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攤薄成本價
那要看你成本1.7元有多少股,多少股是成本1.7元,再加上21元買的3000股,才能計算出你攤平的成本是多少,計算公式:21元買入3000股以後的成本價=(原股數*1.7+3000*21)/(3000+原股數),這個忽略了手續費,真實的要加上手續費會稍高些.
Ⅱ 某企業計劃單位成本降低3%,實際降低5%,實際成本為計劃成本的多少
計劃成本為X,計劃降低3%,則降為0.97X,實際降低5%,則降為0.95X,0.95X/0.97X=0.97938,約為97.9%.
企業成本管理以企業的全局為對象,根據企業總體發展戰略而制定的。企業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務是關注成本戰略空間、過程、業績,可表述為"不同戰略選擇下如何組織成本管理"。
即將成本信息貫穿於戰略管理整個循環過程之中,通過對公司成本結構、成本行為的全面了解、控制與改善,尋求長久的競爭優勢。它把企業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綜合起來。
拓展資料:
企業降低成本可以提高盈利水平,增強產品的競爭力,擴大市場佔有率。成本控制是一門花錢的藝術,而不是節約的藝術。如何將每一分錢花得恰到好處,將企業的每一種資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這是中國企業在新的商業競爭時代共同面臨的難題
它是針對中小企業的業務現狀和管理特徵,為企業日常成本管理所用。
在學習中,它主要包含以下幾個目標:
1,學習成本的內在構造,樹立強烈的成本意識及持續改善的目標;
2,學習怎樣通過成本分析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學習將成本管理融入企業經營管理全過程;
3,建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責任成本管理體系,不讓成本管理脫離企業運營,為企業決策提供依據;
4,掌握成本管理方法的選擇、成本管理流程的制定、控制效果的評估等方法和技術;
5,學習成本管理的戰略思維模式,實施企業成本管理的實用操作步驟,結合案例分析,掌握成本管理過程中的關鍵點和重要問題;
6,學會如何有效降低企業成本的技術,在工作中利用這些技術和方法為企業降低成本;
大多數中小企業的成本管理還處於一種傳統的注重短期利益的模式中。隨著商品經濟的國際化發展,市場范圍日益擴大,競爭日益激烈,僅僅著重於短期利益的成本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戰略管理的需要,下面給大家介紹下成本管理的三個階段:
事先分析
預算編制。
投資可行性分析。
重大合同財務條款的評估。
事中分析
月度結帳後的成本分析報表。
各種差異分析。
事後分析
年度成本分析報告。
成本績效指標考核。
中小企業在實現差異化戰略時必須重視成本。因為創造特色經營和差異就一定會經常發生費用,例如,向用戶提供壽命更長的產品,一般需要更多、更昂貴的原材料。如果特色經營產生的利潤被其相應的成本費用所抵消,那差異化戰略就沒有實際意義,不能帶來效益。因此,中小企業在實施差異化戰略中,不應忽視自己的成本地位,要做到既能使企業產品與眾不同,又能降低成本。
Ⅲ 如何計算降低成本率
某產品計劃成本25元/件,實際成本21元/件,實際比計劃降低多少?
成本率=(實際成本-計劃成本)/計劃成本
=(21-25)/25
=-16%
(負數表示實際比計劃成本降低了,如果是正數表示成本比計劃增加了)
所以某產品計劃成本25元/件,實際成本21元/件,實際成本比計劃成本降低16%。也可以說實際成本下降了,降幅16%。
還有那些增長率啊,完成率啊,大同小異的,要靈活運用。
Ⅳ 成本偏差計算
成本偏差是衡量實際成本與預算成本之間差異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控製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成本偏差具體指的是實際單位產品成本與單位產品成本定額之間的差距。其計算公式為:成本偏差=實際單位產品成本-單位產品成本定額。比如,一家公司的產品A單位產品成本定額為10元,但在二月份,實際單位產品成本下降到了9.9元,因此,單位產品成本的偏差可以表示為9.9元減去10元,即為-0.1元。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當成本偏差為負值時,表明實際成本低於預算成本,這可能是由於原材料采購成本下降、生產效率提高或是生產過程中的浪費減少等多種因素造成的。而當成本偏差為正值時,則意味著實際成本高於預算成本,這可能是由於原材料價格上漲、生產效率下降或是生產過程中的浪費增加等因素導致的。
通過分析成本偏差,企業不僅可以及時發現成本控制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來優化成本結構,提高成本效益。例如,如果成本偏差持續為負值,企業可以考慮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或者尋找更優質的供應商,以進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如果成本偏差持續為正值,則需要深入分析成本超支的原因,調整生產計劃,改進生產工藝,以降低實際成本。
總之,成本偏差是企業成本控制的重要工具,通過對成本偏差的深入分析和合理利用,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成本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企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