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鑽石礦藏 » 鑽石形成在沉積岩中怎麼回事
擴展閱讀
尿蛋白產品能賣多少錢 2025-02-01 16:28:47
甲醇每噸成本多少錢 2025-02-01 16:22:45

鑽石形成在沉積岩中怎麼回事

發布時間: 2023-11-05 02:37:36

『壹』 鑽石是怎樣形成的

在人們的珠寶奢侈品中,鑽石是指拋光鑽石,也是愛情和忠誠的象徵。人們對鑽石形成的原因很好奇。我來給你詳細解釋一下鑽石是怎麼形成的。鑽石形成的原因鑽石的結構特徵:鑽石由碳元素組成,是碳元素的一種晶體,硬度為10。它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天然礦物,密度為3。53(0.01)克/立方厘米,折射率為2。417,離散度為0。044.它是鑽石經過切割、研磨後的產物,在鑽石礦物中約有五分之一可以達到寶石級,被稱為寶石級鑽石,在國外被稱為「毛坯鑽石」或「鑽坯」。毛坯切割打磨成切割形狀後,稱為裸鑽,國外稱為成品鑽或拋光鑽。英文名Diamond來源於希臘語amount,意思是「堅硬、不可侵犯、不可戰勝」。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組成的。金剛石和石墨是在不同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形成的,它們在溫度和壓力條件的變化下可以相互轉化。鑽石屬於立方晶體,硬度為10,石墨屬於六方晶體,硬度為1。它們具有不同的晶體結構,並且是結晶碳的兩種同質多晶型物。只有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下,碳才能結晶成金剛石。鑽石的形成:最早的天然鑽石形成於地球內部,溫度為900-1600℃,壓力為(4.5-6)×109Pa,相當於地下130-200km的含念深度。理論上,只要滿足條件,鑽石隨時都可以形成。目前開採的鑽石大多形成於33億年前和12-17億年前。形成鑽石的碳來自地幔中熔化的岩漿,或者是因為地殼的運動。地殼中的碳帶聚集在地球深處,在合適的條件下結晶成鑽石。還有一種外在的方式產生鑽石。隕石撞擊大陸時,瞬間產生的高溫高壓也可能產生鑽石。但這種方式生產的鑽石往往比較小,質量差,一般沒有經濟價值,不能作為珠寶加工的鑽石。鑽石的發現:鑽石首先在印度被發現。隨著人們對鑽石的渴望,鑽石的勘探和開采越來越受歡迎。金剛石礦床分為原生礦和次生礦。原生礦石是由地球的地質運動產生的。地震和火山活動將富含金剛石的礦物帶到地表或地表附近的區域,其中大部分是富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和煌斑岩,明禪以及火山口附近的填充物和岩壁和基岩中的根部沉積物。在自然的作用下,次生礦石由原生礦石搬運沉積而成。大部分經風化和雨水沖刷,殘留在山坡、河流和海岸形成礦床,多為砂礦。鑽石的形成和發現過程大致是這樣的,不像黃金等貴金屬。21世紀以來,鑽石價格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逐漸成為投資者的首選。鑽石的鑒定方法簡單識別鑽石的簡單鑒別方法:需要10-20倍的放大鏡輔助,做幾個簡單的觀察。觀察鑽石的腰部。腰部用沙子磨的話最好用這個方法。因為鑽石比任何仿製品都硬,不會有仿製品那樣的細線。鑽石的腰部是顆粒狀的。鑽石比仿製品堅硬,仿製品的刻面往往比鑽石鈍,但鑽石的刻面一定要鋒利。因為鑽石比仿製品堅硬,仿製品的刻面邊緣經常磨損。如果鑽石有自然表面,就有機會在自然表面找到鑽石獨特的「三角形生長線」。如果一顆鑽石破碎,它的外觀通常是階梯狀的,而仿製品是彎曲的或貝殼狀的。硬度檢查鑽石是已知最堅硬的天然物質,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標記它們。如果可以,那就不是鑽石了。熱傳導試驗呼吸的同時對鑽石和其他類似的項目進行辯論。如果是鑽石,其表面凝結的水霧應該比其他物品上的水霧蒸發得快。這是因為鑽石的導熱性很高。觀察法反射光用放大鏡可以觀察到鑽石的腰部呈現非常精細的磨砂狀,反射光閃閃發光。鑽石的這一特性是獨一無二的。看生長點在放大鏡下觀察,真鑽的晶面上往往有凹槽和三角形生長點,而假貨有三種:①普通玻璃加氧化鋁,因折射率和色散增加,容易誤入,但硬度較低。②由化學合成的藍寶石和無色尖晶石仿製,硬度相近,但折射率低且有雙折射現象,放大鏡下可見重影。鉛筆標識鉛筆的化學成分是碳,就像鑽石一樣,只是物理結構不同,所以很多人用一支鉛筆來檢測鑽石的真偽,這是比較實用有效的方法。鑒定時,他們要先用水打濕鑽石,然後用鉛筆輕輕劃線。在真鑽石的晶面上,鉛筆劃到的地方是沒有痕跡的,而如果不是談槐困鑽石,而是玻璃、水晶等材料,就會在表面留下痕跡。一般會用鉛筆標注,以鑒別鑽石的真偽。這個它硬度高,折射性好,但是旋轉時會反射更多的彩色光,和正品旋轉時只反射微弱的黃色和藍色光有明顯區別。鑽石切割程序一顆鑽石毛坯看起來不起眼,必須經過精心的切割、打磨、加工,才能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閃亮鑽石。所以鑽石的車削直接影響鑽石的價值,下面詳細介紹。當然,理想的切割效果是保持鑽石的最大重量,最大限度減少瑕疵,充分展示鑽石的美,使其熠熠生輝。一般切割過程包括以下步驟:1.劃線(Marking):這是鑽石切工的第一步。首先,檢查鑽坯,在鑽石表面做標記。做這項工作的人經驗豐富,精通加工技術。最終目標是生產出最大、最干凈、最完美的鑽石,從而盡可能高的體現鑽石的價值。抄寫員必須注意兩點:保持最大重量,盡量減少夾雜物。劃線員用放大鏡研究鑽坯的結構。如果是大鑽石,這個工作可能需要幾個月,而對於普通鑽坯,則需要幾分鍾。但是,再小的鑽石毛坯,每顆鑽石都必須經過詳細的檢驗,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抄寫員用印度墨水在鑽坯上做了記號,表示鑽坯要沿著這條線分。通常情況下,線盡可能沿著鑽石的自然紋理方向畫。裂開切割者將畫好線的鑽坯放在夾持器上,然後用另一顆鑽石沿分割線切割出一個凹痕,再在凹痕上放一把方形刀,用手適當用力敲擊。鑽石會沿著紋理方向分裂成兩塊或更多塊。鋸切大部分鑽石不適合劈開,需要用鋸子切割。由於只有鑽石才能切割鑽石,所以鋸片是磷青銅圓片,邊緣塗有金剛石粉和潤滑劑。鑽石固定在夾具上,鋸盤高速旋轉切割鑽石。將現代激光技術引入金剛石切割,大大提高了鑽坯的加工效率。採取想要的形狀鋸好或劈好的鑽石送到磨圓部進行磨圓整形,即根據設計要求,將鑽石做成圓形、心形、橢圓形、尖形、祖母綠形等常見的切花形狀,或其他特殊形狀。由於鑽石是迄今為止人類公認的最堅硬的天然物質,只有鑽石才能打磨鑽石,鑽石的硬度在各個方向都略有不同。所以打磨的時候要靠經驗來把握鑽石的基本形態:三面體、八面體、十二面體和晶體特徵。一般方法是在車床上高速轉動鑽坯,然後用另一隻手臂上的金剛石把轉動的鑽坯磨圓。擦亮在塗有鑽石粉和潤滑油的鑄鐵圓盤上,所有的刻面(刻面)都被轉動,使鑽石閃閃發光。打磨工藝通常是,先在底層做8個大面,再做16個小面。有尖底,有25個刻面,從這些刻面延伸出三角刻面、風箏刻面、腰刻面,共33個刻面。這樣的圓形鑽石一共有58個刻面,如果沒有尖底刻面,則有57個刻面。並不是每個鑽坯都要經歷以上所有的工序,這取決於鑽坯的特性和要達到的目標。例如,上述「扁平」鑽坯可能不需要分割,或者祖母綠鑽石可能不需要倒圓。然而,對於任何一顆毛坯鑽石來說,都有兩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即「劃線」、「削片」和拋光。一顆精雕細琢的鑽石所產生的花瓣表面的位置和角度都是經過精確計算的,這使得鑽石最閃耀。隨著科技的進步,激光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引入,可以使鑽坯的設計和切割更加精確。鑽石的化學成分鑽石的化學成分是碳,碳是寶石中唯一的單一元素,屬於等軸晶系。它往往含有0.05%-0.2%的雜質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N和B,它們的存在與鑽石的種類和性質有關。大多數晶體是八面體、菱形十二面體、四面體及其集合體。純鑽無色透明,因微量元素的混合而呈現不同的顏色。強烈的鑽石光澤。折射率為2.417,色散適中,為0.044。各向同性物體。熱導率為0.35卡/厘米/秒/度。用熱導儀測試,反應最靈敏。硬度為10,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礦物。其絕對硬度是應時的1000倍,剛玉的150倍。它害怕重重的一擊,重重的一擊之後就會被劈碎。一組完全裂開。密度為3.52克/立方厘米。鑽石是會發光的,當暴露在陽光下時,它們在夜間會發出淡淡的青色磷光。x射線照射會發出天藍色的熒光。鑽石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在常溫下不容易溶於酸和鹼,酸鹼也不會對其產生作用。鑽石與同類寶石和人造鑽石的區別。寶石市場常見的替代品或贗品有無色寶石、無色尖晶石、立方氧化鋯、鈦酸鍶、釔鋁石榴石、釔鎵石榴石、人造金紅石等。人造鑽石最早由日本在1955年研製成功,但沒有批量生產。因為合成鑽石比天然鑽石貴,所以合成鑽石在市場上很少見。鑽石可以通過其獨特的硬度、密度、色散和折射率來區別於類似的寶石。如類金剛石立方氧化鋯無色,分散性強(0.060),光澤強,密度高,為5.8g/cm3,手感厚重。釔石榴石的分散性較軟,肉眼很難與鑽石區分。看看鑽石是如何形成的,看看:1.金礦是怎麼形成的?2.月光石是如何形成的?3.雷電是如何形成的?4.瀉湖是如何形成的?5.貝殼的珍珠是如何形成的?

『貳』 鑽石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從岩漿里形成的么,細細說說哦

鑽石是金剛石精加工而成的產品。
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份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其成份與我們常見的煤、鉛筆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無色)。

鑽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是一種形成於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氣等揮發性成份的偏鹼性超基性火山岩,這種岩石中常常含有來自地球深部的橄欖岩、榴輝岩碎片,主要礦物成份包括橄欖石、金雲母、碳酸鹽、輝石、石榴石等。
另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稱鉀鎂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種過鹼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
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於南非的一地名——金伯利)和鉀鎂煌斑岩(lamproite),這兩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發作用產生的,形成於地球深處的岩石由火山活動被帶到地表或地球淺部,這種岩漿多以岩管狀產出,因此俗稱「管礦」(即原生礦)。

『叄』 鑽石如何形成

問題一: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礦石中孕育而成火山爆發作用形成的
所有的鑽石均是在地殼深處經高溫高壓條件形成的,經火山噴發帶至地表。
鑽石在地下160―480千米處形成。大部分鑽石被發現位於一種稱作「金伯利岩」的火山岩中,這種岩石埋藏於火山活動依然活躍的地帶。其他任何被直接發現的鑽石,都是經其他作用而直接從原始的金伯利岩中分離出來的。
世界上產鑽石的國家有20個。南非是第五大鑽石生產國,前四位依次是:澳大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波札那共和國和俄羅斯。
鑽石由純碳組成,石墨也是。鉛筆中的鉛芯就是由石墨製成的,然而,鑽石和石墨的原子內部排列並不相同。鑽石是地球上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質之一,摩氏硬度值為10。石墨則恰恰相反,是地球上天然存在的最軟的物質之一,摩氏硬度值為1.5,僅比滑石粉硬一些。

問題二:鑽石如何形成的 10分 從高溫高壓實驗可知:高溫特別是高壓下可以形成顆粒粗大,透明無色的八面體鑽石。如果壓力穩定,溫度迅速下降,鑽石仍處於穩定狀態;相反,如果溫度穩定, 壓力迅速下降,易導致鑽石晶體結構的位錯滑移,並誘發晶格缺陷,使一部分原本無色的鑽石變為褐黃色、棕黃色,鑽石逐漸石墨化。所以,鑽石形成的首要條件是高溫高壓下形成的無色透明的鑽石,在上升過程中壓力應基本保持不變或下降速度很慢。但在地球的開放系統中,尤其是接近地表時的壓力會迅速下降,岩漿上升過程中要想保持溫度、壓力變化不大, 首先是岩漿上升速度必須很快。而含鑽石的金伯利岩漿上升速度可達70 km/ h ,幾小時就到了地表,這種速度正好能滿足上述要求。除此之外,鑽石的形成還與其形成方式、生成環境等密切相關。

問題三:人工鑽石怎麼形成的 原生金剛石是在地下深外處(130―180Km)高溫(900―1300℃)高壓(45―60)×108Pa下結晶而成的,它們儲存在金伯利岩或榴輝岩中,其形成年代相當久遠。南非金伯利礦,橄欖岩型鑽石約形成於距今33億年前,這個年齡幾乎與地球同歲;而奧大利亞阿蓋爾礦、波札那奧拉伯礦,榴輝岩型的鑽石雖說年輕,也分別已有15.8億年和9.9億年了。藏於如此大的地下深處達億萬年之久的鑽石晶體要重見天日,得有助於火山噴發,熔岩流將含有鑽石的岩漿帶入至地球近地表處,或長途遷徒淀於河流沙土之中。前者形成的是原生管狀礦,後者形成的則為沖積礦。這些礦體歷經艱辛開采後,還需經過多道處理遴選,才可從中獲怪毛坯金剛石。毛坯金剛石中僅有20%左右可作首飾用途的鑽坯,而大部分只能用於切割、研磨及拋光等工業用途上。有人曾粗略地估算過,要得到1ct重的鑽石,起碼要開采處理250噸礦石,采獲率是相當低的;如果想從成品鑽中挑選出美鑽,那兩者的比率更是十分懸殊的了。?
已知現今世界上只有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產鑽石,且分布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澳洲、非洲,次為亞洲和南美洲。其中澳大利亞、扎伊爾、波札那、前蘇聯和南非為世界上五大鑽石生產國,佔全球鑽坯供應量八成有多。
我國鑽礦開發雖有著較長歷史,清道光年間湘西桃源、常德一帶、山東郯城區都先後發現過鑽石。20世紀中葉湖南還找到過鑽石砂礦。然而,鑽石原生礦床60―70年代僅在遼寧瓦房店、山東蒙陰和貴州東部地區發現。?
物以稀為貴。綜觀當今世界,鑽石分布范圍小,產量低。加之開采困難,自然鑽石就更顯彌足珍貴了。一顆鑽石,從孕育於地殼岩漿之中至佩戴於您的手上,輾轉周遊萬里,途經數百人之手,個中開采、加工艱辛復雜,做成精緻的飾品更是藝術的創造,最後又經您慧眼上識,佩戴,才再度炫耀於世,因此,這是一種何等奇特的福緣!
什麼是人造金剛石
鑽石由金剛石加工琢磨而成,是珠寶中的貴族,它通明剔透,散發著清冷高貴的光輝,頗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天然金剛石的形成和發現極為不易,它是碳在地球深部高溫高壓的特殊條件下歷經億萬年的「苦修」轉化而成的,由於地殼的運動,它們從地球的深處來到地表,蘊藏在金伯利岩中,從而被人類發現和開采。
金剛石不僅可以加工成價值連城的珠寶,在工業中也大有可為。它硬度高、耐磨性好,可廣泛用於切削、磨削、鑽探;由於導熱率高、電絕緣性好,可作為半導體裝置的散熱板;它有優良的透光性和耐腐蝕性,在電子工業中也得到廣泛應用。18世紀末,人們發現身價高貴的金剛石竟然是碳的一種同素異形體,從此,制備人造金剛石就成為了許多科學家的光榮與夢想。
一個世紀以後,石墨 ――碳的另一種單質形式被發現了,人們便嘗試模擬自然過程,讓石墨在超高溫高壓的環境下轉變成金剛石。為了縮短反應時間,需要2 000 ℃高溫和5.5萬個大氣壓的特殊條件。
1955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專門製造了高溫高壓靜電設備,得到世界上第一批工業用人造金剛石小晶體,從而開創了工業規模生產人造金剛石磨料的先河,現在他們的年產量在20噸左右;不久,杜邦公司發明了爆炸法,利用瞬時爆炸產生的高壓和急劇升溫,也獲得了幾毫米大小的人造金剛石。
金剛石薄膜的性能稍遜於金剛石顆粒,在密度和硬度上都要低一些。即便如此,它的耐磨性也是數一數二,僅5微米厚的薄膜,壽命也比硬質合金鋼長10倍以上。我們知道,唱片的唱針在微小的接觸面上要經受極大的壓力,同時要求極長的耐磨壽命,只要在針尖上沉積上一層金剛石薄膜,它就可以輕松上陣了。如果在塑料、玻璃的外面用金剛石薄膜做耐磨塗層,可以大大擴展其用途,......>>

問題四: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份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其成份與我們常見的煤、鉛筆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無色)。為了便於理解鑽石的起源,先看一看含有鑽石的原岩。自從鑽石在印度被發現以來,我們不斷聽到人們在河邊、河灘上撿到鑽石的故事,這是由於位於河流上游某處含有鑽石的原岩,被風化、破碎後,鑽石隨水流被帶到下游地帶,比重大的鑽石被埋在沙礫中。鑽石的原岩是什麼?1870年人們在南非的一個農場的黃土中挖出了鑽石,此後鑽石的開掘由河床轉移到黃土中,黃土下面就是堅硬的深藍色岩石,它就是鑽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什麼是金伯利岩?金伯利岩是一種形成於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氣等揮發性成份的偏鹼性超基性火山岩,這種岩石中常常含有來自地球深部的橄欖岩、榴輝岩碎片,主要礦物成份包括橄欖石、金雲母、碳酸鹽、輝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漿形成於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於這種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發現,故以該地名來命名。另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稱鉀鎂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種過鹼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科學家們經過對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已經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稀少的鑽石主要出現於兩類岩石中,一類是橄欖岩類,一類是榴輝岩類,但僅前者具有經濟意義。含鑽石的橄欖岩,目前為止發現有兩種類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於南非的一地名――金伯利)和鉀鎂煌斑岩(lamproite),這兩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發作用產生的,形成於地球深處的岩石由火山活動被帶到地表或地球淺部,這種岩漿多以岩管狀產出,因此俗稱「管礦」(即原生礦)。含鑽石的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經過風吹雨打等地球外營力作用而風化、破碎,在水流沖刷下,破碎的原岩連同鑽石被帶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帶乘積下來,形成沖積砂礦床(或次生礦床)。

問題五:鑽石是怎麼來的,天然形成的嗎? 額,它原來是金剛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石頭之一,為三角形的碳元素結構,經過切割變成鑽石。

問題六:鑽石的形成原理 鑽石是金剛石精加工而成的產品,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份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其成份與我們常見的煤、鉛筆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無色)。自從鑽石在印度被發現以來,就有人在河邊、河灘上撿到鑽石,這是由於位於河流上游某處含有鑽石的原岩,被風化、破碎後,鑽石隨水流被帶到下游地帶,比重大的鑽石被埋在沙礫中。1870年人們在南非的一個農場的黃土中挖出了鑽石,此後鑽石的開掘由河床轉移到黃土中,黃土下面就是堅硬的深藍色岩石,它就是鑽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金伯利岩是一種形成於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氣等揮發性成份的偏鹼性超基性火山岩,這種岩石中常常含有來自地球深部的橄欖岩、榴輝岩碎片,主要礦物成份包括橄欖石、金雲母、碳酸鹽、輝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漿形成於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於這種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發現,故以該地名來命名。另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稱鉀鎂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種過鹼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科學家們經過對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已經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問題七:鑽石是如何形成的? 鑽石是地質作用形成的。
在較古老的地質歷史時期,地幔深處的岩漿中溶有碳元素,當溫度、壓力等外部條件變化時,碳的濃度達到飽和程度狀態便開始析出、結晶為鑽石毛坯。
在後期火山活動中,結晶的鑽石毛坯被金伯利岩漿或鉀鎂煌斑岩岩漿捕獲,被帶至地表,並包裹在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中,形成原生礦。原生礦經過風化剝蝕作用,被帶至河流或濱海環境沉積下來,則形成次生砂礦。
-安吉璐,安吉璐電子煙

問題八:鑽石是怎樣形成的……? 鑽石由金剛石雕琢成,金剛石是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礦物,是目前在地球上發現的眾多天然存在中最堅硬的物質金剛石的絕對硬度是剛玉的4倍,石英的8倍。石墨可以在高溫、高壓下形成人造金剛石, 也是貴重寶石。原生金剛石是在地下深外處高溫高壓下結晶而成的,形成年代相當久遠。澳大利亞、剛果、俄羅斯、波札那和南非是著名的五大金剛石產地。

『肆』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在人們的珠寶奢侈品中,鑽石是指拋光鑽石,也是愛情和忠誠的象徵。人們對鑽石形成的原因很好奇。我來給你詳細解釋一下鑽石是怎麼形成的。鑽石形成的原因鑽石的結構特徵:鑽石由碳元素組成,是碳元素的一種晶體,硬度為10。它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天然礦物,密度為3。53(0.01)克/立方厘米,折射率為2。417,離散度為0。044.它是鑽石經過切割、研磨後的產物,在鑽石礦物中約有五分之一可以達到寶石級,被稱為寶石級鑽石,在國外被稱為「毛坯鑽石」或「鑽坯」。毛坯切割打磨成切割形狀後,稱為裸鑽,國外稱為成品鑽或拋光鑽。英文名Diamond來源於希臘語amount,意思是「堅硬、不可侵犯、不可戰勝」。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組成的。金剛石和石墨是在不同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形成的,它們在溫度和壓力條件的變化下可以相互轉化。鑽石屬於立方晶體,硬度為10,石墨屬於六方晶體,硬度為1。它們具有不同的晶體結構,並且是結晶碳的兩種同質多晶型物。只有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下,碳才能結晶成金剛石。鑽石的形成:最早的天然鑽石形成於地球內部,溫度為900-1600℃,壓力為(4.5-6)×109Pa,相當於地下130-200km的深度。理論上,只要滿足條件,鑽石隨時都可以形成。目前開採的鑽石大多形成於33億年前和12-17億年前。形成鑽石的碳來自地幔中熔化的岩漿,或者是因為地殼的運動。地殼中的碳帶聚集在地球深處,在合適的條件下結晶成鑽石。還有一種外在的方式產生鑽石。隕石撞擊大陸時,瞬間產生的高溫高壓也可能產生鑽石。但這種方式生產的鑽石往往比較小,質量差,一般沒有經濟價值,不能作為珠寶加工的鑽石。鑽石的發現:鑽石首先在印度被發現。隨著人們對鑽石的渴望,鑽石的勘探和開采越來越受歡迎。金剛石礦床分為原生礦和次生礦。原生礦石是由地球的地質運動產生的。地震和火山活動將富含金剛石的礦物帶到地表或地表附近的區域,其中大部分是富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和煌斑岩,以及火山口附近的填充物和岩壁和基岩中的根部沉積物。在自然的作用下,次生礦石由原生礦石搬運沉積而成。大部分經風化和雨水沖刷,殘留在山坡、河流和海岸形成礦床,多為砂礦。鑽石的形成和發現過程大致是這樣的,不像黃金等貴金屬。21世紀以來,鑽石價格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逐漸成為投資者的首選。鑽石的鑒定方法簡單識別鑽石的簡單鑒別方法:需要10-20倍的放大鏡輔助,做幾個簡單的觀察。觀察鑽石的腰部。腰部用沙子磨的話最好用這個方法。因為鑽石比任何仿製品都硬,不會有仿製品那樣的細線。鑽石的腰部是顆粒狀的。鑽石比仿製品堅硬,仿製品的刻面往往比鑽石鈍,但鑽石的刻面一定要鋒利。因為鑽石比仿製品堅硬,仿製品的刻面邊緣經常磨損。如果鑽石有自然表面,就有機會在自然表面找到鑽石獨特的「三角形生長線」。如果一顆鑽石破碎,它的外觀通常是階梯狀的,而仿製品是彎曲的或貝殼狀的。硬度檢查鑽石是已知最堅硬的天然物質,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標記它們。如果可以,那就不是鑽石了。熱傳導試驗呼吸的同時對鑽石和其他類似的項目進行辯論。如果是鑽石,其表面凝結的水霧應該比其他物品上的水霧蒸發得快。這是因為鑽石的導熱性很高。觀察法反射光用放大鏡可以觀察到鑽石的腰部呈現非常精細的磨砂狀,反射光閃閃發光。鑽石的這一特性是獨一無二的。看生長點在放大鏡下觀察,真鑽的晶面上往往有凹槽和三角形生長點,而假貨有三種:①普通玻璃加氧化鋁,因折射率和色散增加,容易誤入,但硬度較低。②由化學合成的藍寶石和無色尖晶石仿製,硬度相近,但折射率低且有雙折射現象,放大鏡下可見重影。鉛筆標識鉛筆的化學成分是碳,就像鑽石一樣,只是物理結構不同,所以很多人用一支鉛筆來檢測鑽石的真偽,這是比較實用有效的方法。鑒定時,他們要先用水打濕鑽石,然後用鉛筆輕輕劃線。在真鑽石的晶面上,鉛筆劃到的地方是沒有痕跡的,而如果不是鑽石,而是玻璃、水晶等材料,就會在表面留下痕跡。一般會用鉛筆標注,以鑒別鑽石的真偽。這個它硬度高,折射性好,但是旋轉時會反射更多的彩色光,和正品旋轉時只反射微弱的黃色和藍色光有明顯區別。鑽石切割程序一顆鑽石毛坯看起來不起眼,必須經過精心的切割、打磨、加工,才能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閃亮鑽石。所以鑽石的車削直接影響鑽石的價值,下面詳細介紹。當然,理想的切割效果是保持鑽石的最大重量,最大限度減少瑕疵,充分展示鑽石的美,使其熠熠生輝。一般切割過程包括以下步驟:1.劃線(Marking):這是鑽石切工的第一步。首先,檢查鑽坯,在鑽石表面做標記。做這項工作的人經驗豐富,精通加工技術。最終目標是生產出最大、最干凈、最完美的鑽石,從而盡可能高的體現鑽石的價值。抄寫員必須注意兩點:保持最大重量,盡量減少夾雜物。劃線員用放大鏡研究鑽坯的結構。如果是大鑽石,這個工作可能需要幾個月,而對於普通鑽坯,則需要幾分鍾。但是,再小的鑽石毛坯,每顆鑽石都必須經過詳細的檢驗,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抄寫員用印度墨水在鑽坯上做了記號,表示鑽坯要沿著這條線分。通常情況下,線盡可能沿著鑽石的自然紋理方向畫。裂開切割者將畫好線的鑽坯放在夾持器上,然後用另一顆鑽石沿分割線切割出一個凹痕,再在凹痕上放一把方形刀,用手適當用力敲擊。鑽石會沿著紋理方向分裂成兩塊或更多塊。鋸切大部分鑽石不適合劈開,需要用鋸子切割。由於只有鑽石才能切割鑽石,所以鋸片是磷青銅圓片,邊緣塗有金剛石粉和潤滑劑。鑽石固定在夾具上,鋸盤高速旋轉切割鑽石。將現代激光技術引入金剛石切割,大大提高了鑽坯的加工效率。採取想要的形狀鋸好或劈好的鑽石送到磨圓部進行磨圓整形,即根據設計要求,將鑽石做成圓形、心形、橢圓形、尖形、祖母綠形等常見的切花形狀,或其他特殊形狀。由於鑽石是迄今為止人類公認的最堅硬的天然物質,只有鑽石才能打磨鑽石,鑽石的硬度在各個方向都略有不同。所以打磨的時候要靠經驗來把握鑽石的基本形態:三面體、八面體、十二面體和晶體特徵。一般方法是在車床上高速轉動鑽坯,然後用另一隻手臂上的金剛石把轉動的鑽坯磨圓。擦亮在塗有鑽石粉和潤滑油的鑄鐵圓盤上,所有的刻面(刻面)都被轉動,使鑽石閃閃發光。打磨工藝通常是,先在底層做8個大面,再做16個小面。有尖底,有25個刻面,從這些刻面延伸出三角刻面、風箏刻面、腰刻面,共33個刻面。這樣的圓形鑽石一共有58個刻面,如果沒有尖底刻面,則有57個刻面。並不是每個鑽坯都要經歷以上所有的工序,這取決於鑽坯的特性和要達到的目標。例如,上述「扁平」鑽坯可能不需要分割,或者祖母綠鑽石可能不需要倒圓。然而,對於任何一顆毛坯鑽石來說,都有兩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即「劃線」、「削片」和拋光。一顆精雕細琢的鑽石所產生的花瓣表面的位置和角度都是經過精確計算的,這使得鑽石最閃耀。隨著科技的進步,激光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引入,可以使鑽坯的設計和切割更加精確。鑽石的化學成分鑽石的化學成分是碳,碳是寶石中唯一的單一元素,屬於等軸晶系。它往往含有0.05%-0.2%的雜質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N和B,它們的存在與鑽石的種類和性質有關。大多數晶體是八面體、菱形十二面體、四面體及其集合體。純鑽無色透明,因微量元素的混合而呈現不同的顏色。強烈的鑽石光澤。折射率為2.417,色散適中,為0.044。各向同性物體。熱導率為0.35卡/厘米/秒/度。用熱導儀測試,反應最靈敏。硬度為10,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礦物。其絕對硬度是應時的1000倍,剛玉的150倍。它害怕重重的一擊,重重的一擊之後就會被劈碎。一組完全裂開。密度為3.52克/立方厘米。鑽石是會發光的,當暴露在陽光下時,它們在夜間會發出淡淡的青色磷光。x射線照射會發出天藍色的熒光。鑽石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在常溫下不容易溶於酸和鹼,酸鹼也不會對其產生作用。鑽石與同類寶石和人造鑽石的區別。寶石市場常見的替代品或贗品有無色寶石、無色尖晶石、立方氧化鋯、鈦酸鍶、釔鋁石榴石、釔鎵石榴石、人造金紅石等。人造鑽石最早由日本在1955年研製成功,但沒有批量生產。因為合成鑽石比天然鑽石貴,所以合成鑽石在市場上很少見。鑽石可以通過其獨特的硬度、密度、色散和折射率來區別於類似的寶石。如類金剛石立方氧化鋯無色,分散性強(0.060),光澤強,密度高,為5.8g/cm3,手感厚重。釔石榴石的分散性較軟,肉眼很難與鑽石區分。看看鑽石是如何形成的,看看:1.金礦是怎麼形成的?2.月光石是如何形成的?3.雷電是如何形成的?4.瀉湖是如何形成的?5.貝殼的珍珠是如何形成的?

『伍』 隕石中的鑽石來自哪裡

我個人認為可能是來自外星,在地球這個有機星球上,碳的豐富程度是濫用的,更不用說生物圈,一個巨大的碳庫,是以岩石圈中的石灰岩和白雲石為代表的碳酸鹽系統,可以看作是一群具有重要話語權的岩石。街上的有機物和碳酸鹽有多復雜,但是為什麼很少看到最簡單的單晶碳鑽石呢?事實證明,鑽石的形成需要極高的壓力環境,雖然材料很多,但溫度還不夠。

結構質量穩定,不易腐爛磨損。作為隕石鑽石,它的晶體形狀是六邊形的柱子,柱子的表面呈縱向條紋。它的核心由均勻的藍綠色材料製成,半透明,手感細膩光滑,與外殼的自然過渡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同時,它可以在夜間發光,也被稱為隕石鑽石發光珍珠,這顆隕石鑽石發光珍珠在白天看起來很普通,與普通的石頭沒有什麼不同。

關於隕石中的鑽石來自哪裡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陸』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在地球的深部大約150-200公里,純碳物質在壓力為(4.5-6)×109Pa,溫度為1100-1600攝示度條件下結晶,形成天然鑽石。在地球的深部只有很少的地方具有鑽石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從理論上講任何時期都可以形成鑽石,只要達到鑽石形成物理、化學條件。從目前開採的鑽石礦中,大部分鑽石形成於33億年和12-17億年這二個時期。從鑽石產出於地球古老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
另外,外星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但這種方式形成的鑽石顆粒小,質量差,不能作為首飾用的寶石。
當地球的外殼產生拉力,固體的岩塊開始移動及破裂,這時發生地震,火山噴發。當火山熔岩從地球深部往地表上升時,將深部形成的鑽石帶到地球淺層及表面。經過熔岩冷卻我們可以在冷卻的岩石中找到鑽石。當鑽石富集並達到一定規模時,我們稱為鑽石原生礦。含有鑽石的岩石在自然條件下風化,鑽石殘留在山坡、河流、海岸中並富集形成礦床,稱為鑽石次生礦。
根據不同的礦類型,採用不同的開采方法。
露天礦:含鑽石的礦體風化後經河水、雨水的搬運富集形成次生礦。開采時要除去表層浮土,對含礦砂層以及岩縫都要認真清理,平均200噸砂石中可以選出1克拉鑽石。
原生礦:沿礦脈旁打豎井,然後由豎井橫向挖往礦脈,將礦石運到地表,破碎、分選將鑽石選出。目前南非金伯利礦開采深度達900米。
砂礦:當鑽石順河流帶到海岸邊,在海灘富集,形成礦砂。開采方法是將所有含鑽石的砂進行分選,將鑽石選出。
海底采礦:採用先進的海上采礦技術,對海底含礦石的礦砂進行分選。戴比爾斯海上礦產公司,在納米比亞離海岸35000米,水深110米的海底采礦鑽石達400萬克拉。
1905年在南非普列米爾礦,發現重3106克拉巨型大鑽,定名為"庫利南",1919年在該礦區又找到一塊重1500克拉鑽石,按它的形狀,顏色、反復對比研究後確定它應該與"庫利南"為同一晶體,所以沒有命名,如果沒有裂開成為二塊的話,"庫利南"重量到少在4606克拉以上。1980年在該礦區又發現第三顆大鑽重599克拉。南非普列米爾礦為世界公認的巨形鑽望採納~

『柒』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鑽石的成因是根據鑽石中的包裹體來尋找依據的,並根據所含鑽石的岩石特徵來探討鑽石成因。鑽石的礦物名稱為金剛石,只有寶石級的金剛石才能稱之為鑽石。1、鑽石中包裹體特徵原生包裹體:橄欖石、斜方輝石、單斜輝石、石榴石、尖晶石、鈦鐵礦、硫化物、鋯石等。同生包裹體:單斜輝石、石榴石、藍晶石、鈦鐵礦、鉻鐵礦、金紅石、紅寶石等。後生包裹體:蛇紋石、石墨、赤鐵礦。2、含鑽石的兩種岩石類型:橄欖岩主要礦物:橄欖石、斜方輝石,少量單斜輝石和鎂鋁榴石。榴輝岩主要礦物:石榴石、綠輝石,少量藍晶石、金紅石、硫化物、柯石英等。稀少的鑽石主要出現於以上兩種岩石中,但僅前者具有經濟意義。含鑽石的橄欖岩,目前為止發現兩種類型: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這兩種岩石均是由火山爆發作用產生的,形成於地球深處的岩石由火山活動被帶到地表或地球淺部,這種岩漿多以岩管狀產出,因此俗稱「管岩」(即原生礦)。含鑽石的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經過風吹雨打等地球外力作用而分化破碎。在水流沖刷下,破碎的原岩連同鑽石被帶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帶沉積下來,形成沖積砂礦床(或次生礦床)。3、金剛石的形成條件物質條件:由於作為金剛石主要成分的碳的分別很廣,在地殼中的平均為0.02%,地幔中為0.07%,岩漿中都含有一定數量的原生游離碳,如:金伯利岩漿中含碳量為1.9%~4.3%;超基性岩漿中含碳量為0.06%~0.10%;玄武岩岩漿中含碳量為0.02%~0.04%。因而在任何條件形成金剛石都有豐富的碳的物質來源。物理化學條件:實驗得出,目前較一致的認識:金剛石的形成溫度為900~1300攝氏度,壓力為45~60個大氣壓力。這一溫度相當於地球150~200公里的深度。因此認為金剛石是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除高溫高壓外,形成金剛石還需具備適當的氧化還原環境。特別是氧逸度。在過氧環境下,金剛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若氧逸度過低,金剛石將與氧發生反應而形成甲烷。地質構造條件:穩定結晶基底的古老克拉通地區。這些地區是在地球歷史上曾發育過岩石圈厚度大於150公里的地域,只有這樣的地區才能達到形成金剛石所需的深度條件。這種地區的揮發組分(包括形成金剛石的碳)大量聚集,有利於金剛石形成,因而是世界上絕大多數金剛石都產在這樣的地質構造環境中。4、寶石級金剛石(鑽石)的成因金剛石與寄主岩的關系問題,存在兩種可能性:第一,金剛石在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內結晶,是成因關系;第二,金剛石被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攜帶至地表,是攜帶關系。金剛石的年齡與所產圍岩比較南非金伯利礦區:其金剛石年齡大於33億年;而圍岩年齡1億多年。波札那礦區:其金剛石年齡大於9億年;而圍岩年齡為1億年。其他礦區也是相同情況。以上說明,金剛石形成時間很早,比攜帶它們至地表的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形成早很多,它們只是攜帶關系。金剛石是在大陸岩石圈的特定地質構造中形成的。雖然含有金剛石的寄主岩石有多種,但具有經濟價值的含金剛石的寄主母岩只有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

『捌』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大部分鑽石是在地質的高溫高壓下形成的。鑽石形成於年代久遠的地層深處,一般是通過火山爆發而被岩漿帶到地表。有些鑽石礦石恰好落在河流上游,經過千百年的風吹日曬自然瓦解,鑽石暴露在外,隨著徑流的沖刷來到下游,被有緣人的發現。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都是直接在河邊「淘鑽石」。

科學家們經過對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已經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

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人類的技術已可以模擬鑽石生成的環境,用碳來製造鑽石,在2300℃、15到18萬個大氣壓的高溫高壓環境下,在中心放一顆很小的天然鑽石作為種子,在種鑽周圍是高溫金屬液體,在金屬溶液的上層是石墨,在這種環境下石墨中的碳原子會從金屬原子中列隊走向鑽石從而形成新的鑽石。但是用這種方法製造的鑽石分子結構並不是天然鑽石的完全八面體結構而是一種復雜結構,體積也比較受限。

鑽石本質上就是碳元素組成的,貴也是切割工藝比較值錢。19世紀末的科學家就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就想石墨要是能在高壓下變成鑽石那不是美滋滋。後來事實證明這個猜測是對的,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高壓」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數值。有個叫莫瓦桑的人就將石墨和融化的鐵水混合,當鐵水凝固時就可以對石墨進行加壓了。他和助手就開始了燒鍋爐生涯,燒了一爐接著一爐,也不知燒了多少爐卻依舊沒有看見鑽石的影子。

皇天不負有心人,1903年的某天終於讓莫瓦桑得到了一小塊鑽石。他趕緊將這事兒上報給了法國科學院,後來全世界都驚呆了,這人莫不是會法術吧?石墨都能變成鑽石,真的要發大財了。莫瓦桑因此聲名鵲起,穩站當時科學界大佬的c位。

後來到了1906年,由於莫瓦桑在氟單質方面的傑出貢獻,他獲得了那一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但是從投票結果是5票對4票、1票棄權,以及他本人的獲獎感言都跟鑽石有關來看,這顆小小的鑽石對他得獎的影響還是挺大的。畢竟獲得4票的是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之一的門捷列夫。

得了諾獎的第二年,莫瓦桑就去世了,之後科學家們才逐漸認明白,光靠鐵水凝固的壓力壓根不能使石墨變成鑽石,那那顆小鑽石是哪來的呢?後來從他的老婆口中才得知了真相,原來是莫瓦桑的助手實在燒鍋爐燒煩了,忍無可忍,於是悄摸摸地扔了塊鑽石下去,假裝是石墨變的。

於是全世界都被這顆小鑽石給騙了,盡管莫瓦桑可能遲早會得到諾獎,但是如果不是這顆小鑽石推了一把,他非常有可能就沒機會獲獎了,畢竟得了諾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雖然真相大白後,證實了那個人造鑽石的實驗只是莫瓦桑的助手搞出的驚天大烏龍,但是在大概半個世紀後,霍爾等人終究還是真正地成功合成了人造鑽石。

所謂的「點石成金」,其依據便是同素異形體(相同元素構成,不同形態的物體),至此之後,科學家們對「碳的同素異形體」越發地如痴如醉、如瘋如狂。

終於,在1985年,斯莫利等三位科學家發現了長得跟足球似的、有著完美球形結構的碳原子簇C60,為了致敬建築師巴克明斯特·富勒,便將其取名為「富勒烯」,而這三位科學家也因此被授予199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