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成本會計適合哪些行業
擴展閱讀
石油車是什麼駕照 2024-11-16 08:36:01

成本會計適合哪些行業

發布時間: 2022-01-25 21:51:50

❶ 成本會計做的一般是什麼工作

一般是是做公司產品成本的計價分攤核算,主要接觸的科目有生產成本、製作費用。

❷ 成本會計主要做什麼

成本會計是基於商品經濟條件下,為求得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產成本和費用的會計活動,現代成本會計是為克服通貨膨脹所引起物價變動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弊端。

在物價變動情況下,以資產現行成本為計量屬性對相關會計對象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程序和方法,它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針對相關經濟主體在產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成本耗費進行預測、決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價值管理活動。

在繼承傳統成本會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會計理論,傳統成本會計在物價變動環境下的延伸和拓展,將成本核算與生產經營有效結合,具有不同於傳統成本的會計程序和會計方法,可隨經濟環境的改變而及時反映資產價值變化,具有高度的決策相關性。

(2)成本會計適合哪些行業擴展閱讀

在財務會計中,將成本分為未耗成本與已耗成本兩大類。未耗成本是指可在未來的會計期間產生收益的支出,此類成本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為資產項目,例如設備、存貨及應收賬款等。已耗成本則是指本會計期間內已經消耗,且在未來會計期間不會創造收益的支出。

這類成本又可分為費用和損失,前者在損益表上列為當期收益的減項,例如已銷產品的生產成本及各項期間費用等,後者則因無相應利益的產生,而在損益表上列為營業外支出等項目,例如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❸ 成本會計要學什麼專業

會計專業是專為向學生提供通過金融會計(或稅務管理會計)考試所必需的技術技能而設計的,同時也可以使學生藉助深厚的文理科造詣,來提高運用這些技能的能力。會計和審計職業主要是審核和詮釋數據記載,以便提出建議或做匯報總結。更進一步說,會計員可能會涉足設計財會系統,對開支匯報及其他金融預算領域提出建議。因此,他們必須做好應付各種人,各項數據及各類瑣事的准備。會計職位上常會孕育出運營的規劃和管理的人才,這將是向更高級管理層次邁進的極好機會。

由於會計員提供的金融信息的重要性,較高的道德水準也許是會計員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個人素質,其他的品質包括耐心、可靠性、決斷力、思維全面性、組織能力、工作導向及一致性。另外,數學、邏輯思維、分析學、應用思維及書面和口頭表達方面的天賦將大大提高成功的機率。

會計專業給學生提供必需的教育,以便他們能開始並不斷發展職業會計師事業。學習的課程不但可提供學生做明智獨立判斷所需的初步能力,也可為將來事業的發展打下基礎。該專業將為學生在從事工業、金融、政府及其他一些非盈利性組織等大范圍的職業生涯做好准備。

會計學專業課程有:會計基礎,會計實務,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稅務會計,證券投資學,市場營銷學,審計學,經濟法,財政與金融等。

要從事會計工作,必須要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注冊會計師則不是從事會計工作必須考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考或不考。從事會計工作後,想進一步學習、考證,可以報考會計職稱資格考試(分三個等級:初級、中級、高級)

比起會計從業資格證,比起初級、中級會計職稱,自考注會難度很大;比起修個雙學位,難度一般或者相當,呵呵。

加油,同學。

> >> >>>
認真回答網友的提問!積極解決網友的回答!共同構建和諧網路環境!為網友貢獻出最大力量!
不懼惡意採納刷分!
堅持追求真理真知!
如果幫到您了,請採納。謝謝!!!

❹ 成本會計的職業有哪七類

成本會計的職業的話,應該就是按照屬性來分的話,一般有一種費用會計,還有可能會是做到總賬會計的一類。

❺ 成本會計的崗位設置適用於什麼類型的企業

成本會計適合製造業企業

❻ 成本會計要做哪些工作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健全原始記錄;
原始記錄是指按照規定的格式,對企業的生產、技術經濟活動的具體事實所做的最初書面記載。它是進行各項核算的前提條件,是編制費用預算,嚴格控製成本費用支出的重要依據。成本會計有關的原始記錄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反映生產經營過程中物化勞動消耗的原始記錄。
(2)反映活勞動消耗的原始記錄。
(3)反映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支出的原始記錄。
(4)其他原始記錄。
原始記錄是一切核算的基礎,成本核算更是如此。因此,原始記錄必須真實正確,內容完整,手續齊全,要素完備,以便為成本計算、控制、預測和決策提供客觀的依據。
2、健全存貨的計量、驗收、領退和盤點制度;
為了保證入庫材料物資數量與質量,必須搞好計量與驗收工作,准確的計量和嚴格的質量檢測是保證原始記錄可靠性的前提;為了保證領、退的材料物資准確無誤,還必須及時辦好領料和退料憑證手續,使成本中的材料費用相對准確。由於材料物資等存貨品種、規格多,進出頻繁,盡管嚴格管理,但由於種種原因,賬面不符還經常存在,所以對材料物資還得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盤點,進行賬面調整,以保證庫存材料物資的真實性,確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費用更加准確。
3、實施有效的定額管理;
定額是指在一定生產技術組織條件下,對人力、財力、物力的消耗及佔用所規定的數量標准。科學先進的定額,是對產品成本進行預測、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據。與成本核算有關的消耗定額,主要包括:工時定額、產量定額、材料、燃料、動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額,有關費用的定額如製造費用的預算等。消耗定額的制定是作為企業產品生產發生耗費應該掌握的標准。但由於消耗定額服務於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現為不同的消耗水平。當企業編製成本計劃時,是根據計劃期內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定額;當定額作為分配實際成本標准時,是以能體現現行消耗水平的定額為依據來衡量的;當企業為實現預期利潤而控製成本時,是根據企業實現預期利潤必須達到的消耗水平作為衡量的尺度。定額制定後,為了保持它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還必須根據生產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行不斷的修訂,使它為成本管理與核算提供客觀的依據。
4、建立適合企業內部的結算價格;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往往會相互提供半成品、材料、勞務等等,為了分清企業內部各單位的經濟責任,明確各單位工作業績以及總體評價與考核的需要,應制定企業內部結算價格。
制定結算價格的主要依據有:
(1)內部轉移的材料物資等,應以當時的市場價格作為內部結算價格;
(2)材料物資、勞務等也可以以市場價格為基礎,雙方協商定價,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議價」,作為內部的結算價格;
(3)企業生產的零部件、半成品等在內部轉移時,可以用標准成本或計劃成本作為內部結算價格;
(4)在原有成本的基礎上,加上合理的利潤(即一定利潤率計算)作為內部的價格。
除上述計價方法外,企業也可以根據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以及結算上具體情況來確定其合理的結算價格進行結算。
5、頒布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
規章制度是企業為了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和管理而制定的有關制度、章程和規則。規章制度是人們行動的准繩,是實施有效的成本管理的保證。
企業內與成本會計有關的規章制度主要包括:計量驗收制度、定額管理制度、崗位責任制、考勤制度、質量檢查制度、設備管理和維修制度、材料收發零用制度、物資盤存制度、費用開支規定以及其他各種成本管理制度等。各種規章制度的具體內容應隨著生產發展、經營情況的變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客觀條件和變化,不斷改進,逐步完善。
在實際工作中,成本會計一般做以下工作:
1 負責目標成本的預測、搞好成本費用的控制、核算及分析工作;
2 負責成本費用指標的分解;
3 負責庫存材料核算及本科室憑證稽核工作;
4 負責職工工資分配與核算業務;
5 負責會計報表、管理會計報表及報表附註的編制、審核、列印,並按時報出;
6 負責物管庫物資、庫存商品的管理、檢查、盤點工作;
7 負責管理報表的編制、審核、列印及上報工作。

❼ 哪個行業的成本會計最復雜麻煩

一..當然是工業企業成本會計核算最復雜了‍,製造業成本會計相對行政事業、銀行證券、商業服務等行業會計更為繁瑣,復雜;
二..製造業企業成本會計一般會涉及以下方面的內容:
1、計算產品銷售成本--- 借:產品銷售成本 貸:庫存商品
2、原材料購入 借:原材料 貸:銀行存款、應收賬款等科目;
3、投入生產(根據產品生產加工單): 借:基本生產 ---直接材料 ---直拉人工 ---直接費用 貸:原材料 應付職工薪酬 銀行存款等科目;
4、分攤輔助生產費用: 借:生產成本---輔助生產費用(水、電、汽等) 貸:輔助生產---XXX產品費用
5、產品生產完工入庫(根據產品成本核算單): 借:庫存商品---XX產品 貸:生產成本
6、原材料購進、投入生產、產品入庫、產品銷售、收回貨款---支付進料款、組織生產---周而復始,這就製造業成本會計的資金運用周轉和資金循環。

❽ 那些行業是成本會計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包括以下四項內容:
1.建立定額管理制度,制定必要的消耗定額
2.加強物資的計量、驗收、領發和清查制度
3.建立內部結算制度,制定內部結算價格
4.建立原始記錄制度,制定合理的憑證傳遞流程

❾ 作業成本法不適合哪些製造行業

作業成本法的產生
生產製造是企業的核心流程之一,成本核算則是影響到企業生產製造任務的完成水準的關鍵。針對傳統成本會計不適應新製造環境的局面,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ABC)和基於ABC的作業成本管理(ABCM),在美、日和西歐諸國的企業,尤其是競爭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術企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一、 新製造環境沖擊傳統成本會計

隨著企業IT技術的運用,MRPII、ERP、CIM、JIT等系統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企業新製造環境逐漸形成。 企業使用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來管理經營與生產,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設備、資源、人、技術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產生企業經濟效益,已成為製造業企業的一致選擇。從最早的物料需求計劃MRP (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製造資源計劃MRP 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到近年出現的企業資源規劃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目前流行的MRP Ⅱ有助於管理當局進行及時、有效的投資與生產經營決策;ERP則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層及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不僅是MRP和ERP,促成新製造環境形成的新系統還包括:彈性製造系統(FMS)、電腦整合製造系統(CIM)和適時生產系統(JIT)等。FMS是指使用機器人及電腦控制的材料處置系統,來結合各種獨立的電腦程式機器工具進行生產,它有益於產品製造程序的彈性化。CIM則是指以電腦為核心,結合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工程及電腦輔助製造系統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統,以形成自動化的製造程序,實現工廠無人化管理,可減少人工成本、節省時間並提高工作效率。JIT是根據需要來安排生產和采購,以消除企業製造周期中的浪費和損失的管理系統。在JIT下企業的供、產、銷各個環節在時間上必須周密銜接,材料應適時到達現場,前一生產程序的半成品應適時送達後一生產程序,產成品要適時供給顧客,力爭使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無庫存儲備。
面對新製造環境的沖擊,企業如果繼續使用傳統的成本會計技術與方法,至少會造成兩大方面的後果,包括:
1、產品成本計算不準。因為在新製造環境下,機器和電腦輔助生產系統在某些工作上已經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從傳統製造環境下的20%—40%降到了現在的不足5%。但同時製造費用劇增並呈多樣化,其分攤標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時已難於正確反映各種產品的成本。
2、成本控制可能產生負功能行為。傳統成本會計中將預算與實際業績編成差異報告,即將實際發生的成本與標准成本相比較。但在新製造環境下,這一控制系統將產生負功能的行為,例如為獲得有利的效率差異,可能導致企業片面追求大量生產,造成存貨的增加;另外,為獲得有利價格差異,采購部門可能購買低質量的原材料,或進行大宗采購,造成質量問題或材料庫存積壓等等。

二、作業成本法的產生與發展
為解決新製造環境下傳統成本會計的難題,作業成本法作為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應運而生。傳統成本法是一種通用的解決方案,不考慮企業的目標,但新興的作業成本從一開始就考慮企業的實施目標和范圍,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實施,並把成本核算與成本信息分析和應用結合起來,直至採取改善行動,為企業提供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一種通過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追蹤動態反映,計量作業和成本對象的成本,評價作業業績和資源的利用情況的成本計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業為中心,根據作業對資源耗費的情況將資源的成本分配到作業中,然後根據產品和服務所耗用的作業量,最終將成本分配到產品與服務。是將企業一般管理費用按照更現實的基礎進行分攤而非按照直接勞動工時或機械工時。達成該目標的工具是作業成本法(ABC)會計系統,首先基於實施的作業累加成本,然後按成本動因分攤成本到產品或其他要素,如客戶、市場或項目。
對作業成本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最早提出的概念是「作業會計」(Activity-Based Accounting或Activity Accounting)。美國會計學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於1941年在<<會計論壇>>雜志發表論文首次對作業、作業賬戶設置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提出「每項作業都設置一個賬戶」,「作業就是一個組織單位對一項工程、一個大型建設項目、一項規劃以及一項重要經營的各個具體活動所做出的貢獻」。隨後的喬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教授認為,「作業會計」是一種和決策有用性目標相聯系的會計,研究作業會計首先應明確「作業」、「成本」和「會計目標—-決策有用性」三個概念。1971年斯托布斯在具有重大影響的<<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一書中,對「作業」、「成本」、「作業成本計算」等概念作了全面闡述,引發了80年代以後西方會計學者對傳統的成本會計系統的全面反思。
1988年,哈佛大學的羅賓.庫珀(Robin Cooper)在夏季號《成本管理》雜志上發表了《一論ABC的興起:什麼是ABC系統?》,庫珀認為產品成本就是製造和運送產品所需全部作業的成本的總和,成本計算的最基本對象是作業;ABC賴以存在的基礎是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接著庫珀又連續發表了《二論ABC的興起:何時需要ABC系統?》、《三論ABC的興起:需要多少成本動因並如何選擇?》和《四論ABC的興起:ABC系統看起來到底象什麼?》。他還與羅伯特.卡普蘭(Robert?S?Kaplan)合作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計量成本的正確性:制定正確的決策》等論文,對作業成本法的現實意義、運作程序、成本動因選擇、成本庫的建立等重要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奠定了作業成本法研究的基石。此後在英美等國家對作業成本日益興起,研究作業成本法的文章紛紛出現,作業成本理論日趨完善,在冶金、電信、制葯、電子設備和IT等行業的應用也逐步開展了起來。
作業成本法的理論基礎是認為生產過程應該描述為:生產導致作業發生,產品耗用作業,作業耗用資源,從而導致成本發生。這與傳統的製造成本法中產品耗用成本的理念是不同的。這樣,作業成本法就以作業成本的核算追蹤了產品形成和成本積累的過程,對成本形成的「前因後果」進行追本溯源:從「前因」 上講,由於成本由作業引起,對成本的分析應該是對價值鏈的分析,而價值鏈貫穿於企業經營的所有環節,所以成本分析首先從市場需求和產品設計環節開始;從「後果」上講,要搞清作業的完成實際耗費了多少資源,這些資源是如何實現價值轉移的,最終向客戶(即市場)轉移了多少價值、收取了多少價值,成本分析才算結束。由此出發,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使成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本信息更加詳細化、更具有可控性。
[編輯本段]作業成本法的成本計算程序
一般認為,作業成本法是一個以作業為基礎的管理信息系統。它以作業為中心,作業的劃分從產品設計開始,到物料供應;從工藝流程的各個環節、總裝、質檢到發運銷售全過程,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出相對准確的產品成本。同時,經過對所有與產品相關聯作用的跟蹤,為消除不增值作業,優化作業鏈和價值鏈,增加需求者價值,提供有用信息,促進最大限度的節約,提高決策、計劃、控制能力,以最終達到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獲利能力,增加企業價值的目的。
在作業成本法下,成本計算程序分為兩大階段六個步驟。第一階段是將製造費用分配到同質的作業成本庫(同一成本),並計算每一個成本庫的分配率;第二階段是利用作業成本庫分配率,把製造費用分攤給產品,計算產品成本。其實際操作步驟如下:
1.定義、識別和選擇主要作業;
2.歸集資源費用到同質成本庫。這些資源通常可以從企業的總分類帳中得到,但總分類帳並無執行各項作業所消耗資源的成本;
3.選擇成本動因,計算成本庫分配率。從中選擇一個成本動因作為計算成本分配率的基準。成本計量要考慮成本動因材料是否易於獲得;成本動因和消耗資源之間相關程度越高,現有的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會越小;
4.計算成本庫分配率;
5.把作業庫中的費用分配到產品上去;某產品某成本動因成本=某成本庫分配率X成本動因數量
6.計算產品成本。作業成本計算的目標最終要計算出產品的成本。直接成本可單獨作為一個作業成本庫處理。將產品分攤的製造費用,加上產品直接成本,為產品成本。某產品成本=∑成本動因成本+直接成本
作業成本法產生的基礎,以及它的促進成本分配的精確化、所能提供成本信息的決策相關性、提供有意義的非財務信息、拓展成本服務的范圍等特點,表明與現代企業相適應的成本控制制度,應是建立在作業管理基礎上的;它將形成產品的各項作業作為責任和控制中心,從成本發生的根源上展開分析,區分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建立最優的動態的增值標准,從財務和經營兩個方面對作業業績進行評價,不斷改變作業方式,從而達到持續降低成本的目標。為此,作業成本法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在一般應用中,應先分析作業成本法應考慮的問題,為順利實施准備充分的條件,堅持作業成本法與目標成本、改進成本、生命周期成本、限制理論等其它管理會計方法結合。在具體運用中,除了在製造業應用外,亦可在服務業上進行嘗試。如作業成本法運用於銀行業在國際金融界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它在銀行業的應用有重要意義。作業成本法在銀行應用可分為戰略成本管理、產品成本核算、顧客水平盈利分析和日常成本管理等幾個方面。
[編輯本段]作業成本法的應用關鍵與前景
作業成本法沒有固定的框架和統一的模式,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實施目的和核算體系,因此在多個行業的具體應用中,必須結合企業的實際開展。在中國「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國家戰略引導下,製造業企業應用作業成本法的空間十分巨大,但企業必須通過理論學習、模型設計等途徑,獲得成功實施作業成本管理的知識和經驗。
總體看來,作業成本法是個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推行科學和流程管理的企業,一定要以客戶和作業流程為中心來對工作任務進行管理,即開展作業成本管理。中國企業應用作業成本法、開展作業成本管理的關鍵包括:
(1)獲得企業高層的認同。企業領導者的認同是實施作業成本的前提。我國製造企業對作業成本的認同,與國際性企業的認同存在較大差距。這不僅與不同的經濟體制有關,也與國內理論和實踐中對作業成本的了解不足有關。只有獲得企業領導者的支持,才能為在企業中推廣作業成本法,進而開展作業成本管理創新條件。
(2)明確實施的責任主體。作業成本法屬於管理會計范疇,同時牽涉到企業內部的各個部門。但中國製造業企業內部,大多沒有管理會計這一職位或負責部門,其功能多是分散在財務、采購等多個部門中。如果作業成本的實施中沒有一個具體的主管部門,就可能出現人人有責人人都不負責的情況。
(3)推動組織再造。作業成本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全員實施的一項工程,因為作業成本必須清楚企業的運作過程,作業成本核算體系設計、基礎數據收集以及改善行動都需要全員參與。另外實施作業成本法,成本在產品之間的重新分配和對作業進行核算,不可避免的導致對個人和組織的績效的影響,受到影響的組織和個人可能會抵製作業成本的實施。因此推動組織再造是成功實施作業成本法的重點之一。
(4)開發和應用實施工具。作業成本的實施離不開軟體的支持,國外已經有成熟的作業成本軟體,但在國內,目前還沒有出現成熟的軟體工具,當前的一些應用作業成本法的企業多是利用自行開發的工具來支持。沒有軟體工具的支持,作業成本的運行與數據分析都是困難。盡快開發適合中國企業特色的作業成本軟體,使得作業成本法的實施標准化、信息化,同時加快與企業現有信息系統的集成,是促進作業成本在製造、電信和IT等行業規模化實施的關鍵。
[編輯本段]作業成本法的局限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業成本法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由於它提供的仍然是歷史成本信息,所以要發揮決策作用必須要有附加條件。作業成本法雖然大大減少了現行方法在產品成本計算上的主觀分配,但並未從根本上消除它們,也就是說,由於作業成本法的基礎資料來自於現行的權責發生制,因此其計算結果必須受諸如折舊和開發等成本期末分配中任意性的影響。這樣,作業成本法成本歸集庫歸集成本的正確性和客觀性就會受到影響。另外,就作業成本法最核心內容成本歸集庫和成本動因選擇而言,作業成本法也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盡管作業成本法還存在如上一些問題,但決不能說它對我們毫無借鑒之處。它不僅是一種先進的成本計算方法,同時也是實現成本計算與控制相結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正如某些學者所說的:由於作業成本法獨具的特點,我們完全可以在成本管理的其他方面採用,尤其是成本控制方面,可以用作業成本法來達到控制和節約成本的目的。
備註:
在2008年作業成本法計算與管理已納入注冊會計師《財務成本管理》考試內容,標志著作業成本法理論與實踐已趨於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