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鑽石礦藏 » 怎麼樣製作紫色鑽石
擴展閱讀
星耀1怎麼掉到鑽石四了 2024-07-03 20:03:46
銀幣成本是多少 2024-07-03 19:51:41

怎麼樣製作紫色鑽石

發布時間: 2024-07-01 19:42:44

A. 鑽石有紫色的嗎什麼樣的鑽石好

鑽石有紫色的

鑽石的優化處理主要是指利用各種物理方法(放射性輻照和高溫處理),把那些不被人們喜愛的顏色(如淺黃、淺褐和褐色)改善,而得到受歡迎的白或其它彩色(黃、綠、藍、紅色):其次,是利用激光技術對鑽石中的包裹體進行凈度處理。

1.鑽石顏色優化處理的過去和現在
其實,人們對鑽石顏色的優化有很長的歷史了,過去用於改善鑽石顏色的辦法十分簡單,比如1652年,人們就知道在鑲嵌鑽石時置薄箔於底部以提高其色調,或是用蔬菜染色劑、墨水等塗在鑽石表面或腰棱以改善其顏色或提高色級。1905年英國化學家William Crookes發現了埋在鐳的溴化物中的鑽石可變成綠色的現象。這是放射性輻照改色的開始,到1932年人們終於找到了一條即可以使鑽石顏色改善,又能避免放射性對人體損傷的安全有效的改色途徑。
目前,輻照改色的途徑主要有:
(1)鐳照射處理(α粒子)(在氡氣中著色更快);
(2)人工產生的元素鎇輻射處理(α粒子);輻射後的金剛石進行強有力的清洗,可以不帶有任何放射性痕跡;
(3)迴旋加速器處理(質子、氘核、α粒子);用迴旋加速產生高速運動的上述粒子來轟擊金剛石,使之著色;
(4)線性加速器(高能電子);
(5)核反應堆處理(高能中子);
其中後兩種是較常採用的,尤其核反應堆處理得到的金剛石顏色分布比較均勻。值得注意的是採用加速器處理時,樣品事先必須冷卻,以防止輻射產生的熱量使金剛石驟然升溫造成熱振盪,使樣品破碎。處理的對象絕大部分Ia型,輻照的結果一般是綠色、藍綠色,再加熱處理就得到黃綠色、強黃色、橙色或橙褐色;對數量極少數的I型鑽石處理的最終結果可能會得到粉紅色或紫色;Ⅱ型鑽石的最終處理結果是棕色。

B. 世界上最大紫粉鑽石亮相,它是如何形成的

鑽石,是浪漫與美麗的象徵。而精美的鑽石,往往被人們賦予其他意義。

我們常見的鑽石是透明的,但也存在著其他顏色的鑽石,一樣的光彩奪目。

一旦粉色鑽石有了其他混合色,比如棕色和橙色,它的價值就會大大降低。不僅在視覺上達不到粉色鑽石的預期顏色,而且價值遠低於純粉和紫色粉。

而這顆“玫瑰之瑰”,是極其罕見的紫粉色鑽石。它的存在已超越它的價值。

C. 褰╄壊鍩硅偛閽葷煶鐨勯滆壊鏄鎬庝箞鏉ョ殑錛

浠婂勾騫村垵錛孲warovski鍏甯冮栨壒瀹為獙瀹ゅ煿鑲插僵閽伙紝姝ゅ墠鎴存瘮灝旀柉鏃椾笅Lightbox鍝佺墝浜︽帹鍑鴻繃瀹為獙瀹ゅ煿鑲插僵閽匯傚煿鑲查捇鐭沖嵆鎴戜滑甯歌寸殑鍚堟垚閽葷煶錛屽競鍦轟腑甯歌佺殑鍩硅偛閽葷煶澶у氫負鏃犺壊閽葷煶錛屽洜鐫縐戞妧鐨勫彂灞曪紝鍚堟垚褰╅捇鍒朵綔鎶鏈瓚嬩簬鎴愮啛錛岄偅涔堣繖縐嶅僵鑹插煿鑲查捇鐭崇殑棰滆壊鍏蜂綋鏄鎬庝箞鏉ョ殑鍛錛

鏍規嵁涓嶅悓鐨勯捇鐭沖悎鎴愭妧鏈錛孋VD鍩硅偛閽葷煶涓瑜愯壊鍜岀矇鑹蹭篃鏄杈冧負甯歌佺殑錛岃孒PHT鍩硅偛閽葷煶涓鍒欐槸榛勮壊鍜岃摑鑹茶緝澶氥

褰╄壊鍩硅偛閽葷煶棰滆壊鏉ユ簮

綰㈣壊鍩硅偛閽葷煶錛氬寘鍚綺夌傳綺夋樼矇綰㈣壊

綺夎壊緋葷殑HPHT鍩硅偛閽葷煶浠ュ強CVD鍩硅偛閽葷煶(鍖呮嫭緔鑹-綺夎壊銆佺孩鑹插拰媯曠孩鑹)鐨勯滆壊鍩烘湰閮藉綊鍥犱簬閽葷煶鍦ㄧ敓闀跨粨鏉熷悗閫氳繃杈愮収鍜屼綆娓╅鐏榪涜屼簡澶勭悊銆

鍦ㄨ繖榪囩▼涓浜х敓浜哊-V涓蹇冿紝N-V涓蹇冧富瑕佸惛鏀墮粍鑹插拰姍欓粍鑹插厜錛屼粠鑰屽艱嚧閽葷煶鍛堢幇綺-綰㈣壊錛岃繖涔熸槸緇濆ぇ澶氭暟綺夎壊閽葷煶鐨勯滆壊鏉ユ簮銆

鑹茬駭涓篎ancy Intense to Fancy Vivid pink or purplish pink鐨凜VD鍩硅偛閽葷煶

榛勮壊鍩硅偛閽葷煶錛氬寘鍚瑜愯壊瑜愰粍榛勬欓粍

HPHT鍩硅偛鍑虹殑榛勮壊鎴栨欓粍鑹查捇鐭崇殑棰滆壊鏄鐢變簬鍦ㄧ敓闀胯繃紼嬩腑寮曞叆浜嗗ょ珛鐨勬愛錛岄殢鐫瀛ゆ愛鍚閲忕殑澧炲姞錛岄捇鐭沖嚭鐜伴粍鑹蹭細瓚婃潵瓚婇矞鑹熾

CVD鍩硅偛閽葷煶緇濆ぇ澶氭暟閮芥槸lla鍨嬶紝褰㈡垚椴滀寒榛勮壊鐨勬傜巼鏋佷綆錛岃屽嚭鐜扮殑榛勮壊緋誨煿鑲查捇鐭沖ぇ澶氭暟閮藉綊鍥犱簬姘鐨勬剰澶栨垨鏁呮剰鎺哄叆銆傝岄儴鍒嗚愯壊閽葷煶鐨勫嚭鐜頒笌鏌愪簺澶╃劧瑜愯壊閽葷煶鐩鎬技閮芥槸鍥犱負鏅朵綋鍐呴儴鐨勫戞у彉褰㈡湁鍏熾

緇胯壊鍩硅偛閽葷煶

緇胯壊鐨凥PHT鍙奀VD瀹為獙瀹ゅ煿鑲查捇鐭崇殑棰滆壊鏉ユ簮涓庡ぉ鐒剁殑緇塊捇閮介潪甯哥浉浼礆紝鍩烘湰閮芥槸閫氳繃鍚庢湡杈愮収浜х敓GR1鑹插績錛孏R1鑹插績鍙浠ヤ嬌閽葷煶鍛堢幇鍑虹豢鑹詫紝鍚屾牱澶╃劧閽葷煶涓鐨勭豢鑹蹭篃鏄鐢卞畠瀵艱嚧褰㈡垚銆

 涓棰楄壊綰т負Fancy Deep green鐨凥PHT鍩硅偛閽葷煶

褰撶劧涔熸湁鐗規畩渚嬪瓙鐨勫瓨鍦錛屼笂鍥句腑榪欓條lb鍨嬬豢鑹睭PHT 鍩硅偛閽葷煶緇忔嫻嬪嚭浜嗗唴閮ㄥ惈鏈夊ぇ閲忕殑闀嶆潅璐錛屽湪楂樻俯楂樺帇鐨勫勭悊榪囩▼涓嬋鍙戜簡闀嶅厓緔狅紝浠庤屼嬌閽葷煶鏄劇ず鍑虹豢鑹詫紙闀嶅艱嚧閽葷煶鍙樼豢鐨勬晥鏋滐紝鍦ㄥぉ鐒墮捇鐭充腑涔熸浘鍑虹幇榪囷紝涓嶈繃鏋佸叾緗曡侊級銆

钃濊壊鍩硅偛閽葷煶

钃濊壊HPHT鍩硅偛閽葷煶鏄鐢變簬鍩硅偛浠撳唴鍔犲叆鐨勭〖鑰屼駭鐢熺殑銆傛嵁鎶ラ亾錛屾棤鑹茬殑HPHT鏃犺壊鍩硅偛閽葷煶涓閫氬父涔熷惈鏈夊皯閲忕殑紜礆紝鍘熺悊鏄鍒╃敤紜間駭鐢熺殑钃濊壊鎶墊秷姘浜х敓鐨勯粍鑹詫紝鍥犳や嬌寰楁暣棰楅捇鐭沖彉鎴愭棤鑹層

 棰滆壊絳夌駭涓篎ancy Deep blue鐨凥PHT鍩硅偛閽葷煶

 涓ら楅滆壊絳夌駭鍒嗗埆涓篎ancy Deep green-blue鍜孎ancy Deep greenishblue鐨凜VD鍩硅偛閽葷煶

鑰岃摑鑹睠VD鍩硅偛閽葷煶鐨勯滆壊澶у氭暟閮芥潵鑷杈愬皠銆傚湪杈愮収CVD鐢熼暱鐨勯捇鐭充腑錛屼笌澶╃劧閽葷煶緇忚繃杈愮収澶勭悊涓鏍鳳紝閮戒細浜х敓寮虹儓鐨凣R1鍚告敹銆

褰╄壊鍩硅偛閽葷煶鎬庝箞鍒嗚鯨

鍚堟垚褰╅捇鍦ㄥ栬〃涓婂拰澶╃劧褰╅捇鏃犳槑鏄懼尯鍒錛屽嵆渚挎槸涓撲笟閴村畾甯堜篃寰堥毦浠ヨ倝鐪煎垎杈ㄥ嚭鏉ワ紝瀵規櫘閫氭秷璐硅呰岃█錛屾渶淇濋櫓鐨勬柟娉曞氨鏄緔㈣佸僵閽婚壌瀹氳瘉涔︺傚浗鍐呮秷璐硅呴夎喘褰╅捇鏃訛紝澶ч兘浠gia璇佷功涓轟富錛実ia涓嶄粎鍙浠ュ嚭鍏峰ぉ鐒跺僵閽昏瘉涔︼紝涔熻兘澶熶負鍚堟垚閽葷煶鍑哄叿璇佷功錛屾墍浠ュ湪鎷垮埌閽葷煶璇佷功涔嬪悗瑕佷粩緇嗙湅涓涓嬪歸捇鐭崇殑鎻忚堪銆

D. 幾種寶石的優化處理方法及鑒別特徵

一、紅(藍)寶石的優化處理與鑒別

剛玉類紅(藍)寶石是市場上常見的高檔寶石,對這類寶石的優化處理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且不斷的創新,主要有以下幾種:

1.熱處理法

紅(藍)寶石是應用熱處理法最多的寶石品種,市場上的紅(藍)寶石絕大部分是這種優化寶石。人們通過各種熱處理手段,將天然產出的紅(藍)寶石進行人工處理,以改善顏色和透明度。目前,可以將含鐵離子藍寶石從無色和淺黃綠色改成黃色或橙色;將含鐵和鈦離子藍寶石從無色、淺藍色或藍黑色改善成寶石藍色;將紅寶石從牛血紅色改善成雞血紅色,即消除紅寶石的紫或藍色調。此外,人們還可以通過熱處理消除紅(藍)寶石中的金紅石等包裹體,以增加寶石的透明度。或反之,也可以增加寶石中的針狀包裹體,使寶石產生星光。這種方法改善顏色或透明度的優化寶石,一般不需要鑒別,在出售是也不必聲明,行業里不認為是欺詐。

2.擴散處理法

這種方法是通過高溫處理在寶石表面擴散一薄層顏色,顏色的厚度從0.15~0.42mm不等。一般原料是天然的無色或淺色剛玉,最近也發現有用合成剛玉寶石的。擴散的顏色有藍色、紅色和橙色等,也有在寶石表面擴散星光的。擴散處理寶石在各國珠寶界引起廣泛關注,人們不允許將這種寶石作為天然寶石直接出售,在出售時必須聲明是經過擴散處理的。

擴散處理寶石的鑒定依據是,原石是無色或淺色的天然剛玉,它的顏色是用高溫的方法人工擴散進入晶體的,顏色僅限於寶石的表層,而寶石的核心部分仍為淺或無色的原天然剛玉,寶石的顏色層,可通過切磨或拋光,部分或全部去除。

鑒定擴散處理藍寶石較有效的方法是通過油浸和放大,用肉眼或在顯微鏡下觀察。高溫特徵是:樣品毛坯料表面呈現燒結物;放大觀察可見到一個擴散層;在寶石的表面裂紋或周圍的孔隙中,常沉積有濃縮的深顏色和擴散用的色料;寶石中的包裹體周圍常熔融,或金紅石的「絲」熔蝕成點狀,或被吸收。由於顏色僅限於寶石表面,在油浸下觀察的特徵是:刻面接合處和腰圍明顯地出現較深的顏色線,或高突起;整個寶石看起來顏色不均勻,有的刻面深,有的刻面淺,稱斑狀刻面,這是由於擴散層的厚度不均勻及擴散後拋光過重等綜合作用引起的;在腰圍處常常完全無色,整個腰圍清晰可見,稱為腰圍邊效應;在二碘甲烷中,刻面接合處清晰可見,整體也出現一個清楚的藍色輪廓,天然寶石則看不到刻面界線,整體邊緣也不清楚。

擴散處理的剛玉,最早出現在市場上的是藍寶石,後來又有紅寶石。進入21世紀以來,又有一種橙紅色的擴散處理剛玉上市,具研究,其顏色是經人工滲透鈹元素而成。用於仿價格不菲的天然橙紅色帕帕拉恰(padparadscha)剛玉寶石。

3.其他方法

由於人們對紅、藍寶石的需求長盛不衰,天然優質剛玉類寶石的產量有限,因此幾乎對寶石優化處理的一切方法都被用於紅、藍寶石的改善中,如,染色、注油、充填塑料等。

二、托帕石及其改善方法

托帕石(礦物名稱黃玉)是常見的寶石之一,為珠寶店必不可少的寶石。黃玉寶石的顏色與其化學成分中F和OH的含量比有關。偉晶岩中的黃玉OH含量很低,F接近理論值,稱F型黃玉,常為無色或褐色。其他產狀如雲英岩中的黃玉OH含量增加到5%~7%,熱液成因的脈岩中的黃玉F和OH含量可接近相等,稱OH型黃玉,常為黃色或粉紅色。還有一種橙紅色黃玉是十分珍貴的品種。

1.顏色的變化

黃玉的顏色變化,可以用放射性輻照和熱處理來完成。

(1)F型黃玉:無色或褐色品種經輻照後變為深褐色或綠褐色,經200℃左右的熱處理可以得到深淺程度不同,漂亮的藍色黃玉,有些外觀酷似海藍寶石,過分的加熱可失去顏色恢復原狀。

(2)OH型黃玉:無色或淺黃色品種經輻照可變為橙紅色或橙黃色加熱可使顏色恢復原狀。含鉻的粉紅色或紫色品種經輻照後可變為橙紅色和紅色,加熱可恢復原來顏色。還有一種產在巴西的帶青色的黃玉,放射性輻照後呈黑褐色,經有控制的熱處理可轉變為粉紅色,再經適當的輻照可出現金黃色色彩,但不變藍。

2.輻照技術

一切可以產生放射性的裝置,都可以作為輻照黃玉的「源」。最早人們把放射性物質鐳裝在試管里與寶石混合,擺到鉛盒子內對寶石進行輻照。現代人們常用的設備有鈷60,高、低能電子加速器,反應堆等,這些設備各有優缺點。

鈷-60可產生γ射線不帶電,穿透能力強,輻照較均勻。F型黃玉經γ射線輻照後變成深淺不同的褐色,一般輻照劑量為109~1010拉德,經熱處理後,可得到淺藍色黃玉。經γ射線輻照的寶石不帶放射性殘留,但顏色較淡,應用前景不大。

電子加速器產生的高能電子,能量比γ射線高得多,輻照的時間短,放射性殘留少,產生的顏色明快,經熱處理後黃玉顏色的深淺程度與海藍寶石十分相似。加速器是輻照黃玉常用的設備,但由於設備龐大,費用昂貴,使用受到限制。

核反應堆是利用原子核裂變時產生巨大原子能的裝置。在反應堆里可產生多種類的中子,有快中子、慢中子、熱中子等。其中快中子對寶石作用放射性殘留少,因此,在輻照寶石時人們想辦法濾掉其他中子,盡力只允許快中子通過。中子輻照黃玉的效率很高,可以很快地得到深色的黃玉,經處理可得到藍色的成品。由於反應堆的孔道很多、體積很大,一次輻射的樣品量可以很多。反應堆中子輻照最大的特點是樣品帶有部分放射性殘留,為確保人身安全,需放置很長時間,待放射性減少到國家允許的標准以下才能上市。

3.熱處理

熱處理是輻照處理的反作用,輻照產生的色心是引起寶石顏色變淺的原因,這些色心有的穩定有的不穩定,熱處理的目的就是去掉那些顏色不好的不穩定的色心,留下漂亮顏色的穩定性較好的色心。通過加熱到180~300℃的熱處理,就能使F型黃玉中那些棕色、褐色色心消除,而讓藍色的色心顯露出來。一種綜合處理的方法,可以得到理想顏色的藍色黃玉,通常是經反應堆和加速器輻照後,再經熱處理。

4.改色黃玉的檢測

黃玉的顏色主要是由色心形成的,色心形成顏色的關鍵是色心的穩定性問題,一般經過熱處理仍保留的色心,可認為是穩定色心。如F型藍黃玉,其輻照品和天然品無論是在外觀和顏色形成的機理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經過外界輻照而形成的藍色色心。其差別只在於輻照品是人工大劑量、短時間輻照和加熱的產品;天然品是自然界小劑量長時間輻照和光照的結果,要區別開這兩種藍黃玉是很難的。最近有人提出用熱發光的方法,天然藍黃玉在350℃時發光強度突然增高,而人工輻照品在300℃以下發光強度就可以增高了。這種方法在檢測時常破壞寶石的顏色,實際意義不大。目前,還沒有非破壞性方法能准確的檢測出黃玉的顏色是否經過輻照處理。

但對輻照黃玉進行放射性檢測是必須的,一般用γ儀。國外有的商人常在櫃台上放一台小型γ儀,當著顧客面檢測寶石的放射性。一般認為在γ儀(微倫計)上讀數小於50微倫/小時(背景值為20微倫/小時)是安全的。

此外一種褐黃色—橙黃色的黃玉也可以進行「粉紅化」處理,通過相當低的溫度熱處理得到顏色較穩定的粉紅色寶石。據報道,經這種熱處理過的黃玉,具有較天然粉紅色黃玉強的二色性。

三、鑽石的優化處理與鑒別

鑽石人工緻色主要是經輻照後進行熱處理來完成,首先,通過放射源對鑽石進行輻照,目前大多採用電子加速器將鑽石輻照成藍色、綠色、藍綠色、褐黃色等。然後,根據需要進行一定的熱處理改成紅色、紫色、藍色等各種顏色。輻照致色鑽石的鑒別是珠寶界的一大難題,至今還沒有很好的解決。目前,只是在譜學特徵上尋找差別,即可見光譜、紅外光譜等吸收的不同,但由於影響因素多,准確性尚欠缺。藍色的鑽石有特徵的差異,天然藍鑽含硼具有半導體的性質,可導電;輻照藍鑽是電的絕緣體,不導電。

近年來,市場還出現一種經溫壓人工處理,退除雜色成白色的鑽石。業界認為這種方法主要用於由結構缺陷引起黃或褐色的Ⅱa型鑽石,目前按行業約定,經過這種方法處理的鑽石必須送美國GIA分級,並在其腰棱用激光刻有「Ge pol」的印記。

對某些具有特徵缺陷的鑽石,人們常採用一些處理技術,這些處理通常不能提高鑽石的凈度級別,只是改變鑽石的外觀,使鑽石易於出售。業界貿易規則中,明確要求經這類技術處理的鑽石必須聲明。

「激光鑽孔」技術,對具有明顯可見暗色包裹體的鑽石,採用激光束,燒出一個從鑽石表面通向包裹體的微小通道,鑽孔徑0.002~0.02mm,深度不限。該技術是將鑽石固定在一個可以精確旋轉的夾具上,藉助顯微鏡來調整激光,讓激光束垂直鑽石表面直達暗色包裹體,使包裹體蒸發掉,為清洗孔道和漂白包裹體的殘留物,常用酸進一步處理,以使包裹體變淺。孔道通常在真空中使用環氧樹脂堵塞,這樣當鑽石檯面朝上固定在首飾上時,孔道將很難被看出。但從亭部一側用10倍放大鏡觀察,容易看見。

「裂隙填充」技術,1987年起市場上出現了這種處理鑽石,採用折射率相近的材料對鑽石的開放裂隙進行填充。這與祖母綠「藏破」的原理是一致的。祖母綠中空氣填充的裂隙很容易看到,但市場上常用與祖母綠相近折射率的油填充裂隙,肉眼就比較難看出來了。填充只能改善寶石的外觀,卻不能增加其價值。鑽石裂隙填充是在真空中,將高折射率的玻璃狀材料注入到鑽石開放的裂紋內,注入材料的組成一直未公開。經該法處理的鑽石,較大裂隙易於檢出,小裂紋的檢出較困難。檢測主要是顯微鏡下觀察,填充部分隨鑽石的移動可呈現特殊的橙或藍紫色的閃光,出現的閃光常是單一顏色,而非光譜系列閃光。有時鏡下可見到流動構造或扁平狀氣泡。

經這些技術處理的鑽石在凈度分級中有特殊的規定,見第15章第一節。

四、翡翠的處理方法與鑒別

作為優質玉石,翡翠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天然產出品中顏色鮮艷而透明度高的上品十分稀少,供求矛盾促使翡翠的價格迅速上漲。多年來,人們一直試圖採用各種人工改善的方法,使翡翠增加顏色和透明度,以提高其商業價值和可利用率。常見的方法有:改色、染色和脫黃注膠等。在珠寶界,人們把翡翠劃分為A貨、B貨和C貨。

1.熱處理翡翠及鑒別

翡翠的熱處理稱為焗色,一般是通過熱處理使翡翠的顏色加深,常是增加紅色。紅色翡翠也是人們喜歡的一個品種,但自然界的紅色品種不多,純紅色的就更少見,多數都帶有棕色及褐色,加熱的目的是去掉棕色或褐色,得到較好的紅色。

熱處理的步驟是將清洗乾燥好的樣品放在爐中,爐內的溫度一般不需太高,用烘箱即可,加熱在空氣中進行,為保證樣品受熱均勻,要放在透明容器或距離發熱體遠些,升溫速度要緩慢,最好是邊升溫邊觀察,當翡翠樣品開始慢慢轉變顏色,出現豬肝色時,開始緩慢降溫,冷卻後翡翠會呈現出紅色,對不同質地的翡翠要具體調整操作的時間和溫度。為獲得較鮮艷的紅色,在翡翠完全冷卻後,再浸泡到漂白粉溶液中數小時,進行氯化,可增加它的艷麗程度。

焗色翡翠與天然翡翠的紅色,都是赤鐵礦(三價鐵離子)呈色,赤鐵礦是由褐鐵礦失水轉化而成的。不同之處,天然品是在自然條件下緩慢失水,而焗色品是在加熱條件下迅速失水。實際上很難區別,如果將其加以區別,那隻能憑人的感覺來區分,即天然品比較透明,焗色品會稍差些,給人以「發干」的感覺。

2.C貨的製作和鑒別

顏色是決定翡翠價值的主要因素,綠色越純正,價值越高。但大多數翡翠很少有綠色或顏色很淡,為此,人們採用了染色和著色,最常被增加的顏色是綠色和紫色。

加色的步驟是,首先,選擇具有一定孔隙的翡翠(密度較大結構緻密的翠很難加上顏色),進行清洗烘乾。然後,放入染料(如氨基染料)或顏料(如鉻酸鹽)的溶液中,溫度在100℃以下,浸泡2周左右,時間以顏色滲入的深淺,翠件的大小,孔隙多少而定。最後,再將部分上色的翠件烘乾,表面浸蠟,使顏色分布更柔和。不管是染色還是著色的綠色翡翠都作為C貨出售。紫色翠件的加色方法類同,只是染料或顏料換成紫色而已。

外觀相同的翠件,A貨和C貨的價值相差十分懸殊,因此對C貨的鑒別十分重要。一般採用濾色鏡、吸收光譜儀和放大觀察,如果在濾色鏡下呈現暗棕紅色到棕粉紅色;在吸收光譜的紅色段650nm左右出現一條粗黑的吸收線;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放大觀察,在微晶狹縫中可見到綠色網紋。以上三種現象出現一種,即可確定為C貨。但是沒有這些現象的翡翠,如在濾色鏡下不變色,也不能肯定它不是C貨,因為現在人們染色技術十分高明,可能是採用了新的染色方法,需依靠多種手段進一步確定。目前最適用的方法是紅外光譜測試,C貨會出現明顯的色料吸收峰。

3.B貨的製作和鑒別

由於翡翠為多晶集合體,在微小晶體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著少量的金屬離子如鐵、錳等,這些離子的氧化物多為深色氧化物,這樣就大大地影響了翡翠的顏色和鮮艷程度。特別是在翠的底上出現黑褐色、灰色等斑點和瑕疵,使翡翠看起來很臟,價值明顯降低。為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採用了化學漂洗的方法,去掉污跡,這就出現了B貨。

B貨的製作主要有兩個步驟,一是脫黃,也稱清洗或「沖涼」。作法是將選擇好的樣品用強酸(如鹽酸和稀硫酸等)進行清洗、浸泡,不斷更換新的酸液,一般要泡2~3周,觀察樣品到黃色基本脫完為止,脫黃後的翡翠顏色比較鮮艷,綠色突出,底色明顯變白,但透明度不好,水頭差,呈現乾裂外觀。二是注膠,將脫黃處理的翡翠,中和烘乾後,注膠加固。翡翠經酸洗脫黃,盡管整體外型未改變,但細微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強度明顯降低,需進行加固處理。即將加熱後的樣品放入膠中,在烘乾箱中溫度保持200℃以下,使膠均勻滲入翠的裂隙。常用的膠有塑料、無色環氧樹脂等。最後拋光,去掉肉眼可見的表面膠。

B貨的鑒別難度很大,需經多種觀察和儀器測試,綜合分析。

(1)仔細觀察寶石的顏色、光澤和結構。B貨的顏色較鮮艷,但不太自然,有時脫黃不好時基底有黃色調;與天然A貨的玻璃光澤不同,B貨常出現樹脂光澤,反光量減少,光澤變弱;B貨經清洗注膠,結構變化較大,多顯得鬆散,用側光觀察,白色部分出現較為粗糙的白絲狀組織,寶石表面出現明顯的凹凸結構。

(2)測定密度、尋找差別。翡翠的密度是3.30~3.36g/cm3。從理論上講經清洗注膠的B貨密度應低於原件,但由於注膠的量有限,再加上作為礦物集合體,翡翠的密度不是一個固定值,B貨的密度變化常超不出翡翠的變化范圍。因此,密度變化,只是一個參考值。

(3)紫外線長波測試,出現熒光。一些B貨在長波紫外線下,出現藍白色熒光,是注入有機膠的反應,若注入無熒光膠則無此反應,但目前的B貨有熒光者居多。

(4)紅外光譜測試,比較譜圖差別。用無損紅外光譜分析可以很好的檢測出B 貨,這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一種礦物都有特定的紅外光譜,B貨由於注膠,產生了與天然翡翠明顯不同的紅外吸收線,不同的膠有不同的吸收譜線,但都是A貨所沒有的。把被測的樣品與標准翡翠的紅外圖譜加以比較,出現多餘的吸收峰者即為B貨。

在實踐中人們還常採用一些特殊的方法鑒定B貨,如用火燒,B貨可變成黑色焦狀等,但都有不足之處。翡翠的改善除了以上的三種方法之外,還有鍍膜、貼面、假皮等各種方法,花樣很多,而且常常翻新,但很不受歡迎。

思考題

一、是非判斷題

1.按國標規定,所有染色寶玉石均須在鑒定報告中註明屬「處理」。

2.高溫下使藍寶石色斑或色帶擴散的改色手段稱為「擴散熱處理」。

3.紅外光譜儀只能分清一部分A貨或B貨翡翠。

4.按國標規定,出售任何品種的浸蠟玉雕件均可在寶玉石名稱後不註明(處理)。

5.任何染色寶玉石的鑒定證書上,按國標規定:必須在名稱後加上(處理)。

6.染色瑪瑙效果穩定,上市時無需標明為處理的。

7.輻射改色的托帕石上市時須聲明為「處理」的。

8.再造綠松石屬於處理寶石。

9.托帕石經輻照改色並加熱固色後即可上市。

10.擴散處理藍寶石中固態包裹體的變化特徵與熱處理藍寶石中的相似。

二、選擇題

1.優質仿製珍珠是在圓核上面塗上多層的:( )

a.魚鱗漆

b.銀粉

c.白瓷漆後製成的

2.目前對輻照處理黃玉(Topaz)的放射性殘留允許量(出廠—上市)為:( )

a.70~15貝克

b.70~15倫琴

c.70~15γ

3.區分翡翠與無機玻璃充填的B貨翡翠應選用:( )

a.濾色鏡

b.顯微鏡

c.紅外光譜儀

4.用氣相沉澱法改善的鍍膜鑽石,翻面的外觀特徵是:( )

a.無紋平滑

b.有平行線紋

c.有雲霧狀紋

5.為查明紅寶石中有無玻璃充填,宜選用:( )

a.亮域照明和斜照明

b.暗域照明

c.反射照明

6.判別鑽石與激光穿孔鑽石或充填處理的鑽石時,最好選用:( )

a.亮域照明

b.暗域照明和斜照明

c.反射照明

7.判別擴散藍寶石與藍色藍寶石時,要側重觀察:( )

a.生長線或固態包裹體有無變化

b.對比棱、尖與面之間顏色的差異

c.棱線有無毛茬

8.紅寶石與染色紅寶石的判別宜使用:( )

a.濾色鏡

b.顯微鏡

c.分光鏡

9.在合法貿易中,下列哪種優化祖母綠無須聲明:( )

a.注無色油的

b.注有色油的

c.注塑料的

10.區分翡翠和C貨翡翠時必須用的儀器是:( )

a.放大鏡或顯微鏡

b.查爾斯濾色鏡

c.比重天平

11.目前我國對輻照處理黃玉的攜帶放射性殘留,參照日用工業品的輻射防護規定,放射性允許標准為( )

a.70貝克

b.30貝克

c.50γ

12.鑒別天然與輻射改色的藍色鑽石,可用( )

a.熱導儀

b.電導儀

c.折射儀

13.翡翠的B貨在紫外燈下:( )

a.一定有熒光

b.無熒光

c.都沒有熒光

14.熱處理後弧形色帶已不清晰的藍寶石,在鑒定證書名稱一欄寫為( )

a.合成藍寶石

b.合成藍寶石(處理)

c.熱處理的合成藍寶石

15.利用色心呈色原理,使無色托帕石改變成藍色托帕石的優化處理方法是( )

a.輻照熱處理

b.擴散熱處理

c.染色

d.鍍膜

16.用紅外光譜判別充膠翡翠與不充膠翡翠是檢測( )

a.結構是否被破壞

b.翡翠的礦物成分

c.翡翠中的陽離子

d.有機陰離子團

17.綠色鋯石熱處理改為藍色時,須控制的氣氛是:( )

a.中性

b.氧化

c.還原

18.陰極發光儀所用輻照源發射出的是:( )

a.電子束

b.X射線

c.γ射線

三、多項選擇題

1.翡翠(處理)是指:( )

a.用強酸鹼處理後加高分子膠,加入顏色

b.只要用強酸鹼處理過

c.加熱後加色

d.洗過的

e、在裂縫中有充填膠或色料

2.按「國標」,應在寶石名稱後必須加「處理」二字的下列寶石有:( )

a.熱擴散處理的藍寶石

b.加熱處理的紅寶石

c.熱處理去除雜色產生粉紅色的綠柱石

d.染色處理的瑪瑙

e.浸蠟加深顏色的綠松石

四、填空題

1.改善的寶石要達到( )、( )、( )3個標准。

2.翡翠B貨製作的兩個主要步驟是( )、( )。

3.改色藍黃玉(Topaz)是通過( )處理以及隨後的( )處理而獲得的。

4.未經人工染色的天然玉石中與翡翠易混淆的有( )、( )、( )、( )、( )。

5.市場上常出現經過人工處理的翡翠有:( )、( )、( )和( )。

6.優化處理珠寶玉石可分為( )和( )兩大類,而其中( )可用原珠寶玉石名稱,而對( )的珠寶玉石在原珠寶玉石名稱後加括弧並在其中註明( )二字。

7.鑽石優化處理的方法有:①( )②( )③( )④( )等4種處理方法。

8.紅寶石優化處理方法有:①( )②( )③( )④( )。

9.藍寶石優化處理的方法中( )和( )兩項在鑒定與銷售中必須註明( )。

10.人工寶石中代號YAG是( ),CZ是( )。

11.在市場上常遇到的一種翡翠品種八三玉(爬山玉)成品,其主要特點為( )、( )、( )。

12.改善紅寶石常用的人工處理方法有( )、( )等。

13.一顆無色、火彩非常好的標准切工圓鑽形寶石,直徑為5.8mm,重1.15ct,它可能為一顆( )寶石。

14.翡翠B貨在反射光照明下,主要鑒定特徵有:( )、( )、( )。

15.目前對剛玉類寶石的優化處理方法有( )、( )、( )和( )。

16.評價寶石改善(優化或處理)的效果時,至少要考慮( )、( )和( )等3個方面。

17.常用於改善珍珠顏色的方法有( )、( )和( )。

18.高溫擴散處理藍寶石的鑒定特徵是在二碘甲烷浸液中可能呈( )、( )、( )。

19.翡翠(處理)的充填物質可為( )或( )或( )或( )。

20.天然翡翠經強酸或強鹼處理後、再充填了( )或( )固結的稱為B貨翡翠,主要特徵是( )遭到了破壞和加入了一些其他物質。

21.藍寶石的主要處理方法有( )處理法,( )處理法。

22.製作B貨翡翠用強酸或強鹼浸泡主要目的是去除( )和( )等。

23.如果無色水晶晶格中含少量的( ),經輻照處理後能產生紫色。

24.腰棱上刻上GE POL標記的鑽石是消除了( )色的一種無色鑽石。

25.紅寶石的熱處理常採用( )氣氛,以消除( )色調,還可以消除( )包裹體。

E. 改色合成鑽石

合成鑽石再經改色處理有時可以得到飽和度很高的在自然界罕見的彩色鑽石,例如紅色、紫紅色、綠色、橙色等合成彩色鑽石。另外黃色合成鑽石經高溫高壓處理後,使部分離散氮原子聚合,使黃色的飽和度顯著降低。經人工改色的合成鑽石的價格取決於合成、人工改色和切磨費用。

人工改色合成鑽石的顏色成因可能與相同或相似顏色的天然鑽石的顏色成因不盡相同,典型的範例是經人工改色處理的紅色合成鑽石與天然紅色鑽石的顏色成因完全不同:前者的顏色主要由N—V 色心和離散氮所致,後者的顏色主要由塑性變形和聚合氮所致。人工改色處理為獲得某些天然彩色鑽石所罕見的顏色提供了新的途徑。

F. 紫紅色和粉紅色鑽石

已知的紫紅色鑽石寥寥無幾(圖3—10),粉紅色鑽石在澳大利亞的阿蓋爾礦偶然會有發現。天然紫紅色鑽石和粉紅色鑽石的顏色部主要是由鑽石晶體的塑性變形所產生。鑽石晶體在地幔中的高溫高壓環境下,由於不均勻側向力的擠壓,鑽石的晶體結構產生塑性變形。這種塑性變形改變了鑽石晶體在缺陷處的物理和光學性質。在顯微鏡下,塑性變形呈粉紅色或棕色帶狀分布,在可見光波長范圍中部產生一個550nm 寬吸收帶,使鑽石呈現紅紫色調的顏色,包括粉紅色、紅紫色和棕色。一般情況下塑性變形較少者呈淺棕色,較多者呈棕色到暗棕色,二者飽和度都較低。只有在極特殊的情況下,適當的塑性變形才會使鑽石產生亮度較高的粉紅色到飽和度較高的紫紅色。

圖3-10 北極光彩色鑽石珍藏中的一顆紫紅色鑽石(Tino Hammid/Courtesy of Aurora Gem Collection)

第196號,重1.06ct

圖3-11 著者收藏的一顆紫紅色調的粉紅色合成鑽石

(劉嚴攝影/劉嚴收藏)

由印度古都戈爾康達(Golconda)所產出的稀有粉紅色鑽石均呈淡粉紅色,其顏色是由N—V色心所致。由於N—V 色心的零聲子線位於 574.8nm.對可見光中段產生吸收,因此,可見光兩側的紅光和藍光混合產生紫紅色調的淡粉紅色。根據對測量光譜的研究,印度戈爾康達的粉紅色鑽石的含氮量極低,屬於Ⅱa型。因為N—V色心必須在高溫下,離散氮原子與晶格空穴結合才能生成,戈爾康達的粉紅色鑽石一定曾經受過一個天然輻射和高溫過程。戈爾康達的粉紅色鑽石的顏色分布較均勻,這很可能是由γ輻射產生的GR1色心再經天然熱處理後所產生的。由於戈爾康達的粉紅色鑽石的含氮量極低,N—V色心不可能很多,在鑽石晶體中的少量N—V色心只能產生飽和度很低的淡粉紅色。

低氮含量的Ⅰb型合成鑽石經輻射和熱處理後,較容易產生N—V 色心,且絕大多數的離散氮原子都與空穴結合而生成N—V色心。這種具有N—V 色心的Ⅰb型合成鑽石的顏色呈紫紅色調的粉紅色。圖3-1l所示是著者所收藏的一顆具有紫紅色調的粉紅色合成鑽石,其粉紅顏色主要是由N—V色心所致。

現在的鑽石合成技術還不能在合成鑽石的晶體內產生塑性變形,因而目前還沒有具有塑性變形的粉紅色合成鑽石。

根據顏色命名原理,粉紅色為具有高亮度和低飽和度的紅、橙和紫紅色。高亮度的紅、橙和紫紅色調的顏色的飽和度不可能很高,所以高亮度的紅、橙和紫紅色調的顏色均屬於粉紅色。鑽石的粉紅色也不例外,不僅包括高亮度紫紅色調的顏色,還包括高亮度的紅色和橙色。具有紅色和橙色色調的粉紅色鑽石的成因與紅色和橙色鑽石的成因相同,主要是塑性變形、N3色心、H 色心和N—V色心等共同產生,其中N3色心和H 色心為輔助色心。隨著塑性變形吸收帶、N3色心、H 色心或N—V 色心相對強度的變化,鑽石的色調在橙色和紅色之間變化。紅色和橙色鑽石十分罕見,具有紅色和橙色色調的粉紅色鑽石也不多見。

淺粉紅色的「阿格拉」(A gra)鑽石重達32.34ct,原產自印度。重達20.53ct的五邊形「霍特斯婭」(Hortensia)鑽石是一顆法國皇冠上的鑽石,呈現淡粉紅色,原產自印度。這兩顆著名的淡粉紅色鑽石的顏色都是由 N—V 色心所致。

圖3-12 天然紫紅色調的粉紅色鑽石及其原石(Robert Weldon/Courtesy of Aurora Gem Collection)

這顆粉紅色刻面鑽石的飽和度較高,亮度適中.實際顏色接近紫紅色