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成本補償怎麼算

成本補償怎麼算

發布時間: 2025-04-25 03:23:21

1. 什麼是成本補償原則是什麼

在會計學中,有些費用的處理比較棘手, 因為在交易發生一段時間後,相應的收入或利益才會產生..這些被成為成本補償.

成本補償的適度、足額,是確保企業經營或再生產的根本要求。成本概念是成本補償概念的理論基礎,成本補償概念隨著成本概念內涵和外延的變化而相應改變。
成本補償是企業經濟運行機制的基礎系統,成本的足額補償將極大地促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順利進行。要使成本足額補償,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成本項目中應包括產品的研究開發等技術成本和人力資源成本。知識經濟時代高新技術在產品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產品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要真實地反映產品成本,便產品成本及時正確地得到補償,必須正確核算產品應負擔的科技成本。
2.在成本項目中應增設環境成本內容。除了制定法律法規對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進行約束外,我們必須在成本中反映企業生產商品對社會資源環境消耗和損失的程度。
3.進一步推廣加速折舊法。折舊計算的准確性、科學性,決定了固定資產價值消耗的准確計算和完整補償。加速折舊法可以使固定資產周轉速度提高,企業設備更新加快,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通貨膨脹對成本補償不足的影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有必要進一步縮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以消除技術進步的障礙。
4.定期提取重置資產准備金。往物價上漲時期。後進先出法和加速折舊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物價變動對傳統會計的影響,但其作用往往有限。定期提取重置資產准備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如何提取重置資產准備金,可以比照應收賬款壞賬准備的提取方法。
5.規范財務報表框架結構,准確地反映成本補償情況。按照歷史成本計算編制的成本報表,在物價上漲以後,已不能真實地反映當前的成本水平,應按歷史成本和補償成本進行雙重反映,從而使企業可以根據補償成本進行成本預測和市場預測,以此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待條件成熟以後,再以重置成本會計取代歷史成本會計。
6.加強對企業成本補償處理的監督,促使企業行為進一步規范化。為了提高成本信息的真實性,避免成本補償處理的隨意性,必須結合成本管理改革,強化成本監督,逐步使現代企業的成本補償處理納人正確的軌道。

2. 政府補償企業損失時如何計算財務成本

計算方法如下:
收到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時,分別兩種情況處理:(1)收到用於補償以後期間的相關成本費用或損失的政府補助時,先計入「遞延收益」科目,在以後相關成本費用期間,再轉入當期損益或沖減相關成本。
收到政府貨幣性補助時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政府補助
分期攤銷時
借:遞延收益——政府補助
貸:其他收益或成本費用科目
(2)收到用於補償已發生相關成本費用或損失的政府補助時,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或沖減相關成本。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收益或成本費用科目
(二)收到與企業日常活動無關的政府補助。收到與企業日常活動無關的政府補助時,直接計入「營業外收入」。
借:銀行存款
貸:營業外收入——政府補助
(三)取得政策性優惠貸款貼息的處理。企業取得政策性優惠貸款貼息的應當區分兩種情況:財政將貼息直接撥付給企業和財政將貼息撥付給貸款銀行。
1.財政將貼息資金直接撥付給企業的處理按未優惠貸款利率支付利息時:
借:財務費用——利息費用
貸:銀行存款
在收到貼息時沖減相關借款利息費用。
借:銀行存款
貸:財務費用——利息費用。
政府補助,是指企業從政府無償取得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政府補助的特徵:一是來源於政府的經濟資源;二是無償性。
但以下三項不作政府補助核算:
第一企業從政府取得的經濟資源,但與企業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等密切相關的歸屬於收入,應按《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准則處理。
第二所得稅減免,應按《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准則處理。
第三政府以投資者身份向企業投入資本歸屬於所有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