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澳大利亞金剛石/鑽石的寶石礦物學特徵
8.5.4.1 澳大利亞金剛石/鑽石的顏色及類型
西澳大利亞阿蓋爾金剛石中大約72%為棕色(亦稱「香檳色」「干邑色」),其餘大部分則是黃色到近無色和無色,不超過1%的金剛石是非常稀有的粉色、灰藍色和綠色,特徵見圖8.31,圖8.32和表8.8 (Shigley et al.,2001)。目前,阿蓋爾的棕色金剛石/鑽石和粉色金剛石/鑽石已經享譽全球。
表8.8 Argyle金剛石/鑽石的顏色特徵及類型Table 8.8 Argyle diamond colors and diamond types
a. 根據 Chapmen et al,1996 整理,數據有更新;b. 同樣發現比例 <1%的藍色和綠色金剛石 / 鑽石
西澳大利亞Ellendale具有商業價值的金剛石(>1mm)常呈黃色(圖8.34),1mm以下的金剛石呈無色或淺褐色(Taylor et al.,1990)。
南澳大利亞Springfield Basin砂礦和Eurelia原生礦的金剛石/鑽石具有相似的顏色特徵,據Tappert等(2009a)的統計結果,約40%為淡棕色,20%為深棕色,另外還有無色、黃色和灰色。兩個產地金剛石/鑽石的氮賦存狀態相似,低氮者(<100×10-6)占絕大多數,包括了各種氮集合體狀態(Tappert et al.,2009a)。
新南威爾士沖積砂礦產出的A組金剛石/鑽石包括了稻草黃至淺黃、白色和褐色,B組金剛石/鑽石包括50%的褐色或白色(B1組)和50%的黃色(B2組)。A組金剛石/鑽石可進一步劃分,其中A1組佔90%,N含量為(250~2500)×10-6,6%~42%為IaB型;A2組佔10%,N含量為(140~900)×10-6,44%~95%為IaB型。B組金剛石/鑽石中,B1組N含量小於400×10-6,不到12%為IaB型;N含量為(900~2800)×10-6,33%~65%為IaB型(Davies et al,2002;Taylor et al.,1990;Davies et al.,2003;Barron et al.,2008)。
8.5.4.2 澳大利亞金剛石/鑽石的晶體形態、生長結構及微量元素
西澳大利亞阿蓋爾金剛石/鑽石很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大部分金剛石/鑽石都經歷了晶格的變形。不規則形態者的比例小於60%,八面體雙晶約佔25%,晶體集合體約佔10%,強烈熔蝕的十二面體及正八面體-十二面體約佔5%,立方體少見。通常,金剛石/鑽石的內部和表面常經過了蝕刻,有凹蝕管、六邊形蝕坑,以及霜化的表面等特徵(Chapman et al.,1996)。阿蓋爾金剛石常見條帶狀、交叉陰影線、榻榻米等異常消光式樣(Shigley et al.,2001)。粉鑽常見不規則的內部斷裂,互相平行或呈60°/120°交角;可見內部位錯;陰極發光具同心圓或六邊形的發光式樣,證實了晶格缺陷的存在(Rolandi et al.,2008)。
西澳大利亞艾倫代爾金剛石/鑽石中,粒徑在1mm以上者由於經歷熔蝕作用而呈晶形圓化的十二面體,表面光滑,光澤較好;粒徑在1mm以下者形態主要為平面的、有台階狀生長紋,外皮磨砂感強的八面體(Taylor et al.,1990)。通常顯示為八面體的內部生長習性,與低碳超飽和的生長條件一致;也有一些金剛石顯示出復雜的生長區,指示有幾個微生長中心(Smit et al.,2010)。
阿蓋爾金剛石和艾倫代爾4號岩筒、9號岩筒金剛石在微量元素上特徵相似,都虧損Mn,Ni,Cr而富集Na,K,Ti,Zn,Cu,Ga,Rb,Sr。其中,綠輝石包裹體具有很高的K質量分數且高的K/Rb比值,可能指示了金剛石形成源區的地幔富集K和Rb(Griffin et al.,1988)。
南澳大利亞Springfield Basin砂礦金剛石/鑽石的晶體形態和表面特徵與Eurelia原生礦金剛石/鑽石相似。Tappert等(2009a,b)對122顆Springfield金剛石/鑽石和43顆Eurelia金剛石/鑽石進行統計,結果表明:八面體晶形的金剛石/鑽石在兩個產地中的比例相似,約為20%;十二面體晶形分別為23%和40%;不規則晶形(即金剛石/鑽石只有不到一半的晶面發育)分別為36%和26%;假異極像晶形分別為21%和12%;Eurelia金剛石/鑽石中還出現了立方體晶形(2%)。兩個產地的金剛石/鑽石都有雙晶以及單晶組成集合體。金剛石/鑽石表面紋理多出現在八面體或十二面體晶面上,包括較深的凹坑、蝕坑和較少見的微圓盤,變形殼層只出現於十二面體晶面上。不過由於樣本容量較小,上述歸納不能完全代表這兩個產地的金剛石/鑽石形態特徵(Tappert et al.,2009a,b)。
新南威爾士沖積砂礦產出的金剛石/鑽石經歷了強烈的熔蝕,只保留了原重量的50%或更少的比例,呈圓化的十二面體形態。A組金剛石/鑽石常見四六面體、十二面體,其中35%為雙晶,而極少碎片狀;B組金剛石/鑽石常見扁平狀、拉長狀或不規則的十二面體,少見雙晶,有15%的金剛石/鑽石為碎片狀。A組和B組金剛石/鑽石的表面磨蝕及放射性破壞的程度有差異:A組金剛石/鑽石具淺浮雕似的表面,有扇形條紋、楔形微坑、微形盤刻紋;40%的A組金剛石/鑽石有滑動平面,粒狀表皮上有碰擊痕和細微凍裂,30%有綠色和褐色的斑點。B組金剛石/鑽石具淺浮雕似的光亮表面,有半球形凹坑、環形坑;95%的B組金剛石/鑽石有脆性形變紋,表面有變形小丘和細小新凍裂,少見綠色和褐色的斑點。
新南威爾士沖積砂礦產出的A組金剛石包括了稻草黃色至淺黃色、白色和褐色,B組金剛石包括50%的褐色或白色(B1組)和50%的黃色(B2組)。A組金剛石可進一步劃分,其中A1組的佔90%,N的質量分數為 0.025%~0.25%,其中6%~42%為IaB型;A2組的佔10%,N的質量分數為 0.014%~0.09%,其中44%~95%為IaB型。B組金剛石中,B1組中N的質量分數小於 0.04%,不到12%為IaB型;B2組中N的質量分數為0.09~0.28%,其33%~65%為IaB型(Davies et al,2002;Taylor et al.,1990;Davies et al.,2003;Barron et al.,2008)。
從生長結構上看,A組金剛石中,75%的為十二面體(包括25%的多元生長),20%的生長結構均勻,5%的呈區塊狀;B組金剛石中,50%的為不規則脆性形變(B1),50%的生長結構均勻 (B2)(Davies et al,2002)。此外,B組金剛石的礦物包裹體成分特別:石榴石富Ca,單斜輝石虧K,Na,一些透輝石富Ni,Cr,橄欖石含較少的鎂橄欖石、Ni和Cr(Davies et al.,2003)。
8.5.4.3 澳大利亞金剛石/鑽石的包裹體特徵
西澳大利亞Argyle金剛石/鑽石的包裹體,包括75%的榴輝岩型包裹體,10%的橄欖岩型包裹體,以及10%不能確定的硫化物。其中,榴輝岩型的原生/同生包裹體包括橙色的石榴子石(57%),石榴子石與單斜輝石(16%),綠輝石(6%),藍晶石(3%),金紅石(2%),柯石英(1%),混合物如金紅石-石榴子石,石榴子石-硫化物,石榴子石-單斜輝石-硫化物,石榴子石-藍晶石,藍晶石-硫化物(15%)。橄欖岩型的原生/同生包裹體包括橄欖石(45%)、鎂鋁榴石(9%)、頑火輝石(9%),混合物如橄欖石–透輝石,橄欖石-石榴子石,橄欖石-石榴子石-頑火輝石,頑火輝石-石榴子石(37%)。後生包裹體石墨沿解理和裂隙分布,是Argyle金剛石/鑽石最常見的內含物(Chapman,et al.,1996;Jaques et al,1989;Griffin et al.,1988)。Argyle金剛石/鑽石的晶體形態和礦物包裹體類型之間有一定聯系,榴輝岩型金剛石/鑽石的外皮磨砂感強,有明顯的凹蝕管,表面見六邊形的蝕坑,而橄欖岩型金剛石/鑽石的熔蝕和變形特徵不明顯(Jaques et al.,1989;Taylor et al.,1990)。
西澳大利亞Ellendale金剛石/鑽石的內含物有榴輝岩型和橄欖岩型兩種共生序列。其中榴輝岩型內含物包括石榴子石、綠輝石、柯石英和金紅石。而橄欖岩型內含物包括橄欖石、頑火輝石、鉻透輝石以及少量的鉻鎂鋁榴石和硫化物(Griffin et al.,1988)。Ellendale4號和9號岩筒產出的金剛石/鑽石中,橄欖岩型與榴輝岩型的內含物約占相等的比例(Jaques et al.,1989)。
南澳大利亞Springfield basin砂礦金剛石/鑽石和Eurelia原生礦金剛石/鑽石中最常見的包裹體為石墨,常沿裂隙呈絮狀分布。Eurelia原生礦金剛石/鑽石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包裹體組合中含低鐵方鎂石,指示這類金剛石/鑽石是超深部、次岩石圈來源(Scott-Smith et al.,1984;Tappert et al.,2009a)。Springfield Basin砂礦金剛石/鑽石中也有含低鐵方鎂石的包裹體組合,兩個產地的金剛石/鑽石成因來源相似(Tappert et al.,2009b)。
圖8.36 金剛石/鑽石中柯石英包裹體及其Raman散亂光譜
(據 Barron et al.,2011)
Figure 8.36 Coesite inclusion in diamond and its Raman spectra
(Barron et al.,2011)
新南威爾士沖積砂礦產出的A組金剛石/鑽石主要含橄欖岩型包裹體,橄欖石最常見(具方輝橄欖岩的特徵),其次為鎳黃鐵礦、鉻鐵礦和自然鐵;也有極少數榴輝岩型的石榴子石和輝石類包裹體出現(Davies et al.,1999)。B組金剛石/鑽石中最多的為透輝石包裹體,其次有綠輝石、單斜輝石、SiO2、鈣鋁榴石、橄欖石、輝鉬礦和榍石,同時還發現了黃長石和自然銅,但不確定是否為同生。除了出現橄欖石這一例外特徵,B組金剛石/鑽石應歸類為榴輝岩型。因為盡管石榴子石、透輝石和單斜輝石的組成很獨特,但是它們與金剛石/鑽石中的其他榴輝岩型包裹體具有成分上的連續性,表明金剛石/鑽石可能是在消減環境中生長的(Davies et al,2002)。
『貳』 鑽石是不是煤炭在地底下時間長了,而形成的還是什麼我不明白謝謝幫助!!!
其實很簡單~說白了~
就是由於碳原子經過超高壓等復雜變化而形成的~就是說你買塊煤炭再經過超高壓的復雜過程就能邊成人工鑽了~所以也不一定在煤炭下面行成的~而且自然形成需要的時間過長~一般煤炭下面都很少有磚石~
現在用石墨也能製造成鑽石哦~不過人工鑽的體積很小不能達到自然形成的那麼大~
而且鑽石+熱到800度燒個30分鍾就會變回原始碳~消失了哦~(其實就是變"煙"飛走了~
『叄』 鑽石的外部凈度特徵在凈度素描圖像應該用什麼筆描繪
什麼是凈度特徵描繪圖?
鑽石凈度特徵描繪圖,就是對鑽石內部凈度特徵種類,大小,方位的一個描繪示意圖,可以很好的去表達鑽石瑕疵的特徵,對鑽石凈度品質可以做很好的判斷,如果能看懂,對你買到好的鑽石非常有幫助。
圖表包含了哪些凈度特徵?
在繪制凈度特徵圖時,每種類型凈度特徵使用一種特定的顏色和形狀來表示。用紅色描繪是代表凈度瑕疵是在鑽石內部的,比如feather羽狀紋,cloud雲狀物;紅色加綠色表示洞痕,內凹天然面,結晶,凹蝕管和鐳射洞;綠色描繪是表示在鑽石外表的。
以下是繪圖中常見的特徵以及相應的符號:
常見的內含物表示
一些分布較廣或較輕微,或不足以影響凈度等級或用於辨識鑽石的凈度特徵,通常不會被繪制入GIA證書中。不過它們也可能會在備注欄中被標注出來。
凈度特徵圖是如何繪制的?
首先,鑽石會經寶石專用的擦拭布清潔,隨後會選出與其形狀和切磨方式對應或最相近的刻面圖。在寶石顯微鏡下,找到並識別出凈度特徵,並依據10倍放大鏡中的圖像,按比例畫出這些凈度特徵大致的形狀和位置。這些特徵以其對於凈度分級的重要性進行排序,一般排在第一個,就是主要影響這顆鑽石凈度特徵種類。
GIA 1.00CT F VS2 3EX NONE 鑽石凈度特徵,圖示主要影響鑽石凈度特徵是天然的晶體包體Crystal,還有一些小羽狀紋和針狀包體。
選鑽石的時候,盡量選擇凈度特徵描繪圖畫比較小的,整體看沒有那麼多的,盡量選擇靠邊緣的,多對比,總會選出最優的。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鑽石達人】,鑽石問題疑惑討論分析,經典鑽石產品案例參考,幫助你了解鑽石。我是前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鑽石分級師,FGA高級珠寶鑒定師,GIA寶石學家,多年實踐經驗,歡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學習交流,共同進步!
發布於 3 月前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