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鑽石礦藏 » 鑽石地球上多少平方米一顆
擴展閱讀
租房子成本怎麼算 2025-02-08 00:49:30

鑽石地球上多少平方米一顆

發布時間: 2023-08-13 18:44:12

1. 鑽石是什麼材質的如何形成的鑽石的發源地在哪

化學成分
鑽石的化學成分是碳,這在寶石中是唯一由單一元素組成的。屬等軸晶系。
形成原因
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份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鑽石成份與我們常見的煤、鉛筆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棗消晌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白色)。
產地
全世界鑽石的儲量和生產概況:
1、出產鑽石的國家
世界各地均有鑽石產出,已有三十多個國家擁有鑽石資源,年產量一億克拉左右。產量前五位的國家是澳大利亞、扎伊爾、波札那、俄羅斯、南非。這五個國家的鑽石產量佔全世界鑽石產量的90%左右。其它產鑽石的國家有剛果(金)、 巴西、蓋亞那、委內瑞拉、安哥拉、中非、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利比利亞、納米比亞、獅子山、坦尚尼亞、辛巴威、印度尼西亞、印度、中國、加拿大等。
中國的金剛石探明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第10名左右,年產量在20萬克拉,鑽石主要在遼寧瓦房店、山東蒙陰和湖南沅江流域,其中遼寧瓦房店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金剛石礦山。
2、 出產最好鑽石的國家
對於鑽石的毛坯和寶石級鑽石所佔比例來說,最好的鑽石來自於納米比亞沖積礦床中開采出來的鑽石。
3、 鑽石產地的變遷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鑽石的國家,3000年前,印度是鑽石的唯一產地。
4、 世界上第一座鑽石礦
1871年7月16日,堅持向深處挖掘的凳鋒庫力斯堡合夥採掘隊獲得了成功,他們在占據的幾十平橋滾方米的土地上,一直往深處挖掘,在這一天終於找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鑽石。全世界第一座鑽石礦也就誕生了。命名「庫力斯堡礦」也叫「新熱潮礦」。
5、 南非的鑽石礦
提到鑽石人們往住就會想到南非。南非產出的鑽石素以顆粒大,質量佳而著名。從礦山開采出來的鑽石英鍾毛胚中有50%可以達到寶石級。五十幾年前,南非的鑽石產量居世界首位,所以常有顧客會問「這顆是南非鑽石嗎?」隨著時間的推移,南非的鑽石產量逐年減少。1987年南非鑽石產量為1000萬克拉是世界總產量的10%左右。

2. 鑽石的計量單位,以及換算單位

度--即長度,由於和生活密切相關,自人類有始就出現了,原始人布指為寸,布掌為尺,舒肘為丈,到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直至今天的現代計量技術的出現,古代度制演變反映著歷史的變遷。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後漢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晉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東晉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後期: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營造尺:1尺=31.1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營造尺:1尺=32厘米)
現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3.33厘米)
一公頃等於15畝,一畝等於六十平方丈,十五畝等於一公畝,一畝約等於667平方米

畮,六尺為步,百步為畮。秦田二百四十步為畮。畮或從十久。——《說文》。字亦作畆、畒、畝、畞。如:畝制(以畝為單位劃分、計算土地面積的制度);畝級(田地土壤質量好壞的等級);畝積(每一畝田的面積)

咋樣?很全面吧~!

3. 地球鑽石儲量人均百萬顆,鑽戒依然這么貴,廠商:這事有隱情

鑽戒已經成為年輕人結婚的最基本門檻,如果有個女孩子對你說:我可以不要鑽戒,願意跟你結婚,那一定是顧家和賢惠的姑娘,趕緊娶了吧。因為很多女人結婚後,發現鑽戒太礙事了,就居家過日子和投資角度,鑽石確實表現一般。

那麼鑽石到底是怎麼與愛情捆綁在一起的呢?

鑽石是自然條件下形成的,鑽石實際上是由碳元素在特定情況下形成的單質晶體,說句難聽的鑽石從本質上與煤炭是一樣的,然而二者命運卻是不一樣的。

鑽石剛開始也沒有這么高的待遇,只是一個好看的石頭,甚至不要錢就可以得到。

不過由於鑽石通透的材質,人們開始對它賦予更多的意義,起初由於人們認知問題,人們一度認為鑽石是由天水形成,梵文中鑽石一詞為雷電之意,藉此表達鑽石由閃電而生的信仰。

在文藝復興前,人類的火和其他工具無法傷害到鑽石,因此就有鑽石是金剛不壞的說法,鑽石便有了佩戴者也有百毒不侵的觀點,在當時疾病橫行的年代,使得鑽石極為暢銷,但是離真正的爆款還是差異很大。

直到1948年,戴比爾斯採用「鑽石恆久遠(A Diamond is Forever)」的口號推廣訂婚鑽戒與結婚周年戒,作為愛情象徵並表達持續之承諾。

戴比爾斯將鑽石與結婚捆綁在一起確實很奏效,在4年時間里,戴比爾斯的銷售額,足足上漲了55%。

不要小看這個數據,這可是二戰結束後沒多少年,人們的購買力非常有限。

通過戴比爾斯一系列宣傳,鑽戒成了結婚前的必備禮物,同時鑽石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一個米粒大的鑽石都要幾萬塊錢,足夠你吃一年的海底撈了。

鑽石這么貴是不是因為地球上鑽石太少了物以稀為貴呢?

這里明確告訴你地球上還真的不缺鑽石,地球上鑽石數量達到了數萬億顆,看到這個數量是不是感到驚訝,鑽石儲量足夠地球人均幾百萬顆了,接下來告訴你這些鑽石到底在哪。

我們都知道南非以盛產鑽石為名,很多人先入為主的認為南非是世界鑽石產量最大的國家,其實不然,真正的鑽石大國非俄羅斯莫屬。

關於俄羅斯鑽石的發現,還有一段有意思的 歷史 。

二戰結束後,蘇聯被美國孤立,當時蘇聯自己不能生產鑽石,也沒有合成人工鑽石的技術,科研和軍事對於鑽石又有需求,戰斗民族當然也不是這么容易擊敗。當時蘇聯人想,非洲那個不毛之地都有這么多鑽石,想想這么大的蘇聯就不信沒有鑽石,於是派科學家進行四處勘探,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讓他們在西伯利亞真的發現了400多個金伯利岩筒。

如果你喜歡看衛星地圖,將焦點對准俄羅斯米爾內地圖,你會發現有一個巨大的石坑,不要小看這個石坑,價值達到了130億英鎊,這是世界上最貴的礦坑,因為裡面全是鑽石。

米爾內鑽石坑深度達到了540米,直徑有1600米,自上而下看整個礦場就是一個巨大螺旋礦坑。

礦場是從1957年開工,在輝煌的時期每年可生產200萬克拉鑽石。不過對米爾內鑽石礦過度開展,現在已經沒有太多價值可用了,在2004年米爾內鑽石礦關閉。

鑽石礦關閉可不像簡單的關門那樣容易,因為這個巨大無比礦坑,帶來了很多問題。

由於礦洞又大又深,地球內部磁場與地表上空的空氣因此形成強大氣流,對於外來物體有種天然吸力,當地媒體曾報道,有直升飛機經過礦洞時被氣流吸進去,甚至當地直接頒布條例,禁止任何飛行器經過礦場上空。

既然礦場也關閉了,這個大的礦洞也有這么大危險,把這個洞填了不就可以了,實際上當地做過預算最後還是放棄了,因為填埋成本太高了。

作為世界最大鑽石礦在輝煌時期也僅有200萬克拉鑽石,即便全球加起來確實也沒有多少,怎麼會有地球上數萬億顆鑽石的說法呢?

其實地球真正儲藏萬億顆鑽石的位置,但是想要得到這些鑽石可沒那麼容易。

想得到這些鑽石,要先了解鑽石是如何形成的?

前文已經介紹了鑽石是由碳元素組成,之所以碳元素能形成鑽石,而不是煤,是因為鑽石是在某特定狀態下形成的,這個特定狀態就是需要1100-1500攝氏度的高溫,還需要壓強在4.5到6Gpa之間。

這樣苛刻條件在地表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在地球內部非常容易達到這個條件,就溫度而言地球地幔層溫度在1000 到3700 之間,由於地幔層有地殼覆蓋,能夠保持足夠的壓力,這也就意味著地幔層具備形成鑽石的條件。

當然,這只是成為鑽石最基本的條件,真實地幔會有鑽石嗎?

麻省理工學院按照這個思路聯合多個大學,開展了相關的研究,科學家利用地震數據繪制了地球內部可視圖像,並根據超聲波對地球結構進行材料分析, 科學家通過這種聲波的方法可以估算地球所有岩石圈的成分。

當科學家Faul在使用地震數據繪制地球時,果然出現了一個讓人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聲波在通過古老岩石的克拉通根速度明顯加速。

這也說明了克拉通根的這些古老岩石並不是普通岩石,科學家對於這一現象百思不得其解,而且困擾了幾十年。

科學家Faul分門別類的對研究進行超聲波尖刺,終於發現含有1%至2%鑽石的岩石速度與 克拉通根一樣。

於是順理成章的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地球表面鑽石是怎麼來的,研究發現幾千萬年前鑽石通過火山噴發將地幔鑽石帶到了地球表面。

最後科學家吃驚發現全球所有古老岩石的克拉通根中含有1000萬億噸鑽石。

看到這里,很多人就想想辦法把它搞出來不久賺翻了,其實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現實情況是這樣的。

這些鑽石藏在地表下150公里處,這個深度遠超過了人們的挖掘能力,即便有能力開采,這個成本遠超目前天然鑽石成本。

假設開采成本大幅度降低,降到跟現在地面鑽石同樣開采成本,如此大規模的鑽石價格肯定會很低,說是白菜價一點都不過分,試想有人願意做這樣低利潤的事情嗎?

此外,鑽石形成條件科學家已經研究清楚,人工鑽石已經廣泛應用於工業級,裝飾類人造鑽石,目前無論材質、形狀、品質都非常好,而且價格也很便宜,很多人也開始接受這種產品。

4. 天然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簡單說來屬於火山噴發的產物。
所有的鑽石均是在地殼深處經高溫高壓條件形成的,經火山噴發帶至地表。
鑽石在地下160—480千米處形成。大部分鑽石被發現位於一種稱作「金伯利岩」的火山岩中,這種岩石埋藏於火山活動依然活躍的地帶。其他任何被直接發現的鑽石,都是經其他作用而直接從原始的金伯利岩中分離出來的。
世界上產鑽石的國家有20個。南非是第五大鑽石生產國,前四位依次是:澳大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波札那共和國和俄羅斯。
鑽石由純碳組成,石墨也是。鉛筆中的鉛芯就是由石墨製成的,然而,鑽石和石墨的原子內部排列並不相同。鑽石是地球上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質之一,摩氏硬度值為10。石墨則恰恰相反,是地球上天然存在的最軟的物質之一,摩氏硬度值為1.5,僅比滑石粉硬一些。

5. 鑽石是怎樣型成的,生長在哪裡、

科學家們經過對世界不同礦山鑽石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的環境下,相當於出產的地方要達到地表以下150~200千米深,所需溫度一般最低在1500攝氏度,有不同的層級,有的可以低到1100攝氏度。

鑽石形成於上地幔,地球堅硬的地表層下最濃稠、最柔軟的一層。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9億年前,在到達地表前已在地球深處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在對生長有鑽石的礦物包裹體進行顯微分析的基礎上。

科學家們確定了兩種基本的岩石類型:一類是榴輝岩類(E型),另一類是橄欖岩類(P型)。榴輝岩是一種粗粒不等粒變質岩,主要由石榴石和輝石組成,形成於高溫高壓的環境之下,位於地殼深處的變質岩區。

榴輝岩的化學成分與玄武岩相似,其形成與俯沖碰撞作用有關,並經歷過海洋地殼玄武岩變質作用。橄欖岩包含的岩石種類非常多,例如純橄欖岩、斜方輝石橄欖岩和二輝橄欖岩,含有不同混合比例的橄欖石、斜輝石和斜方輝石,是地幔中最常見、最豐富的岩石。

(5)鑽石地球上多少平方米一顆擴展閱讀:

鑽石的主要產地:

伯納特兄弟於1870年發現了金伯利金剛石礦。正是這一發現,使人們知道了在哪種岩石中有可能含有金剛石。

原來,那是一種在遠古時代的岩漿冷卻以後所形成的火山岩。接著,研究者又發現,在這種火山岩中除了金剛石,還含有被稱為石榴石和橄欖石的兩種礦物。因此,在那些出產石榴石和橄欖石的地點,找到金剛石礦的可能性就相對大。於是,石榴石和橄欖石就成為尋找金剛石的「指示礦物」。

根據指示礦物來尋找金剛石礦的方法並不是在哪一天突然發現的。上世紀70年代,美國史密森研究所的地球化學家約翰·賈尼在仔細研究了石榴石和金剛石之間的關系後發表了他的研究結果。但是,在那之前,即上世紀50年代,德比爾斯公司的地質人員早就根據指示礦物在世界各地尋找金剛石礦了。

世界各地都發現了金剛石礦。其中,澳大利亞、剛果、俄羅斯、波札那和南非是著名的五大金剛石產地。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史蒂文·哈格蒂博士在1999年研究了世界各地含有金剛石的熔岩的年代,結果發現,這些含有金剛石的熔岩至少是在過去7個不同的時期在各地噴出的岩漿所形成的,其中最古老的熔岩則是在大約10億年前形成的。

在這7個岩漿噴發時期中,以在非洲各地和巴西等地區於1.2億年前至8000萬年前噴出的岩漿中所含有的金剛石為最多。那時正值恐龍時代極盛期的中生代白堊紀。含有金剛石的熔岩,最晚的,是在2200萬年以前噴出的岩漿形成的。至於在那以後形成的熔岩中是否含有金剛石,則還無法肯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鑽石

6. 鑽石的形成

有人說鑽石是永恆的,可能是因為鑽石是有著10億年歷史的變異岩石,在地球深層地幔中經受了多次擠壓和高溫的考驗。

但也有人認為磚石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可能是因為磚石很少有工業價值,或者是被商人炒作的產物。

不管怎樣,一大塊碳需要很長很長時間才能結晶成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事實上,科學家們一直不確定他們是如何形成的。

一種主流的理論認為,當海床板塊(海洋板塊的一部分)在所謂的構造俯沖帶在大陸板塊下研磨時,許多鑽石就形成了。

在這一過程中,大洋板塊和海底的所有礦物都深入到200多公里深的地幔中,在那裡,它們在比地表溫度和壓力大數萬倍的高溫和壓力下慢慢結晶。

最終,這些晶體與稱為金伯利岩的火山岩漿混合,以鑽石的形式出現在地球表面,最終變成昂貴的各種首飾。

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是磚石中的礦物質可以在海洋中找到,正是這些礦物賦予了藍色寶石標志性的顏色(比如臭名昭著被詛咒的希望藍磚石)。

這些鑽石是地球上最深、最稀有、最昂貴的鑽石之一,沒人願意把它用作科學研究。然而,就在昨天(5月29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研究為鑽石的海洋起源說提供了新的證據。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研究了一種更為常見的磚石(纖維狀鑽石,如金剛石)內部的含鹽量沉積物。

與大多數用於婚禮的鑽石不同,纖維狀鑽石上布滿了少量的鹽,如鉀、鈉和其他物質。

對於珠寶商來說,這些磚石的價值不大,但對於那些想要揭開它們地下起源的科學家來說,無疑更有價值。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邁克爾·福斯特在一份聲明中說:有一種理論認為,鑽石中所含的鹽分來自海洋海水,但這一理論無法得到驗證。

因此,福斯特和他的同事們沒有追蹤鑽石真正的古代起源,而是試圖在他們的實驗室里重現海底礦物下沉到地幔時發生的超熱、超壓反應。

研究小組將海洋沉積物樣本放入一個裝有一種叫做橄欖岩的礦物容器中,橄欖岩是一種火山岩,廣泛存在於人們認為鑽石形成的深處。

然後,他們將混合物暴露在模擬地幔的高溫高壓環境中。

研究人員發現,當混合物受到4到6千兆帕斯卡(海平面平均大氣壓力的40000到60000倍)的壓力和1500到2000華氏度(800到1100攝氏度)的溫度時,鹽晶體形成的性質幾乎與纖維鑽石中的鹽晶體相同。

換句話說,當舊海床滑入地幔的深坩堝時,碰撞力為金剛石的形成創造了完美的條件。(昂貴寶石鑽石,由純碳製成,不含任何沉積物,但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製造。)

起先研究人員就認為,在鑽石生長的過程中,周圍一定存在某種含鹽液體。現在已經證實,海洋沉積物符合這一條件。

同樣的實驗也產生了對金伯利岩形成起關鍵作用的礦物,在火山爆發期間,鑽石通常會附著在金伯利岩表面。

所以,鑽石可能真的是古代海洋歷史的一部分,你可以一直戴在手上,畢竟這是你們永恆的象徵。

如果這些寶石對你的品味來說太貴了,你可以選擇戴上一枚金戒指或鉑金戒指,同樣是戴上這顆星球的極端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