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鑽石礦藏 » 為什麼鑽石會忘記前世
擴展閱讀
金誠石油質量怎麼樣 2025-02-04 03:49:26
石油定額卡怎麼辦 2025-02-04 03:44:46
哪些票能當成本票 2025-02-04 03:43:30

為什麼鑽石會忘記前世

發布時間: 2023-09-13 10:06:30

『壹』 鑽石的寓意

1、永恆存在的標志:

在幾千萬年前,地下深處熾熱的岩漿沿管子上沖,由於火山口經常被堵死,上升的岩漿在極巨大的壓力下冷卻。其中含的少量純碳在這種高溫和巨大壓力下結晶成為金剛石。

2、純潔愛情的標志:

鑽石純潔透明、經久不變,鑽戒像情人炯炯有神的眼睛,深VIP情地注視著你。它是純潔愛情的標志,表示對愛情的永恆追求和忠貞。

(1)為什麼鑽石會忘記前世擴展閱讀:


鑽石在天然礦物中的硬度最高,其脆性也相當高,用力碰撞就會碎裂。源於古希臘語Adamant,意思是堅硬不可侵犯的物質,是公認的寶石之王。鑽石的。也就是說,鑽石其實是一種密度相當高的碳結晶體。

卡,或譯克拉、克拉(Carat),是鑽石的質量單位。一卡相等於200毫克,相傳早期鑽石商人稱量鑽石所用的砝碼為稻子豆樹(carob)果實,一粒這樣的果實大約就重200毫克。因為鑽石的密度基本上相同,因此越重的鑽石體積越大。越大的鑽石越稀有,每卡的價值亦越高。

『貳』 鑽石到底為什麼這么珍貴,它的實質價值到底是什麼。

天然鑽石既可以收藏,又有紀念意義。首先從天然價值來看,天然鑽石是在地球深處經歷了數億年甚至數十億年才能形成,而寶石級別的鑽石又少之又少。之後又要花費很長時間進行開采打磨,極小概率才能形成一顆品質極佳的鑽石,這么珍貴的鑽石如何不讓人心動?從文化價值上來說,鑽石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印度就有鑽石的記載,而在印度的傳說中,鑽石的前世是一位名叫巴拉的國王,他象徵著著純潔、勇敢,深受人民愛戴,當他死後,他的骨頭便變成了一顆顆鑽石的種子,在眾神的搶奪中從天上灑落下一些,遺落在人間各處,成為了堅硬的鑽石。公元一至三世紀羅馬帝國出現的鑽石都是通過「鑽石之路」從印度運來,從此鑽石在歐洲有了新的生命,開始了長達十幾世紀的閃耀之旅。投資價值方面,近100多年來,因其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鑽石一直穩定地以平均每年10%的比例增值,幾乎沒有下跌過。 而它的情感價值也無需過多闡述,許多個世紀以來,鑽石一直是人們在重大場合的第一選擇,不管是第一枚求婚鑽戒還是第一枚結婚鑽戒,都有著重大的意義。現代鑽石不僅是愛情的見證,也是自我價值的展現,人們往往會用鑽石來象徵自己如同鑽石般堅韌、純潔。

『叄』 聞名世界的厄運鑽石,相傳被下了詛咒,擁有它的人為何會相繼離奇死亡

在歷史上,有著無數流傳下來的詛咒傳說,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於「法老詛咒」了,埃及圖坦卡蒙法老墓中有幾處明文寫到:誰擾亂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將張開翅膀降臨他的頭上。然而後來探索陵墓的幾個人,也離奇去世,讓這個詛咒名揚世界的同時,也布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另外一邊,同樣也有一顆聞名世界的厄運鑽石。擁有它的主人相繼遭到厄運。

托馬斯知道了這枚鑽石的故事,十分聰明的他並沒有留在手上,而是將它捐獻給了美國的史密斯研究所,現在,這塊希望鑽石,正安靜地躺在史密斯博物館的玻璃展櫃當中,說來也讓人奇怪,再也沒有人為此遭受厄運。

『肆』 珠寶玉石

從鑽石歷史開始認識鑽石

鑽石是迷人的,而與種種傳說、迷信交織在一起的一部鑽石歷史,更增添了鑽石的神秘色彩。鑽石的歷史也是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個縮影。這里只對其作簡要的勾勒,目的是為鑽石鑒賞者提供一個簡要的線索。
鑽石之初——印度
鑽石的歷史起源於印度。在十七世紀之前,雖然早期婆羅洲也產鑽石,但由於產量極少,因此可以說印度是當時鑽石的唯一產地。古印度人把鑽石顏色分為四個等級,這是印度所特有的種姓制度,就是對印度人地位、身份所進行的一種劃分:無色的鑽石稱作「婆羅門」;淺紅色的鑽石稱作「剎帝利」;淺綠色的鑽石稱作「吠舍」;灰色的鑽石稱作「首陀羅」。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文獻中已有關於鑽石的描述和記載,考古研究發現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世紀已用鑽石作為工具,對其它寶石的珠子進行雕琢。當時的印度人已知道,當兩顆鑽石相互碰撞時,部分鑽石會裂開甚至蹦掉,這是鑽石辟開加工的開始。在印度人看來,世間萬物都有「生世之謎」,傳說鑽石的前世是一位名叫巴拉的勇猛無比的國王,他不僅出生純潔,其平生所作所為亦光明磊落,當他在上帝的祭壇上焚身後,他的骨頭便變成了一顆顆鑽石的種子,眾神均前來劫奪,他們在匆忙逃走時從天上灑落下一些種子,這些種子就是蘊藏在高山、森林、江河中的堅硬、透明的金剛石。
鑽石之路——從印度到地中海
與古代中國通向西方的「絲綢之路」一樣,連接古印度與西方的則是「鑽石之路」。鑽石之路實際上由兩條路線組成,一為陸路,從印度經現今的兩伊、土耳其抵羅馬;二為水路,跨印度洋,經伊斯蘭聖城麥加,從地中海南岸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再穿地中海抵達羅馬。公元一至三世紀羅馬帝國出現的鑽石,即是通過這兩條「鑽石之路」從印度運來。可想而知,最好的鑽石必然首先為印度的國王們所擁有,其次為沿途各國的統治者所佔有,當走到終點時,剩餘的鑽石已為數不多了。
公元三世紀之後,在大約一千年的時間里,鑽石在地中海地區銷聲匿跡。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波斯帝國崛起在印度和地中海之間,它取代了羅馬帝國而成為印度鑽石的主要吸收者。此外,伴隨羅馬帝國衰落喪鍾的還有基督教的興起,由於此前的鑽石大都與異教迷信聯系在一起,剛剛皈依基督教的教徒們對鑽石興趣在為減小。
鑽石新的生命——歐洲
中世紀的歐洲,雖然鑽石已經受重現,但人們心目中的鑽石仍帶有各種神秘色彩,就如:有人認為鑽石可以治病,也有人認為鑽石是有毒的,吞下去會導致人死亡。有一些關於鑽石的迷信則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將士們認為鑽石會給擁有者帶來勇氣,作戰時佩載鑽石,可無往而不勝,又如鑽石會使男人對妻子的愛更深。但使鑽石在歐洲人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有以下一些主要事件
1)法王路易九世(1214-1270)在位時曾頒布節約法令,規定只有國王才能擁有鑽石,女人不許佩載鑽石。不到二百年後,查七世的情婦第一次公開場合違背路易九世的法令,多次在宮廷社會場所以其首飾上的鑽石而引人注目。此舉使鑽石在當時的歐洲理人,特別在女士心目中變得更富魅力。
(2)1477年,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一世在與法國勃艮地的瑪麗公主定親前,接到公主的一封來信,內文寫道:定親之日,公主必須戴上鑲有鑽石的指環。由此,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第一枚結婚鑽戒就此戴在了瑪麗的手指上。鑽石戒指從此成為情侶們忠貞愛情的至高信物。
(3)1499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首次繞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開辟了從歐洲通向亞洲的海上貿易之路。從而使歐洲人得以避開中東阿拉伯國家對鑽石貿易的壟斷,來自印度的鑽石得以在歐洲大量地出現。除上述因素外,真正鑽石在歐洲得新生的是鑽石切磨技術首先在歐洲得到發展,威尼斯作為歐洲與東方的一個重要的貿易口岸,鑽石在重新回到歐洲之初的十四世紀,這里也曾是歐洲最早的鑽石切磨中心。但其地位很快被安特衛普所取代,並很快變成國際鑽石切磨中心。到了十五世紀晚期,安特衛普的鑽石切磨師們已經開始利用塗有細粒鑽石的金屬盤來對鑽石表面進行拋光;到了十七世紀,這里的切磨師已能在鑽石上切磨出58個面;到十八世紀,已掌握了鑽石的劈開技術。由於鑽石切磨技術在歐洲日益完善,歐洲人對鑽石的興趣日漸濃厚,阿姆斯特丹、倫敦也相繼成為重要的鑽石加工中心。
承前啟後——巴西
印度的鑽石產量在十七世紀達到高峰,年產量大約為5-10萬克拉,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達到寶石級。此後鑽石產量迅速回落,在1725-1730年間,每年從印度運至歐洲的鑽石只有2000-5000克拉,歐洲的鑽石工業面臨空前挑戰。所幸的是在1730年,在另一個遠離歐洲的大陸,南美巴西發現了鑽石,並很快取代了印度,成為第一大鑽石生產國。在1730-1870年的140年時間里,來自巴西的鑽石主宰了世界的鑽石市場。其產量在1850-1859年間達到頂峰,平均年產量達到30萬克拉。由於鑽石產量供給充足,鑽石也不再是僅僅供王公貴族們享用的奢侈品了,只要有錢,不管你身份如何,你盡可以在市場上購到你看中的鑽石。
現代鑽石工業——南非
巴西的鑽石一度使世界鑽石業興旺,但其供給量有限。到1861年為止,巴西的鑽石年產量下降到17萬克拉,到1880年,巴西鑽石年產量只有5000克拉。這種戲劇性的產量下降對當時歐洲初具規模的鑽石業的沖擊是可想而知的。在這時,一個神秘的大陸--非洲傳來喜迅。1866年夏,一天,位於南非奧蘭治河岸的德克爾農場一個15歲的男孩發現了一顆重達21.25克拉的鑽石,後來這顆鑽石被切磨成10.73克拉的橢圓形鑽石,最初被命名為「奧萊利」。當這顆鑽石亮相於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時,已被易命名為「尤利卡」(Eureka)。南非鑽石出現署光後,很快在金伯利發現規模巨大的鑽石礦床,1872-1903年間,從金伯利城周圍的各礦床中開采出來的鑽石年產量已達2000-3000萬克拉,佔全球鑽石總產量的95%。由於南非鑽石的發現,並在此基礎上,創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公司-DeBeers公司,並由此開創了現代十分繁榮的現代鑽石產業。
中國鑽石
中國的鑽石歷史不知從何時開始的,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定論。在中國最古老的詩歌《詩經》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記載,許多學者認為這「他山之石」就是金剛石。此後在《列子》、《海內十洲記》中都曾記載過「刀長有咫,切玉如泥」的昆吾刀劍,如果記載詳實的話,那麼這昆吾刀劍很可能就是以金剛石製成的。但以上記載和由此而得到的認識均只是人們的猜想,無法得到明確的定論。有史可查的明確有關鑽石記載最早是晉的《起居注》:「咸寧三年,敦煌上送金剛,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出天竺」。此後在《魏書》、《隋書》和《北史》等典籍中也都提及波斯擁有較多的鑽石。可以看出,中國最早的鑽石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源於印度。
目前,我國遼寧的瓦房店、山東的蒙陰及湖南的沅水流域,都是鑽石的重要產地。1983年,我國探明的鑽石儲量已居世界第六位,目前我國的鑽石產量佔世界前十位。1977年12月21日,山東臨沂縣常林村的一位農村婦女在耕地時發現了我國現今最大的「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比一般核桃稍大),現今儲存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國庫中。我國發現的100克拉以上的鑽石共有4顆,均是在山東發現的。我國發現的最大鑽石重1.4兩,摺合218.65克拉,1936年產出於山東沂沭河畔。鑽石晶瑩無暇、色澤金黃,取名為「金雞」鑽石。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侵華日軍搶走,至今下落不明。1981年8月發現「陳埠一號」重124.27克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