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質量成本
質量成本由兩部分構成,即運行質量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
高低與運行質量成本(或工作質量成本,或內部質量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有關。
質量成本的概念是由美國質量專家A.V.菲根堡姆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其定義是:為了確保產品(或服務)滿足規 定要求的費用以及沒有滿足規定要求引起損失,是企業生產總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不屬於。他將企業中質量預防和鑒定成本費用與產品質量不符合企業自身和顧客要求所造成的損失一並考慮,形成質量成本報告,為企業高層管理者了解質量問題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進行質量管理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1)質量成本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預防成本
用於預防不合格品與故障所需的各項費用。
a) 實施各類策劃所需的費用,包括體系策劃、產品實現策劃;
b) 產品/工藝設計評審、驗證、確認費用;
c) 工序能力研究費用;
d)質量審核費用;
e) 質量情報費用;
f) 培訓費用;
g)質量改進費用。
鑒定成本
用於評估產品是否滿足規定要求所需各項費用。
a) 檢驗費用;
b) 監測裝置的費用;
c) 破壞性試驗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勞務費。
內部損失成本
產品出廠前因不滿足要求而支付的費用。
a)廢品損失;
b) 返工損失;
c) 復檢費用;
d)停工損失;
e) 質量故障處理費;
f) 質量降級損失。
外部損失成本
產品出廠後因不滿足要求,導致索賠、修理、更換或信譽損失而支付的費用。
a) 索賠費用;
b) 退貨損失;
c) 保修費用;
d) 降價損失;
e) 處理質量異議的工資、交通費;
f) 信譽損失。
遵循原則
1.以尋求適宜的質量成本為目的。任何企業都有與其產品結構、生產批量、設備條件、管理方式和人員素質等相適應的質量成本,開展質量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找到適宜的質量成本控制方式,來優化企業的質量成本。
2.以嚴格、准確的記錄數據為依據。實施質量成本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成本數據流進行細致的核算和分析,所以提供的各種數據和記錄必須真實、可靠,否則對決策只能起到誤導作用。
3.建立完善的成本決算體系。要對成本進行控制,就要對成本的核算有統一的口徑,應有對人工的工時、成品的加工成本、損失成本、生產定額等有統一的核算和計價標准。
工作程序
1.要深入開展質量成本管理的宣傳和學習,對主要從事質量成本管理的人員進行專門培訓,明確其職責和任務。
2.制定質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標准,即確定適宜的質量成本水平。
3.編制、實施質量成本計劃,同時要對有關數據進行統計、核算與分析,對質量成本計劃的實施進行適時控制。
4.對質量成本的控制情況進行考核,並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提出質量成本改進計劃和相應的質量成本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