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鑽石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公元前幾千年就發現鑽石。而在公元前400年前,印度就有人從事鑽石生意。在當時的巴比倫、敘利亞、埃及及波斯灣一帶鑽石貿易非常頻繁,中國最早文字方面的記錄,是孟子的道德經中有關鑽石的記載。古代羅馬一位著名哲學家曾在一篇名為「鑽石之谷」的故事中講述,亞歷山大王在公元前350年,在印度戰爭中,曾想從深坑中取得鑽石,當時深坑中有很多毒蛇把守著,噴出的毒氣可將人斃命於數丈之外。於是亞歷山大王令士兵用鏡子反射陽光,把毒蛇燒死,然後把羊肉擲入深坑,鑽石粘在羊肉上禿鷹吃後飛走,派人隨後追蹤,殺死禿鷹取出鑽石。由此可見人類對鑽石的興趣已經很久遠了。然而鑽石業的真正發展史可劃分為三個時代,一為印度鑽礦時代;二為南非金伯利礦時代;三為非洲扎伊爾的伯里梅爾(Premier)鑽礦時代。鑽石最先在印度發現,其後印度鑽礦枯竭,加之開采技術原始,不久便被南非金伯利鑽礦取而代之。印度鑽石礦中產出了一粒稱為光明之山(Koh一i一Noor)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鑽石,重191克拉,1304年發現於印度,後落於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手中,將它磨成重108.93克拉的鑽石,鑲在女王的皇冠上,這就是十分著名的女皇王冠上的鑽石。比此更早的傳說是印度一名奴隸在河床砂石里發現了一粒鑽石,大約重136克拉,由於無處可藏,就將金剛石藏在自己割開的小腿里。後被人發現這一秘密後遭到殺害。隨之又被帶到英國賣了1000英磅,幾年後,幾度倒手售價增到13萬英磅,繼後這粒金剛石落入到一位法國貴族手中。印度自從發現第一粒鑽石之後,陸續采出1200多萬克拉鑽石,但目前的年產量已減到幾萬克拉了。
1866年,南非發現第一個鑽礦,三年後,人們發現了重83克拉稱為「南非之星」的大鑽,從而掀起一股史無前例的尋鑽熱潮,後來由於過分開采。再者鑽礦區域面積小,很快就采空了,現留下一個大空洞,成為觀光者的名勝地了。扎伊爾的伯里梅爾鑽礦的光芒光彩奪目,把人們帶進了鑽石新的階段。伯里梅爾鑽礦的礦脈歷史久遠。每年從伯里梅爾升采出200多萬克拉鑽石。目前供應仍然充足,並可持續很長時間。該礦所生產的鑽石粒大而色澤光亮,舉世無雙的「庫里南」(Cullinan)鑽石,重達3106克拉,就是從該礦中發現的。據稱發現的「庫里南」鑽石,僅是原鑽石晶體的1/3,另外的2/3尚未發現。1954年發現的尼阿科斯鑽(Niarchos)重426.5克拉,也是在此礦區中采出的,過去60多年,伯里梅爾鑽石礦區已生產出300多粒重逾100克拉的鑽石,佔全球400克拉以上的鑽石產量的25%。
過去人們不會琢磨鑽石,只能用鑽石原石作為飾品,金剛石晶體真正成為鑽石,變為首飾的時代,大約在1450年。當時琢磨鑽石只有17個面,1558年--1603年當政的英國女王佩戴的鑽石戒,只是一個八面體鑽石晶體,磨掉了一個頂尖作為戒面的。直到1919年一位住在美國的波蘭人名叫塔克瓦斯墓(Tolkowsky),設計出58個翻面的鑽石切割工藝,至今仍在採用,這個切工是根據鑽石的折光率系數等因素而精確計算出來的,不能任意改變,否則磨出的鑽石將無光彩或漏光。
人類開采利用鑽石的歷史已有幾千年了,但自古以來大於20克拉的寶石級金剛石頗為罕見。而大於100克拉的鑽石被視著國寶。據稱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大於100克拉的特大金剛石有1900多粒,其中大於500克拉的有21粒,大於1000克拉的僅有2粒。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顆鑽石是1905年1月27日在南非扎伊爾伯里梅爾(Premier)發現的,該鑽石取名「庫里南」(Cullinan),重達3106克拉。長100mm,寬65mm,厚50mm。寶石界行家估計「庫里南」的價值高達75億美元。1907年,南非德蘭士瓦地方政府將這粒巨鑽贈送給了英王愛德華七世。英王把加工這顆巨鑽的工程交給了著名的荷蘭阿舍爾公司,這家公司曾經加工過「高貴無比」等大鑽。該公司接下工程後對這顆巨鑽研究了幾個月1908年2月10日這顆巨鑽被劈成幾大塊後加工出9顆大鑽,98顆小鑽,特意留下一塊(重9.5克拉)原石未加工。加工出來的成品鑽總量為1063.65克拉,加工出來最大的一顆鑽石取名「庫里南Ⅰ號」,也稱為非洲之星,重達530.02克拉,是梨形刻面鑽。「庫里南Ⅱ號」是一顆切角的長方鑽,重317.4克拉。「庫里南Ⅲ號」為梨形鑽,重95克拉,「庫里南Ⅳ號」為方形鑽,重64克拉,還有一棵心形鑽重19克拉,兩粒馬眼鑽,分別重l1.5克拉和8.8克拉,最後兩粒分別為長方鑽(重6.8克拉),和橄欖球形鑽(重4克拉),其中的四粒鑽石鑲在英國王冠之上,這頂王冠現珍藏在倫敦韋克菲爾德塔的英王室寶庫之中
2. 被稱為"南美瑞士""鑽石之國"的是哪個南美洲國家
這是另一個南美國家——烏拉圭。國名:烏拉圭東岸共和國(TheOrientalRepublicofUruguay)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寬度相等的五道白色寬條和四道藍色寬條相間相連構成,旗面左上角為白色正方形,內有一輪「五月的太陽」。烏拉圭歷史上曾同阿根廷組成一個國家,所以兩國國旗都有藍、白色和「五月的太陽」;九道寬條代表當時組成共和國的九個政治區域;太陽放射八道直線和八道波狀光芒,它象徵國家的獨立。國徽:呈橢圓形。橢圓面上有四組圖案;左上角為一副天平,象徵正義;右上角為多岩石的要塞,象徵首都蒙得維的亞;左下角為賓士的駿馬,象徵自由;右下角為一頭牛,象徵財富和畜牧業。橢圓形兩側以橄欖枝和月桂枝裝飾,象徵和平與勝利;上端是「五月的太陽」。獨立日:8月25日(1825年)國慶日:8月25日(1825年)自然地理:全境面積176215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東南部,拉普拉塔河東岸,北同巴西接壤,西與阿根廷交界,東南瀕臨大西洋。海岸線長約600公里。境內地勢大部分平坦,南部是起伏的平原;北部和東部有少數低山分布;西南部土地肥沃;東南部多斜坡草地。大庫奇利亞山脈由南向東北延伸至巴西邊境,海拔450—600米。烏拉圭河為烏與阿根廷的界河。內格羅河發源於巴西高原,流經國境中部,注入烏拉圭河,全長800多公里。位於內格羅河上的內羅格水庫,是南美最大的人工湖之一(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屬溫帶氣候,烏拉圭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譽為「南美瑞士」;又因其形似寶石而又盛產紫晶石,被譽為「鑽石之國」。人口:317.35萬(1996年)。其中白人佔90%,印歐混血種人佔8%。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6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首都:蒙得維的亞(Montevideo)歷史:早期的烏拉圭河東岸地區居住著查魯亞印第安人。1516年初被西班牙探險隊發現。1680年後一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爭奪的對象。1726年,西班牙殖民者建立蒙得維的亞,烏拉圭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776年西班牙將該地區並入拉普拉塔總督轄區。1811年民族英雄何塞·阿蒂加斯領導人民進行獨立戰爭,並於1815年控制了全境。1816年葡萄牙再次入侵,並於1821年7月將烏並入巴西。1825年8月25日,胡安·安東尼奧·拉瓦列哈等一批愛國者收復了蒙得維的亞城,宣告烏拉圭獨立,並將8月25日定為國慶日。20世紀上半葉,烏經濟穩定、社會安寧。1973年發生軍事政變。1828年8月27日巴西和阿根廷簽訂蒙得維的亞和約,承認烏拉圭獨立。1984年7月,軍政府決定還政於民。由於它位於烏拉圭河的東岸,故國名定為烏拉圭東岸共和國。憲法:1830年7月18日頒布第一部憲法,後多次修改。1951年的憲法廢除了總統制,建立國務會議制(最高行動權力機構)。1966年修憲,恢復總統制。1973年軍人政變後停止實施憲法。1985年民選政府上台後即予恢復。憲法規定實行民主共和制,設總統和副總統各一名。總統、副總統、國會議員和各省省長均由選舉產生,任期五年。總統可隔屆再次競選。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副總統為當然參議員,兼任國會主席和參議長。經濟:盛產大理石、紫水晶石、瑪瑙、乳白石等。已探明有鐵、錳等礦藏。林業和漁業資源豐富,盛產黃魚、魷魚和鱈魚。烏拉圭是一個傳統農牧業國家。工業不發達,以農牧產品加工業為主。經濟依賴出口,主要出口產品有肉類、羊毛、水產品、皮革和稻米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烏實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在推進傳統產業的同時更注重非傳統產業的發展,積極參與地區經濟一體化。受阿根廷、巴西經濟復甦的影響,烏經濟於2003年出現復甦並在2004年有所增長。旅遊業較發達。境外遊客主要來自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智利等周邊國家。埃斯特角和首都蒙得維的亞是主要旅遊地。新聞出版:2000年共有報刊374種,其中日報31種。主要報紙有:《國家報》,1918年創刊;《晨報》1917年創刊;以及《共和國報》、《觀察家報》和《最新消息報》等。全國有各類電台284家,電視台60家,有線電視台120家。外交:奉行和平與開放、尊重別國主權、不幹涉內政和不訴諸武力的外交政策。主張多元外交,外交關系不受政治制度的限制,在自決和不幹涉別國內政的原則基礎上同世界各國保持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強調外交指導方針是維護國家利益,注重經濟外交。與中國關系:1988年2月3日,烏拉圭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3年中國同烏拉圭貿易總額為2.03億美元。2005年5月,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對烏拉圭進行友好訪問。中國甘肅與烏拉圭佛羅里達建立省際友好關系
3. 鑽石發源地是哪個國家
鑽石起源於印度。在17世紀之前,雖然早期婆羅洲也產鑽石,但產量極少,所以可以說印度是當時鑽石的唯一產地。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文獻中已經有關於鑽石的描述和山廳記載了,考古研究發現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世紀已用鑽石作為工具,對其它寶石的珠子進行雕琢。當時的印度人已知道,當兩顆鑽石相互碰撞時,部分鑽石會裂開甚至蹦掉,這是鑽石辟開加工的開始。
在印度人看來,世間萬物都有「生世之謎」,傳說鑽石的前世是一位名叫巴拉的勇猛無比的國王,他不僅出生純潔,其平生所作所為亦光明磊落,當他在上帝的祭壇上焚身後,他的骨頭便變成了一顆顆鑽石的種子,眾神均前來劫奪,他們在匆忙逃走時從天上灑落下一些種子,這些種子就是蘊藏在高山、森林、江河中的堅硬、透明的金剛石。
鑽石是從哪裡來的?
鑽逗橘隱石屬於礦藏的一種,來自地下一百多公里的地幔層,地下開采出來鑽石原石伍賀,也稱金剛石,之後將原石交由匠人們以其獨特的工藝打磨出來。鑽石的原石最初是在地幔層里,後由於火山噴發將其帶出地表層,是火山岩的一種。
4. 蘇聯在科拉半島深度鑽探時,發現大量黃金和鑽石,為何卻突然停止開挖了
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蘇聯國內經濟嚴重下滑,並且政局非常的動盪,已經沒有任何的資金和精力來進行鑽探。而隨著後來蘇聯的解體,使得這次鑽探工作慢慢地被人遺忘。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當時蘇聯的科技水平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因為這次鑽探的深度在後來很多國家的鑽探項目裡面都可以說是遙遙領先的。
所以雖然當時蘇聯發現了大量的黃金和鑽石,然而並沒有任何的精力和資金進行開采和開發,這也可以看出當時蘇聯非常的混亂,因為當時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急劇下滑,也使得蘇聯的經濟出現了嚴重的下滑,而且經濟失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