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凱恩斯學派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新凱恩斯學派產生的客觀條件是,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缺陷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現實問題時效微力乏。原凱恩斯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理論上的進展,給新凱恩斯主義者以有益的啟迪。新凱恩斯主義是原凱恩斯主義受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打擊後,汲取凱恩斯主義與其對立的學派的斗爭中的經驗教訓而形成,並在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斗爭中不斷發展,是原凱恩斯主義的復興。
新凱恩斯主義繼承了原凱恩斯主義的基本信條,在三個命題上保持一致:①勞動市場上經常存在超額勞動供給;②經濟中存在著顯著的周期性波動;③經濟政策在絕大多數年份是重要的。但是新凱恩斯主義並不是對原凱恩斯主義的簡單因襲,而是認真對待各學派對原凱恩斯主義的批判,對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進行深刻地反省,同時吸收並融合各學派的精華和有用的概念、論點,批判地繼承發展了凱恩斯主義。
在具體的經濟分析方法和理論觀點上,新舊凱恩斯主義存在這重要差別,主要體現在非市場出清假設上。新凱恩斯主義以工資和價格粘性取代了原凱恩斯主義的工資剛性假設,並添加了原凱恩斯主義模型所忽略的兩個假設:①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原則(即廠商追逐利潤最大化和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②理性預期假設。新凱恩斯主義闡明了,在經濟中出現需求或供給沖擊後,工資和價格粘性使市場不能出清,經濟會處在非均衡狀態,即使有理性預期的存在,國家的經濟政策也將起到積極作用,能夠影響就業和產量。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特徵是:①否認新古典學派的二分法,即分析價值和分配問題的價值論和分析貨幣和價格問題的貨幣論,認為貨幣等名義變數的變動會導致產量和就業量等實際變數的波動,因而二分法是失敗的。②認為經濟是非瓦爾拉斯均衡,實際不完全性是重要的。他們認為工資和價格有粘性,其原因在於市場不完全競爭,經濟只能獲得有限信息和相對價格彈性,所以市場是非出清的,有明顯的非瓦爾拉斯均衡特徵。因而可以認為凡是否認古典二分法,持有市場是不完全競爭和非瓦爾拉斯均衡的觀點,都屬於新凱恩斯學派。
新凱恩斯學派的主要經濟理論有:①價格粘性論 。新凱恩斯主義的價格粘性論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名義價格粘性論;而是實際價格粘性論。這為價格理論提供了微觀經濟學基礎。②勞動市場論。新凱恩斯主義的勞動市場論克服了凱恩斯主義致命的缺陷,維護了凱恩斯主義勞動市場非出清的信條。不僅在微觀經濟學基礎上闡明了勞動市場失靈、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等問題,還豐富和發展了微觀經濟學的勞動理論。新凱恩斯主義勞動市場論的關鍵性假設是工資粘性,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兩類:一是名義工資粘性論;而是實際工資粘性論。③信貸配給論 。新凱恩斯主義信貸配給論從信貸市場中信息非對稱性出發,論述了利率和貸款抵押的選擇效應會導致信貸市場出現信貸配給,信貸市場會失靈,政府幹預有積極作用。從而拓展了信貸市場理論的研究領域,豐富發展了金融理論。
新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①價格政策。新凱恩斯主義者的價格政策建議的主旨是抑制價格粘性,使價格富有彈性,以修復失靈的市場機制,穩定總產量。新凱恩斯主義者在交錯調整價格論和菜單成本論中提出了大體相似的政策建議。這兩個政策建議都主張通過政策干預去協調經濟人的行為,糾正市場失靈,基本上是正確的,只是缺乏可操作性。②就業政策。新凱恩斯主義的勞動工資理論,在微觀經濟學基礎上闡釋了工資粘性和失業問題,並提出若干關於工資就業的政策。這些政策建議主要集中於局內—局外人理論和交錯勞動合同論等理論。新凱恩斯主義的就業政策照樣於增加工資彈性,減少失業,其政策思路是合理的,但帶有較強的理想色,具體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由政府出面敢於勞動合同,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缺乏可行性。③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 。貨幣政策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為了實現穩定產出的目標,政府罪有應得的貨幣政策是:貨幣量市場的調整與影響價格的實際擾動相適應,與引起價格變動的名義擾動反向行事。然而這兩種政策對雇員的影響是不同的,前者意味著產出穩定時,雇員工資不太穩定,而後者意味著產出穩定時,雇員工資比較穩定。信貸政策新凱恩斯主義的信貸政策建議是:政府從社會福利最大化出發,應該干預信貸市場。利用貸款補貼或提供信貸擔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場利率,使那些有社會效益的項目能夠獲得貸款。你要這么寫估計應該沒問題
追問: 嗯,謝謝回答。但是就寫500字。問題是 回答: 最下面一段- -! 補充: 新凱恩斯主義繼承了原凱恩斯主義的基本信條,在三個命題上保持一致:①勞動市場上經常存在超額勞動供給;②經濟中存在著顯著的周期性波動;③經濟政策在絕大多數年份是重要的。但是新凱恩斯主義並不是對原凱恩斯主義的簡單因襲,而是認真對待各學派對原凱恩斯主義的批判,對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進行深刻地反省,同時吸收並融合各學派的精華和有用的概念、論點,批判地繼承發展了凱恩斯主義。新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①價格政策。新凱恩斯主義者的價格政策建議的主旨是抑制價格粘性,使價格富有彈性,以修復失靈的市場機制,穩定總產量。新凱恩斯主義者在交錯調整價格論和菜單成本論中提出了大體相似的政策建議。這兩個政策建議都主張通過政策干預去協調經濟人的行為,糾正市場失靈,基本上是正確的,只是缺乏可操作性。②就業政策。新凱恩斯主義的勞動工資理論,在微觀經濟學基礎上闡釋了工資粘性和失業問題,並提出若干關於工資就業的政策。這些政策建議主要集中於局內—局外人理論和交錯勞動合同論等理論。新凱恩斯主義的就業政策照樣於增加工資彈性,減少失業,其政策思路是合理的,但帶有較強的理想色,具體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由政府出面敢於勞動合同,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缺乏可行性。③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 。貨幣政策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為了實現穩定產出的目標,政府罪有應得的貨幣政策是:貨幣量市場的調整與影響價格的實際擾動相適應,與引起價格變動的名義擾動反向行事。然而這兩種政策對雇員的影響是不同的,前者意味著產出穩定時,雇員工資不太穩定,而後者意味著產出穩定時,雇員工資比較穩定。信貸政策新凱恩斯主義的信貸政策建議是:政府從社會福利最大化出發,應該干預信貸市場。利用貸款補貼或提供信貸擔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場利率,使那些有社會效益的項目能夠獲得貸款。
② 商鞅變法是事件的哪一個學派的主張
是法家學派經濟措施的主張: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內容如下:
1)廢井田、開阡陌
商鞅在經濟上推行的重大舉措是「廢井田、開阡陌」.《史記》記載: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戰國策》說商鞅「決裂阡陌,教民耕戰」 ,廢止「田裡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則.所謂「阡陌」,指「井田」中間灌溉的水渠以及與之相應的縱橫道路,縱者稱「阡」,橫者稱「陌」.「封疆」就是奴隸主貴族受封井田的界限.「開阡陌封疆」就是把標志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規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佔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占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因棄本求末,或游手好閑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商鞅還招募無地農民到秦國開荒.為鼓勵小農經濟,還規定凡一戶有兩個兒子,到成人年齡必須分家,獨立謀生,否則要出雙倍賦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這些政策有利於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發展封建經濟.
3)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從「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規定的1標准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准升約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商鞅還統一了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度量衡的統一的意義
第一、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准則,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的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第二、對賦稅制和俸祿制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
第三、有利於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
第四、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政治措施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主要內容如下:
1)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以獎勵軍功而禁止私鬥.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 就是說有功勞的貴族子弟,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
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商鞅徹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今後將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據《漢書》記載:「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 也就說明了獎勵的做法: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謂私鬥,並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鎮,被奴隸主所佔有.奴隸主之間為了爭奪土地、財產,經常發生爭斗.新法規定不準私鬥,目的在於削弱奴隸主的勢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嚴懲私鬥的作法是:為私鬥者,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由於推崇戰功,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秦國在對外戰爭中,國力進一步增強,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被動落後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相會,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被動局面,提高了秦國的地位.秦國還用武力逐步佔有了土地肥沃、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巴蜀地區和盛產牛馬的西北地區,社會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奠定了秦統一的物質基礎.
2)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即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份之高低.該規定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因而,招致了他們的怨恨.《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秦國的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商鞅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的統治,管理廣大居民,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輕罪用重刑.將魏國李悝的《法經》頒布實行,還增加了連坐法.主要內容是: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什、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按照編制,登記並編入戶籍,責令互相監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這與後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時規定,旅店不能收留沒有官府憑證者住宿,否則店主也要連坐.
4)推行縣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 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也有史書認為是41縣或36個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商鞅通過縣的設置,把領主對領邑內的政治特權收歸中央.該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廢井田、開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證了土地私有.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
後來,秦在新佔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郡守.後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於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制.
5)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的該措施是為了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然而,商鞅開創的「燔詩書」的高壓政策,不僅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
編輯本段【商鞅變法的目的及作用】
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開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隸主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了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和壯大了地主階級政治勢力;中央集權的實行,鞏固了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發展了封建經濟,壯大了地主階級經濟力量;方便了稅收和交換.
③ 國際關系理論有哪些主要學派各學派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1、國際關系理論主要有三大流派:
(1)、現實主義學派的國際安全觀。
(2)、理想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國際安全觀。
(3)、建構主義的安全觀。
2、三大學派的核心觀點:
(1)、現實主義學派的國際安全觀
基於對國際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現實主義對於國際政治的本質以及戰爭與和平問題進行了長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現實主義學派看來,國際安全在本質上是稀缺的,國際安全問題只可以緩解,卻不能最終得到解決,而獲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擁有強大的權力。
因此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就是圍繞權力斗爭的關系。
無政府狀態成為認識國際政治的基本起點,安全困境則是每一個國家必須面對的現實。
現實主義學派主要有以漢斯摩根索為代表的古典現實主義、以肯尼思沃爾茲和羅伯特吉爾平為代表的新現實主義和以約翰米爾斯海默為代表的進攻性現實主義。
漢斯摩根索一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戰爭的慘痛經歷使他一直堅持人性本惡的觀點。他認為存在於人自身罪惡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變,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個安全的國際社會。
而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經常會感到岌岌可危,為了能夠安全,人們必須自保,要自保就必須獲得權力。而國家權力就是這種個人權力的延伸和擴大。
在他看來,權力,主要是軍事權力,是國家行為的目標。在國際社會里,國家對外行為的動因就是出於對權力的追逐。
而不斷追逐權力的結果,則使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過程中產生相互懷疑和不信任,導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邏輯結果是國際沖突。
因而獲得國家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擁有強大的軍事權力。
肯尼思沃爾茲強調世界處於無政府狀態,在無政府條件下國家的第一考慮就是生存。
他認為在這樣的體系中,國家的目的不是獲得和維持權力,而是力圖確保生存,兩極均勢有利於降低戰爭危險。
新現實主義的另一代表人物羅伯特吉爾平認為,除了國際政治方面的因素,也應該考慮到國際經濟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國際經濟方面的因素越來越佔主導地位。
在國際安全方面,他強調只有提升包括國家經濟實力在內的整體實力才能更好的獲得安全。
進攻性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約翰米爾斯海默強調權力是大國政治的根本,大國為追逐權力而互相競爭,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特徵和權力分配不公導致國際沖突,只有獲得權力最大化才能盡可能地確保自身安全。
他還提出了5個基本假設:
1、國際體系是無政府體系。
2、大國擁有相互傷害和相互摧毀的軍事權力。
3、國家永遠無法確認它國的意圖。
4、生存是第一目標。
5、國家是理性行為體。
可見,進攻性現實主義是將現實主義的基本命題發揮到極至,國際安全極為稀缺,國際沖突不可避免,只有掌握最大化的權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現實主義學派關於國際安全的邏輯是「安全困境」。
在無政府狀態中,國家間具有高度猜疑性,使它們對對方行為總往最壞的方面估計。
國際安全是稀缺的,為了獲得安全,一國增加軍備,必然會使另一國感到威脅,從而引起另一國增加更多、更強大的軍備,最終使軍備競賽無法避免。
(2)理想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國際安全觀
「強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難」仍然是國家在安全問題上的切實感受。
自助、結盟、集體安全等成為國家維護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徑。理想主義學派認為:除了戰爭,國家還可以通過和平手段來實現自身的安全。
以一戰為界點,國際關系的理想主義傳統開始轉向現在的新自由制度主義。
與現實主義相比,理想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更加註重集體安全和相互依賴。
理想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認為建立國際組織、健全國際法和國際公約可以確保和平和安全。
在國際安全問題上,該學派提出三個重要理論假設:
1、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戰爭之所以爆發是因為發動戰爭的有利可圖,使一些人的良知誤入歧途。
一旦喚醒良知,消除誤解,世界即被拯救。
2、主權國家的根本利益是和諧的,國際安全是充裕的。
結束秘密外交,建立國際組織(國聯)來解決各類分歧的矛盾。
3、國家主權不是無限的,必須以國家集體安全體系來保障國際安全。
20世紀70年代,國際關系出現大分化,大組合,一度有美國國力衰落之說。
對此,以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義流派開始對現實主義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
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沖突雖然是國際社會無政府性的產物,但國際沖突是可以抑制的,武力並非有效的政策工具。
國際社會成員可以通過建立國際組織、制定國際制度等,實現國際合作。
物質性權力在維護世界穩定中並不能起到絕對的作用,必須加上制度等非物質性因素。
制度對於國際安全的意義在於:
1、在無政府狀態下,國際社會成員之間具有高度的不信任感,
而通過建立國際制度、成立國際組織可以增進成員之間的了解,促進成員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從而降低這種無政府狀態下的不信任感。
2、在一個相互依賴的國際社會里,戰爭的成本越來越高,國際行為體之間建立的國際制度的規約作用,可以降低爆發戰爭的機率,加強國家間的合作。
總之,基於互惠基礎上運作的國際制度,至少是維持和平的重要力量。
集體安全體系是理想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一直倡導的。
所謂「集體安全」是指「所有國家和地區以法律約束和條約承諾,向無論何時何地發生的侵略行為做出制止和反擊的行為。
」國聯與聯合國都是實施國際集體安全的實例。通過集體安全體系可以緩解「國際安全困境」,它將防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任務和責任轉嫁到每一個國家的頭上。
但在集體安全實踐中也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集體安全無力對大國實行有效的制裁措施,也無法對付有盟國或大國支持的國家,面對侵略國家和侵略行為,成員國就是否干預或怎樣干預難以達成一致的意見等。
(3)建構主義的安全觀
新自由制度主義學派對國際制度的強調已經突破了物質權力這一現實主義的硬核,將制度、規范這些屬於社會范疇的非物質性內容帶入了國際關系體系的研究中,並使其成為最主要的研究變數。
那麼,建構主義學派則是把非物質性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亞歷山大溫特1992年的論文《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權力政治的社會建構》被學術界公認為是社會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宣言。
建構主義對於國際安全問題給出了不同的解讀:國際合作是完全可能的,國際合作是通過國際政治文化推動的,而國際政治文化又是由國家之間的互動建構的。
無政府性不是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因為無政府性本身也是國際社會成員在其相互的實踐活動中建構起來的。
無政府性本身具有多種內涵:既可以是敵對沖突的霍布斯文化狀態,也可以是競爭共存的洛克文化狀態,還可以是友好合作的康德文化狀態。
這根本取決於國際社會成員如何去建構、互動它們之間的關系。
主體間的實踐活動建構了國際政治文化、觀念,文化又決定了國際社會行為體的身份和行為。
以和平和友誼為特徵的康德文化將從根本上消除國際沖突並締造國際和平。國際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向康德模式邁進。
建構主義還認為,「安全困境」是主體間相互建構的產物,因此也可以被解構。而解構「安全困境」就是靠建構國際「安全共同體」。
這種「安全共同體」是建立在「一國為大家,大家為一國」的國際政治文化基礎上的。
通過建構國際「安全共同體」,一國安全為另一國的不安全的惡性循環就此打破,國家安全的相對性轉變為絕對性。
你之安全即是我之安全,與「你之安全即為我之威脅」的「安全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
國家安全不再是競爭性的,而是合作性的。
通過國際「安全共同體」可以有效的解決國際沖突實現國際和諧。
(3)成本推進論是哪個學派的主張擴展閱讀:
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新現實主義:沃爾茲,《國際政治理論》。
新自由主義:基歐漢,約瑟夫奈,《權力與相互依賴》,《霸權之後》。
建構主義: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參考資料
網路-現實主義學派
網路-國際關系理論
④ 西方經濟學中古典學派有什麼關點,或者是主張
古典經濟學產生於17世紀中期,完成於19世紀70年代,其創始人是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其傑出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創立者是亞當·斯密,他所著的《國富論》把資本主義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書中批判了重商主義把對外貿易作為財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觀點,斯密把經濟研究從流通領域拓展到生產領域。
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核心是經濟增長產生於資本積累和勞動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資本積累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發展,而勞動分工反過來通過提高總產出使得社會可生產更多的資本積累,讓資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產領域,就會形成這種發展的良性循環。因此古典經濟學似乎是想告訴人們,順從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保持資本積累的良性循環,會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但他們又看到勞動分工是受條件約束的,資本的積累會使現有的勞動分工以更大的規模出現,並表現出工資的隨之上漲,而勞動分工的發展卻不易實現,這將使資本積累受到勞動分工發展跟不上的影響。
⑤ 商鞅的主張是什麼這一理論屬於哪家學派代表哪個階級
主張:商鞅第一次變法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 年)①,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1)頒布法津,制定連坐法2)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行按軍功受賞的二十等爵制為鼓勵秦人作戰勇猛,商鞅規定國家的爵位按將士在戰場上斬獲敵人首級的多少來計算。。(3)重農抑末,發展農業生產商鞅把李悝"盡地力之教"的措施帶到秦國,在社會生產中,特別重視農業生產領域。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鏟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並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咸陽。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櫟陽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屬於先秦法家
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⑥ 經濟學家關於通貨膨脹成因有多種觀點,舉出三種觀點
(1)凱恩斯學派的通貨膨脹理論為需求決定論,強調引發通貨膨脹的是總需求,而不是貨幣量。
(2)後凱恩斯學派用「成本推進」來解釋通貨膨脹,認為主要是由於工資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導致產品成本上升,物價上漲。
(3)貨幣主義學派認為通貨膨脹完全是一種貨幣現象,貨幣數量的過度增長是通脹的唯一原因。
(4)馬克思主義認為通貨膨脹表現在流通領域,根源在於生產領域和分配領域。只有深入到生產領域和分配領域,才能找到產生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
⑦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三個學派是什麼由誰提出各個學派的理論分別是什麼
對應於早期的,俗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對應於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俗稱:新古典派經濟學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對20世紀8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流派即: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
以及20世紀末開始的第四次「整合」
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GE MING」、「凱恩斯GE MING」和「預期GE MING」等所謂三次大的GE MING,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GE MING」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 「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GE MING。
「凱恩斯GE MING」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
「預期GE MING」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新古典經濟學是19世紀70年代由「邊際GE MING」開始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它在繼承古典經濟學經濟自由主義的同時,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代替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以需求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經濟學以供給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形成之後,代替了古典經濟學成為當時經濟理論的主流。新古典學派主要包括奧地利學派、洛桑學派、劍橋學派。認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理解經濟現象的一個根本基礎,利用這一規律可以解釋買主面對一批不同價格時所採取的購買行為、市場參與者對價格的反應、各種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的最佳配置等各種經濟問題。
第二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新古典派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對以往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進行細化,而於1970年代形成的學派。其理論框架由理性預期假說和自然失業率假說組成。該學派主張市場經濟能自動解決失業、不景氣等問題,而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一點上,與貨幣主義不同。
該學派有時也因為其對理性預期的注重為特徵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學派稱呼。
新興古典經濟學
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第四次「整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代表人物
正當古典經濟學的危機即將來臨之際,有人猛然醒悟:以前的經濟理論只強調了生產和成本,卻忽視了效用和需求。因此,經濟學的大樹分出了枝幹:一個枝幹是以馬克思為傑出代表,繼續沿著勞動價值論這條線索,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洞察力,赤裸裸地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剝削性質,並成為號召廣大無產階級投身GE MING,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強大動力,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GE MING綱領,對於這些理論,大家要比較熟悉一些,這里就不多費篇幅。
另一個枝幹就是通過對需求和效用的認識,建立在「邊際效用論」和「均衡價格論」基礎上的新古典主義理論(因為新古典主義拋棄了勞動價值理論,所以被馬克思稱為庸俗經濟學,現在有很多教科書仍把這部分理論叫做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1.薩伊(1767—1832年),法國人,他與英國的李嘉圖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對斯密學說的態度截然不同,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包含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二是商品的價值又是這個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得和支配的勞動決定的,在此基礎上,斯密進一步說,這種購買到的能支配勞動的生產物,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除工人應得的工資外,還要給資本家以利潤,給地主以地租,因此得出價值由三種收入構成。李嘉圖繼承了前者,提出了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成為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基石。而薩伊則繼承了後者,重點從交換價值即價格的角度來分析,提出了「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價值的基礎」。「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它的效用」,並提出商品的效用是由勞動、資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創造的。以生產三要素理論為基礎,薩伊進一步創立了「三個統一體」的分配理論(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和「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的市場理論(即在西方經濟學中影響巨大的「薩伊定律」)。這一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影響十分巨大,長達一百多年時間,作為自由放任經濟的理論基礎,直到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GE MING」才被取代,其大致意思是:商品供給恆等於生產者的貨幣收入;生產者的貨幣收入恆等於他們的貨幣支出,貨幣支出必然引出商品需求。因此,商品供給等於商品需求,國民經濟會自動實現均衡。
2.馬爾薩斯(1766——1834年),英國人,牧師,後因結婚而失去神職,成為教授。人們都知道馬爾薩斯是著名的人口理論學家,但其實他後來主要由人口理論轉到研究經濟學。這里分別簡單介紹一下他的人口理論和經濟學理論。
關於人口理論。可以用龜兔賽跑的寓言來理解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他說,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食物的增長只有按算術級數,而且因為收益遞減規律,土地上的食物產量增長會起來越慢,就象一隻慢慢爬行的烏龜;而人口的增長是成幾何級數(1, 2,4,8,……),就象一隻狂奔不止的兔子,因此,人類社會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因人口過剩而導致的失業和貧困,馬爾薩斯提出的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殘忍的。他說:「一個出生在已被佔有了的世界上的人,如果他不能從他父母那裡獲得衣食,社會又不需要他的勞動,那麼他就沒有權利要求最小量的食物,在大自然這個盛大的筵席上,是沒有他的座位的,大自然要叫他離開」。這就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在人類的體現。因此,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一問世就受到不少人的指責和抨擊。中國在正需要控制人口的時候把馬爾薩斯劃入了「敵人」的陣營,自然不能接受他的理論,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里,便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關於經濟學理論。對於馬爾薩斯在經濟學界的成名,流傳有一段故事。馬爾薩斯和李嘉圖是同時代的英國人,當時,李嘉圖是經濟學界的泰斗,但到晚年,他突然發現了自己理論中間存在著矛盾(即我前面已提到過的「價值規律和利潤的矛盾」及「價值規律與平均利潤矛盾」),又不便於推翻自己的理論,成天憂心忡忡,後來他想到馬爾薩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誰知馬爾薩斯很快就用化名把這個矛盾揭穿,李嘉圖一氣之下死了。這時候,馬爾薩斯又站出來承認那篇文章是他寫的,一夜之間,馬爾薩斯成名了,可後來李嘉圖的學生在整理他的資料時,發現了李嘉圖的日記正好記了他找到馬爾薩斯的事情,又引來一些人對馬爾薩斯人品的攻擊。馬克思批評馬爾薩斯是個「小人」。馬爾薩斯的理論主要是針對李嘉圖理論上的矛盾,從而否定了勞動價值規律,並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這一理論成為後來凱恩斯理論基礎)。
3.約翰.穆勒(1806—1873年),英國人,他是西方經濟學從古典主義向新古典主義過渡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他的經濟學說是綜合性的折衷主義體系,其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是自資產階級經濟學出現以來的第一本流行的教科書,其流行時間為1848年—1890年,大致相當於馬克思定居倫敦的時期。因此,可以說他是一位既沒有傑出經濟學觀點而又不得不令人關注的人物。
1870年前後,新古典學派正式與古典經濟學決裂,響亮地提出了「邊際效用理論」和「均衡價格理論」,為西方經濟學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下面兩位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4.龐巴維克(1851—1914年),奧地利人,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該學派是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故又被稱為邊際效用學派。這里,我們有必要了解 「邊際」這個詞,人們一般都理解為「增加的」或「額外的」的意思,比如你吃第二塊麵包時會得到一個與吃第一塊不同的效用,這個增加的效用就稱作「邊際效用」。龐巴維克的經濟學說主要包括邊際效用論和時差利息論。
關於邊際效用論。這一理論有三個要點:第一,一種物品是否有價值,取決於人們對物品的主觀評價。第二,人們對物品的價值的主觀評價是以物品的稀少性為條件的。第三,物品的最終價值是由它的邊際效用量來決定的,他認為人們最不重要的需要的效用即邊際效用。根據上述三個條件,他得到結論是「物品的數量和物品的價值成反比,市場上同類商品數量越多,則價值越小,反之亦然。」
關於時差利息論。他這里的利息包括了資本的利息,土地地租以及利潤等,他把物品區分為「現在物品」和「將來物品」,並提出現在物品與未來物品由於所處時間不同,它們的價值便有差別,並且「現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種和同一數量的未來物品更有價值」。這一理論就是現在理財學中「貨幣的時間價值」的理論基礎。
5.馬歇爾(1842—1924年),英國人。馬歇爾可以稱得上新古典學派的標志性代表人物,他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成為西方經濟學界的第二本教科書。他在這本書中,將古典經濟學、馬爾薩斯和薩伊的學說、約翰.穆勒的學說以及龐巴維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傑文斯為代表的數理學派、瓦爾拉為代表的洛桑學派等的理論兼收並蓄,集中了其中的所有精華,在融合了供求理論、生產費用理論、邊際效用理論、邊際生產力理論等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從而建立了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完整體系,至今仍占據主要地位,後面介紹的微觀經濟學的基本體系和理論都源於此。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和分配理論。
關於均衡價格論。他運用邊際效用理論說明了需求價格和需求規律,即「需求數量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隨著價格上漲而減少」,又運用邊際生產費用理論說明了供給價格和供給規律,即「供給與需求相反,價格高則供給多,價格低供給少」,最後,他把需求規律和供給規律結合起來形成均衡價格規律,即「當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相一致時,需求量和供給量也相一致,就會形成均衡價格」,他還分別用曲線圖予以說明。
關於分配理論。馬歇爾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確立了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取決於各自的均衡價格,這些生產要素歸勞動、土地、資本、企業組織的所有者。
⑧ 貨幣銀行學求答案2
哪個網路學院的童鞋?
⑨ 凱恩斯學派贊成需求拉上論,而貨幣學派則主張成本推進論
這么多題,還沒有懸賞????
我只做第一題:錯
貨幣主義認為貨幣的過多供給導致通貨膨脹,要不怎麼叫貨幣主義??
餘下的看看有沒有好人給你做
⑩ 成本推進論的觀點認為是什麼
成本推進論」認為通貨膨脹的根源是由於總供給方面生產成本上升所引起,促使產品成本上升的原因有
1.匯率變動引起進出口產品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石油危機、資源枯竭、環境保護政策不當等造成原材料、能源生產成本的提高,都是引起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的原因
2.在現代經濟中有組織的工會對工資成本具有操縱能力,即產生「工資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
3.壟斷性大公司也具有對價格的操縱能力,是提高價格水平的重要力量,引起「利潤推進型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