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結轉銷售成本是按著開出的發票金額嗎
朋友,不是,開出的發票是確認收入。
商品銷售成本的計算方法有很多種:
一、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購入的商品進價作為出售或發出商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即先購入先銷售。因此,每次發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庫存最久的存貨,期末庫存則是最近購入的商品。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先入庫必須先發出的商品,如易變質的鮮活商品。
根據A商品明細賬資料,7月份的商品銷售成本計算如下:
月內銷售數量為1 300包,按先進先出法計算為: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80=560(元)
採用先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可以逐筆結轉,不需計算商品單價,但工作量較大,如購進批次多,而單價又各異,則計算工作較為復雜,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簡單的企業。
二、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以每種商品庫存數量和金額計算出加權平均單價,再以平均單價乘以銷售數量和期末庫存金額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庫存金額+本期購入金額)/(期初庫存數量+本期購入數量)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銷售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期末庫存金額=期末庫存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例】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加權平均單價=(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3540/1500=2.36(元)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36=472(元)
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計算結果亦較准確,但工作量較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較少,前後進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
三、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在每次購入商品以後,根據庫存數量及總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結存金額+購進金額)/(結存數量+購進數量
【例】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7月4日進貨後平均單價=(800+660)/(400+300)=2.09(元)
7月7日進貨後平均單價=(1460+480)/(700+200)=2.16(元)
7月19日進貨後平均單價=(1184+1040)/(550+400)=2.34(元)
7月21日進貨後平均單價=(2223+560)/(950+200)=2.42(元)
本月各次銷售商品成本按銷售時的加權平均單價計算如下:
7月13日商品銷售成本=350×2.16=756(元)
7月26日商品銷售成本=500×2.42=1 210(元)
7月30日商品銷售成本=450×2.42=1 089(元)
本月商品銷售成本合計1 300(包),3 055(元)
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但也存在企業經營商品品種多,每月進銷業務頻繁時計算工作量較大的問題。
一般適用於品種簡單,前後進貨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
四、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作為計算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每批商品銷售成本=每批商品銷售數量×該批商品實際進貨單價
採用個別計價法,會計部門應按進貨批次設置商品明細賬;業務部門應在發貨單上註明進貨批次;倉庫部門應按進貨批次分別堆放商品。
這種方法便於逐筆結轉商品銷售成本,計算比較正確,但工作量較大,適用於直運商品和進貨批次少、銷售能分清進貨批次的商品。
五、後進先出法
後進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種庫存商品的最後購進的商品進價成本作為計算商品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時,先按最後一次購進的進貨單價計算,最後一次購進的商品銷完了以後,再依次向上一次推進計算。
【例】仍以資料為例,用後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和期末庫存商品金額。
月內銷售數量為1 300包,按後進先出法計算:
商品銷售成本=(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2.00=400(元)
從上例計算結果看,採用後進先出法,在購進單價持續上升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為最高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卻是最低成本,毛利亦為最少。在購進單價連續下降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為最低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卻是最高成本,毛利亦為最多。
六、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種對商品銷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計的毛利率(按上季實際毛利率或本季計劃毛利率)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其計算公式如下:
商品銷售成本=本月商品銷售額×[1-上季實際(或本季計劃)毛利率]
採用毛利率法,計算手續簡便,但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不夠准確,因為這種方法是按照企業全部商品或大類商品計算的。通常只有在季度的第一、第二兩個月採用,季末應選用其他五種成本計算方法中的一種進行調整。一般適宜於經營品種較多,月度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有困難的企業。
以上六種商品銷售成本的方法各有特點,企業應結合業務情況選擇採用。但一經選定,在一個年度內不能隨意更換,以保持年度商品銷售成本計算口徑一致。
如果使用會計核算軟體成本數據由會計核算軟體自動生成,以下是保會通財務管理軟體生成的成本數據:
銷售成本結轉會計憑證:
借:主營業務成本 500
貸:庫存商品 500
⑵ 一般納稅人結轉成本依據什麼結轉金額怎麼來
一般納稅人結轉成本依據進項發票中的成本價計算出來進行結轉的。
一般納稅人收到進項發票做庫存商品分錄,登記庫存商品數量帳,開具銷售發票,根據銷售品名,銷售數量*按照庫存商品的成本價計算出銷售成本金額。按此製做月度銷售成本明細單。
根據《月度銷售成本明細單》結轉銷售成本。
拓展資料:
一般納稅人是指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以下簡稱年應稅銷售額,包括一個公歷年度內的全部應稅銷售額)超過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小規模納稅人標準的納稅人。
一般納稅人按照規定的稅率計算納稅,並可憑進貨發票進行稅款抵扣;小規模納稅人按簡易辦法計算納稅,即按照銷售額和規定的徵收率計稅,連同銷售價款一並向買方收取(不進行稅款抵扣),然後上繳稅務機關。
銷項稅額是指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提供應稅勞務,按照銷售額和規定稅率計算的增值稅稅額。該銷項稅額按照規定在銷售額之外一並向購買方收取,其公式為:銷項稅額=銷售額X稅率
1.銷售額的確定
增值稅的應稅銷售額為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提供應稅勞務從購買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一切價外費用。
價外費用包括:向購買方收取的手續費、補貼、基金、集資費、返還利潤、獎勵費、違約金、延期付款利息、包裝費、包裝物租金、儲備費、優質費、運輸裝卸費、代收款項、代墊款項及其他各種性質的價外收費。凡價外費用,無論其會計制度規定如何核算,均應並入納稅人的銷售額計算應納稅額。價外費用不包括以下項目:
(1)向購買方收取的銷項稅額。
(2)受託加工應征消費稅的消費品所代收代繳的消費稅。
(3)同時符合承運部門的運費發票開具給購買方和納稅人將該項發票轉交給購買方這兩個條件的代墊運費。
(4)同時符合以下條件代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行政事業性收費:1)由國務院或者財政部批准設立的政府性基金,由國務院或省級人民政府及其財政、價格主管部門批准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2)收取時開具省級以上財政部門印製的財政票據;3)所收款項全額上繳財政。
(5)銷售貨物的同時代辦保險等而向購買方收取的保險費,以及向購買方收取的代購買方繳納的車輛購置稅、車輛牌照費。
2.銷售額的計算
(1)銷售額以人民幣計算。納稅人以外匯結算銷售額的,其銷售額的人民幣摺合率可以選擇銷售額發生的當天或當月1日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納稅人應事先確定摺合率,確定後一年內不得變更。
(2)納稅人進口貨物,以組成計稅價格為計算其應納增值稅的計稅依據,公式為: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
如進口屬於應征消費稅的貨物范圍的,其組成計稅價格還應包括消費稅稅額,公式為:
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消費稅
(3)一般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提供應稅勞務採用銷售額和銷項稅額合並定價的,按以下公式計算銷售額:
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稅率)
(4)混合銷售行為按規定應當徵收增值稅的,其銷售額為貨物的銷售額與非增值稅應稅勞務的營業額的合計。
(5)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的價格明顯偏低而無正當理由的,或者視同銷售行為而無銷售額的,由主管稅務機關按下列順序核定其銷售額:
第一,按納稅人最近時期同類貨物的平均銷售價格確定;
第二,按其他納稅人最近時期同類貨物的平均銷售價格確定;
第三,按組成計稅價格確定,其公式為:
組成計稅價格=成本X(1+成本利潤率)
或
組成計稅價格=成本X(]+成本利潤率)1—消費稅稅率
上述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銷售自產貨物的實際生產成本或銷售外購貨物的實際采購成本;該成本利潤率由國家稅務總局確定。
(6)對納稅人為銷售貨物而出租出借包裝物收取的押金單獨核算的,不並入銷售額。但對逾期未收回包裝物而不再退還的押金,應並入銷售額,按所包裝貨物的適用稅率征稅。
(7)對納稅人採取折扣方式銷售貨物,銷售額和折扣額在同一張發票上註明的,可按沖減折扣額後的銷售額徵收增值稅;將折扣額另開發票的,不論在財務上如何處理,在徵收增值稅時,折扣額不得沖減銷售額。
(8)納稅人採取以舊換新方式銷售貨物,應按新貨物的同期銷售價格確定銷售額(但對金銀首飾以舊換新業務,可按銷售方實際收取的不含增值稅的全部價款徵收增值稅);採取還本銷售方式銷售貨物的,不得從銷售額中減除還本支出。
⑶ 項目的成本票怎麼算
指的是企業在生成或者加工商品時所支付的生成成本支出和製造費用支出。而成本發票的稅率一般需要根據企業的性質或者納稅人購買商品的性質,具體根據開出發票的性質,一般成本票稅率為3%,6%,13%,17%都是有可能的。其中增值稅發票的稅率是按照6%的額度繳納增值稅的,普通發票稅率按照3%的額度繳納稅務。例如,餐飲酒店類的增值稅發票稅率為6%,個人小規模企業納稅的稅率為3%。成本稅費計算方法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含稅成本,另一種是不含稅成本。具體方法為含稅成本的繳納稅額等於不含稅的成本乘以1加稅率,而不含稅的成本繳納水額等於含稅成本乘以1加稅率。例如購買東西。假設購買物品的價格為100元。那麼在開發票是根據對應的稅率計算發票的金額就是100*(1+17%)等於117元。所以總的稅額就是117元。實際繳納的稅為17元。
⑷ 根據開票金額怎麼算成本票
開票成本計算方法為:成本=增值稅+地稅+印花稅+所得稅。 例如采購一批商品得到增值稅發票悔輪一張,價稅合計為9800元,284.79的增值稅、31.33的地稅、3.23地印花稅、30.15的所得稅。含慧那麼這批商品的成本=284.79+31.33+3.23+30.25=349.50元。284.79(增值稅)+31.33(地稅)+3.23(印花稅)+30.15(所得稅)=349.50元。 開票成本一般是商業企業正常業務的成本,工業企業的成本要更高一談前答些。
⑸ 增值稅普通發票買的東西的成本是什麼
您好,我是財務健身達人,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企業購進商品、貨物,取得增值稅普通發票,進入成本的金額就是發票上的價稅合計金額。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祝您一切順利^_^
⑹ 根據開票金額如何推算出成本
人工工資、材料票、苗木票等,這些都不是算出來。
成本必須是按實際發生人工工資、材料、苗木等取得的發票記賬,通過記賬核算出來的。
⑺ 開票成本怎麼計算公式
開票成本的計算方法是一種常見的財務處理方式,其公式為:成本=增值稅+地稅+印花稅+所得稅。具體而言,增值稅是對商品或服務的增值部分征稅,地稅是對特定土地使用或收益征稅,印花稅是對某些法律文件或合同征稅,而所得稅則是對個人或企業所得征稅。
舉個例子,假設某公司采購了一批商品,並獲得了一張增值稅發票,其價稅合計為9800元。根據發票,其中包含284.79元的增值稅、31.33元的地稅、3.23元的地印花稅以及30.15元的所得稅。那麼這批商品的成本計算如下:
成本=284.79+31.33+3.23+30.15=349.50元。
在實際操作中,企業需要准確地記錄並計算這些稅費,以便進行財務報表的編制和稅務申報。正確計算開票成本不僅能夠幫助企業合理規劃財務,還能有效避免因稅務問題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稅種和稅率可能存在差異,因此企業在進行成本計算時,需要依據當地的稅收政策來進行調整。此外,隨著稅制改革的推進,相關稅種和稅率也可能發生變化,企業應當關注最新的稅收政策,以便及時調整成本計算方法。
開票成本的准確計算對於企業的財務管理至關重要。它不僅影響企業的利潤水平,還關繫到企業的稅務合規性。因此,企業應當重視開票成本的計算,確保其准確無誤。
另外,開票成本的計算還需要考慮其他相關因素,例如運輸費用、倉儲費用等。這些費用也可能需要計入成本中,具體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
總之,准確計算開票成本對於企業而言是一項重要的財務工作。企業應當重視這項工作,並採取有效措施確保成本計算的准確性。
⑻ 公司的營業成本怎麼算,是根據進項發票上面的單價來確定的么,還是根據營業收入的相應比例來算的呢
公司的營業成本是根據出售的商品取得得營業收入,相對應這個收入的生產成本或者說購進成本是多少?就是該商品的營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