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鑽石是不是煤炭在地底下時間長了,而形成的
鑽石
約45億年前,地球誕生不久,鑽石就孕育在地幔中,也就是地表下161千米處,一個非常復雜的地方,那裡很熱,溫度高達1300度,壓力也很大,約4500-60000個大氣壓。在這樣的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缺氧)環境下,碳原子才結晶成為珍貴的鑽石。這種條件極其罕見,所以地球數十億年形成的鑽石資源珍稀有限。
經過歲月悠長「煉獄」般的洗禮,隨著火山劇烈爆發,才有機會讓沉睡億年的美麗重現人間。火山噴發,讓岩漿像一台升降機一樣,攜帶著160公里深處的鑽石及其他岩石和礦物,一起向上穿過地幔,沖破地殼,來到地表。它們以鑽石毛坯(原石)的形式,被人類發現和開采。
不是所有的鑽石原石,都能成為首飾級鑽石。在開采出的金剛石中,平均只有20%達到寶石級,而80%只能用於工業。要得到1克拉鑽石的原石,需要250噸的金伯利岩,而且最終也只能打磨出大約20至50分的鑽石成品。
煤炭
而碳是一種非金屬元素,位於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碳是一種很常見的元素,它以多種形式廣泛存在於大氣和地殼和生物之中。
鑽石和煤炭主要是兩者形成的環境不同:鑽石形成環境需要有高溫高壓以及環境驟變;而煤炭形成環境需要及其穩定的、還原性的環境。
㈡ 鑽石是不是煤炭在地底下時間長了,而形成的還是什麼我不明白謝謝幫助!!!
其實很簡單~說白了~
就是由於碳原子經過超高壓等復雜變化而形成的~就是說你買塊煤炭再經過超高壓的復雜過程就能邊成人工鑽了~所以也不一定在煤炭下面行成的~而且自然形成需要的時間過長~一般煤炭下面都很少有磚石~
現在用石墨也能製造成鑽石哦~不過人工鑽的體積很小不能達到自然形成的那麼大~
而且鑽石+熱到800度燒個30分鍾就會變回原始碳~消失了哦~(其實就是變"煙"飛走了~
㈢ 幾倍的大氣壓可以讓煤炭變成鑽石
人造鑽石的生產方法: 在2300℃、15到18萬個大氣壓的高溫高壓環境下,在中心放一顆很小的天然鑽石作為種子,在種鑽周圍是高溫金屬液體,在金屬溶液的上層是石墨,在這種環境下石墨中的碳原子會從金屬院子中列隊走向鑽石從而形成新的鑽石。這個俄羅斯的研究小組在冷戰結束後由於經費問題而使人造鑽石研究一度停止,後來隨著美國珠寶商的注資又重新恢復過來。2005年美國的人造鑽石生產線的產能達到每小時5克拉。近期,俄羅斯的科學家們已經研製出了直徑在3毫米左右與天然鑽石晶體結構完全一致的人工鑽石。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在不遠的將來就可以造出與天然鑽石一樣的人工鑽石。
㈣ 炭如何以變金鋼石
布萊恩特-里納萊斯(Bryant Linares)有一個祖傳秘方,就是如何製造世界級的鑽石。 七年前布萊恩特的父親羅伯特通過高壓氣態碳的方法製造出了一塊金剛石,隨後他將這塊金剛石放進了酸性溶液中清潔。他希望的第二天回來的時候能得到一塊黃色工業用金剛石,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得到的竟然是一塊幾乎完全透明,完美的四分之一克拉碳晶體,也就是鑽石。羅伯特在無意中實現了科學家多年以來始終未能實現的夢想,那就是製造能用於訂婚戒指的人工鑽石。
1941年美國開始大規模的研究如何製造人造鑽石。當時由三家主要的陶瓷及硬質材料公司(General Electric Norton及Car-borunm)出資由上述的高壓物理學之父Bridgman領軍。當時的目標是在五年後製成鑽石,由於高壓技術是合成鑽石的關鍵,因此Bridgan買了一台當時最大的(l000噸)油壓機做為壓力的來源。
Bridgman曾發明由兩個對中壓的Bridgman Anvils高壓機。他的研究乃以這項技術為主把石墨加壓至三萬個大氣壓和三千度的高溫。在做過數千個試驗而沒有生成鑽石後,Bridgman曾感嘆石墨是自然界最好的彈簧,意即石墨不論如何受壓最後仍會回復原狀。
Bridgman以後未再嘗試製造鑽石,1961年他因癌症纏身而在實驗室內飲彈自殺。 Bridgman約五年計畫只進行了兩年就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阻斷。戰後諾頓(Norton)公司的S.Kistler接收了Bridgman的壓機,繼續從事合成鑽石的研究。1950年諾頓公司鑽石研發經費告竭。乃建議和奇異(GE)公司繼續聯合研究。此時諾頓已合成出硬度僅次於鑽石的立方氮化硼,但因不知其重要性而錯失申請專利的機會。當時奇異公司本身是碳化鎢材料的主要製造者,因比對人造鑽石的研究極有與趣,但他們決定不用諾頓的一千噸高壓機及技術而自行研究新方法。
其實人造金剛石並不是一項新技術,早在上世紀50年代人造金剛石每年的產量已經達到80噸,大量低質量的人造金剛石在打孔機等工業生產工具中廣泛應用。然而高質量的人造鑽石對於人類而言具有更重大的意義,當然這種意義並不僅僅體現在佩飾和珠寶上。例如,科學家們非常渴望能夠生產鑽石微晶元,這主要是因為發熱問題已經成為了微晶元生產中的一個難點。現在用於製造微晶元的硅晶體在200華氏度以上就會突變,而鑽石則可以抗住1000華氏度的高溫,並且電子可以更輕松的通過,這意味著科學家們可以在鑽石微晶元上集成更多的電路。如果人類能夠找到生產人造鑽石的方法,勢必會帶來電子產業的一場革命。
林納爾斯的公司「阿波羅鑽石公司」每周已經能生產20克拉,這既用於珠寶業也用於鑽石晶片。競爭對手Gemesis則發明出了鑽石生長方法,能夠生產珍貴的藍寶石。日本的NTT已經生產出了鑽石半導體的原型,日本政府正在積極宣傳這一技術。美國的研究主要在大學和軍方實驗室進行,但是英特爾已經表現出了興趣。在晶元生產中,晶元製造商先要找到在生產過程中防止晶體不純的技術,鑽石很有吸引力,因為它很硬,但是這也是缺點,因為難以加工。人造鑽石將首先用於平面電視和高清晰度電視的發光二極體,然後是珠寶業,甚至專家都分辨不出真假,雖然天然鑽石企業表示自己並不擔心,但是De Beers公司已經發明出了一種檢測設備,並且發放給了珠寶商。
㈤ 極高的溫度與壓力能把煤球變鑽石嗎
可以。
首先煤球是一種混合物,在足夠的條件下是可以變成鑽石,但是不純,變成純的鑽石需要特殊的碳,但目前技術來講,只能做成一些很小的鑽石顆粒或者說碎渣,純度也很難保證,所以並沒有大規模應用。
㈥ 網上說煤炭裹上花生醬冷凍會變成鑽石,這是真的嗎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科技的發展,很多人都在利用網路進行行騙。殊不知如果到處造謠的話,這是違法的。但是小編勸告一些網民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隨意相信網上的人說的話。因為網上的話很多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隨便想一想都能夠推翻。網上說煤炭包上花生醬冷凍會變成鑽石,這是真的嗎?
三、培養判斷能力身為成年人的人們,遇到事情的時候也應該有著對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甚至有一些人在邁入職場之後還可能會被騙,這就說明這些人從小被父母保護的很好,所以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會不知所措。大家在進入社會之後一定要有著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不能人雲亦雲。
㈦ 在理論上怎麼把煤塊變成鑽石
煤塊在高壓、高溫下形成鑽石。大多數鑽石的歷史比地球上最早的植物和植被還要久遠,而這些植物和植被就是今天煤炭的來源。
被科學家和地質學家廣泛接受的主要理論是,鑽石是數百萬年前在地球地幔深處形成的。後來由於劇烈的火山噴發和災難性的板塊運動,鑽石被帶到了地表。
地質學家通常會尋找這些噴發的痕跡(稱為管道),以勘測可以建立有利可圖的鑽石礦的地點。一旦確定某條管道有經濟上可行的開采礦藏,采礦公司就會使用重型設備進行開采。平均而言,采礦公司將不得不篩過數千噸的土,以產生一克拉的鑽石,這就是為什麼采礦是一種資本程度上的風險。
(7)煤炭怎麼變化成鑽石擴展閱讀
有些人以鑽石的主要成分是碳,來攻擊它沒有什麼價值。他們還說:最早人們發現鑽石時,發現它除了夠硬以為,別無它用,於是只能做成玻璃刀、拉絲模等工具供一些工業領域使用。到了1955年,人們掌握了人造鑽石的技術後,天然鑽石的最後一點工業價值也沒有了。
奧本海默家族和另外幾個大牛珠寶商一起控制了全世界的鑽石礦藏,雖然現在他們的經營方式轉為建立自己的品牌(戴比爾斯),自產自銷,但是由於上游還是被其控制,所以消費者永遠也不可能拿到低價鑽。
㈧ 鑽石是從煤炭中取出來的,這種說法有什麼科學依據
鑽石的主要成分是金剛石,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而金剛石和石墨的成分都是碳。所以才會說鑽石是從煤炭中取出來的。
石墨和金剛石的硬度差別如此之大,但人們還是希望能用人工合成方法來獲取金剛石,因為自然界中石墨(碳)藏量是很豐富的。但是要使石墨中的碳變成金剛石那樣排列的碳,不是那麼容易的。十八世紀後期,人們就開始尋找合成的途徑,直至本世紀中葉。1938年學者羅西尼通過熱力學計算,奠定了合成金剛石的理論基礎,算出要使石墨變成金剛石,至少要在15000個大氣壓、攝氏1500度的高溫條件下才可以,到50-60年代建成了能達到上述條件的儀器裝置。石墨在5-6萬大氣壓((5-6)×103MPa)及攝氏1000至2000度高溫下,再用金屬鐵、鈷、鎳等做催化劑,可使石墨轉變成金剛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