用最小的代價去得到最大的利益,體現在考研方面就是在考研時會朝最利於自己的方向選擇,包括專業,學校等,不存在選擇的不適宜以導致的損失。
b.完全信息假設。假設本科畢業生在考研與工作的信息搜集方面是完全的,且不存在所謂的搜尋成本。
c.資源的稀缺性假設。這里主要是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優質的教育資源是稀缺的,大學本科畢業生都想要考到更好的大學的研究生,以導致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2時間成本,風險成本,心理成本及其他成本忽略不計。考研往往面臨著除經濟支出的其他成本,這些成本往往難以核算,這里為便於研究,忽略這些成本與收益。3.考研成本均以考本專業計算。現實中,考研不僅單指本專業考研,還面臨跨專業考研,當然跨專業考研成本更高,但這里只考慮本專業考研,忽略跨專業考研的情況。4.假設考研需要准備時間為一年,學制3年。且不考慮公費讀研,獎學金,助學金等資助情況。
二研究生成本分析首先,從經濟成本看。按經濟學觀點,預算成本有兩種意義:
一是衡量支付能力;二是預測成本收益。因此講,考研在支付能力允許的情況下談經濟成本,必須與經濟收益結合起來,拋開機會收益單單談機會成本毫無意義。因為成本大小是相對收益來講的。所以我們這里討論的經濟成本包括基本支付的成本,包括准備考研的費用,報名費,學費,生活費等其他必要費用。和讀研究生所導致的機會收益的減少,與機會成本的增加。
1.根據一般考研同學的情況,預計准備考研時間為一年,假設本科生准備考研基本費用如下:資料書籍500左右,輔導班500左右;生活費,一個月600(平均),一年准備下來;7200;交通費500/年合計:。89002.讀研究生的直接成本關於研究生收費情況,目前,國家規定如下:計劃內非定向研究生,學費全部由國家和學校提供;計劃外研究生,根據經費來源不同,分為委託培養和自籌資金兩類。委託培養研究生,其經費由委託培養單位負擔,數額由各招生院校根據國家有關條款自行規定,如清華大學的碩士每人每年8000元,博士每人每年10000元,該類畢業生畢業後回委託單位工作;自籌資金研究生,其經費自籌,不再享受國家普通獎學金等。 從收費表可以看出,國內高校的普遍收費都在5000元以上,平均水平在8000元左右,而且熱門專業普遍收費較冷門專業高,保持在10000元以上。但是我們也看到收費並沒有因為學校的牌子好壞而高低,如清華、中山大學、東南大學等每年只收5000元左右,而西北工業大學等也要收6000元以上。收費並沒有因經濟發展程度地區的不同而不同,如地處華東地區的復旦大學等幾所高校收費都在10000元以下,而西南地區的四川大學等幾所高校收費都在8000元以上。同時,收費也沒有因為來自不同經濟發展程度地區的生源不同而不同,各高校對所有生源一視同仁。中華英才網的一項調查也顯示,人們還是比較習慣「免費的午餐」。有2328人參加的調查中,45%的人認為研究生的培養費用應該由國家來負擔;8%的人把皮球踢給學校,認為高校和院系應該自籌經費;只有11%的人同意學生負擔學費。但值得注意的是,有36%的人認為助學貸款是最好的選擇,看來貸款讀書的觀念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有關商業銀行應在研究生貸款上學的項目開發上多投點精力了。(引自網路知道http://..com/question/13213412.html)全國部分高校研究生學費情況(單位:人民幣,來源:http://bbs.kaoyan.com/t2497005p1)
西安交大19000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2000
中山大學18000(三年)
南航15000
北航27000
哈工大6000
東南15000
西北工大18000
華南理工36000(三年)
武漢大學30000(三年)
北理一年8000
根據我們前面的假設,研究生學制為三年,假定居民一年期存款年利率為2.5%根據以上數據計算讀研究生的學費平均是12000元/年,住宿費1200/年,生活費600/月,7200/年研究生直接成本就是20400元/年折算成現值第一年20400元第二年19890元第三年19392.75元直接成本合計59682.75元3.讀研究生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做一個選擇後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當我的投資可以在別處獲得更大收益時,我就會認為我的投資不僅存在正常耗費的成本,而且還存在失去這更大收益的所謂「機會成本」。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面臨考研與工作的抉擇,估算一下讀研究生的機會成本或許會對我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正確選擇有所幫助。我們考慮自己在教育上的投入產出。這里我們研究的機會成本就是所謂的隱性成本,包括投資收益和就業成本。
(1)投資收益如果學生所繳納的學費不用於教育投資,而用於其他投資,所得的收益構成機會成本的一部分。若根據以上計算,以一名應屆畢業生三年的學費36000作為主要資本進行投資,其投資收益的計算要靠行業而定,並且存在一定風險,這里我們只考慮儲蓄的情況。我們可以簡單計算將36000元學費存入銀行扣除利息稅後所獲得的利益收入(假設存款利率20%):P=【3600(1+2%)3-36000】*(1-20%)=1043.233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由於投資於教育資本相對較小,在短期內可能不會產生較大收益,為方便計算,我們暫時把這部分機會成本忽略不計。(2)就業收益根據中央黨校研究室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每月為1700元。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的薪酬持續一路走低。盡管這樣,我們知道應屆的度研者大多數是重點大學的或者其他本科院校的優秀畢業生。他們畢業後若直接就業,其月收入應高於1700元的水平。這樣看來我們如果把這些讀研者的應屆生月收入定為2000元也不為過。除去三年的生活必需品消費約25200元,那麼應屆生在這三年裡的收益為46800元左右。這項收益構成了應屆生讀研時的隱性成本。以上可以計算顯性成本和隱形成本之和,也即個人經濟上的總機會成本在8萬-10萬元之間。這個數字也只能近似表明應屆讀研機會成本的貨幣表現。由此可見,一名應屆本科生如果直接攻讀三年碩士研究生的機會成本至少也要8萬。對於一些緊俏專業和應用型專業的畢業生如果直接讀研的機會成本只會更高。(參考文獻:應屆本科生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機會成本分析)4.時間成本雖然在本文研究中忽略考研的時間成本與心理成本不計,但仍不可否認考研成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時間與心理成本,這里簡單分析一下。研究生學制一般為三年,並且大部分考生都是在23——26歲這個年齡段讀研,可謂是人生最關鍵的黃金時期。讀研期間是知識結構水平提高,還是心智更加成熟,或者是綜合競爭力上超越了自己和眾多的本科生?又或者是原地踏步,甚至在職業發展方面已經落後於他人?如果選擇考研,可能會喪失很多在社會上的好的機遇,三年研究生讀下來,可能三年前年輕人的拼搏精神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沒有那麼強烈了,這些都屬於研究生時間成本的增加。研究生三年,其實是一種既定方針的實施和延續——利用教育背景的提升來升級自己的理想。所以,如果研究生結束後,目標沒有達到或者與原預期有縮水,就成為了一種「沉澱成本」,也就是之前付出,而今後必須繼續付出才能達到收益效果的相關成本,這種也應該列在研究生的時間成本范疇內。此外,工作經驗成本也不可忽略。三年的工作經驗和三年的碩士學歷哪個更重要?三年前畢業的同學可能現在已經是某公司的業務骨幹之一,而自己仍然是新出爐的大學生。最尷尬的情形要數同屆畢業參加工作的同學後來是自己的面試官,或者進同一家公司是上下級。而這種情況在某些技術型企業尤其平常,這些企業都是靠熟練程度和經驗來劃分職業層級。能夠獲得教育的途徑很多,在職研究生、合作辦學、MBA等方式都可以讓工作精英手握許多教育機構選擇。不過工作經驗的取得卻只有正式工作之後。對於銀行金融類、商業咨詢類等公司,工作經驗是錄取員工的硬性標准之一,一般都會要求求職者擁有三到五年相關工作經驗。這是我們的研究生就是學歷比別人高,也只能望塵莫及了。因此許多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再來考研目的性更明確,比如工程管理、會計學等專業,有了工作經驗就知道未來必須要准備哪些東西,以期待在學校的兩年能夠盡快彌補,然後重新回到職場以獲得比工作前更高的起點平台。5.心理成本年紀大,對人的影響有多大?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女生需要問的,男生同樣重要。試想如果有同學提前上學,21歲大學畢業,碩士讀兩年,工作第一年23歲,五年後做到中層經理為28歲;有同學本科復讀,23歲大學畢業,碩士三年,工作第一年26歲,五年後為31歲。年齡越大,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越重,壓力也越大。父母的贍養,婚姻家庭的維持,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三年時間看似轉瞬,象牙塔再輕松美好,我們終究要面對社會。對於那些父母期望值比較高,或者家庭經濟條件不甚樂觀的同學,這種壓力會更大。已經付出了那麼大的經濟成本,又花費三年時間讀研,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女大學生還要面臨生育壓力,單位歧視育齡女性的壓力,因而女研究生的心理壓力成本往往大於男性,這其實是個無奈的現實。三、研究生收益分析研究生畢業見習期間普遍年薪在3萬到五萬之間,是本科生的0.8倍到1.5倍,而這一數字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還會增加,在高技術領域以及學術性強的科研機構等行業,這種變化愈加明顯。
四、結論分析考研的成本與收益,並不是想單純的確定考研到底值與不值,不同的人情況不同,本文分析是假設了很多條件,但不是對每一個人都適用,所以研究生到底考不考,還要跟據個人情況而定,在這里僅論述一些通過以上分析所得的啟示。1.理性分析考研,避免盲目考研。當前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很多應屆生把考研當成逃避就業壓力,社會壓力的一條途徑,而並不是處於對自己科研能力的提升,只是盲目跟風。面對考研與工作的抉擇,我們要理性分析考研的後果,象牙塔不是世外桃源,最終還是要進入社會,畢竟社會需要的是實幹家,避免過高預期落空。2.提高研究生成本意識,珍惜讀書機會從前文中我們了解到,讀研成本確實很高,不論是金錢,時間,心理等各方面成本,都不可忽略,我們付出成本就是想取得收益,所以廣大考生要緊緊抓住讀研究生這一提升我們能力與知識,技能的機會,充分利用高校寶貴的教學資源,以最少的機會成本取得更大的收益。從而在畢業後實現人生價值,奉獻社會。3.加強教育投資,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從政府方面來講,要增加教育投資,教育投資是開發智力、發展教育事業的物質基礎,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現代化建設成敗的一個關鍵。從長遠看,教育投資是效益最大的一種投資。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對教育的投資。4.高校應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大學教育要因材施教,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高綜合素質,健康成長成才,幫助學生熟悉國家就業政策,了解社會職業信息,掌握求職技巧,使其正確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也是避免盲目考研的途徑之一。5.合理擴招,提高學歷文憑的含金量2009年考研國家線大幅跳水,除個別專業有小幅漲分,大部分專業降分幅度10到25分不等。此外,今年碩士研究生的擴招規模達到6.4%,並且增加了5萬的專業碩士招生計劃,使得總招生數量創造了歷史新高,達到47.5萬人。這種形勢下,有部分同學認為考研已經失去了精英教育意義:研究生數量增加,必將導致今後就業壓力增大,與其今後面臨更大壓力,不如現在就放棄考研直接工作。也有部分同學更加堅定要
繼續考研,既然擴招,說明自己被錄取的機會就更大,尤其是被重點大學錄取的可能性就更高。
研究生擴招會使教育資源普及,但過分擴招會使學歷膨脹,使研究生就業壓力更大。當務之急是合理制定擴招計劃,統籌擴招工作。
就業還是考研,看似是兩個問題,其實只是一個問題,或者說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怎樣規劃好自己的人生,怎樣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只有結合自身的實際,看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為了躲避就業大潮中的浪頭而盲目考研,只會在未來面對更加洶涌的大浪時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