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成本控制的六大方法
定額成本法是一種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通過制定完善的人員、材料和工時定額,嚴格控製成本。這種方法首先需要對各個環節進行詳細的調研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定額標准,並在實際操作中嚴格執行。
標准成本法則是另一種常見的成本控制方法,通過規定直接材料、人員成本和製造費用的標准成本,對各項成本進行精細管理。這種方法要求企業建立起一套科學的成本核算體系,確保每一項成本都符合標准,從而實現成本控制的目標。
目標成本法則是以完成目標售價、利潤和成本為工作目的的成本管理方法。該方法強調在產品設計階段就考慮成本因素,通過設定目標成本來指導後續的生產和運營工作。這種管理方式有助於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成本優勢。
作業成本法則是在過程中分析項目的成本對象、動因,從而進行成本估算的方法。這種方法強調對生產過程中的各項作業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評估,找出影響成本的關鍵因素,從而採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成本控制。
價值工程法則是對在建的項目進行價值分析,結合以後價值定成本的方法。該方法通過分析和評估項目的價值,找出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改進點,從而實現成本控制的目標。這種方法不僅關注當前的成本,還考慮未來的價值變化,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減少浪費法則則是消除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浪費、消除不增值的方法。該方法要求企業從各個環節入手,找出浪費的根源,並採取措施進行改進和優化。通過減少浪費、提高效率,企業可以在不降低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實現成本控制的目標。
『貳』 小企業成本管理的方法
小企業成本管理方法
第一、實行全員成本管理。
不論是企業主管、生產或財務負責人,還是全體員工都應樹立成本意識。要進行全員成本管理教育,使大家明了企業成本管理與本職工作的關系,把員工的個人利益與填報原始數據聯系起來,獎優罰劣,進而造成人人關心成本管理,個個獻計獻策的良好氛圍。全員成本管理,既是全面成本,又是全過程的動態管理。要糾正只抓產值、利潤等大指標,忽視一線質量和成本數據的錯誤認識。如果產品生產工藝落後,操作人員技術素質低,責任心差,不注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節省原材物料,必然導致材料與能源消耗過高,成本上升,影響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第二、做好產品設計的成本控制。
在市場競爭環境中,企業開發新產品,不僅要做到市場可行,技術可行,還要注重經濟可行。市場可行,是指企業產品必須適銷對路;技術可行,是指企業具備製造該產品的設備、工藝、人員條件;經濟可行,則是指該產品有利潤空間。有的企業強調市場導向,也有的企業搞成本導向,其實二者是一致的。在生產力發達、科技進步、商品豐富的今天,賣方市場已全面轉向買方市場,消費者需求是企業產品開發的源泉。
保證質量,降低成本,是企業產品開發永恆的努力方向。在產品設計階段,必須對材料質量、加工工搏搏藝等做好成本估算,既要保證關鍵部件的過硬質量,又要防止對非關鍵件、非配合件精度要求過高,從而加大此類零部件在產品成本中所佔的比重,造成因質量過剩而引起的浪費。如果產品各零部件功能都能與其相應成本相匹配,且與產品整體使用壽命基本一致,便實現了產品製造成本的`優化。
第三、選擇適宜的目標市場。
根據市場集中原則,應在全面市純沒場分布和動態分析基礎上,選擇一個或少數幾個目標市場,投入企業全部力量。由於中小企業生產規模小,營銷能力有限,用於廣告宣傳的資金不足,撒開大網,漫海捕魚,必然難有所獲。而相對集中的市場可培育相對優勢,提高局部市場佔有率,且能節省營銷開支,獲得相對完整的市場信息,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第四、講求資本運行效率。
中小企業資金規模不大,融資渠道有限,若盲目投資,孤注一擲,可能會遭到挫敗甚至一蹶不振,投資活動需倍加謹慎。不可過分追求尖端技術和產品,更不能將自身拴到“夕陽工業”的戰車上。對欲採取的投資方案,大到調整生產方向,小到增加花色品種,都要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進行技術經濟可行性分析,以求穩扎穩打,避免失敗。不要輕易冒“畢其功於一役”的風險,企圖一步到位,對企業實施脫胎換骨式的改造。
另外,中小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與大型企業並存甚至抗衡,必須突破小而全的傳統生產經營模式,培育自身核心競爭力。掛靠大型企業或跨國公司可能是一條捷徑,但必須評估風險,找准合作夥伴。其實,處於同一產業鏈的中小企業形成聯盟,通過合資、技術交換、產能互換、市場共享等方式,亦可顯著提高產品開發、市場開拓能力,大幅降低設計、生產、銷售各個環節的成本管理,且搞活資本運營。
第五、估算機會成本管理。
在計劃經濟年代,政府辦事,企業生產,更加強調政治影響而不是經濟實效,甚至曾有“不要算經濟賬”的極端說法。這些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企業置身市場環基褲祥境,講求經濟效益的情況已有根本改觀。但習慣上我們在作出某項決策、估算收支時,均以會計成本管理(又稱賬面成本管理)為依據,很少考慮其機會成本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說到底也是從經濟效益或工作效率出發,對個體和群體時間資源的有效應用和合理搭配,這便是“時間就是金錢”的詮釋。其實,我們的祖先一再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認為“寸金難買寸光陰”,而“干這不幹那”就蘊涵著對時間資源機會成本管理的估量。機會成本管理的大小,對企業產品成本管理有隱性的但深遠的影響,不可忽視。
第六、尋求滿意決策方案。
在決策學中,“優化”恐怕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所謂優化,是指在進行某項科學決策時,先廣開言路,鼓勵提出盡可能多的“方案”;然後捨去不具備實施條件的“空想方案”,保留“可行方案”;最後建立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對可行方案作技術和經濟性比較,選取“最優方案”。然而在現實之中,最優方案未必存在,即使存在,也未必找得到;即使能找出,也未必真正是“最好”的。(中華會計網校)
『叄』 如何控制企業成本及費用
控製成本的幾種方法!
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控制,就是在產品的製造過程中,對成本形成的各種因素,按照事先擬定的標准嚴格加以監督,發現偏差就及時採取措施加以糾正,從而是生產過程中的各項資源的消耗和費用開支限在標准規定的范圍之內。成本控制的基本工作程序如下:
1、制訂成本標准。成本標準是成本控制的准繩,成本標准首先包括成本計劃中規定的各項指標。但成本計劃中的一些指標都比較綜合,還不能滿足具體控制的要求,這就必須規定一系列具體的標准。確定這些標準的方法,大致有三種:
(1)計劃指標分解法。即將大指標分解為小指標。分解時,可以按部門、單位分解,也可以按不同產品和各種產品的工藝階段或零部件進行分解,若更細致一點,還可以按工序進行分解。
(2)預演算法。就是用制訂預算的辦法來制訂控制標准。有的企業基本上是根據季度的生產銷售計劃來制訂較短期的(如月份)的費用開支預算,並把它作為成本控制的標准。採用這種方法特別要注意從實際出發來制訂預算。
(3)定額法。就是建立起定額和費用開支限額,並將這些定額和限額作為控制標准來進行控制。在企業里,凡是能建立定額的地方,都應把定額建立起來,如材料消耗定額、工時定額等等。實行定額控制的辦法有利於成本控制的具體化和經常化。
在採用上述方法確定成本控制標准時,一定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和科學計算。同時還要正確處理成本指標與其他技術經濟指標的關系(如和質量、生產效率等關系),從完成企業的總體目標出發,經過綜合平衡,防止片面性。必要時。還應搞多種方案的擇優選用。
2、監督成本的形成。這就是根據控制標准,對成本形成的各個項目,經常地進行檢查、評比和監督。不僅要檢查指標本身的執行情況,而且要檢查和監督影響指標的各項條件,如設備、工藝、工具、工人技術水平、工作環境等。所以,成本日常控制要與生產作業控制等結合起來進行。
成本日常控制的主要方面有:
(1)材料費用的日常控制。車間施工員和技術檢查員要監督按圖紙、工藝、工裝要求進行操作,實行首件檢查,防止成批報廢。車間設備員要按工藝規程規定的要求監督設備維修和使用情況,不合要求不能開工生產。供應部門材料員要按規定的品種、規格、材質實行限額發料,監督領料、補料、退料等制度的執行。生產調度人員要控制生產批量,合理下料,合理投料,監督期量標準的執行。車間材料費的日常控制,一般由車間材料核算員負責,它要經常收集材料,分析對比,追蹤原因,並會同有關部門和人員提出改進措施。
(2)工資費用的日常控制。主要是車間勞資員對生產現場的工時定額、出勤率、工時利用率、勞動組織的調整、獎金、津貼等的監督和控制。此外,生產調度人員要監督車間內部作業計劃的合理安排,要合理投產、合理派工、控制窩工、停工、加班、加點等。車間勞資員(或定額員)對上述有關指標負責控制和核算,分析偏差,尋找原因。
(3)間接費用的日常控制。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的項目很多,發生的情況各異。有定額的按定額控制,沒有定額的按各項費用預算進行控制,如採用費用開支手冊、企業內費用券(又叫本票、企業內流通券)等形式來實行控制。各個部門、車間、班組分別由有關人員負責控制和監督,並提出改進意見。
上述各生產費用的日常控制,不僅要有專人負責和監督,而且要使費用發生的執行者實行自我控制。還應當在責任制中加以規定。這樣才能調動全體職工的積極性,使成本的日常控制有群眾基礎。
3、及時糾正偏差。針對成本差異發生的原因,查明責任者,分別情況,分別輕重緩急,提出改進措施,加以貫徹執行。對於重大差異項目的糾正,一般採用下列程序:
(1)提出課題。從各種成本超支的原因中提出降低成本的課題。這些課題首先應當是那些成本降低潛力大、各方關心、可能實行的項目。提出課題的要求,包括課題的目的、內容、理由、根據和預期達到的經濟效益。
(2)討論和決策。課題選定以後,應發動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廣泛的研究和討論。對重大課題,可能要提出多種解決方案,然後進行各種方案的對比分析,從中選出最優方案。
(3)確定方案實施的方法步驟及負責執行的部門和人員。
(4)貫徹執行確定的方案。在執行過程中也要及時加以監督檢查。方案實現以後,還要檢查方案實現後的經濟效益,衡量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肆』 成本控制方法包括哪些
成本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預算控製法
預算控制是企業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通過對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預算,實現成本的事前控制。預算控製法強調在項目實施前進行成本預測和計劃,制定詳細的預算方案,確保項目成本在可控范圍內。
二、標准成本法
標准成本法是一種常用的成本控制方法,它通過設定標准成本並監控實際成本與標准成本的差異來實現成本控制。標准成本法有助於企業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原因並採取相應措施進行改進。
三、作業成本法
作業成本法是一種更為精細化的成本控制方法。它將成本分配到各個作業環節,分析每個環節的成本效益,從而找出降低成本的關鍵點。作業成本法適用於間接費用較高、產品種類繁多的企業。
四、目標成本法
目標成本法是一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成本控制方法。它通過分析市場狀況和競爭對手情況,設定目標成本,並通過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的優化來實現目標成本。目標成本法強調跨部門合作,以實現整體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方法是企業實現盈利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手段之一。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適用於不同的企業和項目類型,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預算控製法通過事前規劃實現成本控制;標准成本法和作業成本法通過監控實際成本與標准成本的差異來指導企業改進;而目標成本法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調跨部門合作降低成本。這些成本控制方法共同構成了企業成本控制的核心內容,有助於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