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為什麼成本會計要出差
擴展閱讀
ps工具樣式不出來怎麼辦 2025-04-16 06:57:48
怎麼選擇工具與魔棒 2025-04-16 06:55:28

為什麼成本會計要出差

發布時間: 2025-04-15 12:53:29

『壹』 學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後為什麼還要學成本會計

因為財務上存在太多模糊的東西,如果缺乏一些標準的話,隨便找一名老司機都完全有能力搞個大新聞。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其實是三種在模糊的東西中劃線的方式——這條線劃在哪裡,用什麼依據劃,為什麼要這樣劃。而不是會計的分類。通常來說,這三種會計都會集中在會計主體的會計工作中,不會分開。面向公眾的財務報表,為了讓這種報表具備真實性,客觀性,可靠性,及時性……各種性……必須制定嚴格的規則。這種費用要怎麼計,收入要怎麼計,成本要怎麼計,資產要怎麼算,負責要怎麼算……——所以注冊會計師的考試是辣么地坑爹,辣么地難,反正我是考不出。最大限度地降低查看報表的人獲得錯誤的,虛假的……數據的概率。而管理會計,看到管理兩個字就明白,管理會計是為公司管理服務的。說白了,給領導看的。領導在決策中需要什麼數據,都得請老司機提供。而領導決策需要的數據,有可能會跟稅務局,或者會計師事務所的標准會有所不同。而且,管理會計不但承擔計量的責任,更有分析數據,提出意見的責任。而成本會計,則是要劃線,把什麼東西劃到成本里,怎麼劃,劃進成本的東西要怎麼分配等問題。成本有廣義的和狹義的。 廣義成本包括一切的支出,甚至包括機會成本之類的。而狹義的成本則是和產品生產,服務提供相關的,最直接的料工費投入。如何界定成本,則是博大精深(我很討厭這個詞,但我不得不用這個詞來縮短答案長度)……如何分配成本,又是博大精深。成本會計不但計量成本,也要用各種方法分析成本,比如計量出做一個零件每道工序的成本,是否有地方可以改善和節省之類的。

『貳』 成本會計中工資核算要怎麼算

薪資明細表一般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部分:收入元素、扣減元素、社保公積金費用、應付工資、稅前工資、個人所得稅、稅後扣除項目、實際收入。

1、收入元素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計件工資、補貼(常見的有:交通補貼、通訊補貼、餐費補貼、油費補貼、住房補貼、駐外補貼、夜班補貼、出差補貼等)、津貼(常見的有:崗位津貼、技術津貼、職稱津貼等);

帶薪假期工資(帶薪假期一般有:年假、病假、產假、產檢假、陪產假、喪假、工傷假、婚假、哺乳假、流產假)產假工資差額、獎勵金額、優秀員工獎、高溫補貼、防寒補貼、經濟補償金、競業限制補償金、加班工資(平時加班工資、周末加班工資、法定節假日加班工資)、工齡工資、補發工資等。

2、扣減元素包括:事假扣除、績效獎金扣除金額、考勤扣除(遲到、早退、曠工、缺卡等)、其他罰款、抵稅額等。

3、應付工資即收入元素加扣減元素的總和。

4、社保公積金費用報告:社保公積金繳費基數、社保公積金繳費比例、社保公積金繳費金額(公司部分和個人部門)。

5、個人所得稅:個人稅前工資超過免稅起征點的部分要按照一定的稅率繳納個稅,一般都由公司代為扣除和申報。稅前工資=應付工資-社保公積金費用(個人部分)-抵稅額。

6、稅後扣除、補發項目:一般為公司特殊的規定項目,如水電費、借支費用等。

7、實際工資:即員工當月實際收到的工資。實發工資=稅前工資-個人所得稅-稅後扣除項目+稅後發放項目。

(2)為什麼成本會計要出差擴展閱讀

1、當月實際工作日:某一個月份除周六日以外的天數,包含法定節假日天數。即員工某月應出勤的天數。例如:2016年12月自然日天數為31天,工作日天數為22天,則當月員工應出勤的時數為22天。員工正常出勤的工資應該按照友明實際出勤天數與該應出勤天數進行折算。

2、月工作日:勞保部門規定的以制度月工作時間,每月固定為20.83天。

月工作日=(365天-104天(每年周末休息日)-11天(法定節假日))/12月=20.83天。需要明確的是20.83天和工資計算沒有直接關系好滑告,只是月出勤天數的基準而已。

3、月計薪天數:勞保部門規定的計算日工資、小讓如時工資時的天數為21.75天,與制度月工作日的區別為該天數包含每年11天的法定節假日天數。

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法定假日現在為帶薪假日,平時加班、休息日加班、法定假日加班都是按照21.75天計薪日得出的「日工資」來計算加班工資。

『叄』 是不是做成本會計最有發展前途

成本會計肯定要懂得生產的全部流程。這點是最難的。生產車間、庫管 、統計、銷售的相關知識都要懂一些。這樣才能交圈對口捏合各個部門,做好成本工作。一句話:成本會計的肚兒---雜貨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