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大代表談減輕育兒成本問題,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開始減負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在他小的時候,多一些陪伴,給予他足夠的安全感,如果有條件,最好是自己帶。你自己首先不要去跟別人攀比,這樣你的孩子才不會跟別人攀比,給他最實際的教育。多帶孩子去一些公共場所。比如博物館,展覽之類的。既可以達到旅行目的,還可以增長見識。同時學習到不少東西。父母在育兒上要獲取相關知識,這樣能少走彎路,同時加強自身修養和愛好,同孩子一起成長,開發孩子的興趣愛好。
❷ 人大代表談減輕育兒成本問題,你覺得該如何減輕育兒成本
面對我國自然出生人口率越來越低的問題,不少人大代表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育兒成本過大,導致現在的人結婚之後只生一胎或者是最多生兩胎,因為生的孩子越多對於自己的經濟壓力就會越大,尤其是在這個高消費的時代,不僅要掏巨額的育兒費,而且還需要還車貸房貸,夫妻兩人擔負的責任太多,也就讓這些適合生育子女的人群放棄了生育,縱使現在提倡生育三胎,但是有許多工薪階層還是不敢去生三胎,怕生出三胎之後無法養育三個孩子,對於這種問題,就一定要降低育兒成本,這樣子才會提高人們的生育積極性。
❸ 現代年輕人養育孩子壓力大成本高,該如何破這種局面
現在年輕人養育孩子的壓力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隨著老年人口上升比較快,所以對於年輕人來說壓力是非常大。想要打破這種局面,其實網路上非常多的專家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措施,很多專家建議給到年輕人多一些的補貼,幫助年輕人減輕生活壓力。同時想辦法去降低房價物價以及醫療費用,還有養育孩子的養育成本,盡可能的讓年輕人的負擔少一些,同時促進經濟發展,想方設法的去提高年輕人的收入,讓年輕人能夠獲得上升和發展的機會更多一些,對於年輕人的就業上升通道也應該做好相應的保障。對於女性來說,應該增強女性生育福利的待遇,保證女性能夠公平就業。也要完善育兒的環境,從各個方面打破這種局面。
最後現在社會壓力是非常大的,生孩子也意味著要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而帶好孩子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年輕人眼中看來,生孩子是需要慎重考慮的。
❹ 如何降低育兒成本
首先,關愛女性,降低「生育懲罰」。眾多實證結果證實,我國存在「生育懲罰」,且這個「懲罰」不輕。每多生育一個孩子,就明顯減少就業女性的工作投入時間,降低她們的工資水平。加之,社會上普遍存在爸爸「不作為」的現象,更是增加了就業女性的負擔。社會對已生育女性的關懷以情感為主,缺乏實質性的關愛。比如職業場所,企業基於評估自身生產能力的需要,期望探知女性的生育意願。如今三孩政策落地,預計企業將以各種形式探知在職女性和求職女性的生育意願。此行為不能完全理解為性別歧視,更多的是企業對未來生產能力的合理預估。如今,呼聲最高的三孩配套支持措施是延長女性生育假期、加強女性公平就業權利保障等,但此類型的政策無疑是把生育成本轉嫁到企業身上,於事無補。
2016年始,以深圳為首的各地城市陸續提出「積極推動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並不余遺力地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公園。但實際上,當今社會,兒童受到的關愛已經足夠多了,家裡家外備受關注,而家庭負擔最重的「媽媽」卻被家裡家外忽略了。構建「婦女友好型」社會是提高我國生育意願的前提和基礎,建議從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道德觀念、城市建設、社會服務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探討,給予婚育女性更多的理解、尊重,以及實質性的獎勵。
其次,以釋放家庭勞動力為主要手段,降低「育兒成本」。當前,教育、就業、住房任何一座「大山」均可以壓垮二胎家庭,尤其是教育支出。因多生一個孩子,從「奔向小康」倒回「解決溫飽」,這讓許多家庭始料不及。因此,這波「吐槽」中,二胎家庭成為了「主力軍」。每增加一個孩子,家庭消費支出隨之增加,但是以購買食物支出為主(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若不放棄工作,就得請老人或保姆幫忙,家庭人口成倍增加),相當於恩格爾系數提高了,簡而言之就是「變窮了」,這不利於我國消費結構升級。
中國經濟時報開展的《養娃教育成本網路問卷調查》顯示,不願意生孩子的原因中,80.65%為生養育孩子的經濟成本太高;56.59%為缺少養育和照顧孩子的時間。生養孩子既花錢又花時間,儲蓄和自由雙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最大的養育成本是自由,沒有工作的自由、沒有聚會的自由、沒有小口之家獨立生活的自由。因為老一輩未獲得良好教育的機會,隔代教育取不到預期成果,一座城市裡眾多家庭的其中一員放下工作呆在家裡教養孩子,其中不乏博士生,人們不得不感嘆讀書竟然是為了養孩子。德國陸續出台《生育保護法》、《聯邦養育津貼法》、《聯邦父母津貼和父母養育假法》等,每生一個孩子獎勵幾十萬,獎勵豐厚,但並未解決生育率低下的根本問題。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如何釋放家庭勞動力,讓家長可以繼續追求自身價值,並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才是三孩政策的實施重點。
最後,再度審視教育制度,降低「育兒風險」。前段時間《小歡喜》、《小捨得》電視劇引起了社會廣泛的熱議,「雞娃」「內卷」成為當下最熱的詞語,這兩部電視劇反映了當代教育競爭的激烈程度。「雞娃」在全國范圍內擴散,可能要追溯到《爸爸去哪裡》這部綜藝節目。該節目讓人們發現娃原來有無限的潛能,隨之,在網路信息技術的助攻下,各種「雞娃」方法廣泛擴散,部分文章更是主張在低年級時多陪娃。最要命的是,50%的中考升學率越來越明晰,許多娃還處於懵懂時期,就註定上不了高中。中考落榜的娃們一夜開竅,但為時已晚。前車之鑒下,提前教育從中學傳遞到小學,又從小學傳遞到學前。而且如今的課本和考試難度讓人驚嘆不已,提前教育可以為孩子省下寶貴的時間,包括睡眠時間、閱讀時間。所以,與其對教育機構進行頂格處罰、查檢各校作業數量,還不如重新審視教材和中考升學率的合理性。
「沒有高中等於沒有未來」,這是家長對現代社會的認知。基於對孩子未來的不可把控性,以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不信任,為了降低「育兒風險」,有的家長積極踴躍,有的家長被社會環境裹挾前行,最終導致教育過度競爭,隨之而來的是「焦慮」「跳樓」遍布全國。若社會矛盾呈現高度的一致性,這必然是制度使然,相關部門必須重新審視,而不是轉移注意力。若中考改革是參考德國的雙元制,那首先要讓社會充分認識並接受,同時加快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最後才能落實中考改革。顯然,相關部門並未讓社會認識到,「藍領可能比白領吃香」的未來現實,更未提供優質的職業教育,卻率先落實了50%的中考升學率。此外,如果中考改革是有根有據,那麼提高課本難度的依據又是什麼?大語文時代是為了充分貫徹落實國家文化強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