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鑽石的形成
有人說鑽石是永恆的,可能是因為鑽石是有著10億年歷史的變異岩石,在地球深層地幔中經受了多次擠壓和高溫的考驗。
但也有人認為磚石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可能是因為磚石很少有工業價值,或者是被商人炒作的產物。
不管怎樣,一大塊碳需要很長很長時間才能結晶成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事實上,科學家們一直不確定他們是如何形成的。
一種主流的理論認為,當海床板塊(海洋板塊的一部分)在所謂的構造俯沖帶在大陸板塊下研磨時,許多鑽石就形成了。
在這一過程中,大洋板塊和海底的所有礦物都深入到200多公里深的地幔中,在那裡,它們在比地表溫度和壓力大數萬倍的高溫和壓力下慢慢結晶。
最終,這些晶體與稱為金伯利岩的火山岩漿混合,以鑽石的形式出現在地球表面,最終變成昂貴的各種首飾。
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是磚石中的礦物質可以在海洋中找到,正是這些礦物賦予了藍色寶石標志性的顏色(比如臭名昭著被詛咒的希望藍磚石)。
這些鑽石是地球上最深、最稀有、最昂貴的鑽石之一,沒人願意把它用作科學研究。然而,就在昨天(5月29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研究為鑽石的海洋起源說提供了新的證據。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研究了一種更為常見的磚石(纖維狀鑽石,如金剛石)內部的含鹽量沉積物。
與大多數用於婚禮的鑽石不同,纖維狀鑽石上布滿了少量的鹽,如鉀、鈉和其他物質。
對於珠寶商來說,這些磚石的價值不大,但對於那些想要揭開它們地下起源的科學家來說,無疑更有價值。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邁克爾·福斯特在一份聲明中說:有一種理論認為,鑽石中所含的鹽分來自海洋海水,但這一理論無法得到驗證。
因此,福斯特和他的同事們沒有追蹤鑽石真正的古代起源,而是試圖在他們的實驗室里重現海底礦物下沉到地幔時發生的超熱、超壓反應。
研究小組將海洋沉積物樣本放入一個裝有一種叫做橄欖岩的礦物容器中,橄欖岩是一種火山岩,廣泛存在於人們認為鑽石形成的深處。
然後,他們將混合物暴露在模擬地幔的高溫高壓環境中。
研究人員發現,當混合物受到4到6千兆帕斯卡(海平面平均大氣壓力的40000到60000倍)的壓力和1500到2000華氏度(800到1100攝氏度)的溫度時,鹽晶體形成的性質幾乎與纖維鑽石中的鹽晶體相同。
換句話說,當舊海床滑入地幔的深坩堝時,碰撞力為金剛石的形成創造了完美的條件。(昂貴寶石鑽石,由純碳製成,不含任何沉積物,但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製造。)
起先研究人員就認為,在鑽石生長的過程中,周圍一定存在某種含鹽液體。現在已經證實,海洋沉積物符合這一條件。
同樣的實驗也產生了對金伯利岩形成起關鍵作用的礦物,在火山爆發期間,鑽石通常會附著在金伯利岩表面。
所以,鑽石可能真的是古代海洋歷史的一部分,你可以一直戴在手上,畢竟這是你們永恆的象徵。
如果這些寶石對你的品味來說太貴了,你可以選擇戴上一枚金戒指或鉑金戒指,同樣是戴上這顆星球的極端過去。
Ⅱ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在地球的深部大約150-200公里,純碳物質在壓力為(4.5-6)×109Pa,溫度為1100-1600攝示度條件下結晶,形成天然鑽石。在地球的深部只有很少的地方具有鑽石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從理論上講任何時期都可以形成鑽石,只要達到鑽石形成物理、化學條件。從目前開採的鑽石礦中,大部分鑽石形成於33億年和12-17億年這二個時期。從鑽石產出於地球古老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
另外,外星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但這種方式形成的鑽石顆粒小,質量差,不能作為首飾用的寶石。
當地球的外殼產生拉力,固體的岩塊開始移動及破裂,這時發生地震,火山噴發。當火山熔岩從地球深部往地表上升時,將深部形成的鑽石帶到地球淺層及表面。經過熔岩冷卻我們可以在冷卻的岩石中找到鑽石。當鑽石富集並達到一定規模時,我們稱為鑽石原生礦。含有鑽石的岩石在自然條件下風化,鑽石殘留在山坡、河流、海岸中並富集形成礦床,稱為鑽石次生礦。
根據不同的礦類型,採用不同的開采方法。
露天礦:含鑽石的礦體風化後經河水、雨水的搬運富集形成次生礦。開采時要除去表層浮土,對含礦砂層以及岩縫都要認真清理,平均200噸砂石中可以選出1克拉鑽石。
原生礦:沿礦脈旁打豎井,然後由豎井橫向挖往礦脈,將礦石運到地表,破碎、分選將鑽石選出。目前南非金伯利礦開采深度達900米。
砂礦:當鑽石順河流帶到海岸邊,在海灘富集,形成礦砂。開采方法是將所有含鑽石的砂進行分選,將鑽石選出。
海底采礦:採用先進的海上采礦技術,對海底含礦石的礦砂進行分選。戴比爾斯海上礦產公司,在納米比亞離海岸35000米,水深110米的海底采礦鑽石達400萬克拉。
1905年在南非普列米爾礦,發現重3106克拉巨型大鑽,定名為"庫利南",1919年在該礦區又找到一塊重1500克拉鑽石,按它的形狀,顏色、反復對比研究後確定它應該與"庫利南"為同一晶體,所以沒有命名,如果沒有裂開成為二塊的話,"庫利南"重量到少在4606克拉以上。1980年在該礦區又發現第三顆大鑽重599克拉。南非普列米爾礦為世界公認的巨形鑽石的產地。
Ⅲ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呢
鑽石是由金剛石雕琢加工而成。
鑽石形成的時間從已經開采出來的鑽石來看,大部分鑽石形成於33億年和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其實每個時期都會有形成天然鑽石的可能性,只不過從形成到被開采出來需要很長的時間,最短的也需要幾億年的時間,重要的是地殼要保持幾億年時間不變動。
鑽石保養注意事項
平常做家務或者是比較繁重的工作時,最好把鑽石首飾取下,特別是鑽戒和手鏈,以免一不小心碰傷鑽石,而且勞累的時候出汗多,分泌油脂也多,這樣對鑽石也不好。
如果發現鑽石又輕微的污染,就自己進行簡單的鑽石的保養,可以取涼水與溫和的清潔劑按一定比例調配,然後將首飾浸泡水中,用軟毛刷輕輕刷洗,清洗完畢用紙巾吸干水分即可。這里需要注意了:如果清洗工作在水池中進行,一定要把出水口堵上!否則如果鑽石不小心脫落,那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Ⅳ 我的世界鑽石大陸怎麼玩/
晚上不要睡覺,出去打骷髏,然後用骨頭合成骨粉,拿著骨粉對著樹苗右鍵,一般最多用3個樹苗就能長大
Ⅳ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鑽石是金剛石精加工而成的產品。科學家們經過對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
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分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其成分與我們常見的煤、鉛筆芯及糖的成分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無色)。
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已經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
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5)鑽石大陸會發生什麼擴展閱讀
鑽石的產地分布
世界各地均有鑽石產出,已有30多個國家擁有鑽石資源,年產量一億克拉左右。產量前五位的國家是澳大利亞、扎伊爾、波札那、俄羅斯、南非。這五個國家的鑽石產量佔全世界鑽石產量的90%左右。
其它產鑽石的國家有剛果(金)、 巴西、蓋亞那、委內瑞拉、安哥拉、中非、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利比利亞、納米比亞、獅子山、坦尚尼亞、辛巴威、印度尼西亞、印度、中國、加拿大等。
世界主要的鑽石切磨中心有:比利時安特衛普,以色列特拉維夫,美國紐約,印度孟買,泰國曼谷。安特衛普有"世界鑽石之都"的美譽,全世界鑽石交易有一半左右在這里完成,「安特衛普切工」便是完美切工的代名詞。
Ⅵ 鑽石形成的過程
鑽石一般是通過火山爆發形成的,被岩漿帶到地球的表面。岩漿在上升過程中同時也會把一些相關的礦物擄獲到地球表面。這些將是用來尋找鑽石的的礦物,在同一土壤范圍內,指示性礦物越多,找到鑽石的機會就越大。
欣賞一顆鑽石時,你看到的是久遠的歷史。鑽石形成於很久很久以前地層的深處。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
經研究表明:地表以下100多分里處富含碳元素的礦層,在巨大的壓力和大約1200攝氏度的環境下形成的鑽石。絕大多數鑽石的形成年代都在20億到30億年前,這種「煉獄」般的過程使分子的排列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烏黑的碳塊變成令人驚異的透明鑽石晶體,在鑽石形成的過程中,有時會有其它的元素混進來,這就使天然鑽石有多種顏色:從粉紅到鮮紅,從淡黃到天藍。
火山爆發時形成的「上沖管道」是鑽石聚集地。一般情況下,鑽石開采礦是環繞這些管道修建的。管道的中間是鑽石最密集的地方,離得越遠鑽石就越少。往往這些管狀是成束出現的。但是,一些管狀中基本上沒有鑽石,地質學家們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解開這個謎。
稀少的鑽石主要出現於兩類岩石中,一類是橄欖岩類,一類是榴輝岩類,但僅前者具有經濟意義。含鑽石的橄欖岩,目前為止發現有兩種類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於南非得一地名——金伯利)和鉀鎂煌斑岩(lamproite),這兩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發作用產生的,形成於地球深處的岩石由火山活動被帶到地表或地球淺部,這種岩漿多以岩管狀產出,因此俗稱「管礦」(即原生礦)。
大自然的腐蝕有時會風蝕這些管道。溪流、江河等會順勢把鑽石帶到河床或岸邊。含鑽石的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經過風吹雨打等地球外營力作用而風化、破碎,在水流沖刷下,破碎的原岩連同鑽是被帶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帶乘積下來,形成沖積砂礦床(或次生礦床)。 這是鑽石存在的第二種形式,也是相當有價值的。可是對采礦者來說,它的吸引力遠遠沒有第一種大。
鑽石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美麗的也是最昂貴的 物質和財富。人類文明雖有幾千年的歷史,但人們發現和初步認識鑽石卻只有幾百年,而真正揭開鑽石內部奧秘的時間則更短。在此之前,伴隨它的只是神話般的傳說,具有宗教色 彩的崇拜和畏懼,同時又把它視為勇敢、權力、地位和尊貴的象徵。如今,鑽石再也不是那麼神秘莫測,更不是只有皇室貴族才能享用的珍品。它已成為百姓們都可擁有、佩戴的大眾寶石。鑽石的文化源遠流長,今天人們更多地把它看成是愛情和忠貞的象徵。
藏於如此大的地下深處達億萬年之久的鑽石晶體要重見天日,得有助於火山噴發,熔岩流將含有鑽石的岩漿帶入至地球近地表處,或長途遷徒淀於河流沙土之中。前者形成的是原生管狀礦,後者形成的則為沖積礦。這些礦體歷經艱辛開采後,還需經過多道處理遴選,才可從中獲怪毛坯金剛石。毛坯金剛石中僅有20%左右可作首飾用途的鑽坯,而大部分只能用於切割、研磨及拋光等工業用途上。有人曾粗略地估算過,要得到1ct重的鑽石,起碼要開采處理250噸礦石,采獲率是相當低的。
Ⅶ 鑽石歷史
一、請問鑽石的歷史是怎樣的
鑽石是大自然的神奇傑作,更是時間的饋贈。
大多數鑽石在10到30億年前形成,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年輕鑽石,也超過一億年,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天然鑽石是所能擁有的最古老的東西。天然鑽石需通過悔巧虧火山爆發由岩漿帶到地面,形成不易,並且被開采出的鑽石中,只有30%能達到珠寶級別,每一顆都是獨一無二的珍貴。
在情感歷史方面,早在 15世紀的歐洲,奧地利公爵馬克希米連一世為了向法國勃艮第的瑪麗公主求婚,在求婚的戒指上鑲了一顆鑽石,並特意將鑽戒雕琢成兩人名字的首字母「M」形狀,這個獨特舉動贏得了瑪麗公主的愛情,也賦予了鑽石愛與承諾的珍貴感情價值。結婚鑽戒自此成為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綜上來看,鑽石的形成歷史和情感歷史都非常珍貴,值得被珍藏。
二、有誰知道鑽石的歷史文化是什麼嗎
公元3世紀之後,在大約一千年的時間里,鑽石在地中海地區銷聲匿跡。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波斯帝國崛起在印度和地中海之間,它取代了羅馬帝國而成為印度鑽石的主要吸納者。
中世紀的歐洲,鑽石已經很受重視,但人們心目中的鑽石仍帶有各種神秘色彩,如有人認為鑽石可以治病,也有人認為鑽石是有毒的,吞下去會致人死亡也有一些關於鑽石的傳說則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將士們認為鑽石會給擁有者帶來勇氣,作戰時佩戴鑽石,可無往而不勝;鑽石會使男人對妻子的愛更深。
使鑽石在歐洲人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是公元1477年8月17日,當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一世與法國殖民地的瑪莉公主訂婚時,馬克西米連一世曾將一枚鑽石戒指戴在她的左手中指上,她由此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接受鑽石戒指作為訂婚信物的皇室女性。
公元1499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首次繞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開辟了從歐洲通向亞洲的海上貿易之路。從而來自印度的鑽石得以在歐洲大陸大量地出現。
公元1604年至1689年,一位名叫塔沃尼的法國人曾6次往返於印度與歐洲的各國王室之間,大量從事鑽石生意,從而推動了鑽石業的發展,後人將塔沃尼稱之為「鑽石之父」。
公元1604年,印度發現了「桑西」鑽石。以後印度又相繼發現了「大莫卧爾」「希望」等世界名鑽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所珍藏的拿破崙的劍柄!也嵌有一顆鑽石,此鑽石於1701年發現干印度。
真正使鑽石在歐洲獲得新生的是鑽石切磨技術首先在歐洲得到了快速發展威尼斯是歐碧神洲與東方的一個重要的貿易日岸。在鑽石重新回到歐洲之初的14世紀,這里也曾是歐洲最早的鑽石切磨中心。但其地位很快就被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所取代,後者很快成為國際鑽石切磨中心。IS世紀晚期,安特衛普的鑽石切磨師們,已經開始利用塗有細粒鑽石的金屬盤來對鑽石表面進行拋光;17世紀,這里的切磨師已經能在鑽石上切磨出SR刻面;IR世紀,他們已經掌握了鑽石的劈開技術和鑽石切磨技術,同時這些技術在歐洲日趨完善,歐洲人對鑽石的興趣日漸濃厚,阿姆斯特丹、倫敦也相繼成為世界重要的鑽石切磨的加工中心。
印度的鑽石產量在17世紀達到了頂峰,年產量大約為5萬——10萬克拉,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達到寶石級。此後鑽石產量迅速回落。在1725-1730年間,每年從印度運至歐洲的鑽石只有2000-5000克拉,歐洲的鑽石工業面臨空前挑戰。
三、請問鑽石的歷史是怎樣的
鑽石的准確由來至今仍是個謎。數億年前鑽石成形於地球深處的高溫高壓中,比天上的星星更為古老。Diamond這個字是從希臘文Adamas來的,意思是堅不可摧,不可戰勝。鑽石征服了世界,被世人頂禮膜拜,是鑄造愛情的魔法。
鑽石自發現以來,就關乎浪漫和傳奇。希臘人認為鑽石中的火彩是生生不息的愛情火焰。
在3000至4000年,鑽石的魔力征服了國王,女王和大臣。自誕生以來,鑽石就象徵著財富、權力、愛情、精神和神奇的權力。古時候國王穿著胸前鑲滿鑽石和珍寶的盔甲穿作。有人認為鑽石是星星墜落時的留下來的碎片;也有人認為是天神的眼淚在地上的結晶物。鑽石中蘊含眾神神奇的力量,佩戴它能威力倍增,超出常人。由於這些信念,士兵們作戰時會躲開國王和那些買得起鑽石寬此鑲在胸前的人。
15世紀前,只有國王才能佩戴象徵力量、勇氣、不可戰勝的鑽石。數百年後,鑽石擁有了獨特的含義,那就是摯愛的禮物。有人說,愛神丘比特的愛情之箭的箭尖是鑽石做成的,因此無堅不摧,具有了征服愛情的力量。
世界各地千百萬人都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鑽石,它的神奇魅力和美麗浪漫,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用心去感受。鑽石戒指作為訂情信物,可以追溯到1477年,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送給法國勃艮第的瑪利公主一枚鑽戒,從此開啟了贈送鑽石訂婚戒的傳統。古埃及人發現左手中指直接通往心臟,所以將戒指套在中指上,代表相愛一生。
公元前800年在印度的沖積河床中發現了第一顆鑽石,它源於哪座火山無從知曉。印度的沖積河床里蘊藏著大量的鑽石,18世紀後供應量銳減,或許導致了巴西的勘鑽熱潮。巴西成為繼印度之後又一個重要的鑽石產地。l866南非發現大量的鑽石礦藏,引發全球的淘鑽熱。l954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中又發現了大量鑽石。目前加拿大西部成為最新的淘鑽熱。
歷史上,人們通常在河流周圍的砂石中開采鑽石。1870年南非人在遠離河流的地方發現鑽石,從此開始了向地底挖掘鑽石的先河,促使當代先進的開采技術誕生,人們可在地表深處,甚至河流、海洋中開采鑽石。
切割:
把鑽石切成復雜的面,實際上是近代寶石工藝的一種做法。數百年來,未經切割的鑽坯通常不用於佩戴,而是當作護身符的,也有將天然的八角鑽石鑲嵌在戒指上。約在l074,匈牙利女王的王冠上鑲嵌的未經切割的原石,也許這是史上最早的珠寶首飾。13世紀法國和英國的皇室開始佩戴鑽石飾品。十六世紀的英格蘭的時尚潮人用鑽戒在玻璃窗上刻畫浪漫的誓言,他們稱鑽戒為「塗鴉環」。
史料記載,鑽石拋光(用鑽石粉)最早始於14世紀印度,當代也有資料表明始於威尼斯。最早鑽石切割始於l550年安特衛普。當地技師很快成立鑽石協會,安特衛普成為當時最重要的鑽石中心。
鑽石路線和鑽石中心:
印度鑽石通過兩條地中海路線達到威尼斯:南線途徑亞丁,衣索比亞和埃及,北線通過 *** ,波斯,亞美尼亞和土耳其。由於葡萄牙人發現直通印度的海路,促使安特衛普蓬勃發展成為鑽石中心。安特衛普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它便於從里斯本和威尼斯進口大量鑽坯。
1585西班牙攻打安特衛普,眾多鑽石切割師遷移到阿姆斯特丹。荷蘭公民自由的政策吸引了許多來自西班牙,葡萄牙,德國和波蘭,逃避宗教迫害的鑽石工匠(包括許多猶太人)。
16世紀後期,隨著英國對當時世界產鑽中心——印度興趣日益濃厚,倫敦也繼而成為重要的切割中心和世界主要毛坯鑽石市場。
如今比利時、印度、以色列、中國、南非和美國成為世界著名的鑽石切割中心。
四、請問鑽石的歷史是怎樣的
鑽石是金剛石精加工而成的產品,
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份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其成份與我們常見的煤、鉛筆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無色)。
自從鑽石在印度被發現以來,就有人在河邊、河灘上撿到鑽石,這是由於位於河流上游某處含有鑽石的原岩,被風化、破碎後,鑽石隨水流被帶到下游地帶,比重大的鑽石被埋在沙礫中。
1870年人們在南非的一個農場的黃土中挖出了鑽石,此後鑽石的開掘由河床轉移到黃土中,黃土下面就是堅硬的深藍色岩石,它就是鑽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金伯利岩是一種形成於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氣等揮發性成份的偏鹼性超基性火山岩,這種岩石中常常含有來自地球深部的橄欖岩、榴輝岩碎片,主要礦物成份包括橄欖石、金雲母、碳酸鹽、輝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漿形成於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於這種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發現,故以該地名來命名。
另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稱鉀鎂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種過鹼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
科學家們經過對
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已經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五、鑽石的營銷歷史
1939年,由於經濟不景氣,為此,當時戴比爾斯不得不削減自己90%的生產量,為了打動世界鑽石需求,打出了「A diamond is forever」的經典口號,成功把鑽石推銷給了大眾,使鑽石的價格一路走高,並最終形成了如今高度壟斷的鑽石市場。
1948年紐約著名廣告公司,愛爾廣告公司(NW Ayer)為國際鑽石推廣中心(DTC)創作的20世紀堪稱經典的廣告語「A diamond is forever 」。跨越了一個世紀,被鑽石這一稀有、珍貴的「寶石之王」所深深的吸引。
1993年是中國鑽石發展史上一個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DTC通過香港的奧美廣告公司,徵集「A diamond is forever 」的中文翻譯,經過半年的評比,一名大學教師的一句話被選上,於是「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經典的廣告語成功的進入中國,並歷經超過十年的時間使中國消費者開始廣泛接受鑽石文化。而在這之前中國對鑽石的了解可謂知之甚少,鑽石行業發展並不成熟,鑽石文化理念更是無從談起。
而打開這個歷史性局面大門的鑰匙就是這句20世紀最著名的廣告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經典的一句廣告語也從此改變了中國人婚慶以配戴黃金、翡翠的傳統局面,進而形成了中國新婚人們「無鑽不婚」的全新理念。
20世紀,「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成為中國大陸最為經典的廣告語,如同一次愛情核爆炸,響徹全球。在古老東方中國這句話更是意味深長,短短的十九年間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婚慶以配戴黃金、翡翠的傳統習俗,一枚鑽戒成為承載兩人愛情最美好的信物。
至2020年中國將替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鑽石消費大國。而這一切不能不說與「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廣告語在中國的推廣有著某種密切的關聯。
。
六、鑽石的來歷
「王老五」是民間俗語,特指沒有家室之男士,來歷無從稽考,只記得有句童謠「王老五,命真苦,褲子破了沒人補」———也許它的出處就在這兒。
褲子沒人補的王老五是「土坷垃」級別的,愛干凈的女士們怕臟手,所以避之惟恐不及;而現今推出的很多王老五卻是「鑽石」級別的,以致出現慕虛榮的女士們趨之若鶩的盛況。那句童謠或許應改作——「王老五,命真好,褲子破了搶著補。」但是,鑽石王老五的褲子永遠不會破,不是他們不給女士們表現的機會,而是他們實在太有錢,不缺褲子,同時他們也太有名,還很英俊。
「鑽石王老五」堪稱完美男士的標本陳列室,雄性無毛兩足動物的夢之隊,他們被這個世界和女人寵壞了,所以自視甚高,待價而沽。
「鑽石王老五」們大多很重視家庭的平衡感,並不要求對方要有多漂亮有多聰明,只要溫柔、善良,最好還有一點不做作的天真,能將妻性、母性和童性恰到好處地合而為一。他們不喜歡復雜、精於算計的人,更反感那些有著美貌但不過是一心想嫁個富人錦衣玉食的女人。
「先立業,後成家」是這些「王老五」們贊同的觀念,但等到有了非凡的事業後,他們卻不敢結婚了。「鑽石王老五」們在事業有成的情況下,還是選擇「只戀愛不結婚」的生活模式。這樣的事實婚姻有時甚至會維系一生之久,有的人甚至在共同養育了幾個子女後仍不願邁入婚姻的殿堂。
事實上,他們並不缺乏愛情和 *** ,對他們而言,只要願意,身邊肯定不缺女朋友,同居現象也較為普遍,感情也並非空白。因為他們不需要婚姻來實現自我價值,所以對待婚姻會帶有更多理想的成分,而且更加追求完美、真實,甚至到苛刻的地步。即使結婚,許多人也會盡量選擇跟同階層的人結婚,以避免遭到「掘金娘子」們的「突襲」。
「鑽石王老五」們不想和不敢結婚的原因有很多種,對於不少年輕的「新貴」們來說,害怕結婚主要是因為害怕離婚。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他們當心離婚時的財產糾紛很可能讓其多年積累的財富付之東流。
需要說明的是:其實現在「鑽石王老五」已並非男人的專利,女性也不乏其人。比如「花樣年華」張曼玉、「非常考官」王小丫、「明星主播」陳魯豫、「超級名模」陳娟紅、「美麗作家」陳染、「風雲女士」吳士宏。
七、鑽石的歷史是多久了啊
自從人類開始重視鑽石的幾千年來,估計約掘出了一百三十噸鑽石,一克拉約一百四十分之一盎司。現在一年的鑽石產量約為七噸,以原石價來計算,共值六億美金,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做為寶石,其餘都消耗於工業用途。為獲得一克拉的鑽石,必得炸開、敲破、沖洗、過濾大約二又二分之一立方公尺的土石;而且其產地皆在地球的偏僻之處,像舊河床、沙漠砂礫層、數千呎的深火山孔、北冰洋陸地、禁止登陸的西南非海岸。因此,為採收一顆鑽石所需移動的土石泥沙,依場所不同而異,平均比例是:一比一億。
這意味著:要挖出一年的鑽石供應量,至少得挖掉七億噸的沙土!
鑽石是如此的珍貴和稀有,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東西,於是總有人夢想會不會有一個"鑽石谷"堆滿了鑽石,只要我們到達了那裡鑽石就可以俯拾皆是呢?在西方就有很多相關的傳說:公元前三百五十年的印度戰役中,亞歷山大大帝曾經在一個深坑中取得鑽石,此坑由毒蛇守護。守護鑽石谷的毒蛇的凝視眼光,可以將人 *** 於數丈之外。
亞歷山大大帝的士兵使用鏡子,將毒蛇的眼光反射,而灼殺了毒蛇,並且拋擲羊屍於谷內,引誘禿鷹飛入谷中啄食羊屍,也吞下了附著在羊屍上的鑽石,士兵只要獵殺禿鷹,或是跟蹤禿鷹至其巢穴,要取得鑽石,易如反掌。
類似的傳說還有很多,這足以說明世人對鑽石的渴望和嚮往。
在西方,最早的鑽石還被視為有著魔力及神權,可以辟邪伏魔。古印度認為人是宇宙的縮影,死後靈魂若純潔便將升上天堂;若不潔則將經過輪回,轉生為禽獸,甚至礦物,直到凈化為大地的精華為止。大地的精華便是指鑽石。精純的鑽石也就是洗凈一切的最後純凈的一種生命。
古羅馬認為佩戴鑽石,可以抗拒鬼怪侵擾,也可以驅逐恐懼,因此作戰時戰士皆佩戴著鑽石,以增加勇氣。佩戴鑽石還能閃避妖法及打贏官司。文藝復興之前,在十世紀的歐洲,鑽石被認為具有抗毒的魔力。教庭相信只要將鑽石持在手中,劃一十字,便能醫好病症。教庭也相信鑽石具有澄清心靈的力量,說謊者或是口出惡言者,只要將鑽石含在口中,便可治癒其心靈上的毛病。
所有這些傳說無一不是表達了人們對鑽石的崇敬之情。 那麼鑽石的真正產生又是怎麼樣的呢? 鑽石,即礦物學中的金剛石,是碳元素經地質作用而形成,原生礦主要在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中,通過 對鑽石內包裹體的研究表明,鑽石的形成溫度為 900 -1300°C , 壓力為( 45-60 )× 108Pa, 相當於地球 130 -180km 的地幔深處,其形成於 30 億年前, 這個年齡幾乎與地球同歲;而澳大利亞阿蓋爾礦、波札那奧拉伯礦,榴輝岩型的鑽石雖說年輕,也分別已有 15.8 億年和 9.9 億年了。藏於如此大的地下深處達億萬年之久的鑽石晶體要重見天日,得有助於火山噴發,熔岩流將含有鑽石的岩漿帶入至地球近地表處, 並附存在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中,形成鑽石原生礦; 或長途遷徙沉澱於河流沙土之中,形成沖積礦。 全球所有的鑽石均先發現於次生礦(砂礦),第一個鑽石原生礦於 1870 年發現於南非的金伯利城。 鑽石最早發現於印度,最大的鑽石生產國為澳大利亞,其它主要國家有南非、前蘇聯、扎伊爾、波札那、納米比亞等國家,中國開采鑽石歷史較晚,鑽石礦床主要有湖南沅江流域、遼寧瓦房店、山東等地。 相傳在明朝年間,在湖南沅江流域就有鑽石發現。但都是零零星星的。真正大規模的尋礦工作開始於 50 年代。我國現已在 16 省區發現有鑽石。我國已探明的鑽石儲量居世界第六位,目前產量居世界第十位。
目前我國現存發現的最大鑽石為常林鑽,是 1977 年 12 月 21 日 ,山東臨沐縣發山公社常林村的一位女農民在耕地時發現的,重 157.77 克拉,呈八面體,質地潔凈、透明,淡黃色。
據說,中國最大的鑽石曾是 " 金雞 " 鑽石,也發現於該地區,重 217.75 克 拉,但在二戰期間被日軍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八、鑽石發展史
鑽石號稱"寶石之王", 它與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和金綠貓眼石同被列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五大名貴寶石,而其中鑽石又居於五大寶石之首,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珍貴的寶石。
鑽石是金剛石的寶石名稱,所以又稱金剛石、天寶石、夜光石,英文名稱為DIAMOND, *** 語是最硬的意思,希臘文稱之為無敵於天下的"阿塔瑪石"。 鑽石的高折射率和高色散值導致鑽石具有一種特殊的"火彩",現代科學精確的計算出鑽石的最佳折射角度和切磨方法,因此切工精緻的鑽石可以幻化出動人心魄的異彩,加上其堅硬永恆的特性,所以成為世人珍愛和追求的目標。
世界上首枚鑽石大約是產於3000年前的古印度,是在印度的一條叫克里希納的河谷內發現的。直到十八世紀之前,巨富的印度歷代君王是世界上唯一的供應者。
從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初,印度一共生產了約300萬克拉的原鑽。這也是鑽石為什麼以"克拉"作為計量單位的原因。
古印度生長一種奇特的樹, 這種樹每顆樹籽的重量基本相同,每粒正好是0.2克。 由於鑽石稀世罕見、重量有限,聰明的印度人便用這種樹的樹籽"克拉"作為鑽石的重量單位。
鑽石的重量計量單位是克拉(CT),1克拉=0.2克,1克拉=100分。 在13世紀的歐洲,鑽石是皇室貴族的專利品,佩帶鑽石是皇後、公主們的特權。
法國國王查理十七世的情婦愛麗絲·蘇慧是第一位打破這種傳統的女子,她從國王那裡獲贈一顆鑽石,並在公共場合佩帶,鑽石從此進入民間。 15世紀是鑽石與愛情結緣的里程碑。
巴根地公爵查爾斯愛鑽如命,喜好收集鑽石,他女兒瑪麗與奧地利大公訂婚時獲贈一枚鑽戒,成為歷史上第一枚訂婚鑽戒。其後,鑽石便成美麗及永恆愛情的象徵,也因此而俘獲了無數女人的心。
16和17世紀,浪漫的法國人獨領鑽石新潮流。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的項鏈鑲有11顆大鑽石,他的王後嘉芙蓮除喜歡鑽石首飾外,還將鑽石粉末摻入食物中將政敵毒死。
歐洲歷史上相傳的"篡位粉"可能指的就是鑽石粉末。鑽石粉是否有毒仍未被考證,極有可能是古人故意編造謊言,以防礦工將鑽石吞入體內行竊。
路易十四執政期間,鑽石在法國的流行達到頂鋒。他的皇宮內擺滿珠寶玉石,全身上下鑽石閃閃。
據說他以國家名義購買了109顆重達10克拉以上的鑽石、273顆重量為4至10克拉的鑽石。最著名的要數從寶石巨商手中購回的44顆大鑽石,其中包括一顆112克拉的法國藍鑽。
受法國影響,俄羅斯沙皇將鑽石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彼得大帝1724年為皇後加冕時, 皇後冠上鑲有2500顆鑽石。 英國王室與鑽石也有一段難解之緣。
享利八世是鑽石收藏家,1558年至1603年, 用鑽石原石鑲成的八角結晶體戒指時髦一時,頓成風尚。同時又掀起用鑽石在玻璃窗上刻情書的熱潮,鑽戒一度被稱為刻字戒指,甚至伊麗莎白一世本人也在一塊玻璃上與沃爾特爵士詠詩談心, 傾訴哀腸。
1838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當時王室擁有2500顆鑽石供她使用。 美國人對鑽石的興趣比歐洲人晚多了,直到19世紀末期,美國才時興鑽石首飾, 並將它作為愛的永恆信息。
這一切完全是由鑽石大王哈里·弗雷德里克·奧本海默創造的,他是把戴比爾斯公司從19世紀帶到20世紀的歐內斯特·奧本海默爵士的兒子。美國人後來居上,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發起的以"鑽石是永恆的"這句廣告語聞名於世的促銷運動。
據說鑽石巨商布雷迪擁有2萬顆鑽石;出版業巨子普利策在一次法國皇室珠寶拍賣會上買到一條鑲有222顆鑽石的項鏈送給他的妻子; 著名影星瑪麗蓮·夢露、伊麗莎白·泰勒都與鑽石有一段美麗的故事,而美國老百姓對鑽石也是感情深厚,當世界名鑽在紐約展出時,成千上萬的觀眾在雨中排隊,等候參觀。 在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佩戴婚戒的人還不到人口的1%,後來,戴比爾斯發起的一場朴實無華然而持之以恆的促銷運動,使日本近70%的新娘佩戴了鑽戒。
西德人是另一個容易受廣告宣傳影響的消費群體。1967年以前,西德的新娘大多喜歡佩戴由兩個金環重合而成的婚戒,於是戴比爾斯推出了"三環鑽戒"的新概念,即給"雙環戒"增添一個鑲鑽石的第三環。
這一新概念使西德變成世界上第三個最大的鑽石消費國。 中國最早關於鑽石的記載是西晉時的作品,《列子·湯問》提到輥鉻之劍,和漢代「十洲記」提到的切玉刀。
這些刀劍都鑲有鑽石。 訂了婚的女士們將戒指戴在左手無名指上的傳統,可追溯到早期的埃及人,他們相信愛情之脈從心臟直接通到左手無名指的指尖。
透過一隻簡單的單粒鑽戒,鑽石為世上無數男女傳達了心中的情愫,散發出永恆的愛火。從結婚,到結婚周年紀念日,相愛的男女都用鑽石來表達情意,一隻鑲滿鑽石的圓形戒指,說的是"我倆的愛情沒有盡頭",代表永恆之愛(這個源自西方的傳統亦為東方人所接納),時至今日,人們以鑽戒作為愛的獻禮已蔚然成風。
人們還將結婚60周年或75周年稱為鑽石婚,也將鑽石作為四月的生辰石。 數十億年前即誕生在地殼深處的鑽石,一直是無可比疑、不容超越的代表,並因為它的堅硬和美麗而價值不凡。
鑽石是經得起時代變遷的古老寶藏,幾世紀以來早已成為永恆之愛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