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假如一部電影投資一億,需要多少票房才能收回成本
1億票房,先要扣掉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金,即稅後9170萬
然後進行稅後分賬,通常,製片方拿43%,院線拿57%;
製片方可拿到9170x43%=3943萬元;
這里一般還要包括3%-5%的宣傳費用、發行費用等,實際可剩餘 3943*95%=3746萬元。
他可以賺的錢=3746萬元-影片成本。
㈡ 如果一部電影的投資是兩千萬,那票房要賣到多少才能回本
票房需要賣到8000萬才可以回收成本。實際上需要看一部電影能夠收回成本,是需要從多方面來判斷的。第1個方面就是看這個電影它投入了多少錢,電影行業在我國也有著一些相關的規則。比如說不管是什麼影片,只要是到院線去播放的話,那麼就會收取3%的一個營業稅,這方面的稅收是必須要的。還有另外5%是為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而去收的專項資金,這兩部分的資金是國家強制收行的。
㈢ 拍電影要 多少錢
電影投資成本涉及眾多方面,相較於電視劇更為復雜,可能從數十萬到上億不等。
若您打算投資的電影屬於戰爭或武俠類,包含打鬥場景,其支出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
1. 場地及道具租賃費。這一費用相對固定,具體價格需與影視城協商。按天計算,根據場地大小,費用從幾千元至數十萬元不等。假設租賃15天,每天2萬元,總計約30萬元。道具按件或批次計價。
2. 拍攝團隊勞務費。費用依據拍攝周期而定。電影通常時長90分鍾,室內和外景拍攝周期一般為1個月。後期製作周期較長,取決於對特效的要求,剪接、配音和合成通常需1-2個月,而高難度製作可能長達1年左右。一般投資團隊,包括非著名導演、攝影師、主要演員、化妝師等,一個月費用約30-40萬,不包含伙食費及長時間的後期製作費用。
3. 臨時演員費用。這類費用相對較低。戰爭題材的臨時演員,可通過影視學校或地方駐軍、武警部隊進行聯系,打包報價更為劃算;武俠題材則可找經紀公司,一般臨時演員的日價在30-50元,包括一餐盒飯。具體費用取決於人數。
㈣ 怎麼可以查到影視項目的成本
一般電影製作成本只會在電影認購合同裡面會有非常明細的說明,製作方一般是不會輕易透露說明,有媒體報道提及到的耗資多少製作的影片,也基本都是大概的數字,並不是非常明細准確的成本!
除此之外,您需要了解的是一般我們電影成本包括製作成本、演員片酬、導演片酬、宣發成本主要的四大板塊
A、製作成本:製作成本一般指前後期設備成本,人員成本,交通成本,美術成本,特效成本什麼的。
B、演員片酬:國內一線男演員,價碼都在2000萬以上,高的有3000萬往上趕的;國內一線女演員,價格從1200萬到2500萬不等,如果劇本好,導演好,演員費用低,可能500多萬就能搞定,因為作為演員,如果是一個能打動他的劇本,能讓他信任的導演,都是很樂意參與的,甚至自己會投資反而不要片酬。
C、導演片酬:國內的一線導演,價格500萬—1000萬不等,這個浮動比較厲害,但再低,不會低於50萬美金,這是全球導演協會的一個規定。除了演員,導演的酬金,各種想法落地也很花錢。
D、宣發成本:宣發包括宣傳和發行,宣傳成本一般包括海報和預告片及花絮製作,硬廣告、影院終端物料、媒體推廣、地面活動、首映式、僱傭水軍和收買影評人等。發行成本主要包括拷貝製作費用,影院公關與談判費用等。嚴格來說,影院的票房分成也是發行成本的一部分。
㈤ 投資電影計入什麼科目
投資電影計入的科目是長期股權投資。下面是對該科目的詳細解釋:
一、長期股權投資的定義
長期股權投資是指通過投資獲得其他企業的股權,成為被投資企業的股東,從而享有其經營決策權的一部分或全部。對於投資電影而言,通常是以製作電影的公司作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公司的股份,進行長期持有並獲取相應的收益。因此,投資電影的資金應當計入長期股權投資科目。
二、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
當進行電影投資時,會計上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具體步驟包括:
1. 確認投資成本:即購買股權的實際支出。
2. 跟蹤投資的價值變化:根據被投資企業的業績和市場情況,長期股權投資的價值可能發生變化,需要在會計上反映這種變化。
3. 確認投資收益:根據持有的股權比例,分享被投資企業的利潤。
三、長期股權投資的重要性
長期股權投資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於電影投資而言,通過長期股權投資,投資者可以獲得電影產業的長期收益,並參與到電影產業的價值鏈中。同時,由於電影產業具有較高的風險和潛力,長期股權投資也有助於企業實現資產多元化,降低經營風險。
總之,投資電影的資金應當計入長期股權投資科目,並在會計上進行相應的處理,以反映投資的實際情況和效果。這不僅有助於企業實現資產多元化,也有助於投資者了解電影的收益和風險情況。
㈥ 放一場電影涉及哪些成本因素大約成本是多少(普通電影院)
首先聲明,因為我的文化不高,所以回答多少有點跑題。但我絕不胡說八道,望你能讀完我的回答,並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
成本由以下因素決定(而異):
1.電影院的性質和所在位置(地區地域):
主要是房產的問題,比如現在大多是新「影城」都在大型綜合的購物娛樂廣場,就得考慮「繳租」,還有物業費。有的電影院是獨立建築物,房子根本就是「自己」的,所以就不用在這項上考慮什麼了。當然,既然是「獨立建築」就得自己僱用「保安公司」和「保潔公司」的職工了。
2.開業時間:
有些設備基本上是「一次性」投資,很長時間不用更換,比如說放映機。所以開業得越久,似乎越有「利」。
3.營業面積和建築,裝修的形式:
「營業面積」包括「等候區(大堂,小賣等)」和「觀影區(影廳)」。最直觀的,營業面積越大就需要更多的職工,也就要支付更多的「工資」。無論是「售票」「服務」「放映」。然而,職工數的多少不僅僅取決於「營業面積」,「建築」的形式也是決定職工數的一個重要因素。像現在新「影城」吧,就是為實現「減員增效」而設計的。
說具體點吧,就拿四個廳和八個廳的兩家影院假設,而且兩家影院的每個影廳都是150個坐位,營業時間(排片)相同,放映方式(膠片或數字)相同(就簡稱她們為「4」和「8」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影廳的多與少決定「售票」人員的多少,這無關設計問題。然後是服務崗---檢票,領位,散場。最後是放映
「4」的影廳入口分散(需要多個檢票員),地形復雜(需要服務員引導,避免走錯影廳),對號入座(影廳里需要有服務員領位,以免秩序混亂),入場和散場走兩個門(在散場時需有服務員,將散場門打開)。--請注意,這些情況很有可能是在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影廳同時發生。
「8」的影廳入口集中在檢票口後面,檢票口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覺(只需一名檢票員,因直接看到影廳,故不需服務員引導)。不對號入座(不需要領位),入場和散場走一個門(把住檢票口即可)。
再說放映,「4」的影廳分散,放映室也肯定分散(需多名放映員)。「8」的影廳集中,放映室也肯定集中(現在已不按「行業標准」行事,要是再有數字和大盤,至多安排三個放映)。
再考慮到每天替班吃飯,每周輪休等等,「4」的職工數肯定比「8」多不少。成本高低顯而易見。(業務,財務,辦公室的人數都差不多)
「裝修」的形式,這要說的並不是先期的,而是影院運轉起來之後。最重要的就是「燈」,這還跟營業面積有關。有一個大大的大堂在裝上成百上千的裝飾燈,幾十個海報燈箱,播放「預告片」的電視和音響「哇哇」唱。和有一個小小的大堂只有普通照明,兩三個海報燈箱,不播放「預告片」。二者的成本肯定是不一樣的。更別說有的影院還在「地下」,只要營業就得開燈。影廳里的「壁燈」和「步道燈」雖然微乎其微,但也要考慮。
營業時間(場次多少):主要是「照明」,「職工加班」的費用,{{以五個職工的工作時間超出了法定工作時間來換取幾十塊錢的票款有點得不償失,不過「業務」的思維方式不是這樣,可以肯定的是,這幾十塊毛利還是進了這月的票房。「發行方」開始微笑了,他們不考慮影院的盈虧。但經營者不得不慮,比如,賣十張標准票才夠本,多排的這場賣了四張,就等於從賣得好的場次里「摳」出六張,放在這場里了,才夠本。}}——大括弧里的話,是我臆想的,很可能是不正確的,因為我看的可能並不全面.
4.所放電影的區別:
先說「放」,有「數字」和「膠片」之分。放映光源是「氙燈」。很顯然,功率數越大越費電。除此之外膠片放映機還有電動機消耗電能。簡單的結論——電影越長消耗就大。
再說「片源」,有的電影「分賬」,有的「買」,如果是買,跑片(兩家或多家影院共用一套拷貝)是可以降低成本,比如20萬才能放,兩家影院跑片,一家出10萬即可(常見於買賣不好,自己拿不著或者不敢拿拷貝的影院)
5.雜項
水,電,排風,供暖,製冷,洗手液(各種清潔用品),垃圾袋,植物租擺,惡劣觀眾的惡易破壞,設備磨損等等。
叨叨了半天。只說了些「因素」。其實,許多事取決於經營者想干什麼,並可以通過管理改變一些情況,無論是向著「優」還是向著「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