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鑽石礦藏 » 鑽石產生的岩礦是什麼成分
擴展閱讀
用什麼工具泡正山小種茶 2025-02-12 01:12:07
永康金伯利鑽石在哪裡 2025-02-12 01:11:57

鑽石產生的岩礦是什麼成分

發布時間: 2023-07-23 21:53:39

Ⅰ 都說鑽石是最堅硬的石頭,它是怎麼生成的呀

鑽石的形成是在地底里數百公里深處的地質層經原始碳受熱、壓力溶融結晶而成,大部份鑽石原生礦附著於雲母橄欖岩中,在億年前經由地殼板塊變動、火山爆發,隨岩漿噴出帶到地表淺層下,其化學成份是C碳元素,當然偶而會參雜其它元素如鐵、鉻、鎂等上萬種礦物,即俗稱內含物或雜質,內含物愈少就是純凈度愈高愈沒有瑕疵。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白色)。為了便於理解鑽石的起源,先看一看含有鑽石的原岩。
鑽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和鉀鎂煌斑岩(lamproite)
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
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Ⅱ 鑽石的原材料是什麼是金剛石嗎

是金剛石。鑽石可以從天然金剛石礦中產出,也可以通過人造生產金剛石。

金剛石俗稱「金剛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鑽石的原身,它是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礦物,是碳元素的同素異形體。金剛石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堅硬的物質。金剛石的用途非常廣泛,例如:工藝品、工業中的切割工具。石墨可以在高溫、高壓下形成人造金剛石。金剛石有各種顏色,從無色到黑色都有,以無色的為特佳。

(2)鑽石產生的岩礦是什麼成分擴展閱讀:

金剛石原生礦僅產出於金伯利岩筒或少數鉀鎂煌斑岩中。金伯利岩等是它們的母岩,其他地方的金剛石都是被河流、冰川等搬運過去的。金剛石一般為粒狀。世界各地都發現了金剛石礦。其中,澳大利亞、剛果、俄羅斯、波札那和南非是著名的五大金剛石產地。

中國也擁有製造金剛石的技術,但最大也不過0.2克拉左右。人工合成金剛石的方法主要有兩種,高溫高壓法及化學氣相沉積法。高溫高壓法技術已非常成熟,並形成產業。國內產量極高,為世界之最。

Ⅲ 鑽石兩大產出岩是哪兩個

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
金伯利岩(kimberlite)是一種偏鹼性的超基性岩[1] 。是具斑狀結構和(或)角礫狀構造的雲母橄欖岩。因1887年發現於非洲金伯利(Kimberley)而得名。
鉀鎂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種過鹼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是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

Ⅳ 鑽石的母岩石什麼

就是大名鼎鼎的金伯利岩。

這種含鑽石的岩柱的礦物成分很特別,只有高壓下才生成的石榴子石,稱為"Kimberlite"。
Kimberlite只生成於古老穩定的地殼中,全世界只有在特定的區域內才能看到這種深層岩柱的露頭。(如印度、巴西、南非、薩伊、俄羅斯、中國及澳洲)。Kimberlite的露頭風化後,鑽石會被雨水沖刷而沈積在河床內。山洪爆發後這些鑽石也會被河水沖到河口而混在岸邊沙灘內,最早被發現的鑽石就是這類漂積的鑽石。

Ⅳ 鑽石的成分主要是什麼

天然鑽石生成於地表下120-200公里,其形成年代通常為24至32億年前之間,但也有短至6千萬年者。
在過去的傳說中,認為當天上打雷時,地下就會長出鑽石,但神話雖美,其實卻不然;鑽石原來產自一種角礫雲母橄欖岩中,是一種超美鐵的火成岩,主要的礦物是橄欖石和金雲母,因其晶體之完整與均質之形貌還有內部的構成,一般皆認為是由液態形成。
因鑽石本身是一種純凈或近乎純凈的碳化物,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才能形成。故一般認為其生成於地表下120-200公里,大陸地殼下的軟流圈;而後隨著地殼變動,隨著火山爆發活動送至地表。抵達地表之後,部份鑽石又落回火山熔岩脈中,稱為Pipes管狀礦;其它鑽石則受風化侵蝕流入河中,於壺洞和漩渦處形成Alluvial deposits沖積層礦。
天然鑽石的形成年代通常為24至32億年前之間,但也有短至6千萬年者。這些地底深處的鑽石有時會隨深處熔岩的上升而帶至地表。這種深層熔岩凝固時形成上大下小喇叭狀的岩柱。這種含鑽石的岩柱的礦物成分很特別,只有高壓下才生成的石榴子石,稱為"Kimberlite"。
Kimberlite只生成於古老穩定的地殼中,全世界只有在特定的區域內才能看到這種深層岩柱的露頭。(如印度、巴西、南非、薩伊、俄羅斯、中國及澳洲)。Kimberlite的露頭風化後,鑽石會被雨水沖刷而沈積在河床內。山洪爆發後這些鑽石也會被河水沖到河口而混在岸邊沙灘內,最早被發現的鑽石就是這類漂積的鑽石。
Kimberlite ( 譯名為金伯利岩 ), 為過去高溫高壓下所形成之礦物聚合體 。
鑽石大部份無色,有色鑽石則包括有綠、藍、大紅、粉紅、橙、黃、啡、黑色等;其中以紅色及粉紅色價格較貴,綠色及藍色則十分罕見! 鑽石的摩氏硬度:10,在天然礦物為最高硬度,化學成份:9.98%碳;也就是說,鑽石其實是一種密度相當高的碳。
鑽石的母床Kimberlite,學名為"角礫雲母橄欖岩",為過去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形成礦物的聚合體,常被發現在河床沉積。現在鑽石的來源差不多都是從Kimberlite中采出,它的成份為石榴子石及橄欖岩,呈火山筒產狀,可能代表地函上部的物質。
然而,Kimberlite內所含的鑽石量也很稀少,通常要壓碎五公噸以上的原石,才能找到一克拉(1/5克)的鑽石。而且大部分鑽石的品質不佳,只能成為工業用磨料。能用做寶石的鑽石不及鑽石原石的1/7。

Ⅵ 鑽石的成分是什麼

金剛石現在的主要用處卻不再是用來做寶石,由於它是人們已發現的一種最堅硬的物質,已被用來作為製作切割、鑽孔、研磨等工具的非常重要的工業材料。

鑽石的礦物名稱叫金剛石,人們一般稱經過琢磨的金剛石為鑽石。金剛石的化學成分是純碳,硬度為10,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物質,比重3.47至3.55,折光率2.42。為八面或十二面體的結晶。性脆、透明,不怕強酸強鹼的侵蝕。

金剛石的化學成分是純碳,石墨的化學成分也是純碳,金剛石堅硬無比,而石墨質地非常軟。這是因為石墨中的碳原子是成層排列的,原子間的結合力絕晌很小,金剛石中的碳原子則是交錯整齊地排列成立方體結構,每個碳原子都緊密地與其它4個碳原子直接連接,構成一個牢固的結晶體。要使碳原子形成這樣的結構,需要2千攝氏度高溫和5萬個大氣壓。人們現在已經能夠利用高溫高壓制御巧造出人造金剛石。

金剛石一般是無色的。經過琢磨的金剛石可以產生耀眼的光芒。一般認為1克拉以上的為大金剛石,100克鎮宏鍵拉以上的為特大金剛石。特大塊的金剛石極為罕見,目前世界上僅三十餘塊,其中最大的「庫利南」重3106克拉,是1905年在南非發現的(庫利南鑽石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剛石,發現於1905年,產地為南非德蘭士瓦的普雷米爾礦山。發現此礦山的人姓庫利南,金剛石即此得名。庫利南鑽石無色,重3106克拉,約合621克。此鑽石被當地政府購買後作為禮物贈給當時的英王愛德華七世。後由著名的阿姆斯特丹公司切割成9塊大鑽石和96粒小鑽石,這些鑽石全部無瑕,其中最大的一顆取名非洲之星(也叫庫利南一號),重530.2克拉,被加工成梨形鑲在英國國王的令牌上,第二大的叫庫得南二號,重317克拉,鑲在英王王冠上)。

評價鑽石的標准稱為四C標准,即重量、顏色、潔凈和琢磨(這四個詞的英文第一個字母都是C)。其它條件相同,越重則越珍貴;鑽石因各種原因,常有顏色方面的不同,各國的分級標准也不統一。最常見的為白色、淡黃色,有些藍色、粉紅色、綠色、紫色等,被視為特殊色,由於稀有,成為鑽石中的珍品;多數鑽石中都有程度不同的瑕疵,如外面的擦痕、蹦碴、刻痕等,內部的裂痕、白花、黑點等。瑕疵自然是越少越好,瑕疵越靠近中間越不好;對金剛石的加工很有講究,標準的鑽石冠部角度應是34°30,亭部角度應是40°45,這樣才能充分利用鑽石的折光率,顯示出耀眼的光輝。

金剛石原生於金伯利岩中,除金剛石外,金伯利岩中還可含鎂鋁榴石和貴橄欖石。金伯利岩屬於岩漿型礦床,金剛石晶體不均勻地散布在金伯利岩的基質中,以小晶體為主,平均重量為百分之幾克拉到十分之幾克拉。實際選礦回收的是大小在0.5至1毫米以上的金剛石顆粒。最大的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礦床位於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金伯利岩,又稱藍地。是一種深色的、重的、常常經過蝕變和角礫化的(破碎的)侵入岩,是已知的唯一在母岩中找到原生金剛石的岩石。

關於金剛石的成因有多種說法,最值得注意的是深部岩漿成因的概念。這種概念認為金剛石是早期岩漿礦物,因金伯利岩漿中壓力不斷增高而結晶出來的。

Ⅶ 產鑽石的兩種原礦分別是什麼

根據賦礦寄主岩的不同,礦石原生礦分為:金伯利岩型 和 鉀鎂煌斑岩型;
金伯利岩,偏鹼性超基性火山岩,斑狀或角礫狀,鎂、鐵、鈣元素含量更高,呈圓錐形,分布比較廣,典型礦場1866年發現的南非金伯利;
鉀鎂煌斑岩,過鹼性鎂質火山岩,粗粒結構,硅、鋁元素含量更高,呈香檳酒杯形,岩筒體積大,典型礦場1979發現的澳大利亞阿蓋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