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生活沉沒成本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慈溪獨棟花園成本有多少 2025-04-02 22:12:22

生活沉沒成本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5-04-01 14:42:46

㈠ 「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

生活中的「機會成本」,是我們在決策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的成本。而生活中的「沉沒成本」與「機會成本」正好相反,是我們在決策過程中應該忽略的成本,因為它與我們當前或者未來的決策並不相干,是不應該予以考慮的成本。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卻會對「沉沒成本」耿耿於懷,以致做出錯誤的決策。

什麼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在過去已經付出的,且在現在或者未來做任何選擇都無法回收的成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或者「覆水難收」等俗語、成語,它們就體現了「沉沒成本」的思想。

之所以不應當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因為打翻的牛奶是「沉沒成本」,也是過去成本,是無法彌補的損失,再怎麼哭也哭不回來。

「覆水難收」同樣體現了這個道理。「沉沒成本」原則,即在進行決策時忽略「沉沒成本」,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也是個人或企業在商業經營中進行決策分析的一項原則。

比如,某人租一家門店開餐館,租期為一年。可能是自己所選擇的地段太偏僻,或者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顧客勒緊錢袋,減少外出就餐等原因,開張半年來生意並不怎麼景氣,收入遠不能彌補經營成本。

那下半年這家餐館是否應該繼續經營下去呢?在作出是否繼續經營的決策(在一年租期內)之前,我們必須區別開餐館的「沉沒成本」和可變成本。

餐館的租金以及購買廚房設備、餐具等的花費,不管你是繼續經營還是關閉停業,這些成本都已經支付了,是「沉沒成本」,決策時應該忽略不計,而只需要考慮購買米 、肉、菜等食物原材料的花費和工作人員的工資這些可變成本。只要可變成本少於經營收入,餐館就應該繼續經營下去。

再如,平時我們經常可以買到航空公司打折的機票,有時甚至低於相應火車票的價格。航空公司為什麼要提供打折的低價機票呢?其實這就是運用了「沉沒成本」原則來進行決策。航空公司提供的打折機票,一般是在淡季或者非常時間段,這時段客流量都比較少,但航空公司固定運營的費用並不會降低。

航空公司作出是否提供打折機票的決策時,就不會考慮固定運營費用,因為那些屬於「沉沒成本」,而只需計算打折機票價格是否高於運載每個乘客的平均成本。如果這個平均成本很低,低於打折機票價格,那麼,航空公司就能減少總的虧損甚至是能夠賺錢的。

遺憾的是,不少人不懂用「沉沒成本」原則看待、分析現實問題,常常會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為昨日的損失悲嘆,甚至為了挽回不可挽回的「沉沒成本」作出更加錯誤的決定,遭受更大的損失。這就是經濟學中所謂的「沉沒成本謬誤」。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某種原因作出了錯誤的決定,遭受了損失,與其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不如記住運用「沉沒成本」原則來轉換思路、調整行為。

畢竟,人生不能總向後看,而應盡量向前看,將過去的挫折和損失作為經驗教訓吸取,重新開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其實就是如此,只有現在果斷放棄,未來才能更好地擁有。

㈡ 都說沉沒成本,什麼是沉沒成本,有什麼用

1. 沉沒成本的定義
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付出且無法回收的成本,包括金錢、時間、精力和情感等。這一概念在經濟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2. 生活中的沉沒成本案例
- 觀看電影:即使電影開頭讓人失望,一些人仍會堅持看完,因為已經購買了電影票,不願浪費票價。
- 學習寫作:盡管感到困難並想要放棄,一些人仍會繼續學習,因為他們已經投入了學費。
- 預訂酒店:即使發現另一家酒店更合適,一些人仍會堅持原計劃,因為不想損失已支付的定金。
3. 沉沒成本的作用與影響
人們往往對沉沒成本耿耿於懷,因為這些成本代表了已經付出的努力和資源。心理學上,人們抗拒損失,即使繼續下去可能帶來更多損失,也希望能夠有所回報。這種心理在股市投資和感情投入中尤為明顯。
4. 沉沒成本與決策
當事情的發展與初衷不符時,正確的做法應是及時止損,不應繼續為沉沒成本投入,以免影響未來的發展。例如,面對詐騙,初始的小額投資可能導致後續更大的損失,因為人們不願放棄已投入的資金。
5. 總結
理解沉沒成本有助於我們做出更理性的決策,避免情緒化的執著於過去投入,而是專注於未來的可能收益。正確的態度是承認損失,並從中吸取教訓,以便更好地前進。

㈢ 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你了解多少

什麼叫沉沒成本?通俗來講,就叫打水漂。你出去拉客戶關系,花了很多時間和代價去維護客戶,比如拜訪、請客吃飯、送禮,結果突然這個客戶公司破產了,那麼前面的付出就全都打了水漂。所有的這些投入,已經發生了,也追不回來了,這就是沉沒成本。

具體來說,很多人創業想去開奶茶店,開店需要投資,其中一部分投資用來裝修,另一部分投資用來購買機器、原材料等。當這家店關門的時候,機器轉讓賣給同行,成本就能收回來一部分,而裝修店面的錢,如果轉讓時沒人願意出錢補償你,那麼所有的裝修錢就都打水漂了,這就是沉沒成本。所以大家也能想像得到,為什麼很多製造業企業全都聚集在一起,因為這樣大家互相之間可以周轉,初期買設備不用買新的,不用投入50萬,沒准35萬就能把廠開起來,倒閉之後沒准30萬又能把設備賣給同行,沉沒成本非常低。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並不是所有的原因。我們今天在講沉沒成本,所以只在這里點了一下而已。

書本上講機會成本,目的是要告訴我們,沉沒成本是一種過去的、無法挽回的東西,既然已經過去,就別再糾結。

還是以開奶茶店舉例,你投資的奶茶店如果倒閉,至少有30萬打水漂。現在這家店經營得不好,你想找個網紅來店裡試吃宣傳。面對這個決策,如果你腦子里想的是,店倒閉要虧30萬,現在趕快放手一搏,萬一能救活也不至於虧損這么多。如果你這么想,那你就受到了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為在這個決策面前,無論你做還是不做,沉沒成本都是已經發生過的,無法收回來的。無論是否找網紅來宣傳,30萬都一樣收不回來。既然怎麼決策都一樣,那這個信息對你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你就不應該把它納入考慮范圍,否則想得太多,就容易把自己繞進去。

我們在做決策的過程中,用機會成本的方式去思考,是去考慮每個選項將要失去什麼,這種「將要」代表著未來。沉沒成本則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哪些,這種「已經」是指過去,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沒必要盯著過去看。

我們生活中買東西,總會遇到買錯的時候,尤其是女生喜歡逛街買衣服,買回來發現穿不了,然後又捨不得扔,只好在衣櫃里掛著,這個就是沉沒成本在影響你。那我再追問一句,假設你有一個東西是花1萬元買回來的,你用不了,轉賣只能轉出去2000元,是否要轉賣呢?這是個問題,我相信你們開始有想法了。

20世紀,英、法兩國有段時間聯合研發飛機,研發到一半的時候,波音的新型飛機先一步研發成功。經過對比,這種飛機即便研發出來,運營成本也要遠高於波音新型飛機,所以大概率不會有人願意買,很明顯這個項目應該趕快停掉。但是,因為飛機已經研究到了一半,投入的成本也有上百億,大家不願意就這么退出,於是繼續追加研發經費,繼續開發,終於做出了新飛機。結果,新飛機真的沒人買,後面追加的錢全都打了水漂。

沉沒成本在家庭關系、戀愛關系、人際關系當中,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很多人處在一種不健康的人際關系當中,你把一生中最好的5年給了另一半,但只要這個關系是你不喜歡的,無論你做什麼,你都無法追回這失去的5年,所以在決定你未來時就只能忽略它。

在心理學里,有一個叫「賭徒效應」的名詞,說的是一個賭徒連輸幾把後,很容易輸急眼,開始加大賭注,想要翻盤。這其實也是沉沒成本,一樣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有一段要求背誦的內容,其中有一句話:「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多麼有哲理啊!這就在告訴我們,不要糾結沉沒成本。

講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對沉沒成本有了深刻的印象。但這還不夠,我希望大家再回憶一下,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沉沒成本的現象?你還能總結出哪些規律來?

在我學過經濟學很多年後,漸漸有了以下這些感悟。

第一點,普通人容易忽視機會成本,並容易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如果要給這個現象做一個命名的話,我要叫它「沉沒成本第一定律」。

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有一個房子想要對外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第一種情況是,有個租客想要租,但是要跟你講條件。你一聽,不想出租了,然後房子就隨之閑置一個月。

另一種情況,房子3000元租掉了,結果過了沒多久,租客沒交房租逃跑了。

兩種情況,想像一下自己的心情。我猜大部分人遇到第一種情況時,都會很坦然地說,無所謂,空著就空著。遇到第二種情況的時候,絕對是氣得直拍大腿,這個人,欠我3000元。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但實質上損失是一樣的,都是3000元。前一種是損失了機會成本,但是很多人往往看不到,白白讓機會成本損失了。經濟學就是想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成本,它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忽視它,你就不會遭受損失。而後一種是沉沒成本,每個人都能看到沉沒成本,並且大部分人都在糾結沉沒成本。經濟學想要告訴你的是,這個東西已經打水漂了,已經找不回來了,已經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既然這樣,就不要再去受它的影響。

第二點,為什麼人們更容易忽視機會成本,而又更容易放不下沉沒成本呢?我覺得這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人性中的一些弱點。人就是喜歡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不願意承認錯誤。這條原理我很想管它叫「沉沒成本的第二定律」。

比如租房的例子,房子不租,放棄了機會成本,你可以用一句話解釋這種損失-我願意,用你管,空著不賺錢我也願意。但租客跑了,你很難用自己願意解釋,唯一的解釋就是,承認自已當初眼瞎。然而我們就是不願意承認錯誤,所以才會如此痛苦。

賭徒效應的例子也是一樣,如果賠了大筆錢之後收手離開,豈不是證明自己錯了嗎?只能繼續賭下去,萬一贏回來翻盤了,不就沒事兒了嗎?

在我當交易員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個現象:越是心高氣傲、自尊心比較強的男交易員,越容易犯賭徒效應的錯誤。他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出現巨額的虧損,原因就是出現了一筆虧損之後,往往急於翻盤,結果越虧越多。

所以要想開,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神仙,誰這一輩子不會做點錯事呢?錯了再改,沒什麼大不了的。改了再錯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大家如果能夠嘗試著去接受自己的錯誤,接受生活中的失誤和不如意,達到一種淡定的狀態,那麼即便沒學過經濟學,也能比較少受沉沒成本的影響。

第三點,當我們了解了前面兩個原理時,我們就可以用沉沒成本去影響別人,改變別人的判斷,這也是「沉沒成本第三定律」。

很多男生在追人的時候事無巨細,隨叫隨到,但鞍前馬後地服務女神好幾年,最終人家也不理你,這種男生在網上被嘲諷叫作「舔狗」。學完這一節我們會知道,不斷付出這種行為,得到的是沉沒成本。這種沉沒成本導致他很難放棄,陷了進去,他很可能最終自己都分不清楚,一直這樣追求,究竟是真的愛女神,還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很有可能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所以自己也催眠自己說這就是為了愛情。

所以,一味地付出只能影響自己,你要想改變對方,那麼就需要讓對方付出,讓對方增加沉沒成本。當你鞍前馬後了一段時間後,趕快趁機讓對方幫你做一些細微的事兒,比如讓對方幫忙擰瓶蓋等。想要改變態度,索取會比付出更有效。

我有一次聽到一個老江湖談自己的人生感悟。這個人說,自已一生之中幫助過很多人,也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那麼誰才是自己最親近的朋友呢?他本能地以為那些受到過自己幫助的人,會更願意把自己當朋友,結果當自己遇到事之後,發現曾經受過自己幫助的人,基本都求不著,而那些曾經幫過自己的人,基本都還會願意再次幫助自己。我當時聽完這個感悟,頓時覺得,這不就是沉沒成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