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生活成本到底有多高
想當初我在北京的時候
那會工資還低,剛開始到北京是1200的工資包吃住,剛畢業,感覺,卧槽,1200,好高啊。
吃是吃的單位的員工餐,住呢,是單位在天通苑給租的地下室,當時感覺也很不錯,能洗衣服,也不像電視里說的那麼潮濕,挺不錯的。
主要開銷是在地鐵費用上。一天來回4塊,一個月要花100左右。這樣除了買衣服,吃零食,還有500元的結余。
到後來,3個月後,換了一家公司,所以就把住的地方搬到離公司不遠的地方了,是在朝陽區東八間房,住的是民宅,不是公寓,也不是單元房,印象里應該就是600一個月吧。跟我的小夥伴一起住,一人300美滋滋。工資大概在3000左右,一頓飯10元左右算是高配了,在我的印象里,上班一族早上都是不吃飯的,小弟愛吃早飯,加上公司離的近,步行也才10分鍾,早上5元標准,豆腐腦+油條,實際上算下來 一天也就30元,30天1000。這是日常的花銷。工資能剩下1500左右。兩個月後攢的錢還買了一台筆記本~
再往後,就回老家了。近兩年,聽說在北京的同志們都不太好過,現在隨隨便便一個單元樓都要5000+,不過說,1W的工資在北京,如果沒有房貸車貸壓力的話,安安穩穩做個月光族還是很滋潤的。不想合租就自己住,房租5000+吃飯一天按照100標準是3000+2000的盈餘用來買衣服或者聚餐。
僅此~~~~~~~~~~~~~~~~~~~~~~~分割線
這些說的都是單身狗的生活哈,如果是兩個人生活,那就另算了,兩個人一起生活,兩個人一起上班吃飯可以剩下不少,最起碼房租不是可以省一半嘛~但是要考慮好,工資卡是不可能在你的手裡拿著啦~
祝每一個在外拼搏的小朋友都能成為成功~!
㈡ 通脹8%什麼概念
通貨膨脹8%就意味著居民的生活成本至少提高了8%,很多人的復合生活成本可能提高16%以上。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因為通貨膨脹8%只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因為CPI的權重本身有著一定的劃分規則,每個人的生活消費比重也各不相同。對於普通人來說,當通貨膨脹的比例大概8%的時候,因為很多人在食品和消費品的消費佔比比較高,所以他們的實際生活成本會因為通貨膨脹的問題而變得更高。
最後,因為通貨膨脹的問題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現象,所以這個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對於美國的居民來說,大家可能需要長時間忍受通貨膨脹所帶來的生活困擾。
㈢ 什麼東西越漲越貴
人們最普遍的感受是機票和酒店價格一路「狂飆」。最近,似乎生活用品也在漲價。
1月,農夫山泉表示每桶水增加2元,漲幅10%;
麥當勞隨心配從12.9元上漲到13.9元,肯德基的多款產品也有0.5-2元的不同程度的漲價;
共享單車價格上調到每15分鍾1.5元。
這一場從機票到共享單車的漲價使得許多人驚呼生活成本也太高了。
東西變貴的原因:
1、供需關系:如果某種物品的需求增加,而供應量沒有相應增加,那麼價格就會上漲。反之亦然,如果供應量增加,而需求沒有相應增加,價格就會下降。
2、天氣和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如洪水、乾旱、火災等,可能導致農產品或資源供應減少,從而導致價格上漲。
3、貨幣貶值:如果貨幣供應量增加,同時經濟活動沒有相應增加,就會導致貨幣貶值。這會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從而影響整體物價水平。
4、生產成本:如果某種商品的生產成本增加,例如能源成本、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那麼生產商可能需要提高價格來保持盈利。
5、政策變化:政府的政策變化也可能導致物價上漲。例如,政府對某種商品徵收更高的關稅或增值稅,生產商可能不得不提高價格以抵消這些額外成本。
㈣ 關於大學生生活成本的作文
把這則報告改一下。
告別了假期的安靜與沉寂,港城各高校相繼開學,校園里,處處可見穿戴新潮,出手闊綽90後大學生,不少人驚嘆,如今大學生生活成本水漲船高。到底在湛江上大學生活成本處於什麼水平,每月給多少生活費比較合適呢?家長對此又有什麼看法?記者對此進行了專門調查。
港城大學生月消費普漲100至200元
近日,記者針對大學生每月消費開支的問題走訪了湛師、海大等高校的幾十位學生,發現70%的大學生月生活費都在500元左右,個別甚至超過1000元,甚至更多,與往年相比,大學生認為現在明顯感覺到生活費用的水漲船高,漲幅大約在100元至200元左右。
來自江西的家長劉曉明,兒子今年考入廣東醫學院,一開始想給孩子每月400元生活費,後來在送兒子到學校報名期間,在學校附近住了兩天,發現一份快餐的價格比家鄉的要高出近一倍的價格,於是他就把給兒子的生活費上調到每月500元。
湛江師范學院的大一新生王同學來自湖南,小王高中時父母給他每個月的生活費是300元,來到湛江後,考慮到消費水平高過湖南老家,小王父母親怕小孩不夠用,於是又追加了200元。采訪中,像類似小王父母的也不在少數,在他們看來,物價上漲對大學生的生活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消費層次兩極分化,吃飯、服飾和通信仍為主要開支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大學生總體消費處於「溫飽」階段———即吃飯、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消費層次同時存在著兩極分化現象。來自湛師的肖同學向記者列出了他一個月開支情況:每月生活費總開支大約500元左右。伙食費:每天早餐稀飯和饅頭1.5—2.0元,中午米飯和兩個菜4元,晚飯3.5元,每月共計大約270元,另外還有同學聚會或改善伙食平均每月120元左右;通訊費:50元左右,主要和家人、老同學聯系;日用品費:平均每月15元,用於交宿舍舍費,與舍友生活品「資源共享」;交通費:每月不超過30元,以公交車為主,平均每月打的一兩次;逛街:買衣服平均一月一次,每次50元。
采訪中,記者也發現有消費在千元以上的,比如正在讀大三的張安平(化名)同學的生活費是這樣開支的:伙食費:每日早餐一杯牛奶、一碗稀飯再加一個雞蛋大約5元,中飯9元,晚飯9元,每月同學聚會或改善伙食300元,總共花去約900元;通訊費:每月130元,主要跟朋友和同學聯系;日用品費:牙膏、牙刷、洗面奶、洗發水、洗衣粉、肥皂等每月平均30元左右;買衣服:每月共計200元左右。除了這些開支,張安平還有一個額外開支,他談了一個女朋友,平均每月花在女朋友的錢上大約500元。記者算了算,包括自己的開支,張安平同學每月花費至少在1500元以上,一個學期下來差不要六七千塊。
不少同學向記者反映,現在高校大學生消費層次有高有低,兩極分化比較嚴重,不過他們反映,絕大多數大學生的每月開支中,吃飯、服飾和通信方面消費為主要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