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這是金伯利岩嗎裡面的是不是鑽石
看上去硬度並不大,你可以用玻璃或者刻刀劃一下,你要知道,真的鑽石比這些都硬,如果連刀都劃不動才有可能是,我直觀看上去像砂岩,應該不硬
B. 哪裡可以得到金伯利岩 鋼鐵元帥
這種東西只有系統給,或者花錢去商城買,放著吧,別太在意這個東東。
C. 如何從岩石中取出鑽石原石
鑽石的含礦岩石種類比較少,含有鑽石的最典型的是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鑽石是固態的,主要是查明了這塊岩石當中含有鑽石,就可以用切割的方法從岩石當中切割下來,然後清洗、打磨、拋光
D. 金伯利岩
(一)概述
金伯利岩(kimberlite)是一種蛇紋石化的斑狀金雲母橄欖岩。金伯利岩在自然界分布很少,一般呈小的侵入體產出,出露面積佔地表出露的所有火成岩總面積的0.1%以下,是一種不常見的岩石類型,屬於淺成-超淺成岩。但是,金伯利岩在岩石學特別是深部地質研究和國民經濟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學術價值上,金伯利岩是自然界起源最深的火成岩之一,來自150~200km的地幔岩石圈下部,最初的流體可能來自地幔過渡帶,往往還攜帶有地幔橄欖岩和下地殼岩石捕虜體,保存了大量的深部物質組成和地質過程的記錄(鄭建平和路鳳香,1999),能夠提供深達200km范圍內的岩石類型、礦物組成、地球化學特徵、溫度及應力狀態等有關的信息,是研究地球內部的重要窗口。在經濟價值上,金伯利岩與金剛石(鑽石)這一昂貴的寶石資源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是金剛石的主要母岩。世界上具寶石價值的金剛石絕大多數產於金伯利岩中。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寶石級金剛石 「庫利南」(Cullinan)(重3106克拉)就產於南非 「普列米爾」(Premier)金伯利岩岩管中。然而,金剛石主體並非是金伯利岩岩漿結晶的,金剛石的年齡一般都老於攜帶它的金伯利岩的形成年齡(鄭建平等,1991)。
1870年在南非首次發現了含原生金剛石的杜突依斯潘(Dutoispan)金伯利岩岩筒,之後又相繼發現了金伯利(Kimberley)、德比爾斯(DeBeers)、巴爾弗坦(Bultfontein)等著名的富含金剛石的岩筒,自此揭開了人類研究金伯利岩及原生金剛石礦床的篇章。至2001年,全球共發現5000多個金伯利岩筒,其中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有100多個,佔全部的2%。我國先後在1965年和1970年發現了山東蒙陰和遼寧復縣兩個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岩區,其中復縣50號岩管產出的金剛石品質上乘,在國際市場上廣受歡迎。
大多數金伯利岩蝕變非常強烈,其原生礦物和岩石結構保存很差。不過,大量研究表明,金伯利岩的礦物成分非常復雜,不僅含有由岩漿直接結晶的礦物,如橄欖石、金雲母、鈦鐵礦、尖晶石(鉻鐵礦)、鈣鈦礦、磷灰石、鋯石等;而且還有岩漿自源區及上升途中攜帶的地幔和地殼物質解體後的捕虜晶(外來的礦物),如粗晶橄欖石、鎂鋁榴石、鉻鐵礦、金剛石、鋯石等;此外,由於岩漿富含揮發分,還出現碳酸鹽及含水的硅酸鹽礦物。
(二)岩相學特徵
1.礦物組成
組成金伯利岩的礦物種類很多,僅就我國復縣及蒙陰兩個岩區的統計,已經發現礦物可達到86種。這里僅介紹最主要的礦物類型及特徵。
◎橄欖石:為金伯利岩中含量最高的礦物,可分為三個世代,最早者為橄欖石粗晶(macrocrystal),為渾圓狀或卵圓形,多數為2~4mm,最大可達1cm,成分為鎂橄欖石;第二世代為橄欖石斑晶,自形好,具完好的六邊形,一般小於2mm,成分也是鎂橄欖石(圖11-1)。基質橄欖石為第三世代,顆粒小,成分為鎂橄欖石或鈣鎂橄欖石。我國金伯利岩中幾乎所有的橄欖石都遭受了強烈的自交代作用,形成蛇紋石及碳酸鹽的假象。多數人認為,粗晶橄欖石不是岩漿直接結晶的產物,而是地幔的捕虜晶。Arndt et al.(2010)提出了結合晶體形態、內部變形和成分來區分捕虜晶和斑晶的標准。
◎石榴子石:是金伯利岩中的重要礦物,其中高鉻低鈣的鎂鋁榴石與金剛石有共生關系,因此在找礦方面意義重大。石榴子石常呈粗晶及巨晶(megacrystal)產出,粗晶為地幔的捕虜晶,巨晶為金伯利岩岩漿早期結晶的產物。粗晶石榴子石常呈渾圓狀,經常出現次變邊,次變邊為褐色、暗綠色至黑色,由單斜輝石、斜方輝石、尖晶石、金雲母、蛇紋石及隱晶質組成,被稱為次變石榴子石(kelyphite),這是由於來源於地幔的石榴子石一旦從其穩定區遷移出來後發生了分解和反應所致。石榴子石成分主要為鎂鋁榴石-鐵鋁榴石-鈣鋁榴石系列,表現出成分有一定的變化范圍。含Cr2O3高CaO低者為紫青色,含MgO高者為粉紅色,含FeO高者為橙色或深紅色。粗晶多為紫青色-粉紅色系列,巨晶為橙色系列。與金剛石密切伴生的是CaO<3%,Cr2O3 >4%的紫青色鎂鋁榴石。
圖11-1 第二世代自形橄欖石形成的顯微斑狀結構(遼寧復縣,單偏光,10×4)(引自鄭建平博士論文,1997)
◎金雲母:金伯利岩中有三個世代的金雲母,巨晶、斑晶和基質。它們多是岩漿結晶形成的,但結晶的時間不同,巨晶結晶於高壓的條件,晶體大,可達數厘米,有熔蝕和暗化邊,也可發現波狀消光的現象;斑晶結晶於岩漿上升的途中;基質結晶於岩體侵位之後。金伯利岩中的金雲母有時出現反吸收,即Ng<Nm <Np。反吸收出現的原因是雲母中Si或Si+Al的含量不足所致,可能伴隨四面體位置上Fe、Ti的增加。
◎尖晶石:在金伯利岩中呈粗晶和基質產出,雖然數量不多但十分普遍。粗晶尖晶石源於地幔,與上升的岩漿不平衡,也常有反應邊發育,其反應邊的主要成分為磁鐵礦。粗晶尖晶石一般為0.1~0.5mm,形狀呈渾圓狀,而基質尖晶石則小於0.08mm,自形好。尖晶石的顏色隨Cr2O3含量升高由透明的暗褐紅色變為不透明。含Cr2O3高的尖晶石(鉻鐵礦)是尋找金伯利岩的指示礦物。
◎富鈦礦物:包括鈦鐵礦、鈣鈦礦、金紅石、鎂鈦鐵礦、沂蒙礦(K(Cr,Ti,Fe,Mg)12O19)等。前三種為岩漿結晶成因,普遍出現於金伯利岩的基質中;鎂鈦鐵礦多為地幔來源的粗晶,沂蒙礦是我國學者在山東蒙陰金伯利岩岩區紅旗27號岩脈中首次發現的,大小0.5~2mm;黑色,不透明,金屬光澤,片狀及薄板狀,為地幔交代作用的產物,它與鎂鈦鐵礦都是尋找金剛石的指示礦物。
◎蝕變礦物:指受到流體交代形成的礦物。金伯利岩中的蝕變礦物最常見的是蛇紋石、碳酸鹽、綠泥石等,它們一般呈集合體交代假象出現,有時可以在顯微鏡下見到蛇紋石與碳酸鹽呈環帶狀交代橄欖石,暗示交代流體的成分具H2O和CO2交互作用的特徵。
除上述礦物外,還有磷灰石、鋯石、硫化物、自然元素(如自然鐵、自然銀、自然銅、自然錫、自然硅等)、元素互化物(碳化硅、碳化鎢、硅鐵礦等)。後三類礦物的出現反映了極端還原的結晶環境,這與金剛石形成於還原環境的特徵相吻合。
另外,在金伯利岩人工重砂中可以發現直徑多數小於1mm、非晶質或晶質的 「熔離小球」,按成分可分為三種類型,即高鐵鈦小球、硫鐵鎳小球和淺色硅鋁質小球。熔離小球是在岩漿結晶的晚期階段,相對富含CO2、SO2、FeO、MnO、TiO2,並處於快速上升快、降溫和降壓的情況下,岩漿中出現了多種局部有序區的條件下發生的(路鳳香等,2007)。
表11-1 金伯利岩的成因結構分類
(據路鳳香,1996,簡化)
2.結構構造
(1)常見結構
金伯利岩是由地幔物質、岩漿及揮發分三種組分固結形成的岩石,這一特徵不僅表現在礦物的類型方面,也表現在結構方面。金伯利岩的成因結構分類見表11-1。現將常見的結構介紹如下:
◎粗晶斑狀結構:是金伯利岩最常見的結構類型。岩漿在源區捕虜地幔橄欖岩解體的橄欖石形成了這種結構。特點是粗粒渾圓狀的橄欖石分散在基質中,手標本尺度觀察十分清楚。山東蒙陰勝利1號小管粗晶含量高達40%,金剛石的品位也很高,二者具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橄欖石容易蛇紋石化。巨晶有時難與粗晶相區別,但巨晶個體更大,一般大於1cm,最大可達數十厘米,巨晶在岩石中分布不均勻,且數量很少,因此顯示出不等粒結構。
◎顯微斑狀結構:在顯微鏡尺度下觀察,自形的斑晶均勻分散於基質之中,斑晶為橄欖石及少量金雲母,橄欖石多蛇紋石化(圖11-1)。
◎自交代結構:自交代結構是指與金伯利岩岩漿活動相關的流體參與下(並非來自圍岩或大氣循環水),橄欖石或石榴子石受到自交代作用後,隨著交代作用的增強依次形成網環結構(沿裂隙交代)、交代殘余(交代作用不完全,礦物內部仍保留的新鮮部分)、交代環帶(交代產物不止一種並形成環帶)及交代假象(完全交代未見殘留)結構等。
(2)常見構造
包括塊狀構造,角礫狀構造及岩球構造等。角礫狀構造的角礫成分有圍岩的,也有地幔來源的,它們不均勻地分布於金伯利岩中,便形成了這種構造。岩球構造是指在岩石中有金伯利岩成分的球體,球體大小變化於2mm~10cm,球體的核心為礦物碎屑,外圍為細粒金伯利岩,這些球體又被粗晶金伯利岩所膠結。
(三)岩石化學
金伯利岩的化學成分見表11-2,從表中可以看出,金伯利岩MgO含量高,富含揮發分,SiO2和Al2O3含量低。
金伯利岩屬SiO2不飽和岩類,與一般的橄欖岩類的相同之處是:它的SiO2含量低,一般小於40%,少部分高於40%;微量元素中的相容元素Cr、Ni、Co含量高。與橄欖岩不同之處為:K2O、Na2O及不相容元素Rb、Ba、Nb、LREE等含量高,且K2O>Na2O。此外,金伯利岩富含揮發分H2O和CO2。
表11-2 一些代表性的金伯利岩及鉀鎂煌斑岩化學成分(wB/%)
續表
1.中國蒙陰地區古生代金伯利岩(Lu et al.,1998);2.南非Kimberley地區中生代金伯利岩(Le Roex et al.,2003);3.俄羅斯Kola Peninsula地區古生代高Ti和Fe金伯利岩(Beard et al .,1996);4.俄羅斯Kola Peninsula地區古生代金伯利岩(Beard et al.,1996);5.印度Cuddapah盆地和Dharwar克拉通元古宙金伯利岩(Chalapathi Rao et al.,2004);6.印度Cuddapah盆地和Dharwar克拉通元古宙鉀鎂煌斑岩(Chalapathi Rao et al .,2004);7.南極Gaussberg鉀鎂煌斑岩(Gill,2010);8.西澳的鉀鎂煌斑岩(羅會文和楊光樹,1989);9.貴州鎮遠白墳鉀鎂煌斑岩(羅會文和楊光樹,1989)。
(四)產狀和類型
世界上的金伯利岩幾乎都分布在穩定的地台(克拉通)內部,如南非、西伯利亞、南美洲、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和中國的華北克拉通等。金伯利岩的形成時代主要為元古宙(以澳大利亞、印度為代表)、古生代(以歐洲、西伯利亞和中國為代表)和中生代(以南非和加拿大為代表),少量的形成在古近-新近紀,比如加拿大Lac de Gras地區(Janse &Sheahan,1995)。
金伯利岩岩體常以岩脈、岩筒或岩管產出,但規模都很小,岩管直徑僅數百米,形成淺成或超淺成相;也可以溢出地表形成火山口相。
圖11-2 金伯利岩岩漿侵位的理想模式(據Mitchell,1986)
根據在南非開採金剛石的過程中對金伯利岩的揭露,Mitchell(1986)提出了金伯利岩岩漿侵位的理想模式(圖11-2),即自下而上劃分出了根部相(包括淺成的岩牆、岩床)、火山通道相(火山頸)和火山口相,不同的相出現的岩石類型不同,常見的有粗晶斑狀金伯利岩(淺成相)、細粒金伯利岩(淺成相)、金伯利凝灰岩(火山通道相)、岩球金伯利岩及金伯利角礫岩(火山通道相)。在此基礎上,Field & Smith(1999)和Skinner &Marsh(2004)結合對南非和加拿大金伯利岩筒的研究將金伯利岩岩筒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的金伯利岩岩筒由火山頸相、過渡相、淺成相和火山口相組成,其火山口相以球狀岩漿碎屑(pelletal magmaclasts)和大量的微晶質透輝石為特徵;第二種和第三種類型的金伯利岩岩筒均由淺成相和火山口相組成,但是其火山口相不同。其中,第二種類型的金伯利岩筒的火山口相主要為火成碎屑金伯利岩(pyroclastic kimberlite)和類似變形蟲的角礫,第三種類型的金伯利岩岩筒主要為再沉積的火山碎屑金伯利岩(resedimented volcaniclastic kimberlite)和稜角狀的岩漿碎屑(angularmagmaclasts)。
(五)岩石成因與含礦性
岩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表明,金伯利岩並不是單一岩漿結晶的產物,而是一種包含固態物質(如地幔與地殼物質解體的捕虜晶)和富揮發分的粥狀熔漿結晶形成的。因此,它由熔體、地幔與地殼固態物質及揮發分這三種組分組成。
一般認為,與金伯利岩有關的岩漿是在150~200km以上的地幔深處由石榴子石橄欖岩在含H2O和CO2的條件下經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Eggler & Wendlandt,1979;Wyllie,1980;Canil &Scarfe,1990;Dalton &Presnall,1998)。Ringwood et al.(1992)認為,金伯利岩是交代的方輝橄欖岩發生低度部分熔融的產物;池際尚等(1996)認為,金伯利岩及橄欖鉀鎂煌斑岩都處於地幔-岩漿-流體三組分體系中,在一定的岩石圈動力學環境里,由地幔物質、低程度熔融的富鉀超鎂鐵-鎂鐵質岩漿以及以C、H、O、N、S為主要成分的流體這三種端元進行相互反應、混合而固結形成混染岩(hybrid rock)。據Kamenetsky et al.(2008)研究,最初形成的熔體(原金伯利岩漿)是一種富氯化物和碳酸鹽的流體,其SiO2含量很低。當岩漿在向地表上升途中,由於與地幔岩石的相互作用,才逐漸變成所看到的金伯利岩岩漿的成分。流體與地幔的相互作用包括:流體同化橄欖石和其他地幔礦物而使其MgO含量升高,最後形成了低硅高鎂的成分特點。Kamenetsky et al.(2004,2008)利用Udachnaya金伯利岩中橄欖石內的輝石和石榴子石包裹體的成分,推斷了這些捕虜晶是在岩石圈地幔的下部結晶的,壓力相當於5GPa,溫度為900~1000℃。據研究,原金伯利岩(proto-kimberlite)流體來源很深,可能來自地幔過渡帶,這些流體是由於橄欖石發生壓實作用而向上遷移的(Grégoire et al.,2006)。在這些認識基礎上,Arndt et al.(2010)提出了金伯利岩形成的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在地幔深處(地幔過渡帶?)產生的富CO2的流體在岩石圈底部聚集,形成富流體囊,流體與周圍的岩石反應,消耗掉輝石和石榴子石,只留下橄欖石。因此,由於交代作用,在流體囊周圍就形成純橄欖岩,遠離流體囊形成二輝橄欖岩。第二階段,由於流體囊中壓力的作用,周圍的橄欖岩發生破裂,先前被輝石和石榴子石混染的流體進入到裂隙中,並向地錶快速流動。在上升過程中,會先後捕虜純橄欖岩和其他的變形橄欖岩。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有經濟價值的金剛石不是岩漿結晶形成的,而是地幔的捕虜晶。所以,金伯利岩中地幔物質,例如粗晶橄欖石的含量愈高,含金剛石性就愈好。
E. 火山爆發會有鑽石!鑽石的母岩金伯利岩在火山裡形成,爆發後被帶出地
首先,鑽石是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才能形成的,故而由於火山噴發時,沒有這個條件,所以鑽石不是在火山噴發時形成的.
但是,因為鑽石形成後,會隨著岩漿被帶到火山管道中,當岩漿冷凝後,就形成了含有鑽石的金伯利岩,所以,當火山噴發時,含有鑽石的母岩會被帶出來,而由於水流的作用,鑽石的母岩會破碎,而形成鑽石的沉積沙礦,而這些沙礦通常在火山活動的范圍內,因此就會形成"鑽石是火山噴發是形成的"這一假象啦!
F. 金伯利岩鑽石,那裡有回收的,或者切割開的,放了好幾年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黃金就是存在於大自然里的,不用提煉,所以有淘沙一說,不需要提煉也可以得到高純度的金,鑽石是由碳高度壓縮而成,2者都是存在量少,所以價格高。
G. 金伯利岩的發現和開采
金伯利是南非的小鎮,1867年世人首次在那裡發現蘊藏金剛石的母岩,於是將這種岩石命名為金伯利岩,其中含金剛石的佔20%~30%,具工業價值的不足5%。具有工業意義的含金剛石金伯利岩體,主要分布在南非、波札那、扎伊爾、澳大利亞、俄羅斯和中國等國。中國的金剛石的地質勘查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已發現金伯利岩脈有400餘條,分布於遼寧、山東、新疆3省,雖部分含金剛石,但具工業價值的極少。
1866年,世界金剛石的找礦史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在南非第一次發現金剛石。到1870年直接參加找金剛石的人數達到5萬多人。 先後在奧蘭治河及其支流發現了規模大、品位高的金剛石砂礦。1870年首次發現了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岩筒「亞赫斯豐坦」岩筒和「杜托依茨潘」岩筒。1871年在金伯利城附近又發現了世界著名的「金伯利」、「德比爾斯」和「伯特豐坦」3個岩筒,並由此產生了「金伯利岩」的命名。
在1870年以前,世界各國發現的金剛石都產自砂礦。南非一個最大的「普列米爾」金伯利岩岩筒發現於1902年,該岩筒1903年投產以來,截止上世紀70年代末巳采出金剛石7800萬克拉。該岩筒還產出了許多著名的大金剛石,如最大的寶石金剛石「庫利南」等。該岩筒金剛石種類也十分豐富,達1000多種,且金剛石質量很好, 寶石級金剛石約佔55%。19世紀中葉以來,南非就取代了巴西,成為世界上金剛石的主要產地。
1907年,美國地質學家賈諾特(Janot)在扎伊爾普查金礦時在奇米尼納河的沖積物中偶然發現一顆重量0.1克拉的金剛石。 此後,人們用類似淘金的方法又找到許多金剛石砂礦。經過30多年的勘查工作,不僅找到了世界上最豐富的殘坡積和沖積砂礦,並於1946年在姆布吉瑪伊市附近發現了第一批金伯利岩岩筒群。 此後不久,在姆布吉瑪伊市西南30km處的基布阿地區又找到了新的金伯利岩岩筒群。自1953年以後,扎伊爾的金剛石產量超過了南非,一躍成為世界上產出金剛石最多的國家。
1908年在納米比亞(西南非洲)發現了金伯利岩岩筒。後來的勘查工作證明,這里蘊藏著世界上最大的濱海金剛石砂礦,金剛石的質量也最好,寶石級金剛石約佔95%。
20世紀以來,在非洲許多國家陸續發現了金剛石。1910年在利比利亞,1912年在安哥拉,1913年在坦尚尼亞和中非共和國,1919年在迦納,1929年在象牙海岸,1930年在獅子山,1955年在馬里,1967年在波札那等國家都找到了金剛石。這些國家發現的主要都是金剛石砂礦,只有少數是金伯利岩原生礦床。
坦尚尼亞在1913年就發現金剛石。 此後近30年時間內雖找到200多個金伯利岩岩體,但大多不含有金剛石。直到1940年,在辛陽加地區由加拿大地質學家J.T.威廉森採用重砂追索法找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岩筒, 命名為「姆瓦杜伊」岩筒, 該岩筒地表面積146萬平方米, 估計金剛石儲量約有5000萬克拉。
波札那從1955年開始用重砂法進行金剛石普查找礦,經過10多年的大量工作,直到1967年才發現世界第二大金伯利岩岩筒「歐拉帕」岩筒。1973年又發現了富含寶石級金剛石的「傑旺年」岩筒。從此,波札那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剛石生產國。
俄羅斯和前蘇聯找尋和發現金剛石礦床, 更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過程。 俄羅斯第一顆金剛石是1829年在烏拉爾的含金、鉑砂礦中發現的。此後,在一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中,一直圍繞烏拉爾這個地區普查和尋找金剛石, 除發現少量金剛石砂礦外, 始終沒有找到金剛石原生礦床。1937年,著名地質學家B.C.索波列夫將西伯利亞地台和盛產金剛石的南非地台對比,發現二者地質特徵十分相似,據此推測在西伯利亞地台可能存在有金伯利岩型原生金剛石礦床。從1945年開始,蘇朕在西伯利亞地台進行金剛石普查找礦,經過10年的工作,直到1954年沿達爾登河用鎂鋁榴石作為標志礦物進行重砂追索,才發現第一個金伯利岩岩筒-「閃光」岩筒。 1955年以後,該區又陸續發現許多金伯利岩岩筒。這樣,到1971年以後,蘇聯的金剛石產量就超過南非,僅次於扎伊爾,躍居為世界第二位。
澳大利亞1851年在東南部的新南威爾士用採金船開采黃金和錫石砂礦時首次發現金剛石。經歷一個多世紀以後,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將金剛石找礦的重點地區由東部轉移到西北部,在西澳的金伯利地區發現了一批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岩筒。其中最大一個岩筒地表面積84萬平方米,金剛石含量較高,質量也較好。特別是1979年又發現了金剛石原生礦床的新類型-鉀鎂煌斑岩型金剛石原生礦床, 使澳大利亞一躍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剛石產地。值得指出的是,澳大利亞「阿蓋爾」岩管中含有一定數量的色澤鮮艷的玫瑰色和粉紅色的寶 石級金剛石,屬稀世珍寶,平均每克拉金剛石售價超過3000美元。其中一顆重3.5克拉的玫瑰色高凈度優質寶石級金剛石銷售價達到350萬美元。此外,還發現數量極少的藍色寶石級金剛石。
新疆省和田地區墨玉縣發現金剛石 1945年,墨玉縣出土了一顆重0.5克拉的金剛石,被一個蘇聯人收購,存放在蘇聯莫斯科展覽館內。1963年為我國駐蘇大使館發現,將此事轉告國家地質部,地質部又責成新疆地質局調查,調查任務交給駐和田第寸』地質大隊。經過二十多年的訪問調查,終於在1984年證實了這一事實。{日出土地點不是原來所記載的波朋村,而是在吐斯阿克其。吐斯阿克其距和田65公里,距墨玉縣城40公里。 1984年10月17目,墨玉縣前進公社二管理區三大隊二小隊社員買賣提奴爾麻木提在吐斯阿克其發現第二顆金剛石。這顆金剛石重O.2028克拉,主晶形為八而體,晶棱彎曲呈弧形,略帶黃棕色,透明。在紫外線下不發光;x射線下發天藍色,經自治區地質局鑒定,確為金剛石。 1985年7月6日,吐斯阿克里再傳喜訊,墨玉縣金礦職工王峻青在該地距地面2.5米深處,發現~顆重O.221克拉的金剛石。這樣,吐斯阿克其先後出土金剛石三顆。金剛石是碳在高溫度高壓下形成的結晶體,為自然界最硬的礦物,硬度lO,~-般川作高級研磨切割材料,亦用作首飾。孕育於地球深處人們常說百煉成鋼,鑽石的形成條件,要比其苛刻嚴酷何止千倍!早在億萬年前,地球誕生之初, 距地表150—200公里的地幔深處,存在著高達1000度至1300度的高溫,約4500——60000個大氣壓。在這樣的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缺氧)環境下,碳原子才結晶成為珍貴的鑽石。這種條件極其罕見,地球數十億年形成的鑽石也極其珍貴有限。
她在地球深處沉睡了億萬年,一直等待著來到人間的機會。劇烈火山的爆發,讓這一切變成可能。 火山噴發形成了獨特的金伯利岩管,讓岩漿像一台升降機一樣,攜帶著150公里深處的鑽石及其他岩石和礦物,一起向上穿過地幔,沖破地殼,來到地表。他們以鑽石毛坯(原石)形式,被人類所發現和開采 。
歷經千切萬磨 終現美麗光芒
並不是所有的鑽石原石,都能成為首飾級鑽石。在開采出的金剛石中,平均只有百分之二十達到寶 石級,而其他百分之八十隻能用於工業。要得到1克拉鑽石的原石,需要250噸的金伯利岩,而且最終也只能打磨出大約20至50分的鑽石成品。從大量原礦中被精心遴選出鑽石毛坯,被運往美國、印度、以色列、比利時等鑽石加工切割基地。在這里,她們要完成從鑽石毛坯(原石)到稀世珍寶的蛻變。歷經上千次的切割、打磨和拋光,鑽石的克拉數在不斷損失,但其潔凈度日臻完美,顏色和光澤也日漸晶瑩剔透、熠熠生輝。無數個光潔如鏡的切面,讓鑽石折射出耀眼奪目、令人陶醉的美麗光芒。
H. 鑽石是什麼提煉出來的
科學家們經過對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攝氏度。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目前所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稀少的鑽石主要出現於兩類岩石中,一類是橄欖岩類,一類是榴輝岩類,但僅前者具有經濟意義。含鑽石的橄欖岩,目前為止發現有兩種類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於南非得一地名——金伯利)和鉀鎂煌斑岩(lamproite),這兩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發作用產生的,形成於地球深處的岩石由火山活動被帶到地表或地球淺部,這種岩漿多以岩管狀產出,因此俗稱「管礦」(即原生礦)。含鑽石的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經過風吹雨打等地球外營力作用而風化、破碎,在水流沖刷下,破碎的原岩連同鑽是被帶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帶乘積下來,形成沖積砂礦床(或次生礦床)。
I. 鑽石怎麼開采
一、露天開采:一般情況下,鑽石礦就是環繞著金伯利岩管開採的,管道中間是優質鑽石最密集的地方,其特徵通常是一個個巨大的洞坑。當金伯利岩石管道被發現時,采礦工人從地表面垂直向外挖掘。
二、地下開采:這種開采方式更安全也更有效益,特別是隨著挖掘過程越來越深入,很難去判斷是否要繼續挖掘來擴大礦坑。 而地下開采只需要打通一條隧道進入地表下提取鑽石即可,這樣做更為合理,且危險性更低。有時還使用地下開采與露天采礦相結合的混合式開采,從礦坑中打一條隧道進入周圍的岩石。
三、從礦場中提取金伯利岩:金伯利岩可被人工爆炸從地殼上松開,大量的岩石被爆炸炸毀,但不能在現場對其進行檢測裡面是包裹有鑽石,必須用大型卡車和蒸汽鏟將它們被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進行處理和鑽石提取,一般來說一個鑽礦每噸岩泥中有0.5克拉的鑽石。
四、沖擊采礦:江河溪流會順勢把金伯利岩石帶到河床、岸邊,甚至海岸地帶乘積下來,形成沖擊砂礦床。沖擊采礦又被稱為人工采礦,因為采礦者要到沖擊砂礦床去人工尋找鑽石。與金伯利岩管道的距離越遠的地方,鑽石的產量就越低,鑽石的分布密度也更稀疏,因此沖擊采礦並不適用於工業鑽石開采。
(9)金伯利岩怎麼提取鑽石擴展閱讀
一、伯納特兄弟於1870年發現了金伯利金剛石礦。正是這一發現,使人們知道了在哪種岩石中有可能含有金剛石。那是一種在遠古時代的岩漿冷卻以後所形成的火山岩。在那些出產石榴石和橄欖石的地點,找到金剛石礦的可能性就相對大。於是,石榴石和橄欖石就成為尋找金剛石的「指示礦物」。
二、金伯利鑽石礦坑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挖掘礦坑,從1866年至1914年,50000名礦工使用鐵鏟等工具進行挖掘,共挖掘出2722公斤鑽石。南非政府正試圖將金伯利礦坑申請為一處世界文化遺址。
三、露天開采是一個移走礦體上的覆蓋物,得到所需礦物的過程,從敞露地表的采礦場采出有用礦物的過程。露天開采作業主要包括穿孔、爆破、采裝、運輸和排土等流程。露天與地下開采相比,優點是資源利用充分、貧化率低,適於用大型機械施工,建礦快,產量大,勞動生產率高,成本低,勞動條件好,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