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學上,因為投入成本低而覺得無所謂叫什麼成本
可回收成本,經濟學上有一個沉沒成本的概念,它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用來理解並回答本文的問題。所謂沉沒成本,簡單地說就是不可以收回的成本,或者說無法通過收益來補償的成本。例如,我現在蓋一個廠房想生產某種產品,但廠房蓋好後我又改變了主意,不想幹了,因此我把廠房賣掉,收回蓋廠房的成本,(假設不存在虧本的問題。)這里蓋廠房的成本就不屬於沉沒成本,因為它是可以收回的。但如果我現在坐火車從青島去北京辦事,車行至濟南時我改變了主意,不再想去北京了,因此我立刻下車,換乘了一輛返回青島的火車。這里所發生的青島至北京以及由濟南返回青島的費用就屬於沉沒成本,因為它無法收回,你不可能拿著一張用過的火車票找到一個人並對他說:「現在假設你從青島到濟南跑了一趟,因此我把這張用過的火車票賣給你怎麼樣?」你永遠也找不到一個這樣的買主,除非他是個傻瓜。(西方經濟學家在研究人的行為時假設人都是有理性的。)男女雙方在交往的過程中所發生的金錢開支、耗費的時間等也是一種沉沒成本。因為一旦一方或雙方決定分手,那麼這個成本是收不回來的。
B. 關於對沉沒成本的理解和認識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管理會計學中的一個術語,指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並且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做決策的時候理性行為應該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一般來說,資產的流動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強,其沉沒的部分就越少。「現金為王」的觀念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固定資產、研發開發、專用性資產等都容易沉沒的,分工和專業化也往往與一定的沉沒成本相對應。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應該在做決策的時候考慮沉沒成本。
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面臨各種需要做決策的事情,不論是決定未來10年人生的大事,還是僅在今天有效的小事。如何才能理性地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取決於我們腦子對各種概念的理解程度,我們說一個人是否聰明或者智慧,其實就是看他腦子里有多少准確、清晰、必要的概念,以及各種概念之間的關聯是否准確、清晰和必要。對於沉沒成本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只有在准確理解之後,才能對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理性決策,起到關鍵的作用。
人都是有「損失厭惡」情緒的,在股市中賺了10000元帶來的喜悅,肯定抵不上虧損10000元帶來的痛苦,有研究表明,要彌補同樣大小的損失帶來的痛苦,必須要超過2.75倍的收益才能抵消。那麼我們在做決策時候,在理解沉沒成本之後,是否還能做到理性呢?
舉個例子,花了30元買一張電影票去看電影,看了半個小時發現這個電影不好看或者自己根本不喜歡,那這個時候該如何決策呢?可以選擇繼續看下去,浪費後面的1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也可以選擇退場,浪費了電影票的錢,或者選擇在電影院里睡一覺?這里電影票的30元其實已經花出去了,是不可能再收回的沉沒成本,而對於這個節點的決策思考,理性的思維則只需要考慮繼續坐在電影院還是提前退場即可,如果對電影不感興趣則應該選擇退場,畢竟時間才是最寶貴的財富,繼續在電影院是浪費時間了。
我們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案例,例如談戀愛的時候,已經花了這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在某位妹子身上,但發現兩個人在生活中總是不和諧,那是繼續還是分手呢?分手則之前所付出都是沉沒成本,一無所獲心有不甘,不分手則讓自己更痛苦,持續更多的投入合適嗎?
在股票投資上也同樣的存在這樣的問題,股票對應的公司價值已經偏低,而且公司的業務在走下坡路了,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呢?此時賣出股票帶來的虧損則是沉沒成本,如果無望未來企業再走上坡路,則應該選擇賣掉股票,重新選擇有高成長性的公司股票,因為再持有下去沉沒成本將會更多(這里只是簡單舉例子,從常規考慮來出發的,如果考慮異常情況和投機行為,這個決策就未必正確了)。
創業項目也是很常見的例子,選擇了一個行業或者項目進行投入,花了半年到一年,發現該項目可能做不下去了,是繼續堅持還是放棄?很多時候是因為沉沒成本無法接受,一廂情願地期望之前的投入能起到效果,從而將企業做起來,但事實是殘酷的,一旦確認是沉沒成本,則在決策的時候需要向前看,不要受沉沒成本的干擾,才能做出理性的決策。
和沉沒成本對應的是機會成本,參考我前面一篇文章「 聊聊機會成本 」,因為我們做決策的時候,通常都會需要考慮過往的投入和未來的機會,需要將二者結合起來考慮,才能更加全面理性地分析,做出更優的選擇。
在完全理解沉沒成本的概念基礎上,能清晰准確地評估沉沒成本,是理性決策的基礎。
首先需要准確評估沉沒成本,必須是已經投入的,在現階段或者未來都無法收回的成本,但並不包括這些投入帶來的影響。例如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學習,習得了的能力可以對未來帶來增值,但這個花掉了的時間和學費,則應該算作沉沒成本,你通過學習增值了可以為你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收入,並不能改變過去已經支出的部分。通過投資學習和成長是最好的投資,未來可以賺得更多的回報,在決定是否學習的時候就應該考慮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
其次在做決策的時候,不要考慮已經發生的沉沒成本,而需要更多地考慮機會成本,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向前看,已經發生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刻舟求劍的做法肯定是愚蠢的,就如你在某地丟失了100元錢,是否需要再花100元打車和很多時間去尋找那丟失的100元呢?這個100元的案例應該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去做,但換做其他不是直接金錢的事情,則很多人都會去干這樣的傻事。
最後要對沉沒成本有清晰地認識,理性分析、系統分析,然後再做出選擇,也需要考慮選擇的結果對過往的投入是否會有影響,決策之後的影響和效果,以及更多地要考慮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效果,甚至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這句話正是對沉沒成本最好的詮釋,已經發生的沉沒成本,不應該成為我們做選擇決策的羈絆,一切向前看,基於現在的環境和條件,全面分析後作出最優的選擇。
C. 「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
生活中的「機會成本」,是我們在決策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的成本。而生活中的「沉沒成本」與「機會成本」正好相反,是我們在決策過程中應該忽略的成本,因為它與我們當前或者未來的決策並不相干,是不應該予以考慮的成本。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卻會對「沉沒成本」耿耿於懷,以致做出錯誤的決策。
什麼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在過去已經付出的,且在現在或者未來做任何選擇都無法回收的成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或者「覆水難收」等俗語、成語,它們就體現了「沉沒成本」的思想。
之所以不應當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因為打翻的牛奶是「沉沒成本」,也是過去成本,是無法彌補的損失,再怎麼哭也哭不回來。
「覆水難收」同樣體現了這個道理。「沉沒成本」原則,即在進行決策時忽略「沉沒成本」,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也是個人或企業在商業經營中進行決策分析的一項原則。
比如,某人租一家門店開餐館,租期為一年。可能是自己所選擇的地段太偏僻,或者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顧客勒緊錢袋,減少外出就餐等原因,開張半年來生意並不怎麼景氣,收入遠不能彌補經營成本。
那下半年這家餐館是否應該繼續經營下去呢?在作出是否繼續經營的決策(在一年租期內)之前,我們必須區別開餐館的「沉沒成本」和可變成本。
餐館的租金以及購買廚房設備、餐具等的花費,不管你是繼續經營還是關閉停業,這些成本都已經支付了,是「沉沒成本」,決策時應該忽略不計,而只需要考慮購買米 、肉、菜等食物原材料的花費和工作人員的工資這些可變成本。只要可變成本少於經營收入,餐館就應該繼續經營下去。
再如,平時我們經常可以買到航空公司打折的機票,有時甚至低於相應火車票的價格。航空公司為什麼要提供打折的低價機票呢?其實這就是運用了「沉沒成本」原則來進行決策。航空公司提供的打折機票,一般是在淡季或者非常時間段,這時段客流量都比較少,但航空公司固定運營的費用並不會降低。
航空公司作出是否提供打折機票的決策時,就不會考慮固定運營費用,因為那些屬於「沉沒成本」,而只需計算打折機票價格是否高於運載每個乘客的平均成本。如果這個平均成本很低,低於打折機票價格,那麼,航空公司就能減少總的虧損甚至是能夠賺錢的。
遺憾的是,不少人不懂用「沉沒成本」原則看待、分析現實問題,常常會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為昨日的損失悲嘆,甚至為了挽回不可挽回的「沉沒成本」作出更加錯誤的決定,遭受更大的損失。這就是經濟學中所謂的「沉沒成本謬誤」。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某種原因作出了錯誤的決定,遭受了損失,與其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不如記住運用「沉沒成本」原則來轉換思路、調整行為。
畢竟,人生不能總向後看,而應盡量向前看,將過去的挫折和損失作為經驗教訓吸取,重新開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其實就是如此,只有現在果斷放棄,未來才能更好地擁有。
D. 什麼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由過去的決策所產生的不可挽回的成本,屬於歷史成本,現在及未來的任何決策都無法挽回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包括時間、金錢和精力等等。沉沒成本在經濟活動中是比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感知的,很多人會因為已經付出過的成本而堅持一項投資,忽略了投資本身是否對自己有利。
(4)沉沒成本太低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投資,指國家或企業以及個人,為了特定目的,與對方簽訂協議,促進社會發展,實現互惠互利,輸送資金的過程。又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等。
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以往發生的費用。
對企業來說,沉沒成本是企業在以前經營活動中已經支付現金,而經營期間攤入成本費用的支出。因此,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均屬於企業的沉沒成本。
從成本的可追溯性來說,沉沒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間接成本。如果沉沒成本可追溯到個別產品或部門則屬於直接成本;如果由幾個產品或部門共同引起則屬於間接成本。
從成本的形態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能是變動成本。企業在撤消某個部門或是停止某種產品生產時,沉沒成本中通常既包括機器設備等固定成本,也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變動成本。通常情況下,固定成本比變動成本更容易沉沒。
從數量角度看,沉沒成本可以是整體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例如中途棄用的機器設備,如果能變賣出售獲得部分價值,那麼其賬面價值不會全部沉沒,只有變現價值低於賬面價值的部分才是沉沒成本。
一般說來,資產的流動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強,其沉沒的部分就越少。「現金為王」的觀念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固定資產、研究開發、專用性資產等都是容易沉沒的,分工和專業化也往往與一定的沉沒成本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