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環境成本管理有什麼意義
擴展閱讀
理發店接發成本多少錢 2025-01-20 06:02:47
普通民眾怎麼投資石油 2025-01-20 06:02:00

環境成本管理有什麼意義

發布時間: 2022-01-31 12:10:51

『壹』 談談企業環境成本價值核算和管理控制有哪些途徑

對製造型企業中的環境成本進行核算與控制,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企業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控制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促進企業對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和推廣應用,提高企業乃至整個製造業的技術水平。同時,它對我國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企業環境成本的定義及其構成 (一)環境成本的定義 環境成本是社會用於環境治理、生態建設、工業污染末端治理和用於支付環境監督的管理費用等的資源耗費。迄今為止,為國際會計學界所普遍認可並且常被我國會計學界的同仁引以為據的環境成本概念的定義來自於「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准政府專家組會議」在1998年通過的《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中的環境成本定義:「環境成本是指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管理企業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採取和被要求採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業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它成本。」這個定義中說明了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對環境負責」、「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這三個問題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聯結成一體,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即:誰對環境造成了影響,誰就應該對環境負責,從而也應該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從其定義可見,企業是環境責任主體,即對環境造成影響從而應該對環境負責並且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的也是企業。也就是說,日益嚴峻的全球生態環境危機是由於以往企業對環境不負責任的行為所造成的,因此,環境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於企業對環境負責的行為,而為了使企業能夠具有這種自覺的責任感並且實際地擔負起這種責任,就應該把在維護、治理和改善環境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統統計入企業成本中。 (二)環境成本的構成 1.如果綜合觀察環境成本,由三個方面內容構成: (1)獲取自然資源階段的初始環境成本。 (2)投入生產階段的環境成本。 (3)產品轉入流通階段的環境成本。 2.如果從環境成本組成部分區分,其構成可分成以下七個方面內容: (1)獲取原材料過程中的保護資源成本。 (2)生產過程的環境負荷成本。 (3)生產過程的環境預防成本。 (4)銷售產品過程的環境污染的處置成本。 (5)產品研發中的環保開發成本。 (6)改善企業周圍環境的成本。 (7)其他環保支出。 二、企業應用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的困境 (一)環境法規的不完善 環境法規可以規范企業的經濟行為。在經濟社會中,利潤是企業經濟活動的第一導向作用力或內在基本動力,沒有來自社會的環境法規壓力,環境成本會計不可能在企業內部自然生成,即使許多自覺計量環境影響後果和披露環境信息的大型跨國公司,也是在其長遠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導下行事,綠色(環境保護)形象與企業長遠利益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各個國家的環境法規都會逐漸增多。我國從1979年先後制定了以《環境保護法》為核心,由《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環境污染防治法和《森林法》、《草原法》、《礦產資源法》、《水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等自然資源保護法所組成的比較健全的環境法律體系。盡管這些環境法規的力量對保護環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些法律法規的覆蓋面還不全面,各項實施細則也有待明確,與實務操作有很大的差距。 1993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了一系列環境管理標准體系(ISOl4000系列),在ISOl4000系列標准中,現已正式頒布的有8個標准,其中最重要的有5個,包括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規范及使用指南》;ISO14004《環境管理體系——原則、體系和支持技術指南》;ISO14010《環境審核指南——通用原則》;1SO14011《環境審核指南——審核程序》以及ISO14012《環境審核指南——環境審核員資格要求》。這些標准對企業環境管理做出了原則性的框架性規定,對如何達到這些環境規定的要求提供了一種環境管理的指南和模式,在實務上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從ISO14000系列標准對環境成本問題的闡述可以知道,這些標准都沒有明確企業必須進行環境成本核算,對環境成本的標准也未作規定,使得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沒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環境法規的不完善可以導致企業實施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的困境。 (二)會計法規的不健全 目前《會計法》中還沒有環境會計的相關條款,環境會計准則也沒有制定,這方面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對環境會計對象、環境會計基本原則、環境會計假設、環境成本計量、環境信息披露等問題,方法上還沒有統一。正因為對環境會計的處理沒有統一的標准,企業對環境成本的會計處理、環境成本報告以及環境成本分析,均按適合於自己的方法進行,同行業間沒有可比性。可以說,環境會計問題是會計界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其困難之處在於:既要適應不斷增加、變化的環境法規(國際的、國家的、地方的),又要建立、健全有關的會計標准,同時還與環境監測與計量技術有關。 (三)環境審計基本空白 環境審計是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其他法定機構對適用於環境要求的有關業務經營及活動所進行的系統的、有證據的、定期的、客觀的檢查。我國環境審計尚處在理論探討的初級階段。目前進行的與環境相關的審計主要是合理性審計,即主要鑒證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否遵守了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律和地方頒布的環保法規,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過了規定標准,是否按照規定的要求及時上交了各種費用等。而對國務院所屬的環保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進行審計監督、地方政府管理的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進行審計監督、對國家在國際履約方面進行審計監督、對政府環境政策進行審查監督等內容基本上是空白。隨著我國加入WTO與世界經濟接軌,中國企業被迫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如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以「綠色理念」經營,建立有效的綠色經營系統,實施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如何防止國際貿易「綠色壁壘」、防止發達國家將「不夠綠色」的產業商品轉移或銷售到中國來;開展對大型製造型企業和上市公司的有關自然資源、環境成本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再監督等問題都亟待解決。但目前我國的審計監督體系中還缺少這一塊,我國環境審計理論研究及實務遠遠落後於國外的現狀,急需國家有關部門重視此項工作的開展。 (四)環境稅收不完善 我國目前專門針對資源與環境的稅收有資源稅、土地增值稅、耕地佔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但各稅種的徵收目的主要是調節級差收入或增加收益,未能與保護資源環境很好地結合起來。例如對於資源稅,目前,我國的資源稅只對六類礦產品及鹽徵收,目的主要是調節這些資源因開采條件不同而產生的級差收入,征稅范圍較窄,未將急需保護的水資源、草原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劃入資源稅的征稅范圍;同時徵收標准一般偏低,不足以補償資源損耗,對稀缺資源、非再生資源沒有課以重稅。現行的稅制並不是一個對環境十分「友好」的稅制,它沒有單獨設立環境稅,沒有把環境成本納入到有關的稅目和稅率中。 (五)成本量化困難 企業環境成本包括:資源耗減成本、環境降級成本、資源維護成本和環境保護成本四種。對後兩種形式的環境成本量化相對比較容易,但由於資源的破壞程度和類型的確定困難,可利用的技術以及恢復標準的不確定性因素,使得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降級成本難以量化。比如對水污染損失成本進行量化時,有毒污水排到河裡,使漁業受損失,人們飲用水導致生病、精神上受損失以及迫使人們到很遠的地方去尋找新的飲用水源,這些損失都要計入水污染損失成本中,但在實際中對這些成本的量化比較困難。可以說,環境成本的計量問題是困擾環境成本會計發展及應用的關鍵問題。 三、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應用於企業的途徑 (一)完善環境成本法規制度 必須完善包括環境方面的法規和會計方面的法規及其它相關的法規制度。相關環境法規與會計法規的不完善,是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的法規制度進入實務操作的一個主要障礙。我國有關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的法規制度建設可借鑒美國、歐盟、日本、國際標准化組織等國家或國際組織的做法。1.建立和完善環境法規體系。2.完善環境會計法規主要包括:修改會計法規,增加有關環境會計的內容條款,以法律形式確立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環境會計准則或環境會計制度,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並制定具體的環境會計准則或環境會計制度;完善環境審計制度,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環境審計框架內,制定專門的環境審計准則和行為規范。3.建立和完善環境成本控制的經濟制度,主要包括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排污收費制度、許可證交易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環境稅收制度、綠色GDP核算制度等。 (二)建立環境成本核算體系 企業建立環境成本核算體系的作用在於規范企業環境成本核算工作,為環境成本報告、環境成本審計、環境成本控制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工作提供基礎數據資料。這一體系至少應包括如下內容:環境成本的定義、環境成本的分類、環境成本的確認、環境成本科目設置、環境成本的計量與記錄、環境成本的會計處理等。與財務成本核算相比,環境成本核算更加復雜,尤其是環境成本的計量,由於涉及環境外部損失的計量和非市場價格因素,其計量方法多種多樣,目前並沒有取得一致性結論。因此,只有加強對環境成本核算體系的研究,才能逐步建立科學、規范、完善的環境成本核算體系。 (三)實施環境成本報告制度 環境成本報告作為環境成本會計的一部分,在完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調整國民經濟核算指標、滿足有關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環境成本報告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中運用較早,特別是一些國際組織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推動,使得環境成本報告在報告形式、報告內容等方面都逐漸成熟,並逐步規范化。在我國企業中,也要逐步實施環境成本報告制度。對於環境成本報告的形式,建議單獨編制環境成本報告,與財務會計報告共同構成企業年度報告的一部分;對於環境成本報告的內容,建議由環境成本項目、環境成本政策和其他說明事項這三部分構成。 (四)加強環境成本審計工作 環境成本審計的作用在於提供公證,有助於保證企業環境成本報告中信息的可信度,使環境利益關系人從中獲得可靠的信息進行決策。在企業中加強環境成本審計工作,1.國家應完善環境成本審計的依據,即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和環境標准(包括環境質量標准、污染排放標准、環境方法標准等);2.應對環境成本審計的目標、范圍、審計證據、審計風險、審計責任、審計程序等做出明確的規定,有關部門應加快制定環境成本審計的准則。 (五)建立並實施環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 環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是主動型的環境成本控制模式,它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依託於產品壽命周期環境評價,關注企業流程再造、產品重新設計等方面的機會,致力於不斷改進產品壽命周期設計、綠色ERP系統以及綠色供應鏈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地降低環境損害成本,在對環境負責的同時,追求盈利能力。超前控制模式具體包括產品壽命周期設計模式、綠色ERP系統設計模式、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建立並實施環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1.要開展產品壽命周期設計,開發綠色ERP管理系統,探索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將綠色觀念貫穿於產品設計、材料選擇、產品製造、產品銷售及回收的全過程和整個行業,追求企業和環境整體效益的最優化;2.要付諸實施,包括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選擇適當模式、制定實施計劃和方案等。 (六)以點帶面,推廣應用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 環境成本核算與控製作為一項新的制度,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還面臨很多難題,但在經濟全球化和環境問題全球性的背景下,我國政府將更為重視環境事項。隨著各種環境與會計法規政策的不斷完善,我國企業承擔環境保護責任的外部壓力將與日俱增,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將得到進一步發展與應用。因此,要加快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的試點工作,在5年之內,選擇一批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對國民經濟影響比較大的國家重點建設行業或製造企業如礦業、化工、石油、造紙、鋼鐵等企業作為試點;未來5-10年,再制定出較為完善的環保法律法規,並充分發揮執法效力,利用市場經濟手段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使資源產品形成合理的價格體系,反映出消耗的自然資源價值,使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制度的應用具有強有力的保證。

『貳』 作業成本管理實施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作業成本管理實施的現實意義:
ABCM是以作業為成本管理的起點與核心,比之傳統的以商品或勞務為中心的成本管理是一次深層次的變革和質的飛躍。
1、適應新經濟技術環境的的客觀要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資本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科學技術朝著信息化方向迅猛發展,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現代企業商品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信息化以及製造系統的復雜化是當前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在這種新的經濟技術環境下,若繼續採用在商品成本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小的直接人工去分配所佔比重越來越大的製造費用,必將導致商品成本信息的嚴重失真,進而誤導企業的戰略決策。
而ABCM與傳統成本管理的顯著區別,在於將企業視作為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系列作業的集合體,企業商品凝聚了在各個作業上形成而最終轉移給顧客的價值,作業鏈同時表現為價值鏈。從而將成本管理的著眼點與重點從傳統的「商品」轉移到了「作業」,以作業為成本分配對象,這樣不僅能夠科學合理地分配各種製造費用,提供較為客觀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夠通過作業分析,追根溯源,不斷改進作業方式,合理地進行資源配置,實現持續降低成本的目標。因此,ABCM能夠很好地適應高新經濟技術環境對成本管理的客觀要求。
2、有利於加強成本控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企業間的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與此相適應,企業商品通常採用多品種、個性化、小批量的生產經營模式,以適應顧客日新月異的多樣化需求。使得傳統的以「商品」為管理的核心與起點,以標准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分析及控制為重點的成本管理,日益難以適應這種新的、動態的、不穩定的生產經營環境。
而ABCM則以作業成本為對象,以每一作業的完成及其所耗資源為重點,以成本動因為基礎,及時、有效地提供成本控制所需的相關信息。從而可極大地增強管理人員的成本意識,並以作業中心為基礎設置成本控制責任中心,將作業員工的獎懲與其作業責任成本控制直接掛鉤,充分發揮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與合作精神,進而達到有效地控製成本的目的。
3、有利於提高商品的市場競爭能力。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現代企業間的市場競爭也逐漸趨於激烈化和國際化。而我國傳統的成本管理模式只注重商品投產後與生產過程相關的成本管理,忽視了投產前商品開發與設計的成本管理,這已愈來愈難適應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極大地阻礙了企業商品市場競爭能力的提高。
ABCM則能很好地適應現代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發展需要,從一開始就特別重視商品設計、研究開發和質量成本管理,力求按照技術與經濟相統一的原則,科學合理地配置相對有限的企業資源,不斷改進商品設計、工藝設計以及企業價值鏈的構成,從而提高企業商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叄』 請問環境成本與環境成本管理是什麼 是不是說寫的側重點不同 出發的角度不同呢

環境成本又稱環境降級成本,是指由於經濟活動造成環境污染而使環境服務功能質量下降的代價。
環境降級成本分為環境保護支出和環境退化成本,環境保護支出指為保護環境而實際支付的價值,環境退化成本指環境污染損失的價值和為保護環境應該支付的價值。自然環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間和生態效能,具有長期、多次使用的特徵,也類似於固定資產使用特徵。這樣,由經濟活動的污染造成環境質量下降的代價即環境降級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資產折舊」的性質。

『肆』  加強成本管理的重要意義

成本是補償生產經營耗費的尺度,是制定產品價格、簽訂項目合同價款和核算利潤的基礎,是進行經營決策的依據,是衡量地勘單位和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促進其改善經營管理的手段。因此,通常把成本水平作為生產經營管理的綜合考核指標,企業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會通過成本指標反映出來。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費用進行預測、計劃、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學管理工作。其目的在於以保證產品(工程)質量為前提,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控製成本費用的超標准發生,實現用最少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的經營成果的一項管理活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成本是地勘單位和企業的命脈,成本的高低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能否取勝的關鍵。在地勘單位走向市場、向企業轉化,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重提並強調加強成本管理對地勘單位實行「兩個根本」轉變,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1.加強成本管理有利於促進地勘單位和企業的觀念轉變和經營機制轉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勘單位和企業要用經濟效益觀念、競爭觀念、成本意識和進取精神,取代和摒棄長期以來在產品經濟模式下形成的一整套管理哲學,實現從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向市場經濟管理模式的轉變。在發展觀念上,變等、靠、要為眼睛向內進行挖潛,變依靠外力驅動為自我加壓;在價值觀念上,變產值第一,產量掛帥,追求規模和級別,忽視經濟效益為一切以經濟效益為中心,走內涵挖潛、集約經營道路;在經營觀念上,變重生產,輕開發,產啥賣啥,官商習氣,短期行為,多年圍繞計劃轉為面向市場,按用戶需要、用戶訂單組織生產經營;變過去「只要幹活」就拿錢為以「有效勞動」為依據的多勞多得,以成本效益決定分配,使一部分職工通過辛勤勞動先富起來。觀念的轉變為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從而把成本管理放在企業經營管理的最高位置,摒棄計劃經濟下人為定價的做法,堅持按客觀價值規律辦事。使企業真正認識到,市場經濟的發展觀、價值觀就是為了獲取最大利潤。

2.加強成本管理有利於促進地勘單位和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一是通過全員、全過程的成本管理,把降低成本的重點首先放在充分挖掘現有裝備潛力上,使設備利用效率都達到和超過設計能力;二是精心計算投入產出,使投入的生產要素能夠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其基本做法是「卡兩頭,抓中間」。一頭是把住原材料購進關。用嚴格的制度確定最高采購限價,只能低不能高,同時嚴格質量和數量檢驗,堵住管理上的漏洞,避免原材料購進過程中弄虛作假、質次價高造成的損失浪費。另一頭是把住產品銷售、項目價款簽訂關。建立嚴格定價制度,確定最低銷售價格和項目價款,任何人無權降價,鼓勵在佔有市場的前提下盡可能以較高的價格出售。同時搞好銷售服務,讓用戶滿意,佔領市場。抓中間就是抓工序環節的投入,不僅僅抓生產過程中的「跑冒滴漏」,而是在全行業進行橫向比較,以最先進的水平為學趕目標,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爭創一流。三是模擬市場核算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為了降低成本,必須不停頓地推進科技進步,採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上新裝備。光抓現有裝備的潛力是有限的,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有後勁,常勝不衰,就必須對現有裝備不停頓地進行技術改造,採用新技術和現代化裝備。

3.加強成本管理有利於促進地勘單位和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實現少投入、多產出、高效益的良性循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市場經濟要求企業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真正成為商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一個是品種質量競爭,一個是價格即成本競爭。所以,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站住腳,首先要強化質量意識,生產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同時要強化成本意識,抓好成本管理,把成本降下來,靠低成本佔領市場。抓住成本管理這個「牛鼻子」不放鬆,以此為突破口,逐個方面地推動企業總體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4.加強成本管理有利於促進地勘單位和企業加強專業管理和管理基礎工作

隨著成本管理的完善、細化,企業內各種物流包括產品、半成品、原料、能源、勞動、資產都以價值形態參與流通和管理,實行以質論價,實現了「企業管理以財務管理為中心,財務管理以資金管理為中心」的轉變。企業組織結構和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各項費用降低,資產運營質量提高。

5.加強成本管理有利於促進地勘單位和企業職工積極性的提高

過去,在「大鍋飯」、「干好乾壞一個樣」的經營機制下,說起來職工是企業的主人,實際上誰也負不了具體責任,誰也可以不負責任,企業生產資料公有制被「懸空」,變得很抽象。通過成本管理責任制的建立,將經過挖潛測算出的目標成本(費用)指標,層層分解、細化,逐個落實到各個責任中心,並通過成本否決和設立效益獎,加大動力機制的力度,根據創效益多少,拉開分配檔次,由成本和效益決定分配,使每個幹部職工干哪項工作就負責哪項成本,把生產資料的經營、使用、管理,具體落實到每個職工,把每個人的勞動成果同生產資料的使用效率緊密結合起來。

『伍』 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什麼

成本管理的目的:

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系統而全面、科學和合理,它對於促進增產節支、加強經濟核算,改進企業管理,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義。成本管理是由成本規劃、成本計算、成本控制和業績評價四項內容組成:

1、成本規劃是根據企業的競爭戰略和所處的經濟環境制定的,也是對成本管理做出的規劃,為具體的成本管理提供思路和總體要求。

2、成本計算是成本管理系統的信息基礎。

3、成本控制是利用成本計算提供的信息,採取經濟、技術和組織等手段實現降低成本或成本改善目的的一系列活動。

4、業績評價是對成本控制效果的評估,目的在於改進原有的成本控制活動和激勵約束員工和團體的成本行為。

(5)環境成本管理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基本內容:

1、成本預測

成本預測同時也是成本計劃的基礎,是編製成本計劃的依據。沒有成本預測,成本控制計劃,也就必然是主觀臆斷。這種計劃,以及建立這種計劃基礎上的預算也沒有作用。

2、成本決策

成本決策成本管理工作的核心,成本管理的思路、方法都得由成本決策確定。

3、成本計劃

成本計劃是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的依據。

4、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通過對成本的確認、計量、記錄、分配、計算等一系列活動,確定成本控制效果。其目的是為成本管理的各個環節,提供准確的信息。

5、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主要是運用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通過同行比較和關聯分析。

6、成本考核和獎懲

成本考核和獎懲是把成本的實際完成情況與應承擔的成本責任進行對比,考核、評價目標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

『陸』 成本管理的戰略意義在哪

在國內,產品供過於求,同質化嚴重,利潤微薄,降價是找死,不降價是等死;國際上,中國產品基本上就是「廉價」的代名詞,低價沒利潤,不低價又沒競爭力。如此一來將中國的成本困境暴露無疑。為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突圍,必須從戰略的角度審視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並不是為了節約而節約,也並不等同於降低成本,而應該是為了建立和保持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採取的一種措施。 將成本管理納入戰略的框架,瞄準的就是企業降低成本的途徑必須以提高(或不損壞)其競爭地位為指針。如果某項成本措施削弱了企業的戰略地位,就應棄之不用;如果某項成本的增加有助於增加企業的競爭實力,則這種成本的增加是值得鼓勵的。如特殊產品的售後服務,雖然會增加企業成本,但它吸引了顧客,保持了企業的競爭優勢,從長遠來看利大於弊;某醫院通過精簡就診程序來降低成本,並且使得重新設計後的就診流程有利於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這些正本變化就是為企業建立優勢地位而服務,因此是應該鼓勵的。 如果企業把成本作為戰略來看待,那麼成本管理就已經不僅是財務部門的事情,更不僅僅是生產部門的事情,它應該是全方位、多角度、突破企業邊界的成本管理體系。 價值鏈主導 立足於戰略的成本管理,首先就得從戰略規劃入手,通過事先的成本規劃與控制,從根本上改進其長期的盈利能力。它運用的是價值鏈分析手段,分析企業內部、所處行業以及競爭對手的價值鏈構成狀況,從戰略角度確定控製成本的基本方向。 1.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企業內部存在許多價值鏈,既有各業務單位(如各分廠和車間)之間的價值鏈,也有各業務單位內部的價值鏈。每個價值鏈既會產生價值,同時也要消耗資源。進行價值鏈分析要先找出基本的價值鏈,然後將其分解為單獨的價值作業,再比較各個作業的成本與效益。通過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尋找是否可通過重構價值鏈作為相對成本降低的戰略?在企業內部價值鏈上是否存在不增值的鏈結?怎樣消除這些鏈結? 2.行業價值鏈分析。企業即存在於某一行業價值鏈的某個點,這一聯系存在於行業內部為消費者提供某種最終產品或服務的相關企業之間。上、下游與渠道企業的連接點都能夠顯著地影響企業成本。如供應商產品的包裝能減少企業的搬運費用,改善價值的縱向聯系可以使企業與其上、下游與渠道企業共同降低成本,提高整體競爭優勢。如施樂公司通過計算機終端向供應商提供其生產進度表,使供應商的元器件能及時運來,這樣可同時降低雙方的庫存成本。
3.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競爭對手的價值鏈和本企業價值鏈在行業價值鏈中處於平行位置,通過對競爭對手價值鏈的分析,可以測算出競爭對手的成本。企業與之進行比較,找出與競爭對手在作業活動上的差異,可以確定揚長避短的策略,爭取成本優勢,選擇適合本企業的競爭戰略。 在對企業內外、橫向、縱向的價值鏈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的長遠戰略訴求,企業可以根據所處產業競爭環境的變化,對價值鏈進行適應性重構,從根本上改變其成本地位,提高其核心競爭力。 兩條腿走路 通過對價值鏈的分析,企業獲得了一種控製成本的基本方向。但是對於如何從實質上降低成本,就必須分清價值鏈中的成本有哪些是企業整體戰略產生的成本,有哪些是具體經營活動中產生的成本,以確定控製成本的具體措施。 當我們以戰略的眼光看待企業整體時,就會發現大部分成本在其具體生產經營活動展開之前就已被確定,這主要包括規模經濟、學習效應、生產能力利用模式、整合時機選擇、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組織機制等。這些因素從深層次上影響企業的成本地位,如產業規模、廠址的選擇、關於市場定位、工藝技術與產品組合的決策等。企業為了創建長期成本優勢,應比競爭對手更有效地控制這類因素。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為了應對激烈的競爭,將其服務定位在特定航線而非全面航線的短途飛行,避免從事大型機場業務,採取取消用餐、定座等特殊服務,以及設立自動售票系統等措施來降低成本。結果其每日發出的眾多航班與低廉的價格吸引了眾多的短程旅行者,成本領先優勢得以建立。 在企業的整體因素基本確定的情況下,企業對成本的控制應該著眼於每項生產經營活動所產生的成本,這既包括企業為生產產品所付出的作業勞動,同時也包括這一過程所消耗的資源。如采購成本,既包括采購耗費的作業流程,如裝卸、運輸、驗收等,也包括流程中耗費的人力物力。 消除生產經營成本的一個手段就是從減少非增值作業入手,過對作業與最終產品的聯系,判斷什麼樣的作業具有增值性,反之,則為非增值作業。一般企業的購貨加工、裝配等均為增值作業,而大部分的倉儲、搬運、檢驗,以及供、產、銷環節的等待與延誤等,由於並末增加產出價值,為非增值作業,應減少直至消除。 消除生產成本的另一個手段就是減少作業過程中耗費的資源,如減少購貨作業耗費的人力物力。在確定作業效率高低時,可將本企業的作業與同行業類似作業進行比較,然後對其耗費的資源進行分析與控制,尋求提高作業效率的有效途徑。如可通過減少作業人數、降低作業時間、提高設備利用率等措施來減少資源消耗,提高作業效率,降低產品成本。 企業的整體成本與生產成本是相互作用的,有可能相互加強或相互對抗。如規模經濟或學習效應可以強化企業在時機選擇中的優勢,縱向整合的成本優勢也可能被生產能力利用不足所抵銷。因此,企業還應重視分析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他們相互抵觸,並充分利用兩者相互加強的效果來獲得持久競爭優勢。 聚焦生命周期 通過對企業整體成本的控制與生產經營成本的降低,企業成本戰略最終必須體現在產品競爭力上,落實在產品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成本控制上。 產品生命周期是指產品從「孕育」到「消亡」的全過程,包括產品研究和初始設計、產品開發和測試、生產、銷售、顧客使用,產品這幾個階段所發生的全部耗費即產品生命周期成本。 對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控制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第一步,在將產品推向市場之前,企業就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計算產品的全部成本,做好總體成本效益預測,以決定開發該產品是否有利可圖;做正確的事要比正確地做事重要的多,這樣才能為企業節約大量的浪費。 第二步,根據產品生命周期成本各階段的分布狀況,確定進行成本控制。產品的研究開發與設計階段現已成為關注的焦點。這不僅因為開發設計本身的成本很高,而且因為設計方案確定之後,相關成本也受到約束。據專家測算,這一階段所確定的產品成本佔全部成本的比例高達75%-90%之間。這意味著其成本已基本確定,以後各階段只能在這一框架內進行小幅調整,成本降低餘地不大。 第三,在產品設計階段便考慮原材料采購、顧客使用、售後服務與產品廢置成本,以更有效地管理這些成本。 日本豐田公司的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極為優秀,對提高日本工業企業(尤其是汽車製造業)的經濟效益與競爭實力,立下汗馬功勞。以汽車製造商為例,汽車的每一項功能都被視為產品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汽車的擋風玻璃、引擎滑輪到引擎箱都事先制定一個目標成本。最初的成本預算結果也許高出目標成本的20%左右,或是一個更高的比例,但通過成本計劃人員、工程設計人員以及營銷專家之間妥協和利益權衡後,最終產生出與最初制定的目標成本最為接近的計劃成本。 另一方面,豐田不斷尋找自己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估計競爭對手的各項成本指標,如找出競爭對手的供應商,以及他們提供的零部件的成本等。當競爭對手的成本結構的可接受的估計被確定下來之後,公司可以使用這一成本信息作為計量其自身成本業績的標竿,即以此作為目標和尺度來進行系統的、有組織的學習與超越。 比如將競爭對手的產品分解為零部件,以明確產品的功能與設計特點,推斷產品的生產過程,對產品成本進行深入了解。這一分析方法提供了公司與最佳業績者之間的現在和未來的成本差異,反映了公司所處的相對位置,並指出了改進的具體目標與途徑,在削減成本的同時使企業的產品和過程特性得以改進,戰略位置得到加強。 成本管理前移 從去年開始,中國企業所面臨的競爭環境發生了巨變,工業的筋骨和血液都居高不下,而產品價格一直停留在價值鏈的低端,如此情狀將中國的成本困境暴露無疑。在戰略成本管理思維的指導下,成本管理的陣線必須前移,從傳統的成本節省,轉向成本避免、立足於預防的前沿階段。 在當今企業成本結構中,產前與產後的成本比重逐步增加,所以成本管理不應停留在產品生產過程的耗費控制方面,更應著眼於產前的產品設計和材料采購成本、產後的產品營銷和顧客使用成本控制和跨組織的成本管理等方面,深入到企業和企業講的研發、供應、生產、營銷及售後服務部門,超越企業邊界,相互協調地進行成本改進。從產品的設計開發開始,盡力設計滿足目標成本要求、且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以從源頭上控製成本的發生。 中國企業要想保持自己的低成本優勢,維持生存、發展和創新,就必須跳出傳統的框框,站在戰略的高度重新審視成本,充分考慮內外部市場的變化,結合自己的競爭定位,優化成本管理。【評論】 【大中小】【列印】【關閉】【收藏】

『柒』 什麼是戰略成本管理,有什麼意義

從戰略角度來研究成本形成與控制的戰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SCM)思想,是上世紀80年代在英美等國管理會計學者的倡導下逐步形成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這一思想與相關方法的討論日趨深入,日本和歐美的企業管理實踐也證明了這是獲取長期競爭優勢的有效方法。
企業戰略管理是運用戰略對整個企業進行管理,是將企業日常業務決策同長期計劃決策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經營管理業務。企業必須強化戰略意識,進行戰略思維和戰略管理。
要適應瞬息萬變的外部市場環境,取得持續性的競爭優勢,企業就必須把重點放到制訂競爭戰略上來,而傳統的成本管理卻經常把眼光局限在單純降低成本上。不可否認,在成本管理中,節約作為一種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實上在企業採用不同的競爭戰略的情況下,當以保證企業產品的差異化(如售後服務)為重點時,可以適當提高成本,同樣能達到取得競爭優勢的目的。
例如,當電信運營商為一個大客戶提供電路出租時,為了保證電路安全,運營商往往要為其提供相同帶寬的備份電路(有時是客戶未付費的),企業可能為之付出了相應的質量成本和維護成本,但應看到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電路安全得到了保障,這相應也就提高了客戶的滿意程度,也就留住了客戶。相反,如果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只提供小帶寬備份電路或不提供備份電路,那麼一旦出現電路故障,很可能客戶就會流失。因此降低成本不是惟一的手段,現代成本管理的目的應該是以盡可能少的成本支出,獲得盡可能多的使用價值,一切降低成本的措施也都應以成本效益分析的結果作為決定取捨的目標,以此實現成本效益原則。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戰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與戰略管理有機結合的產物,是傳統成本管理對競爭環境變化所作出的一種適應性變革。所謂戰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戰略的眼光從成本的源頭識別成本驅動因素,對價值鏈進行成本管理,即運用成本數據和信息,為戰略管理的每一個關鍵步驟提供戰略性成本信息,以利於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和核心競爭力的創造。
戰略成本管理的內涵:
戰略管理通常被視為將企業的戰略規劃、戰略實施、戰略控制與調整過程中相關戰略要素綜合而成的一種經營管理方法,是在對企業環境全面分析的基礎上,確立企業長期和短期目標,進而開發和實施導向目標的企業戰略的全過程。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導入戰略管理思想,實現了戰略意義上的功能擴展,戰略成本管理關注成本管理的戰略環境、戰略規劃、戰略實施和戰略業績,可表述為「不同戰略選擇下如何組織成本管理」。
羅賓·庫帕認為,戰略成本管理是指運用成本管理技術,使得公司在提高戰略地位的同時降低成本。具體而言,戰略成本管理是一個對投資立項、研究開發與設計、生產和銷售環節進行全方位監控的過程,主要是從戰略的視角來分析影響成本的因素,從而進一步發現降低成本的途徑,其目標是營造企業的持久競爭優勢。戰略成本管理與傳統成本管理相比具有整體性、長期性、開放性、競爭性等特點。實施戰略成本管理,應該從價值鏈分析和成本動因分析入手,對企業成本從戰略高度進行分析和管理。
1、價值鏈分析。
價值鏈的概念是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於1985年提出的,它是指企業為生產有價值的產品或勞務為顧客而發生的一系列創造價值的活動。價值鏈分析就是要通過戰略上對行業價值鏈分析以了解企業在行業價值鏈中的位置,從企業內部分析以了解自身的價值鏈,從競爭對手分析以了解對手的價值鏈,從而達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並由此形成了價值鏈的各種戰略。它包括:行業價值鏈分析、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等。
2、成本動因分析。
成本動因是引起產品成本發生的原因。它構成了成本的決定性因素,跳出了傳統成本管理中將產量作為成本高低的唯一驅動因素。相反,戰略成本管理認為,影響成本大小的因素很多,數量不能反映成本變動的真正原因。成本動因分析已經摒棄了傳統成本分析中狹隘地以會計科目、產量等少量的因素分析方法,而代之以更寬廣、與戰略相結合的方式來分析和了解成本。「成本優勢」是戰略成本管理的核心,企業取得成本優勢可以採取兩種方法:一是控製成本動因。企業只有控制其主要價值鏈活動的成本動因,才能真正控製成本;二是重新組合價值鏈活動。企業可研究分析如何重新設計、組合其主要價值鏈,如產品設計、生產、營銷、運送等,重新取得成本優勢,提高競爭力。

『捌』 成本控制的 意義

一、定義

成本控制,就是指以成本作為控制的手段,是企業根據一定時期預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標,由成本控制主體在其職權范圍內,在生產耗費發生以前和成本控制過程中,對各種影響成本的因素和條件採取的一系列預防和調節措施,以保證成本管理目標實現的管理行為,通過制定成本總水平指標值、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控製成本的責任等,達到對經濟活動實施有效控制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動與過程。

二、意義

1、企業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徑

成本控制直接服務於企業的目的,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降低成本都可以增加利潤,是抵抗內外壓力、求得生存得主要保障。

2、企業發展的基礎

成本低了,可減價擴銷,經營基礎鞏固了,才有力量去提高產品質量,創新產品設計,尋求新的發展。

3、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

成本控制既要保證成本目標的實現,同時還要滲透到成本預測、決策和計劃之中,現代化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著眼於成本形成的全過程。

4、推動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的動力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管理水平對產品成本水平有直接影響。實行成本控制,要求建立相應的控制標准和控制制度,加強各項管理工作,以保證成本控制的有效進行。

5、建立健全企業經濟責任制的重要條件

經濟責任制是實行成本控制的重要保證,實行成本控制,首先需要成本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企業的各個部門和各個環節。要求各部門、各環節對經濟指標承擔經濟責任,以促使職工主動考慮節約消耗、降低成本、以保證成本指標的完成,使成本控制順利進行,收到實效。

『玖』 成本管理的意義及重要性

成本的控制應該著眼於每項生產經營活動所產生的成本,這既包括企業為生產產品所付出的作業勞動,同時也包括這一過程所消耗的資源。如采購成本,既包括采購耗費的作業流程,如裝卸、運輸、驗收等,也包括流程中耗費的人力物力。

消除生產經營成本的一個手段就是從減少非增值作業入手,過對作業與最終產品的聯系,判斷什麼樣的作業具有增值性,反之,則為非增值作業。一般企業的購貨加工、裝配等均為增值作業,而大部分的倉儲、搬運、檢驗,以及供、產、銷環節的等待與延誤等,由於並末增加產出價值,為非增值作業,應減少直至消除。

消除生產成本的另一個手段就是減少作業過程中耗費的資源,如減少購貨作業耗費的人力物力。在確定作業效率高低時,可將本企業的作業與同行業類似作業進行比較,然後對其耗費的資源進行分析與控制,尋求提高作業效率的有效途徑。如可通過減少作業人數、降低作業時間、提高設備利用率等措施來減少資源消耗,提高作業效率,降低產品成本。

企業的整體成本與生產成本是相互作用的,有可能相互加強或相互對抗。如規模經濟或學習效應可以強化企業在時機選擇中的優勢,縱向整合的成本優勢也可能被生產能力利用不足所抵銷。因此,企業還應重視分析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他們相互抵觸,並充分利用兩者相互加強的效果來獲得持久競爭優勢。

『拾』 企業環境成本管理都有哪些內容

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是有組織、有計劃地對企業的環境成本進行預測、決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學管理工作,其目標是通過成本管理行為的實施來提高環境效益,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佳結合。
狹義的環境成本是指企業內部環境成本,廣義的環境成本還包括外部環境成本。研究環境成本管理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建立規范、科學的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框架,並將其納入到企業成本管理系統之中。環境成本信息的分析和應用是指人們藉助企業的環境成本數據,結合企業的環境負荷指標,及早發現企業所存在的環境問題,預測在環保方面進行努力所需付出的代價,為管理層在企業環境保護關鍵領域的決策提供支持。如何控制企業環境成本是環境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要課題。環境成本控制方法分為事前規劃法和事後處理法兩種。目前我國企業普遍採用的事後處理法,已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因此應採用綜合考慮整個生產工藝流程,把未來可能發生的環境支出進行分配並進入產品成本預算系統提出各項可行的生產方案的事前規劃法。
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內容:
環境成本管理是在傳統成本管理的基礎上,把環境成本納入企業經營成本的范圍,從而對產品生命周期過程中所發生的環境成本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預測、決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學管理工作。企業環境成本管理從組織管理角度看是一系列的預測、決策、控制、核算和分析的過程,同時從生產、技術、經營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種成本形成全過程的管理:
1、企業環境成本管理內容。
(1)企業環境成本目標。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總體目標是以最優的環境成本取得最佳的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企業既不能盲目地為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企業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及破壞的「外部成本」,不對企業環境污染及環境破壞所帶來的「外部不經濟成本」進行合理估計確認和計量,虛減企業成本虛增經濟利益;同時筆者認為,也不能硬性地規定企業增加環境成本的投入,在實踐中反而影響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效果。企業環境成本的管理目標不是簡單地增加與減少的問題,而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不同的企業在總體目標基礎上,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具體環境成本管理目標。
(2)企業環境成本預測。環境成本預測是建立環境成本對象和環境成本動因之間的適當關系,用以准確預測環境成本的過程。環境成本預測既是環境成本管理工作的起點,也是環境成本事前控製成敗的關鍵。實踐證明,合理有效的環境成本決策方案和先進可行的環境成本計劃都必須建立在科學嚴密的環境成本預測基礎之上。通過對不同決策方案中環境成本水平的預測與比較,可以從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角度,為企業選擇最優環境成本決策和制定先進可行的環境成本計劃提供依據。
(3)企業環境成本控制。企業環境成本控制是指企業運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對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涉及有關生態環境的各種活動所實施的一種旨在提高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約束化管理行為和政策實施。它以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目標為前提,以環境成本預測為依據,採用適合的模式與政策,控制環境成本形成的全過程。
(4)企業環境成本核算。企業環境成本核算的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環境成本信息。它對企業環境成本的發生過程進行反映,描述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發生的壞境負荷及治理數據信息,並按成本核算原則確認和計量環境成本費用,衡量評價環境成本投入所帶來的環境效果與經濟效益,編制出環境成本報告書對外公布。接受外部環境評價,為內部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5)企業環境成本監測預警。企業採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對環境成本進行監測和控制,建立環境成本監測預警系統。運用企業在環境成本控制和環境成本核算中積累的環境成本數據和信息,摸索環境成本的變化規律,預測企業環境成本變化的趨勢,當企業環境成本達到臨界值時,提供預警。
(6)企業環境成本的評價與應用。企業環境成本評價是依據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兩方面的相互關系,藉助兩者之間的動態變化,比較得出評價結論。分析出影響環境成本變動的因素,制定或修改新的環境成本控制方案。同時,將企業環境成本信息應用於企業戰略管理中,參與企業戰略決策。
2、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結構間關系
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是個有機整體,其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目標統馭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企業環境成本預測是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起點,預測指導企業環境成本的控制與核算。企業環境成本的控制需要企業環境成本核算的反映與監督,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為控制提供相關的成本信息。通過企業環境成本控制和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對環境成本進行監測,若遇預警,調節控制與核算,以避免風險。管理效果通過企業環境成本評價來評析,並為企業戰略管理中的應用提供借鑒。如在評價與應用中發現問題,反饋至目標確定部分,如此反復,從而達到優化企業環境成本的目的。
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微觀實現途徑,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框架的構建是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基礎和關鍵,該框架必定在企業管理的實踐中日益得到豐富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